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与探索 地方民族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研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对地方高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思考与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 浅谈如何加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索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探讨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探索 试论高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 论高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型高等教育创业团队的探索 浅析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高度信息化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面向基层培养生物科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宋大祥. 21世纪的生命科学和教育[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1, (31):35-37
[3]Jinzhong Jiang, Chaoying Wang, Cuijuan Ren, Yun Li, Yanfen Huang, and Cong Pa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bio-resource major in Guizhou Normal College, 2013,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618: 2255-2260
[4]王傲雪,闫清波,苍晶,等. 深化试验实践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和生物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4,1-4
[5]宋刚, 唐蔷, 陈锐, 纪阳.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28-33
[6]苏智先. 面向21世纪高师生物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91, (11):32-35
[关键词]地方院校 生命科学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63-03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满足了提升国家人力资本总量、综合国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马丁·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毛入学率高于15%将标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1]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 [2],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此进程中面临着教学资源紧张、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压力激增等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从宏观面梳理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提出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轮子,应同时并存,协调发展,并探讨针对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等问题,[3][4]但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需要有针对性地更新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一、我国高校生命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当今世界人口、环境、粮食、资源、健康等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态势和巨大应用潜力呼唤着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的培养。[5][6]国内研究型大学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理科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型人才,推出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与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提出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培养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 的跨世纪创新人才。[7]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思路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教学体系及内容与生命学科的高速发展同步,通过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8]南开大学专门成立生物伯苓班,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北京理工大学构建了“多层次、贯通式”的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取得较好成效。[10]
地方院校与研究型重点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科研资源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因此地方性综合型大学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需要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发展水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其教育质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面对新形势,地方性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有一些创新性探索,一些院校开始探索与企业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就业全面合作的新型校企共育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11] [12] [13] [14]
二、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一)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学现状
深圳大学是一所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地方性综合型大学,地处深圳市,肩负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发展重任。深圳大学同样存在高校大众化进程中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中教学硬件资源紧张、师资问题随着政府投入以及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已有所缓解。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就业压力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以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源为例,近三年录取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近200分,这为因材施教提出极高要求。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与深圳市日益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当改革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基于国际、国内、地方等背景和条件,经过多年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确定了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结合模式,以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对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层层递进的5个层次的训练,即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或创业训练、研究训练及专业实训。
其中专业实训、实习已形成由如下4个方面组成的体系:
(1) 教学实验中心生物技术实训实验室:学生学习发酵工程、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技术,每年约承担30名学生进场实训。
(2) 基于学院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生物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蛋白组学等平台)的实训,每年每个平台平均承担8-10名学生进场实训。
(3) 校外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维护好2-3个野外实习签约基地的联系,建立长期性相对稳定并有所轮换的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4) 校外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实习基地: 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强化与企业、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的联系,尤其是增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与我院签订联合培养企业、检测机构、研究所等已经超过20家,尚需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学院与已经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既利于相关企业定期挑选适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又利于企业人员来校使用相关仪器设备等。
(三)建成依托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兼顾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因材施教,设立创新实验班和创业实验班,分别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
对于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注重开拓国际视野、强化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厚基础,学研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在理论课及实验课中增加双语(英汉)教学。实验课除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外,增设《创新实验》课程,以科研小课题的形式开设,从实验设计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使学生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创新实验项目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申报各种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实验室与设备部设立的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教务处组织申报的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以及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最后,学院建立毕业论文的双向选择机制,使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与承担科研项目多的老师优先进行双向选择,科研任务重的老师获得较优秀的学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可以更早进入科研实验室,使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鼓励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校内科研平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理论研究,毕业去向以从事技术研发或攻读研究生为主。
对于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够用,注重创业素质培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学习中以应用知识为主,学以致用,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辅。增加开设《创业训练》课程,以产品研发的形式开设,以老师的应用型科研课题或学生自主创新思路为基础,采用聚徒式教学模式,学生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各个环节均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果某项目产品研发顺利,且市场前景较好,则推荐该项目进入深圳大学学生创业产业园进行项目的产业化孵化。创业实验班的学生主要到校外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研究,毕业后能够胜任技术应用类工作或自主创业。
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由于成绩中等偏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所以非实验班的学生多数只需完成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使他们逐渐养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四) 建立企业人员与校友的讲座机制
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发人员为新生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感;邀请在不同工作岗位的校友为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加强励志教育与“挫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挫折的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了解社会现实,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五)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当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生命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给学生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让毕业生都具有生命科学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就不能停留在单门实验课程的改革上,而是要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角度,研究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成分层次、国际化、创新型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相对应的富有特色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兼顾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能够分别得到适当的培养和提升。
自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性实验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本科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2项,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2项,获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130项;本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1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近五年本科生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获总决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决赛各类奖项19项,占深圳大学在该类活动中获奖总数的70%。
已启动两年的产学研办学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邀请了多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研究人员来校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取得良好效果,使学生对深圳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有的同学在实习结束就获签就业协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得以改善,专业对口就业比例明显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介绍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一定科学认知和阶段性成果,创新实验班开设三年来实践教学效果明显,产学研办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毕业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创业实验班近期才开设,效果有待考察。对于非实验班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形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良好习惯以及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心,以利于他们毕业后即便不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工作,也能够成为上手快、易转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后,希望本教学改革探索能为地方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参考,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 参 考 文 献 ]
[1] Burrage, M.(ed.) Martin Trow: Twentieth-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lite to Mass to Universal [M]. Baltimore :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0:64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2008(5).
[3] 刘志刚.大众化教育、精英教育与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5):4-6.
[4] 张新厂,钟珊珊,管兆勇.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江苏高教,2008(5):77-78.
[5] 许智宏.生命科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7-12.
[6] 谢旭辉,胡忠.21世纪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6(1):46-49.
[7] 屠萍官,张荣庆,王喜忠.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
[8] 许崇任,郝福英.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C].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文集,2006:125-128.
[9] 刘巍,刘方,卜文俊等.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实践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1): 40-42.
[10] 孙智杰, 李勤, 邓玉林. 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2.
[11]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1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7-58.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关键词】动物生物学 实验教学 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动物生物学”是高校生物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而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2]。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及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生物学类生物科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在我们近10年对“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改革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人才为教改重点,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动物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区域性的地方特色,对原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进行了优化整合,减少了单一的解剖观察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将实验内容改革分为基础实验、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
基础实验为必选实验,是以在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类的代表动物形态观察和内部解剖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精选、优化重组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将传统单一的解剖实验组合成比较解剖实验[3],或将内容相对较少的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而构成。如将“蛔虫的解剖”和“环毛蚓的解剖”两个实验整合为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学生对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另外,基础实验还包括了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基础生理等内容相组合的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学实验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绘图技术、动物的采血方法、处死方法、解剖技术等。其中综合性实验更是对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材料的综合应用。如鱼的系列实验中,将鱼的外形观察、年轮观察、尾静脉采血、内部解剖与观察等实验组合起来,学生通过一个实验材料完成了多个实验内容,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基础实验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加强了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选性实验为开放性试验。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从更多的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并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每位教师要从自己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中选一部分内容出一个实验小课题作为自选性实验,如不同品级白蚁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等。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1个实验,选择同一实验的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器具的准备、试剂的配置、实验的操作,直至完成实验报告皆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实验方法允许学生改进。
设计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命题,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及难易程度自行组建实验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指导教师要从学生所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性、创新性,再到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执行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学生可自主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跟自选性实验一样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验报告要求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最后要求学生将论文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实验论文答辩。
由于自选性实验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发展随机调整,而学生设计性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其创造性,因此,整个实验内容正确地处理了基础性与前沿性、创新性的关系,做到了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方式以教为主,上实验课时教师首先从实验的目的、内容到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讲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做法首先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靠问题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会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5]。例如:在对虾和棉蝗的比较解剖实验前,针对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虾和棉蝗是水生还是陆生?它们的附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呼吸器官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动物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比较解剖研究给出问题的答案。启发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其次,对于基础实验,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教学当中去,如在眼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这个实验中,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利用周末采集眼虫和草履虫,然后在室内自己进行培养和观察并进一步进行草履虫的应激性等实验。由于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全程参与,所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于自选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并且从选题、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完成实验乃至实验报告的书写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所以其实已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完美体现。
2.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在动物生物学理论课进入中期时,安排学生准备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自主选题、文献资料的查询、实验方案的确定等工作。基础实验完成后,学生就会进入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阶段。由于这两部分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按正常安排的学时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根据这个情况对这两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动物学实验室连续开放两周,学生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6]。
3.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实验课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起到良好的效果。今年又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低等动物形态结构观察实验中,教师将动物装片和切片放在数码显微镜下,其图像可以传输到教师计算机上,通过点击教师示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清晰地看到示范的内容,同时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系统将自己显微镜下的图像发送到教师的计算机上,还可以通过语言系统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通过自己的计算机就能迅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又如解剖实验,带有解说的解剖实验的操作过程的视频也可以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平台示范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过程,避免了现场进行实物解剖演示距离远的学生看不清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改后,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要求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去。目前,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一支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他们直接承担着动物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安排上,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划分:基础实验由4位教师每人承担3-4个实验;自选性实验由4位教师各设计1个实验;设计性实验则由4位教师分组承担指导工作。
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前由于只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中仅占10%,实验的考核也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确定,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的水平。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实验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60%,设计性实验20%,期末考试20%。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其中主要是对实验操作的考核。设计性实验成绩由所有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包括选题的创新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真实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3]来确定。期末考试以随机抽题现场操作和回答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提高了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所占的比例,实验考核方式更加合理,激发了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适应现代生物学科发展的实验内容,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通过对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实践,经对比发现近几届学生对实验兴趣、自主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成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为其他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生金.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1998,17(4):5-8.
[2]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3):104-107.
[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0-22.
[4]高良才,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2008,27(11):82-84.
[5]陈郡,卢丽,田素娟.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1,(3):20-21.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措施
一、前言
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上升和教育体制的变革都进一步加快了生物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而以研究生物、生命体为主的生物科学由于其实用性也越来越多的被用到人类社会的各项生产和生活中。现如今全球都开始非常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和研究,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而初中生物作为传播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课程是对生物学人才培养的开端,基础课程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后期对难度较高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开始高度重视初中生物课程教学,并结合实情分析了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强调初中生物教学要构建高效率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后期生物课程教学和研究做好十足准备。
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略显盲目
教育体制的改革虽然要求初中生物教学要讲效率和成果,并一再督促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改革的时间较短,许多生物老师依然沿用以前传统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法只考虑课本教学的进程,忽视了学生对生物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往往只顾着赶教学进度,而忘了关注学生是否听懂并吸收了知识,因此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极具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更多生物知识。
课改后初中生物教学之所以显得非常盲目和低效的原因如下:第一,教学重心偏移,为了迎合新课改生物教学的要求,许多生物教师开始纷纷组织小组研究活动来活跃教学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老师很容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忙着开展活动而忘了对生物知识点的讲解,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因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课程内容的教学,不仅如此学生由于一再被要求参与自主探讨活动也会显得非常疲惫,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第二,老师只顾组织探究活动却忘了给学生提供指导,学生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若脱离了老师的牵引和指导很容易导致研究活动停滞不前,更有甚者还会挫伤学生信心和勇气;第三,小组交流活动参与度不高,偏于形式化,在教学中老师经常会开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谈、合作的能力,但交流活动一般都太过注重某套程序,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小组交流参与人数偏低,很多学生不愿在活动中表明自己的心声,使得小组交流活动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为了体现教学手法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教师开始把课堂交给学生去开展,这种教学虽然使学生摆脱了以前填鸭式教学课堂中那种被动开始掌握课堂主动支配权,但学生一旦失去教师的指导很容易走向误区,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任何学习进展。
三、具体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创建高效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确保初中生物教学的高效性也不能忽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吸取知识,提升其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能过于盲目、散漫,而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现针对性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能力和思维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具体地,老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施行有效生物课堂教学。
1.结合学生掌握情况备课,注重教学内容讲解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特定知识点,而不是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因此老师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态度,以便制定合适的教学规划,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开展新课程教学。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时老师要学会把握一个度,既要根据教材安排开展新知识教学又要保证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烂熟于心,以便及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内容重点更改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将各部分知识按照一定逻辑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在保障重点课程没有落下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各章知识有一个合理的把握。
2.保障小组交流活动的有效性
开展生物教学小组交流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了解和提升合作意识,因此要保证小组交流活动的有效性必须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提升小组交流的效率老师在开展生物课堂小组交流活动时要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吸引学生参与讨论,达到交流的目的。老师要全面考虑学生学习进度和教学进度,在确保话题没有超出提纲和学生理解的范围之内的基础上又能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3.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丰富生物课堂教学,老师要充分结合现有可利用教学资源开展趣味性浓厚的生物教学。科技的进步丰富了可用教材的资源,因此新时期教师要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教案、图像、影音、课件以及一些教学基础设施来开展趣味性、实验性教学,让学生体验更真实、更有趣的教学。例如在讲解动物行为相关
知识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苏教版十七章动物习性有更为直观、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学校、网络可用资源丰富课堂,帮助学生更高效吸取知识。
4.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初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可以用来开展生物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老师要合理地制定课程计划,利用有限时间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教学。要做到合理配置有限时间,教师必须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教学工具,使一堂课的时间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制定合适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进行创新性思考,争取让学生极少走神,最大化利用有限课堂时间。
5.开展实验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理论知识大都显得枯燥乏味,初中生物作为生物学基础课程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要长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的有效性,老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如此要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全面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外,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思考方式、知识转化、学习技巧的影响鼓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苏教版第十七章动物的行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若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上内容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会感觉非常抽象、晦涩难懂,这样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准确无误地理解和吸收相关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对动物行为有更准确的了解,老师可以激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动物进行实际观察,在现实世界中对动物生活和习性有一个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
四、结语
初中生物教师要想合理利用有限时间开展高效率教学,必须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和可用教学工具和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兰.浅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考试(教研版).2012(12)
2、柏栋阴.浅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09(10)
3、黄杰.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三个新特点[J].考试周刊.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