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清朝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来对待,重点放在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上。
历史评价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着贯穿知识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及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给学生评价历史的机会,并营造活跃、创新的课堂氛围,这可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的切入点。
一、让学生评价历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其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
评价历史,使学生独立结合历史资料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有主动思考、表现自己的机会,也能表达自己的研究结论,在历史评价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体,评价历史,探究式地学习,大大增加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学生主动阅读历史资料,丰富其历史知识储备。
评价历史时,需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结合史料,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作为,以一定的价值观、发展观进行评价。这其中需要大量的资料查阅,对于高中生,同时需要大量借鉴前人已有的评价,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做出评价。
历史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布置历史评价作业,并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资料,并加以阅读分析。在评价历史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例如,清朝末期的满清政府推行的,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对的历史功绩和缺陷进行评价,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就不会简单地认为是彻底失败的转型,而且在评价时要注意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对比,总结出失败的原因和对今天的启迪。在学生大量收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的评价,原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站在不同的角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学生们生长在现代社会,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必然要以今天的价值观、人文理念来进行评价,所以,面对学生所进行的历史评价,不能以规制的结论设置条条框框,反而应当鼓励他们创新思维。这样,历史评价对学生而言就有了吸引力,便是一次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传统的历史评价,总是站在阶级立场,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这些历史结论早已众人皆知,而且今天的学生由于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也很难理解这些有一定深度的结论。不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增加些特定角度、特定思维的评价,比如从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入手,来评价其功过是非。
例如,评价孔子的论语,可以暂时搁置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角度的分析。允许学生们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从常人的人情世故来评价孔子的言论,鼓励学生们分析孔子的礼仪笃学等主张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鼓励学生们从人性角度评价孔子的君子修身学说。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孔子的儒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对它产生兴趣,主动去了解儒学,进而对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和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中让学生评价历史的具体做法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采取布置历史评价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内部交流,共同完成作业。在发表历史评价结论时,可以采取演讲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在互动中表现自己,在完成历史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评价历史加以指导。
第一,提醒学生们在评价历史时注意历史事件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搞清楚历史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所作所为的实质。
第二,让学生在评价历史时,清楚地列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主张,还有其所作所为,尤其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第三,让学生在评价历史时严格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分析时所借鉴的资料有据可查,以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来进行历史评价,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评价历史人物遵循全面原则,不可以偏概全,不能因功掩过,也不能全面否定历史人物的功劳,有个一分为二的结论,引导学生在评价历史中自觉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第四,引导学生对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进行区分,高中历史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分析能力,历史中的许多人物及其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所代表的社会阶级立场所决定的,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在评价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为绝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PBL教学 应用步骤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9
Abstract PBL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er only to give students a question, and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are students play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complete, for students to provide the platform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help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nalysis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so that they in face the problem can make the correct judgment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ethod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o that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s improved,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is fully mobilized.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is of great help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strengthen the history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Key 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PBL teaching; application steps; notice
PBL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最早出现在医学领域,这种教学模式在医学界得到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受到教育界的认同与肯定,于是在其它学科领域的教学应用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高中历史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①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利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处于设计问题的环境下进行主动性学习,激发和支持学习者思考问题,并且可以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探究,思考学习的过程与内容,使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得到增长。
1 高中历史课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作用
PBL是Problem-Based Learning词汇的缩写,即“以问题为本的学习”“问题导向学习”,“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北美”是美国精神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1969年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②在PBL中,学生需要面对许多真实情景中出现的比较难懂的、结构残缺的、有深层含义的问题。希望通过PBL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能掌握相互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要领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理解存在于问题中的理论知识。“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③历史学科本来就是学习过去存在的事物,没有办法直观了解,有一定复杂性。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历史课堂中使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现、探讨和分析有关历史问题,习得历史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史为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们可以以更加成熟的认知水准、更加客观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和今天的现实社会,更加理性地处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难题。
(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PBL“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教师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合适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问题”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质疑、判断、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使得学生在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⑤并且这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出发,贴近实际生活,能够使学生充分吸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教学的实践性。通常的历史课较为严谨、枯燥,采用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课堂所存在的限制,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可以得到最大范围的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既可以得到巩固,也能提高他们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到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的同时,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去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并不会出现的理论知识。
(3)提高综合能力的完整性。PBL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学习任务,学生们根据教师课前所预留的问题,开始全面地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并且能切实参加小组讨论以及合作学习,以相对严谨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素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既要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有辨别地吸取他人的观点,这对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力求共赢的团队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4)提高效果考查评价的科学性。PBL教学模式采取定量性样本考查,对学习效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估观测,避免出现知识零碎分散的现象。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能力、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查,这种评估系统增强了在判断学生学习效果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与课程的推进及知识内容的深入形成最优循环。
2 高中历史课中PBL模式的应用步骤
PBL教学法将历史教学中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变成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希望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以此来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总的来说,PBL教学法的构建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条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PBL教学时首先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创新学习的兴趣”。⑥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历史知识前后具有衔接性,根据历史这种特有的连续性创设情境。第二、提出假设性问题创设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老师在课上更能吸引学生,通过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理,来激发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成立小组,这个环节较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推举一名学生作为负责人,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规范,然后由负责人分配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在分配任务时尽量保证每个学生能承担一项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扩展知识和能力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们,并且协调小组成员,以确保他们在进行的过程中不偏离题意,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引导,检查各成员参与情况,适当帮助调节小组成员分工。
(3)课堂讨论,这个阶段是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按照顺序各个小组派一名发言人阐述观点以及理论依据,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后续补充发言;都发言结束后,各个小组可以对其他小组发言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质疑,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补充纠正,加深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4)总结评价,总结反馈成果汇报会后,教师必须进行归纳评价,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采用PBL教学模式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否则容易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事倍功半。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不同的是,PBL的教学评价不只关注问题是否被解决,还注重整个学习过程、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懂得筛选资料、多媒体运用熟练程度、口头表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通过这些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
3 高中历史课中PBL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PBL模式教学围绕学生生活中真实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展开,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但是理论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3.1 问题设计是否恰当
PBL的教学模式都是围绕问题设计的,也就是说PBL教学模式的基础和核心是“问题”,因此问题的好坏是PBL成败与否的关键。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还必须注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既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又能利用其它学科学到的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在讲到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古希腊城邦分布图提出问题,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其政治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问题。
3.2 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
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也不能过于难,是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回答出的。例如在讲到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秦朝开始皇权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而相权又是如何一步步被削弱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已经学过的各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思考,回答问题,既巩固了旧的知识,又将零散的知识进行串联,更易于学生理解。
3.3 教师是否积极配合
对于年龄稍长的老师来说,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接受得较慢。对于年轻的老师来说,教学经验有限,难以准确理解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可能在会使应用的初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两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相对应的措施来解决。例如组织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理论方面加深教师对PBL教学法的准确理解。然后建立一套完整的PBL教学体系,采用示范课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亲身参与到其中,在实践中体会PBL教学模式。再比如说对于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限的教师,学校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来解决。经常举办一些教师技能大赛,多让年轻的教师参加,互相指出缺点和不足,再相互交流中进步。同时可以使用奖励机制,促使教师形成竞争意识,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改进。
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强调了对学生实际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经常鼓舞学生去自主学习,抱有探究问题的精神。与此同时,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也逐渐发生转变,以前的高考命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现在慢慢地变为考查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因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PBL教学的优点,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既现实可行,又意义重大。
注释
① 林建荣.儿科护理学教学中PBL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时珍国医国药,2012(2):497-498.
② 黄斌.PBL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现代教育科学,2005(6):7-9.
③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231.
④ 李芒,徐承龙,胡巍.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6):8-11.
一、歌诀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歌诀记忆法是一种颇受欢迎的记忆方法,在历史学科中,很多知识零散且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时候,把这些零散的知识通过编创歌诀的方式使之变得朗朗上口,依靠韵律感来帮助记忆这些难记的知识,这样,可以节省学生大量的精力,且记忆的效果也会非常理想。例如,记忆历史朝代时,通过歌诀“夏代商代与西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样,整个中国历史的朝代更替就被蕴含在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诀中,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比如,在学习到中国近代史时,很多不平等条约内容的记忆向来是最让学生头疼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难记的知识编成歌诀,这样会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例如,在记忆《》增开的十个通商口岸的内容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一段歌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这样,长江流域开放的南京、镇江、九江、汉口在一句歌诀中就统统包含在内,这样,使得学生的记忆量大大的减少,从而有效提高记忆的有效性。可以说,在历史学习中,很多繁杂的历史知识在语言精练、句式整齐的歌诀帮助下,不但更容易被学生记下来,同时在歌诀的帮助下,整个学习氛围也会显得更加轻松活泼,这对整个历史学习活动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图表、图示记忆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记忆事物的过程中,形象化的材料往往比文字化的材料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利用一些图表、图示来把文字化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化的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大大提升记忆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到“多极化趋势”这部分的内容时,由于本部分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且相互知识的关系比较复杂,在以往,每当学生学到这部分的内容时,总是容易犯糊涂,出现记忆混淆,于是,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在讲到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教给学生图表、图示的记忆方法,把千头万绪的知识点汇总在图表之中,这样,在直观的图表、图示的帮助下,学生很快记住了相关的知识,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知识系统的内部结构,这样不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还使得学生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图示记忆法也是一个非常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三、字头记忆法
在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地精简记忆内容量往往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果,这也是很多记忆方法的一个基本策略。在记忆很多历史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字头记忆法来精简记忆内容,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效果,所谓字头记忆法就是指把一些带有一定联系的历史知识的字头抽出来,然后串在一起进行记忆,为了押韵,可以注意适当地调整一下内容的顺序,这样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记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时,我们就可以抽出字头,缩减成“谭刘林,杨杨康”来加以记忆,在记忆《》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时,就可记忆成“广厦福宁上”,在记忆清朝最后几位皇帝时,就可以记忆成“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这样,把字头抽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然而再反复念上几遍,往往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很快记住大量的知识点。
四、联想记忆法
与其它学习方法不同,在选择记忆方法的时候,往往不需要讲求什么逻辑性,因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记住知识,只要能够记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一种记忆的方法,哪怕方法很奇怪,只要效果好,就可以大胆采用,像是联想记忆法。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稀奇古怪的联想来记忆相关知识,如,在讲到军阀割据,曹锟、段祺瑞分别控制的地盘以及其相应的支持者时,我们就可以采取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分别指直隶和江苏)上,饿(湖北的简称鄂的谐音)的快干(江西的简称赣的谐音)了,而段祺瑞却端着一大碗(安徽的简称皖的谐音)卤(山东的简称鲁的谐音)面(福建的简称闽的谐音),这(浙江的谐音)应(英国的谐音)该很美味吧!这种联想法看起来很奇怪,但是记忆的效果却一点也不差。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记忆方法,在历史学习中,还有很多的记忆方法可以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总之,只要能够记住知识,什么稀奇古怪的方法学生都可以采用,要知道,在最短的时间最准确的记住知识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参考文献】
1、任玉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 2011年91期
关键词:历史 课堂 气氛
在教育理念转型时期,古典的应试教育和单一教学目标今天还大量流行,那是因为他具有短期效应,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容易把学生培养成狭隘、自私、追名逐利的心态,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长期效应,有利于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必须坚持、不懈追求、孜孜奋斗的方向。而活跃课堂气氛在高中历史的素质教育和三维教学目标中亦为重要。因为高中学生较之于小学初中学生更具有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老师之间更能进行语言、思想、情感的沟通。更需要课堂的活跃性和幽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激情、激情比方法更重要。所以改变古板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供同仁借鉴。
一、精讲解、多联想
将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点借用一定的手段具体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讲影响的时候,讲到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比较复杂。,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来显示其关系:
前后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完全行使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丧失了大量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学们看这个图示象什么呀?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数学的交集。对,交集。政治和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理解要抛弃两种错误观点:①中国社会变成一半是半殖民地一半是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变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不能把他们截然地分开。同学们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绪活跃。还可以继续激发,放飞思绪,张扬想象。你们看还象什么?同学们想啊想……。老师提醒了:我们可不可以想象为两只手臂举着甜甜的红酒挽在一起?可以。那么他们就是……?新婚夫妻在喝交杯酒。同学们回答。象,同学们回答。政治和经济相对独立的部分就是新婚的妻子和丈夫,交集的部分就是他们的爱情,那我们共同为今天结为伉俪的新婚夫妻祝福,祝他们新婚愉快,百年好和,好吗?好!手臂挽在一起。还象什么?还象抗洪抢险前线的战士们,手挽着手臂组成一道坚固不摧的人墙。团结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同学们情绪高涨了。继续深入,同学们你们看,他还象不象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既独立又交融,独立的是个体交融的是友情。象,好,就让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大我们的友情越来越深。友谊万岁,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就这样启发诱导,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情绪。这节课肯定会出现一个小。学生的思绪就象放飞的风筝,但线却要攥在老师的手里。
二、敢撒手、学生唱
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新鲜化。让学生多参与且主动参与到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撒手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学习。发挥学生活泼好动、求新好奇的特点。比如:讲古代史两宋时期的文化,让同学了解了基础知识后,结合初中历史的讲解,请同学们自编自演一场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场景剧,从中活灵活现,身临其景地领会和感受到两宋的文化水准: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从中感受宋文化的繁荣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与今天的差距。学生都有表现欲,参与度极高。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并适时收网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重实践、三观扬
历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历史,以史为鉴,用于实践,服务社会。学习历史要加强爱国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明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纳谏、虚怀若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于感化我们的同学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心去融化别人的错误,那不是放纵而是原谅,在潜移默化中改正别人的错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最好的三观教育的材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而扬起三观教育的激情。学习历史要与现实相结合,做到社会化实用化。经世致用为现实服务学习历史关注社会,既关注社会实际问题又关注高考热点难点问题。从古代的毁林开荒到今天的退耕还林,从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从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到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从历史的悲剧中去领会和总结今天的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会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从成就感和责任感中去增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