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历史近代史

高考历史近代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考历史近代史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 网络 保障机制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1-109)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强特点,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深受大学生喜欢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面对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占领网络思想阵地,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摆在当前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提高认识,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思想保障

2008年6月,总书记视察人民网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正在崛起,特别是新媒体的普及使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展示个性、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受到大学生的广泛青睐。随着网络背景下的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表现形式的不断更新,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院将思政工作放在与学院发展的同等位置上,针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全院上下凝聚形成了利用网络、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用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加强领导,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成立了思政教育进网络领导机构,由学院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成员包括学院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领导机构对全院的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健全的组织机构为全院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3.拓宽领域,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阵地保障

学院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学院已经成功搭建了四个网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网络思政教育系统。

3.1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始终坚持“建好思政网站,加强网络管理,引导网上舆论”的“建、管、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构建了系统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做到了认识到位,制度完善,工作落实。学院建立了“学工在线”、“经贸青年”、“经贸论坛”等思政教育网站,强化具有鲜明的经贸类职业教育特色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网站建设。聘请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学生干部担任网站管理人员或版主,教师也以网民身份参与各种网络讨论,对学生网民进行正面引导。广大教师还积极地将自己所开设的个人主页或博客向学生公布,方便学生浏览、留言和交流。这一系列措施为学生创造网络沟通、学习平台,又能有效对这些平台进行掌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

3.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校―系―班”三级微博,学工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学生工作部门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三级组织微博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畅通和交流的双向互动。学院学工系统建立了微博和QQ群,学院团组织、学生团体等已相应建立了QQ群和微博等。由各级学工干部、辅导员或学生干部担任管理员,及时各种信息,积极参与网络沟通和适时监控,密切关注各种网络舆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师生信息的通达度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帮助更多的同学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各系部还以网络为平台,将已就业的同学按区域划分,时刻保持联系。通过网上交流,互通信息,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健康成长。目前,学院部分专业已在珠江三角洲、浙江等地建起了网络校友交流平台。

3.3搭建网络监督平台

每年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总结表彰等都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学生在对学工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也是在了解和认识学院的先进榜样,这些信息对学生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真实“教材”,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极大。如学院每年举行一届的经贸自强之星评选,就充分利用了网络监督平台,学院将20名自强之星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在网上公布,并开通网络投票平台,学生参与投票的过程也是学习先进典型的过程,反响良好。

3.4搭建网络投诉平台

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党委充分利用党委信箱、院长信箱、纪检信箱和学院网上的“意见与投诉”网页等多种渠道,搭建投诉意见直通平台,让师生投诉有门,让意见畅通无阻。这种方式使学校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实际问题,又能对个别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引导。

4.健全机制,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制度保障

4.1网络监控制度

学院制定网络值班制度,安排思政工作者进行网络值班,监控校内各类微博、论坛及QQ群信息,通过网络舆情分析学生思想动态,适时处理各类网上“突发事件”,并将值班情况纳入年终考核。

4.2应用激励制度

学院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开设博客、空间等个人话语阵地,开通微博、飞信、QQ等新媒体平台,确保教育工作 “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学院将微博信息质量、数量、粉丝数和关注数等作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成效的评估依据,年度评委将其纳入计量指标。

5.强化队伍,构筑思政教育进网络的人才保障

培养和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兼职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人才保证,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学院抓好了三支队伍的建设:

5.1强化学工队伍建设

加强包括学工干部、团干部、辅导老师、班主任等学工管理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强化管理队伍的心理学、网络知识和新媒体应用技能培训,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供最坚实的人员保障。

5.2强化技术队伍建设

网络技术队伍包括网络中心、实训中心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技术人员的政治意识、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既要懂技术,还要懂思想教育,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技术保障队伍,确保网络安全。

5.3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学生干部不仅是思政教育进网络的受益者,也是该项工作的参与者。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使其能正确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学院师生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抢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郑为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郭天平,韦柳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现途径及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3 )

[3]张雯婷.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0,(10)

[4]代永建,王峰.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10)

作者简介: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命题;复习备考;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第3篇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答好一份高考历史试卷的前提

高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大都与课本中的内容是基本相符的,或是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尽管高考试题大量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材料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了新的问题情景,构成了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都是教材的基本知识,考查的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二第37题第⑵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此问虽选择了教材以外的知识材料,形成了新的问题,但考查的还是学生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只要注意材料所给时间"1792"年,回归教材基本知识,答案即可揭晓,当时英国的国内背景为"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它本身也是高考考查的目标之一,掌握基础知识在高考中至关重要,只有将教材中的知识掌握住,并能够充分地再认再现,才能分析、归纳和理解,才能在高考场上游刃有余,才能答出一份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的历史试卷来。因此,高三学生在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掌握、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只有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熟记住了,答题时才会思如泉涌,才会得心应手。

二、审题仔细、到位是答好一份高考历史试卷的关键

"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如果审题不准确,答案就会不标准,甚至还会南辕北辙,会牛头不对马嘴,如果审题仔细、到位了,就不会做无用功,就会思路清晰地答出言之成理的答案出来。高三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必须注意审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要注意审准题干,把握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和限制条件,一些关键词决不能轻易放过。如学生在解答此题"盛世的出现,往往与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分不开。他们一方面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另一方面推行利民制度。请结合唐朝前期的史实加以说明,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时,必须先搞清楚本题是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为切入点,共有三问,解答第⑴问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语"唐前期",另外阐述史实要注意根据题干要求从"政府自身改革及建设"和"利民制度"这两方面分别加以概括。第⑵问注意唐前期盛世局面是"开元盛世",不要误答成"贞观之治"。第⑶问,主要围绕唐朝国家繁盛得益于制度的创新和完善这一思路作答。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答好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今天的高考是综合素质的考试,不仅要考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也要考学生的心理素质。高三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中牢记一句话"水涨船高",遇到难题时,决不能惊慌,要冷静思考,要本着"多得一分就是胜利"的宗旨尽量去解答,遇到难卷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宗旨,相对简单的题决不能轻易丢分,难题尽量得分,切不可留白卷;遇到简单的题时,决不能沾沾自喜,马虎大意,掉以轻心,要本着"丢一分就会有差距"的宗旨尽量完美地去解答;遇到简单卷时,要向着题题不放过,问问得满分的方向去奋斗,去争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高考场上沉着、冷静,无论遇到题难与否,都能答出一份满意的历史试卷来。

四、答题的规范性是答好一份高考历史试卷的保障

"细节就是质量,细节就是成绩"。高三学生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要想答好一份高考历史试卷,平时训练中就必须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从答题时间,文字书写,审题,答题布局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今天的高考,对历史这一学科来说,主观题主要是采点给分,采意给分,这就要求学生更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主观题时,必须先将每一问题分开,标明序号,然后再具体作答,在具体答每一问题时,答案做到四化:工整化、段落化、条理化、序号化。如学生在答2008年北京文综第37题第⑵问"和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时,就必须先将其分为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回答"共同点",第二小问是回答"所起的作用",然后再具体作答,在具体作答时,做到四化,尤其要注意序号化,决不能不分点子记口水话,象第一小问的答案"共同点"就有两点,必须标明(⑴开办新式学校;⑵派遣留学生。)序号,这样,阅卷者才会一目了然地找到给分点。只有这样,在平时训练中规范好了,到位了,才能在高考中答出一份赏心悦目的历史试卷来。

五、简洁的答案,准确的语言表达是答好了一份高考历史试卷的标志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轮复习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自学质疑关键词交流展示叙述法构建结构多角度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一轮复习已经通过专题的方式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梳理,但专题复习最大的问题是肢解历史,把原来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有机互动的历史史实,硬是分割开来,学生缺乏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历史的时间观念差,史实的时序感差。二轮复习如何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实现历史应用能力的转化,弥补学生一轮复习的缺陷,优化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高考的命题特点、命题趋势以及《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既要与一轮复习接轨,又不要成为一轮复习的重复或压缩。要把二轮复习看成是一轮的深化与提升,突出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具体做法是:把通史和专题结合起来,适当的打乱专题的结构和书本的顺序,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中的考点按时间顺序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归纳本阶段内的专题。体现历史史实的时序性、综合性和内在的联系性。笔者以复习“14――18世纪的近代史”为例,运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能“温故”,更能“知新”,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三、教学实践

首先,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阶段特征。按时间顺序进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古代史以中国历史发展情况为主要线索,近代史、现代史以世界历史史实为线索。例如近代史:分成3个阶段(14―18世纪;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其次,由宏观到微观,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找出相关史实,并进行东西方的对比。同一性质不同地域的对比、同一地域不同性质事件的前后联系等等,深入拓宽、纵横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具体一堂课的流程是三个环节、六个模块:

1.自学质疑关键词交流展示叙述法

如对于本节内容的第一环节,根据导学案,理清14――18世纪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要求学生看书:必修1第7专题第一节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必修2第5专题第一、第二节(经济),必修三第六专题二、三、四节,第七专题第一节(思想与文化),写出关键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1832年议会改革;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并用叙述法交流展示(根据时间可以全班展示,也可以组内展示)。

写出关键词,通过书写重要知识点的关键词,能锻炼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提炼知识要点的能力,所以这一环节的重要之处就是写下关键词。

交流展示叙述法,这是一种相对轻松、却行之有效的方法,自学之后,同学之间根据关键词互相叙述,可以补充漏点,澄清疑点,打破错误思维定势,避免阅读复习的弊端:即翻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脑子空空如也或模糊不清。

2.课堂建构多角度课堂点拨要精讲

仍以14――18世纪的近代史为例,中国在近代落伍了,很多事情的发生变化受到世界大环境的影响,所以知识结构的构建以西方为主,师生共同构建西方为主的知识结构。并扼要点拨学生注意纵横联系:同一性质:这一时间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出现进行联系;同一时间段:如14――18世纪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对比联系;引导学生注意同一时间段内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提问学生易混点、盲点。

3.纠正反馈要精选迁移运用练能力

每堂课结合教学内容,精选一组经典史料,既选择“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也要就历史知识的“线”或“面”设计“大跨度,高概括”的材料。侧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拓展应用,以提升能力;挖掘例题的辐射功能和习题的强化功能。

在近代史第一阶段(14――18世纪)我选用了反应中国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材料: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明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则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引导学生注意:①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②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③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这样由分析中国近代思想、经济和政治的内在联系来辐射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政治,通过东西方对比,学生对经济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在关系理解会更深刻。赏析材料,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解决问题――深化基础。

四、思考延伸

经过近2个月的教学实践,我得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1)六模块建构式不一定每节课都是3个环节的流程,可以是自学质疑关键词加交流展示叙述法,也可以是交流展示叙述法加知识构建网络化,还可以构建结构加史料分析。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自由组合。但让学生看书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做实,做到位。

高考历史近代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现在,高考对学生综合分析事件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传统的多角度重读复习帮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存在很多的弊端。一年之内三轮复习,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满堂灌,占用了大量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下面笔者将讲述现在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针对这些弊端我们的应对方法。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种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它能达到解决上面难题的目的。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历史复习教学方法:三轮复习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不仅时间紧、容量大,同时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这样做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同时传统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弊端。

(1)知识传授僵化,只注重是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从而导致了学生沉迷于史学的简单记忆当中,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史学。

(2)对历史概念的解释力度不够,忽略对历史概念的阐释,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真正内涵不能准确把握,从而造成判断失灵。

(3)对各种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仍局限于就事论事的阶段,忽略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产生的大背景,学生很难从更高的角度进行理解和认识。

(4)对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和准确把握材料中给出信息的能力培养不充分,学生不能很好的从材料中提炼和把握信息内容,同时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事件的能力也较薄弱。

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具有前后关联性、互为因果性和左右交织性。高考历史也主要是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考察学生对事件的分析能力,如一道有关“秦亡汉兴”的题,即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类似之处。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具体的做法为:第一学期前半阶段复习《中国近代史》;后半阶段《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二学期前半阶段《世界近代现代史》;接着按中国史的两大块和世界史的一大块,分别进行系统的整理,着重强调学生的融会贯通和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

1.变传统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的掌握要建立在对前一部分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在这儿我们需要强调一点就是理解。填鸭式的满堂灌,不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高考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察,显然这种方法不能达到高考对分析能力的要求。上述教学安排就大大节省了时间,老师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开展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将启发性的原则贯穿于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事件的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1)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提出自己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2)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历史大背景到人物性格,再到历史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3)巧设悬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同时老师在对各个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或修缮。

2. 采取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方式

历史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史学资料,而是一种科学体系。泛滥的做题和频繁的考试,并不能推动学生主动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相反有时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依靠题海战术帮助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能力培养,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强调适量的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

3. 采取讲辅结合的方式

一个班级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理解和应用的程度上更是如此。而课堂讲授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优等生前进步伐受束缚,而差等生却力不从心。为了满足优等生和差等生各自的要求和愿望,我们可以采取讲辅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是教师在课余时间有意识的邀请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自由交流,以后可能就会有许多学生不请自来。在探讨的过程中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4.重视考纲学习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基本都以《教学大纲》为纲,依托现行教材,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因此我们在教学或应试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这些内容为重。具体的做法如下:

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探讨高考历史内容。讲座的内容可以包括:①往年历史高考和历史学习的方法。②深刻体会《考试说明》,概括总结出各种题型的特点和各自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等,如材料解析题中的四步骤要领,问答题要审题清楚、构思全、表达准等要求。③历史考试的注意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