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解决策略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必要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就是企业建设内部监督评价体系,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合法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实现组织目标。所以,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内部检查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通常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审计工作以及管理手段进行改进,然后对内部审计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及时监督和检查财务状况,有效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缺乏重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不少企业虽然了解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其重要意义,可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结合了计算机、网络以及数据库,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财物、物力以及人力,降低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即使初步进行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可是处理审计数据的方式非常简单,很多只利用信息系统处理电子数据,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审计系统。

(二)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统一性

我国审计信息化工作仍然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规范,例如评价审计软件的标准、软件集成和测试的应用规范、审计信息化的有关法规、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手段等。

(三)缺乏计算机审计准则

会计电算化影响了传统审计的对象、线索、方法、技术手段等,尤其是在应用ERP软件之后,审计的具体对象得以扩大,促使之前使用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导致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科学和统一的标准。

(四)信息系统设计以及实施方法效果不明显

审计信息化设计以及实施工程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其规划的主理念是风险导向审计,其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联网审计,通过建设审计信息化项目,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整体信息化,进而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可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时,其审计信息化设计和实施效果不明显。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电脑虽然已经联网,可是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审计需求的审计软件还是比较少,其计算机审计系统也不够完整,管理平台也不统一,导致各个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的审计信息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共享,也就无法及时解决审计问题和跨地域解决审计问题,致使审计时间延长,导致审计结果无法充分发挥建设作用和防范作用。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审计就不能强化内部控制,无法为管理层战略决策服务,进而无法有效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五)滞后的审计信息化应用软件不能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求

审计软件具有很大的开发难度和很长的周期,需要融合计算机、会计、审计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较低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需求量和较高的推广成本,导致开发社会审计软件的进度较慢。目前,一些审计软件可以提供采集会计数据、抽查凭证、检查帐表、查询账务信息的功能,可是审计软件市场缺乏质量较高的通用审计软件与会计软件的使用相配合,同时市场中这些软件也不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业务流程、质量控制、管理等功能。所以,滞后的审计信息化应用软件不能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求。

(六)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较高的素质

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也要具备良好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中缺乏同时具备内部审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也没有积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缺乏较高的应用审计信息化的意识和积极性。这些对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产生了严重影响,也无法有效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

最近几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增加复杂性,很多单位再造业务流程,建立ERP系统,应用ERP软件一体化管理财务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内部审计目标不仅仅是监督职能,也具备了服务职能、管理职能、风险防控职能;也促使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仅包括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还包括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预测审计、决策审计等;还促使审计方式发展为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的审计。企业想要提高审计质量就要全面提高管理手段、作业工作以及技能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二)制定明确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系统性,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信息化业务流程、内部审计的工作需求、当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全面规划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明确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企业以网络平台和会计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用计算机建设内部审计的信息平台,建立和内部审计业务相适应以及管理需求的信息数据库,持续拓展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促使内部审计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

其次,明确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的整体结构。总体结构指内部审计系统的主要子系统以、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系统的界面。

再次,明确硬件以及软件的配置要求和方式。内部审计的实施计划需要以内部审计信息的总目标为依据具体要求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标准。此外,也要明确定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例如网络系统、多用户系统等,进而为开发和建立系统提供指导。

然后,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目标的阶段以及步骤。企业在确定系统建设目标之后,就要明确目标完成的阶段以及阶段的详细要求,以此明确任务和责任。

接着,明确培训和配置专业人员的计划。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合理执行培训和配置专业人员的计划,确保实现计划目标。

最后,企业明确资金预算和资金来源。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例如购置硬件和软件的费用、开发软件的费用等。所以,企业也要科学合理预算和安排资金。

(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平台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就是建立审计业务系统和计算机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有效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质量控制理念、现代管理思想,将企业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计算机审计、审计管理以及动态监控的审计机制。当前,市场上并没有很多适合企业的审计软件,有些企业依据自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尝试自己开发软件,此种方式结合了外部和内部的力量,结合了内部审计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审计项目管理,开发和构建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和实施系统。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在分析系统构建、数据结构、功能结构之后,利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促使审计人员利用IE浏览器随时登陆审计平台处理审计事项,这样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审计信息化工作平台的系统构成是审计信息门户系统、数据采集转换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管理系统、远程审计监控系统,这些系统共同使用一个数据库,通过自动采集和筛选审计数据,全面联网查询和远程实时监控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提高了审计管理的程序性和规范性,进而促使内部审计的效果得到提高。

(四)加强建设内部审计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进行规范,可是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需求,所以需要针对审计软件的评价标准、审计信息化的应用效益评价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也要针对本地区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和规定,促使当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更加规范和健康。

(五)加强建设审计队伍和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体系对其职业判断和审计效果有直接影响,可是不断提高的审计技术手段、不断变化的审计理念、不断转变的内审职能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企业为了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就要加强建设审计队伍和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在选拔内审人员时选择那些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较强责任性和事业性的人才,并且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时刻保持廉洁自律。其次,制定和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内审人员的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要求,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工作要求和待遇要求,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再次,企业要积极进行内审人员的岗位培训,利用培训、讲座、分析典型案例等方式,丰富内审人员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企业内审工作完成的更好。

三、结语

企业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既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环境的需要。所以企业要改变观念,提高重视,切实落实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泽.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困惑与对策[J].审计月刊,2010(02)

[2]何晓楠.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信息化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05)

[3]欧世意,李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04)

[4]吴蓉.浅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8)

[5]钱华.审计信息化与审计“免疫系统”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6]谭海云.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J].科技广场,2011(08)

[7]陈媛,周冰.会计软件在高校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27)

[8]丁朝霞.内部审计信息化现场管理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11(11)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四步法 审计 金融企业

一、信息化及信息化建设定义

(一)定义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安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及以确认审计风险、评价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运营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而信息化建设是指以围绕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审计项目及审计工作全过程开发、运行、应用、记录、维护的实践探索过程。

(二)金融类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特征

审计可以被表述为“人”、“法”、“技”的集合综合作用于审计客体的评价、建设、增值活动。“人”,指的是审计主体,审计队伍;“法”,指的是审计规范;“技”指的是审计技术、手段、能力。而“人”、“法”、“技”和审计客体等审计要素均表现为信息化特征。

(1)审计对象(审计客体)表现为信息化的数据集合。金融类企业业务表现为标准的信息化特征,机构、客户、交易、流程、员工、操作、账户、资金流向等业务和行为要素均表现为数据和信息的记载。而作为审计对象的机构、业务、事项、内容均表现为一定集合的数据和信息。各个业务系统、程序、环节、流程、内容、交易形成不同的数据信息表单,数据信息表单的集合构成业务、交易、经营管理事项等微、中观经济活动,也即审计的客体。

(2)审计活动表现为一系列的信息化特征。审计主体、审计队伍表现为掌握一定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否则,目前就无法从事审计工作。审计规范表现为系列的程序与标准,是典型的信息化工作。审计技术、手段、能力均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非现场、现场审计技术均借助和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跟踪评价等阶段的安排布置、程序、记录、分析、底稿、报告、传导、档案、考核等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即审计工作的对象、成果、传导、工具、方法、过程、结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开发数据库工具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点

一方面,现代金融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表现为信息数据的汇集、传导、加工、输出的处理过程。内部审计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基本审计对象,必须建立能够储存、处理、分析表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类信息、数据的数据库工具,为信息化审计搭建基础工作平台。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也需要信息数据工具和系统,来储存、运行、承载审计工作的程序、过程、运转、档案、分析、成果、报告、反馈、考核等活动。

三、利用四步法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四步法:由美国人最先在商务谈判中运用的占有资料、核实资料、排列资料、评估资料的调查方法,后被扩展到多个领域应用。

(一)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建设

所有的调查咨询机构形成的共识---未来的“软金”是信息和数据。因为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海中,没有数据开发利用工具,我们只能成为信息数据的茫然者或泅渡者。

从广义的审计建设职能来说,一切与审计对象有关的信息、数据均可纳入审计数据信息需求范围。但从审计的一般性监督职能来说,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为针对审计对象的数据信息收集、获取、挖掘、分析、利用过程的建设和创新,内部审计主要围绕审计对象业务数据、经营管理行为开展信息化建设。

(1)充分占有数据、信息。金融类企业业务种类繁多,业务系统庞杂,流程性、管理性、交易性、客户类、机构类、产品类、行为类、过程类等信息种类多样庞杂,数据海量,只有充分挖掘和扩展可利用数据和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整合,进行标准化定义,才可能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与内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信息数据获取渠道是充分占有步骤的主要方法和渠道。

外部公开信息、数据也是可利用的资源,但因其非为内部标准化定义信息数据,其利用规则尚难以被内审机构明确规范。

(2)核实、分析数据、信息。主要是对要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性、规范性核实,对非规范、孤岛信息、数据进行归集整合,进行数据、信息连接,进行标准化定义。只有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完整性、规范性核实和标准化定义,数据才可被内部审计数据库系统接纳,被接纳的数据、信息才可以进行关联、计算、组合、加工、分析,收集来的信息、数据的可利用程度才能得到保证。

(3)排列信息、数据。不同的数据、信息本身在体系中重要性不同,获取渠道、利用规则不同,有必要在数据管理中列出重要性、优先级,并以此建立核心数据、信息数据源体系,进而延伸数据信息扩充渠道和接纳规则。分析工具、分析模型的创建对数据和信息提出方向性、规范性要求。排列信息、数据工作就是根据工作需要对数据、信息获取、收集的优先次序、加载频次、利用规则进行效益和效率性排序,并根据排序进行针对审计客户的数据、信息的收集、获取、加工等工作安排。

(4)评估信息、数据。评估信息、数据是指对信息、数据系统、信息、数据性质、作用,获取渠道、利用效果等进行评价判断。如,对实物的平面信息对事物的反映程度,有关联的平面信息聚合成为网络蜂窝型信息单元对事物的反映程度和逻辑关联规则,都是评价判断的内容,基于评估步骤,数据、信息质量效果、系统数据、信息生成规范、信息数据获取、连接渠道规则、审计机构数据库工具利用效果等都能得到评价和持续改进。

(二)审计主体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高

人是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中最活跃能动因素。技术为人创造,也为人使用。作为“人”的审计主体在审计活动中居于的主导地位。审计主体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提高主要指的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智能化工具即信息化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生产力即以利用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审计工作的运转和内外部交互。包括对审计客体的信息化和审计主体的信息化,审计主体的信息化包括审计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审计工作技能的信息化和审计工作组织的信息化。

(1)创建围绕审计客体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典型的如SAS系统,包括统计分析、预测、建模和模拟抽样等,可以实现对审计客体信息数据的分析、计算、模拟,利用四步法可以促进此工具的开发、运行、优化。还有业务预警系统、稽核系统、业务、财务分析系统等,也是围绕审计客体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其数据、信息载入SAS系统进行再加工利用。

(2)创建围绕审计成果的信息化数据处理工具。典型的如项目管理工具,主要围绕审计项目管理、流程、组织、分工、底稿、质量、成果、档案、考核、报告、反馈、跟踪等工作内容与需求开发创建管理系统,相应形成管理类信息数据和成果类信息数据。同样,根据管理需要,可以开发诸如组织管理、流程控制等方面信息管理工具,利用四步法可以促进审计自身信息化能力与效果的提升。

除了信息数据管理工具外,对其他的审计分析工具、审计方法也可以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运载、存储、分析、维护和共享。如,风险管理工具、内部控制评价工具、监管资本管理工具等,同样,利用四步法可以提升审计信息数据和管理工具的建设质量和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物实务标准[Z].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9.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 企业 内部控制 应用 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的简介

企业信息化一般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资金流动、客户交易等业务过程实现数字化控制,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形成新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使各层次的人们掌握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企业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可以使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实行科学决策制度,推行显得现代管理科学。科学管理和决策的实现必须依靠适时、有用的信息。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快速地作出反应,必须依赖各种有效信息的支持,而网络在此时便当仁不让的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提出的新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和发展,也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企业内控信息化的应运指导原则

(一)实用性和可维护性原则

指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求最新但要采用成熟的技术和高质量的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必须能适应企业财务、业务、管理一体化的思想服务要求。特别是网络宽带必须足够大,以减少传输延迟。而且,作为一个系统,整个网络是由多种设备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这就必须保证所选产品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二)安全性原则

这里强调的是网络的安全性。在原则上通常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加密、认证、数据备份和镜像等),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保证企业内部网不收攻击。二是对网络的关键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要采取备份措施,保证网络不间断地工作。

(三)经济性原则

这个主要从企业的投资来看,通过高度可伸缩的、灵活的互联解决方案,使现有的网络能够平滑过渡到未来的优化网络,从而有效的保护现有的投资。网络建设要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照顾到前后步骤的衔接,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要使现在的投入成为明天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前提,追求最小投资额。

(四)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网络设备的选择应该基于开放的标准和协议,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同时,网络设备和服务应能提供单一来源的、标准的、开放的技术,以满足高性能、可用性和操作性需求。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革新思想,转变观念

在企业信息化的构建生,很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没有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足够的重视,很多的人对其理解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其实,企业的信息化不是追求时髦,也不是装饰企业的场面,而是加快企业转型,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策略。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购买几个信息化的机械,不是拥有电脑数量的叠加,做几个信息化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改善的软件建设的过程。再次,企业一定要与时俱进,革新思想,改变以往只看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行为和现象,立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企业的先关的基本数据、信息化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程序做起,做到有的放矢。

(二)转变思路,分清主次

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多的IT人才,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如果想搭建网络平台、运行服务器群,这些的确需要很大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如果全部有企业来做,就很容易大大限制企业的发展。这时,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分清主次,开创性的把企业的网站建设、系统管理和常规运行等外包出去,企业只需要关注核心的业务流程即可。

(三)甄选优质的信息化辅助软件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获得好的发展,企业必须依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甄选优质的信息化辅助软件。目前,在我国市场上信息化辅助的软件非常的多,也是数不胜数,随着ERP、CRM、SCM等概念及产品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实现内控信息化有效途径

(一)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领导重视且正确认识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首先,管理者应将管理思想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在提出管理要求伊始就考虑其与所选择的信息系统管理思想是否吻合,且怎样更好地依赖技术手段加以实现,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次,管理者应该带头操作系统并服从系统控制,不随便破坏系统控制的规定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重,覆盖面广,工作点多,信息化的真正优势在于集成效益

(二)利用风险机制,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

风险机制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认定。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调研实际业务,收集业务信息,模拟执行情况,具体而言 应做好各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1、首先针对组织架构标准化

企业应结合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利用风险机制,对企业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找出较为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权责划分,这些会直接决定控制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业务流程的具体构成路径,是业务流程统一和岗位职责标准化的前提;

2、然后注重业务流程及岗位职责标准化

业务流程标准化需要召集一线管理人员,充分征求意见,利用风险机制分析、优化业务流程,拟定关键控制点,界定各岗位职责和管理权限以及不相容职责的划分标准。这其中,优化流程是最关键的环节,如果考虑不周全,将造成系统上线反复进行,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对于关键控制点,应逐项梳理后记录下哪些能够固化在系统中、哪些不能实现或实现成本较高。然而对企业来说,这还是数字化远期目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益强.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新会计,2012(2)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影响力逐渐增加,内部控制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信息化建设与内部控制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使我国企业基于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一现状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基于信息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求企业在发展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其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

COSO在《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中将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等五个部分,同时COSO也认为应该将这五个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在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影响研究中可以利用其这一特点。现代企业的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智力机制、组织结构以及管理体系三个方面,而管理方法的信息化建设与控制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表现,企业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董事会和监理会实时、准确、全面的提供信息,对促进企业结构在新时期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企业潜在的风险产生几率也在随着信息化建设而逐渐增加,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对企业有着直接影响,这便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利用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衍生的信息风险发生机率,这样才能为企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稳定发展环境。

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

(一)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现阶段企业要想构建出一个科学、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便需要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构建过程中要以战略规划作为切入点,要求企业最高层决策人员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明确一个核心业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在开发出后可以实现其自身应用价值。企业最高层决策人员在系统设计中明确出具体的业务目标后,要求企业信息部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人员要分析这一业务目标的可行性,如果可行的话要求相关负责人要根据实际要求拟定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各个部门对其的功能需求。

(二)企业关键业务规划: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框架构建过程中明确整体规划方向后,要求相关部门要对企业关键的具体有任务进行有效定制,企业关键业务规划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各职能部门实际工作的需求,然后拟定出信息系统政策制定申请报告由董事会人员进行审批,同时也要确定企业编制业务环节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关键业务规划中要求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采购部门以及仓储部门等使用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框架设计中的功能可以满足企业职责分工、权限范围要求。

(三)系统自主研发规划: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研发阶段需要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采购部门以及仓储部门等系统使用部门,要根据各个部门实际工作需求提交处信息系统的研发申请,同时要求企业信息部门要仔细审核各个部门的申请后提交管理层进行审批,各个部门的审批报告经过管理层审批通过后由信息部门对其进行需求分析。信息部门在负责系统使用部门的需求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各个使用部门特点,对信息系统名称、技术性能标准、操作环境、具体工作计划以及费用预算等内容进行策划并编制系统开发的任务书,信息部门所编制的系统开发任务书也要经过企业管理人员审批通过后才可以执行。

三、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现阶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强化了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人工作业而衍生的项目风险,但信息化背景下的业务处理容易受到放置信息遗失和泄露,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在新时期的风险评估有着一定影响。要求企业在发展中要通过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同时也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将树立风险规避意识作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之一,同时也要求企业在发展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操作控制制度,将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管理的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要求企业在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中,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力度,同时也要通过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降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几率。

四、结束语

新时期基于信息化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最为明显,这便要求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以及管理体系可以满足其发展要求,最大程度提升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整体效率。

[1]陈默,涂友余,梅磊.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对策.财会通讯.2006

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3-0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出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参考。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点,企业纷纷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并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优化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果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能够为企业管理带来改变,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品质。从发展趋势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能够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将其当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诸多优点,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开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522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后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计算机通过在Internet上申请域名、制作网页而建立网上门户,进行网上信息,将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物料需求等信息传上网络,在网上发送往来邮件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利用在线服务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以而让更多客户了解本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为了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企业的产品。

2、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建分系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内部资源。目前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优化宣传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运用,此时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各环节都按统一规划、统一语言在互联网络上运用,这个互联的网络建立在企业整体优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它不但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更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为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建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全新的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管理方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努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2、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赋予了管理手段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使管理手段更具有实效性,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3、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但建成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还建成了企业独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参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管理手段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

企业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对管理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管理行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努力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使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对管理行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促进和支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更加注重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的整体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之一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行为能够从增强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实际管理水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行为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能够融入到信息化体系中来

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后,所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都要在信息化系统内运行。基于这一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必须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要能够在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企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优化了管理手段,对企业管理方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强.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01期

[2] 李晶.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3] 李湘桔.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锐君.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