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网络课程;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仿真平台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国内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创办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众所周知网络设备比较昂贵,并且存在诸多缺陷,如系统扩展能力和升级空间有限、人机交互能力和可视化程度低等,因此很难满足一般院校的实际教学与科研需要。目前流行的网络模拟仿真软件恰好能解决这一难题。虚拟实验平台建立在网络模拟仿真软件系统上,通过虚拟建立各个物理设备的模型,然后进行仿真来构建实验系统,具有耗资少、配置灵活、人机交互能力强和可视化程度高等优势。因此,开展虚拟网络的模拟仿真教学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实验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网络专业教学基于“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进行驱动”的理念[1-2],以仿真教学软件DynamipsGUI与Boson NetSim为平台,整个课程教学设计是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项目,构建小型局域网的任务和步骤是一个接一个地被展现、被教授,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合在项目的子项目中,通过完成子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项目。
1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中心,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案例模块化、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3]。
课程整体设计应分析整理出本课程与之相关联的主要流程或知识点,再将这些主要流程或知识点设计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项目。本课题设计一个“校园局域网联网技术实训”项目,其拓扑图如图1所示。对该项目进行联网需求和技术层面上的分析,把整个校园网络分为3个层次:访问层、分布层和核心层。访问层主要为终端用户提供接入点服务;分布层除了负责将访问层交换机进行汇集外,还为整个交换网络提供VLAN间的路由选择功能;核心层将分布层交换机互连起来进行穿越园区网骨干的数据交换。
针对需求和技术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该项目分解成6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个任务,项目的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6个模块细分成30个任务,如表1所示。
2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上面所划分的22个任务,分解教学目标,把完成所有任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为专业知识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专业知识目标是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点,专业能力目标是网络工程师或网管员完成项目以及项目中的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
2.1专业知识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IEEE802.3协议和OSI模型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通信协议和IP地址的相关知识,掌握局域网硬件设备尤其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相关知识及配置命令,掌握Internet接入技术,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掌握网络常用测试命令。
2.2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主要包括能根据网络需求进行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会正确制作网络线缆并能安装简单的网络设备,能进行基于域的网络连接设备,能根据网络设备说明书获取关键信息,并选取适当的组网设备,能对交换机和路由器正确配置,能配置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和其他相关的网络软件,能用网络测试命令对组建的网络进行测试,能分析并排除简单的常见网络故障。
3课程单元设计
课程单元教学是任何课程教学的基础,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一般为2课时或3课时)的教学,单元教学设计应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选定每单元课程的单项(或多项)能力训练项目。项目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群)相关的典型任务或创设相应的仿真环境。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4-5]。
单元教学设计应包括单元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作业等内容。以模块6“扩展实训”中的任务1“交换机和路由器综合配置”为例,设计如表 2 所示的教学流程。
3.1教学目标
对于知识目标,应掌握Catalyst3550型三层交换机的性能,掌握Catalyst2622型路由器的性能,熟练掌握三层交换机实现路由的技术,熟练掌握路由器实现路由的技术,熟练掌握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混合实现路由的技术,掌握常见的网络测试命令格式;对于能力目标,应能用双绞线进行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连接,能正确配置三层交换机端口IP地址,能正确配置路由器端口IP地址,能正确配置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能正确配置路由器的路由功能,能正确配置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混合网段的静态或动态路由,能正确配置客户机的IP地址和网关,能测试网段的连通性;经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训练,应培养学生自我钻研精神、良好团队合作品格和规范操作素养的品质。
3.2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综合配置”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教学过程。
4考核方案
高职网络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更好地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
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占80%,终结性考核占2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综合项目书书写成绩,各占15%、50%和15%。终结性考核为笔试。
5结语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完全能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网络组建和维护的任务;能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项目;强化了学生的网络组建、测试和维护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网络项目的分析、架构、设计、组建等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荻. 项目驱动教学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17-18.
[2] l海霞,王鸿喜.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多元化、仿真性、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J]. 辽宁教育研究,2008(10):59-61.
[3] 谷海红. 高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7(1):65-68.
[4] 施瑾. 浅析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 上海教育科研,2007(12):86-87.
[5] 张莹. 浅谈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模式[J]. 江苏高教,2008(1):137-138.
Projectization Teaching Study on Vocational Network Specialty Based on Simulation System
LI Qing-ping, XIE Peng
(Zhejiang Yuy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化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1、数理信息课程
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有的学校叫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数学类课程是理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物理课程:大学物理以及大学物理实验。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过程主要是物理过程,一般不涉及化学反应,学好物理课程对理解这些过程十分有帮助。
电子信息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也可能是C语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2、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类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等六大化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化学意识十分重要,但是缺少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化学(或量子化学)课程,建议同学在学有余力时自学。
化工类课程:本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基础、化工仪表等。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化工中“三传一反”的原理和设备,以及化工流程设计软件Aspen Plus的学习。
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毕业可以在日化、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制造医药、环保等行业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化学分析师,原材料检验、空气质量检验 技术工程师,企业的工程技术员 医药工作者。
还可以在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技术服务等工作。还可到相关行业从事化学品的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化学专业以及他所处的这个相关的行业,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他受到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就比较大。
化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们的就业方向很是宽广,就业前景也是相当的不错的,因为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选行业、选专业的时候,都要讲究朝阳行业。因为朝阳行业意味着今后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至少十年、几十年之后都不会过时。所以这也使得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因为它的发展趋势摆在这里。毕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行业。
关键词:技工院校 冶金专业 课程设置
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开采金属品位不断降低,冶金工艺日渐复杂,国内冶金行业对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急缺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实用性复合技能型人才。冶金专业是个系统的专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何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培养出基础薄弱、好动不好学的技能人才,如何培养现代冶金企业所需的“高、尖、精”技能人才,冶金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技工院校冶金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一般是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机械、模具、航天航空、化工、环保等行业及科研、教学、技术管理和技术贸易等方向。针对就业方向加强专业课程设置,确保冶金专业人才毕业就能上岗。笔者认为,在设置技工院校冶金专业课程过程中,基本要考虑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应设置冶金工程专业普适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在横向上扩大学生的就业面以及提升就业能力;第二,准确定位,大力发展基层骨干型、应用型、专门型的技术人才,和其他的本科高校面向企业中高层就业的市场定位给予区分开来;第三,立足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的冶金资源特色,为地方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1]
一、学时的总体设置
按照国家关于职业技能学校的规定,高中生学制为两年,初中生为三年。以初中生来算,在校学习两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总学时可达3800学时。开设课程主要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课。其中,可以开设公共基础性课程模块为400个学时,冶金专业基础性课程模块为600个学时,冶金专业课又分为技能课和理论课,技能课程模块为600个学时,冶金专业理论课模块为400个学时,各个环节的实践课程模块为200个学时,顶岗实习课程模块为1600学时。[2]
二、课程模块的设计
公共基础性课程模块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及应用、无机化学、三生教育与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德育与职业指导等课程。
在专业基础性课程的模块当中, 课程设计重点由以下元素构成:(1)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先设置一科专业教育性课程,主要传授冶金工程专业的概况和今后的就业趋势与状况等。(2)设置工科基础性课程,如工程绘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材料力学以及科技文献检索等, 促使为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拓宽途径,并为冶金专业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3)设置冶金工程专业基础性课程,包括了材料化学(其中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内容)、物理化学、冶金原理、冶金设备、冶金过程检测与控制、金属学、矿物加工概论、冶金资源与环保、粉末冶金工艺与设备、冶金工艺工程设计、冶金工程研究方法(4)设置和冶金相关联的材料学概论。(5)设置冶金企业管理课程,促使学生为今后胜任管理工作做好铺垫。(6)为了学生今后得到就业发展考虑,设置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在冶金专业技能性课程模块当中,开设了金属加工职业技能鉴定、冶炼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化学检验职业技能鉴定这3门科目,学生可任意挑其中选一科,以凸显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目标。
在冶金专业方向性的编排方面,设置钢铁冶金与有色冶金这2个方向,而对于理论性相对突出的冶金物化的方向先考虑。在钢铁冶金这一方向当中的炼铁学与炼钢学必须是正常开设的, 辅助工序开设炼焦工艺及设备、铁矿石造块工艺及设备、铁合金工艺及设备、连续铸钢课程, 保障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视野面; 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于有色冶金这一行业的就业,设置有色冶金概论课程,为他们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在对有色冶金这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安排重金属冶金学、轻金属冶金学、稀有金属冶金学等课程;而针对电解与电镀方向,则可以开设冶金电化学;同时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出路,比如可能到化工企业就业,则可以适当开设湿法冶金工艺及设备以及化工原理等多门课程。为了让学生能适应钢铁冶金行业的就业,可以开设钢铁冶金概论以及有色冶金前沿技术。
实践教学是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 为此,对所有的实验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单列成为一门独立课程, 比如,可以开设钢铁冶金综合实践、钢铁冶金综合设计性实验、有色冶金综合实践、有色冶金综合设计性实验、材料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冶金原理实验、冶金传输原理实验、金属学实验等实践课程。[3]
单纯的理论教学培养不出技能人才,除了理论课程外必须增加实训课,而实训内容可分为校内与校外。校内课程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冶金工艺仿真实训课,例如开设钢铁生产仿真,铜、铝等各种金属生产仿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动手学习。此外,购买一些电解与电镀设备也是需要的,根据火法和湿法生产工艺应用熔炼炉、精炼炉、电解槽等参与教学。冶金专业离不开金属加工处理,根据熔炼对金属压铸、挤压、浇铸、锻压、冷轧、抛光、电镀等金属处理,分析检测金相组织、晶体生长、表面致密光滑等都可涉及一些。校外实习根据学生所学,对应企业生产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实际冶炼生产工作。[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冶金专业是个系统性专业,也是个艰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很高,技工院校开设冶金工程专业,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当地基础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科学合理设置冶金专业课程,面向基层, 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行业人才, 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满足冶金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要。[5]
参考文献:
[1] 吕玉国. 浅谈技工学校冶金专业的建设和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16) .
[2] 邹建新, 伍维根, 周建国. 高校材料专业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构建[J]. 中国冶金教育, 2006(2) .
[3] 翟玉春.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手段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与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研究, 2003 (6) .
[4] 翟玉春, 施月循. 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1) .
[5] 杜长坤, 吕俊杰, 朱光俊. 冶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 2005(6).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就业现状;策略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的择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毕业后做教师、进入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继续深造读研、考取公务员或者选择自主创业。
在这些职业选择中,男同学和女同学的主要选职业择类型也是存在差异和区别的。例如:男同学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最高,女同学的首选则是选择当一名教师;男同学更多的是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而女同学则是选择继续深造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很高的。这个调查结果受男、女同学的不同择业观的影响:男同学更乐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职业,而女同学会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位。现在毕业生的职位选择更多的是理性,比较关注就业前景和薪资待遇。
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就业方向概述
1.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是数学专业的常设专业,其有着相互贯通的专业方向以及相融合数学知识和理论,它们属于基础性的专业,为学习更加复杂的数学理论和更深的数学知识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基础数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代数、几何、函数论、微积分以及拓扑等知识。其专业课程设置的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专业方向也是很明确的,只有真正掌握了基础数学的系统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基础数学的学生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就业方向更倾向于做老师或者从事时下大受欢迎的家教行业中,以不同的身份进入到教育行业中来。另一方面,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就业方向主要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数量分析、信息管理以及统计等相关职位。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工程预算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主要透过看似随机的事物现象表面来探究其内部的本质联系,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做到更加高效便捷的处理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以统计调查 、数量分析和统计信息管理为主。工程预算专业是近年来的新兴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数学、电子信息等知识,充分利用数学建模来促进自身的理解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该专业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的基础,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其就业前景是一片光明的,对本科生来说挑战还是很大的,所以学习此专业选择继续深造是良好的就业方向之一。
三、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就业的对策
首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不歧视不自负。教育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能仅仅看其薪资待遇和自身的发展前景,要学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合理准确的择业方向,不盲目且不跟风。要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教师这个职业还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国家倡导的自主创业和大学生村官等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因此,在校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机会岗位。更为理性地帮助学生去选择就业方向。其次,鼓动学生多参加社会践活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却不懂转换,缺乏实际的实践工作经验,基于此,各个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多开设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必然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选择。最后,强化学生基础技能培训,基础技能是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在大的就业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越来越大的 ,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而言其形势也较为严峻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他们可以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运红,姚喜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1 (02).
[关键词]民族语文;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91 — 02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三个一级学科通过自治区组织的学科评议专家组博士点验收,其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成为了博士点招生专业之一,从此,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面对如此骄人成绩,在教育界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思考一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学科发展问题。
一、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壮语言文学)为区内高校唯一设置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校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重点专业,早在2007年就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但在新时期,我们的教学培养遇到了困难,本科专业则一再萎缩,学科支撑作用一再减弱。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教学考察团来我校交流壮语文专业的培养情况,对本校的民族语文教学状况感到震惊,可见,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真该认真反思了,要在与同类高校比较之中找差距。
1.招生规模小
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也曾经历了辉煌的时期,为广西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热门专业相对而言日益缺乏竞争力。就目前壮语文专业的招生规模来说,2008年为5人,2009年为5人,2010年为15人,2011年为9人,2012年为11人,这么少的培养数量,与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的称号相较,显得太不相称,从中也体现出本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与北方民族高校相比,更突出显示了本校该专业的弱势。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校本科生近600人〔1〕;西北民族大学有三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340余人,藏语言文化学院现有本科生近500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本科生近200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仅2010年即招收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本科生205人。简单的数字相较之下,表面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专业的活力。
2.专业设置单一
广西具有丰富的语言资源,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绝大多数具有民族语言。本校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纯粹是单一的壮语言文学,即便如此,它还是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民族语言则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专业虽然招收壮侗语族专业考生,可实际上差不多是壮语言文学专业。专业设置上的单一性明显制约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反观区外各民族语言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开设的各民族语言专业之全自不待言,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有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蒙汉双语)〔2〕个本科专业;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有现代蒙古语、蒙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蒙古族作家文学、蒙古族民间文学和蒙汉语言文化关系研究共5个方向,藏语言文化学院现设有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藏语言文学(现代文秘)、工商管理(藏汉双语)4个本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共设有纳西语、傈僳、景颇语等1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3.师资数量不足,缺少多语种教师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师不超过10人,涉及到的语种局限于壮语,广西数量众多的民族语言缺少师资来培养本科教育。国内同类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语种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实力。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教师梯队合理;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师25人,藏学院有教职工29人,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人,均形成了年龄与学历合理的教师梯队,能培养3个语种的本科生。与前面几个民族大学相比,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能培养12个语种的本科生。
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就目前国内的民族语言专业设置情况来说,北方的民族院校对于民族语的教学开展得比较成功,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民族院校的民族语教学、培养、就业等都开展得非常理想。南方的云南民族大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支撑等方面也开展得比较成功。反观我校的壮语文专业培养情况,似乎变成了一种点缀,与广西高速的社会发展步伐极不相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我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亟需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专业为广西民族大学早期设立的专业之一,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具有改革的理论积淀。学校有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能胜任改革的教学工作。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本科民族院校,担负了为全区培养基层人才的重大任务,有着巨大的改革发展空间。
目前该专业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招生困难、专业设置单一(仅有壮语言文学)、师资缺乏,彼此之间具有恶性循环的因素。招生困难导致专业的开设难以为继,例如现在该专业采取“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形式,才得以勉强维持现有规模。没有了招生规模与培养专业,师资自然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招生之所以困难,与学生就业困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解决专业前景的着力点,首要的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找深化学科内涵的途径。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校“双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借鉴云南民族大学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长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一干N枝”,“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不同语种方向(模块)”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模式办学过程中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方向和招生人数的灵活调整。毕业生发给双证文凭,能有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此种培养模式要形成专业知识和文化互动的社会影响模式。我校民族学专业为国内深具影响力的专业,对广西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巩固边疆稳定,强化和拓展专业技能与文化的辐射作用,较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2.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除了继续巩固和拓展固有的就业渠道,借鉴其他民族高校解决就业的方式,开展“学校+政府”的合作办学形式。通过对若干个民族语言使用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探索一种“学校+政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以文学院的名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与沟通,与区、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按此模式,办学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进行合同式的规定。凡进入此培养模式的学生,毕业后由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既能满足地方对紧缺专门人才的需求,又能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搞好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招生宣传问题,吸引更多的生源报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扭转目前招生困难的局面。
3.引进与培养师资
广西虽然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但本校开设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只有壮语言文学。11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回族和满族转用其他民族语言外,其余基本上都有本民族语言,有必要开展这些民族语言本科专业。开设这些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师资,目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其他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的师资欠缺。
如何解决师资问题,可能的办法是三个: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前来授课,缓解学校本身师资不足的窘况;二是有目的地引进欠缺的师资,逐步解决师资缺口问题;三是鼓励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教师的学历与知识结构,增强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
三、余论
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发展,总体来说,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生内涵;二是多层次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一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方式、经费投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不仅有利于振兴本校的招牌特色专业,而且能为广西的发展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曾经是本校的招牌专业,学校以此专业为基础,率先获得了文学院硕士点,目前获得的博士点,也是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强力支撑下获得的。本人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希望尽快改变现在的情况,使本校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称号名副其实,成为广西民族大学一张靓丽的名片。
〔参 考 文 献〕
〔1〕欧以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建设与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