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础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30-01

高中生的语文教育,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加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注重宽度与厚度的双重要求。所以,对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往往会更有难度。语文教师在此类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弱势或者常犯的错误以外,还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本身出发,追求溯源,让学生了解到字词的演变意义,继而从根本上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且避免由于意义或者写法相似而导致的理解偏差。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考虑到个别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认为其不值一提的现象,继而在真正的解答过程中又出现低分的结果。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们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

个别高中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往往认为可以凭借语感等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答,却忽视了高中语文的难度和出题人的出题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之前,要帮助学生们摆正学习基础知识的态度,从心理上加强对此类教学的重视,继而才能使他们在今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主动学习,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作用。

1.1 针对此类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就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态度。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与义务教育的语文学习也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独立自主和探索发问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多的课堂和课外知识。所以,端正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对高中生来说是极度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他们晓之以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不当的学习态度。

1.2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意识到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相关题型的练习和训练,让学生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各个题型的特点和题目中常见的缺陷和漏洞。进而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能够提高解答基础知识题型的效率和正确率。

2.对基础知识进行划分教学

在学生们端正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基础知识题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教学。结合每题的不同特点和常见的考题陷阱,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解题方法。

2.1 针对选择正确的单词读音以及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解析中,要重视对每个选项的详细解释。例如,在解析选择单词读音的题型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保持细心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此类选项多会出现现实中的错误读音,教师要帮助学生们认清各类单词的正确读音,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最好是通过及时地翻阅字典,在字义与字形的解释中全面了解单词的音形义。另一方面,在解答正确写法的单词组合时,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们分析单词的基本意义以及延伸意义,而对于出现的错误单词,语文教师要做出具体分析,从字形上分析这个字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从而让学生们在字体上深入了解和记忆,进而逐步掌握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

2.2 针对指出选项中的病句和选择合适的搭配词组类题型,语文教师在教学解析中,要根据此类题型的特点,对高中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教学,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意识地涉及到相关的语法搭配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细心体会不同的搭配词组对句子意义的表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针对常见病句的专题基础知识的讲演,让学生们在老师的经验总结中体会到病句的特点。所以,高中生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解疑,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疑惑,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加深对相关词组搭配和病句的理解,进而提高解答此类问题的效率。

3.总结和教授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

上文提到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各类基础知识题型的重要性和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需要总结和教授这些基础知识题型的解答技巧。学生们只有在掌握各类基础知识的理论之后,再加以解题技巧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3.1 针对基础知识的出题特点,语文教师要结合选择题的特点,通过排除法、代入法等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回答的正确率。学生们往往也会倾向于应用此种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例如在解答词组搭配的题型时,学生们可以运用代入法将各类选项的词组进行带入,进而通过进一步比较得出最佳的选项。

3.2 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错题总结,将他们划分别类,归纳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事实上,语文教师的总结与方法的讲授对高中生来说,一方面是学习和解答基础知识的快捷方法,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总结和经验的交流,学生与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资源共享创造出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进而又能进一步刺激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总结。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 基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经贸类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税法课程改革初探 高职涉外文秘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模式构建 软件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英语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3+2”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现状的高职会计专业改革 基于单考单招的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问题探讨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工作 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策略探究 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谈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性研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 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现状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5][6]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7]周继瑶,甄凯玉. 高职教育“双证书”互通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5):4-6

[8]杨黎明. 学分互认的依据是“知识点”的多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19-21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字: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组合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专业培养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因此,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组合的必要性,以此引起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视,进而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而当前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薄弱之处,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课程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仅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课程为例阐述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因基础会计教材的编写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基础上编写的,与后期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脱节,没有把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对会计内容的影响考虑进去,与住处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另外,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赞成新会计科目和要求,不能在教材 中体现,导致教材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以教科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虽然多年来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长期的思维定势 ,冲破不了禁锢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只能以课程为依据,要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也只能机械性的将书本中的“要点”、“难点”记录下来,以应付考试,脱离了真正的职业教育轨道。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票的填制、传输入过程无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对于没有会计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纯理论的讲授无法给学生带来立体感,更难产生兴趣

(三)缺乏真实的经典案例。例案教学法是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互动,自己动手,主动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目前众多基础会计教材中,都缺乏经典的案例。

事实上,基础会计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以后的专业素质,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已势在必行。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

1、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质

基础会计课程组合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基础会计课程有关内容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的互动性双向组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起组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基础会计课程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方式,设计出信息化的新课程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以信息化新课程方案为根据,开展信息化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学习,让一定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化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成果,以确认和推进基础会计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

2、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首先是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教材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连贯性,却将会计工作过程割裂开,所以各高校应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编写教材,其内容更应注重高职学生教学特点,以突出学生动手能力为重点,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还应准备一系列完整的实训资料,通过这些实验教材的使用,提高了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加大手工及电算化的力度,优化基础会计教学内容。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策略,方便而灵活地调用或制作出适应各种情境的有效课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网络式教学,建立学习单元库、题库和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学习单元库是把多媒体化的课程教学材料按照一定技术进行设计的适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程序集,包括微教学单元、学习游戏、程序等。题库包括例题库和试题库。 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是将网络上可调用的远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学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在教授、学习和教学中利用一台个人电脑作为终端机通过网络进行检索、下载与重组,也可以将本地课程材料以HTML格式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供师生们下载使用,在增加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使课程资源处于时时更新的状态。我国教育部现在正大力建设一些学习网站,并准备把网址向全社会公布,这些网站就是典型的远程网络课程材料库。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大了视觉的冲击,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欲望,例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了手、眼、脑的有机结合。

三、基础会计课程组合的实施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在根据教育部十六号文的规定,努力的探索并实施教学改革,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上,大多数院校都开始注重基础会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主导媒体渗透到基础会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将基础会计知识置于“虚拟”的真实情景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已有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时间组合基础上,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促使内在经验的再组织;去主动寻找和应对外在的新问题情境,将源于外部空间的新经验组合到内在的经验系统之中,这就是时空统一的组合。显然,这实际上就是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民主教学和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实现学习经验的建构.这样,学习就成为一个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课程就成为学习者主动经验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会计学基础》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已成为当前基础会计教学的新趋势,组合后的基础会计为会计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为后面的会计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可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浅谈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陈芳《中国商界(上半月)》 2009年07期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一、在“小——中”过渡进程中定位中学语文教学

从教材上来讲,小学语文的内容属于基础、浅显的层面。而初中教材的内容深度化特征明显,思维跳跃性强烈,知识点涵盖层面广泛,这与小学教材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二者之间缺乏一个圆滑的过渡点。

从课堂内容上来讲,小学语文教学时间非常充足,课程内容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课堂活动偏向于全面记忆。而初中语文课程由于紧张的课时安排使教师不得不压缩课堂内容,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交以学生自学。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悟力。学生的课堂活动由全面记忆转变为重点记忆,并且增加了抽象思维、情感融入等步骤。

根据以上两点内容不难看出,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但是,对于心理正处于过渡转型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来说,这种突然而激烈的变革可能会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乃至自身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过渡间,找寻最优的定位点。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教学整体。初中语文按照其教学内容可划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等多个模块。为了避免突兀式的变革,教师可以在部分教学模块中继承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为学生创立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段。例如: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重复学生全面记忆的教学步骤,改善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模块薄弱的现状,夯实教学基础。而对于需要发散思维、理解感悟的教学模块则要加强对学生技巧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感悟文章的方法。

二、在“中——高”过渡进程中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从教材内容上来讲,毫无疑问,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将更为深层次,宽领域。但只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技巧的传授、感悟能力的培养,教材层次的加深并不能成为中高间过渡转型的障碍。

但是,从课堂形式上来讲,学生学习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的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高中语文课程更多的偏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放眼于初中生初升高的未来发展状况,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只有不断地对这种习惯进行培养,才会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本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如果只有兴趣,缺乏学习习惯,学生对知识只能略懂皮毛,不能对学科深入研究;而只有习惯,缺乏兴趣,学生只会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答辩、设置假定情境、排演课文话剧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扩展中学生思维,增强中学生感知能力,提升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3.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虽然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初升高的过渡之间找到定位,但是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要改变企图中让学生直接晋升到高中生发展层面的错误观点,注意到中学生身上残留的小学学习特性,以及刚刚步入初高中语文学习行列的客观实际。注重对中学课程适当的课前铺垫,引领中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进而加深课后的教学反思,给中学生创造体验高中学习方式的机会,提升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从中学生的“过渡性”定位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内,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叠加式、反复式、辩证式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心理特性。在双半(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时期,中学生容易陷入独立与依靠、接受与辩驳、执行与叛逆等多重矛盾之中。而这种极为复杂的心理会造成中学生的自我封闭,即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肯与老师、家长等进行交流、沟通。所以此时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定位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应予以理解和加以利用。理解学生对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的本能追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和善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利用学生高度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调动课堂气氛。

高中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构成环节。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大多是“灌输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将每一节课都看作将来考试的目标与内容,长期下来,学生的学习水平就难以提升。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1、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学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构成了以情感态度、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技能等为目标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没有得到贯彻与落实,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并未进行合理的设定。

2、对教学课堂无法有效掌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并且加入更多的主观思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经验不够,难以有效掌控课堂的节奏,从而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度较慢、纪律不佳,有效性得不到提高。

3、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方法上,号召“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1]。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的模仿其他教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却没有对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导致新的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学生也无法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还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须提升教师的自身水平与综合素质。如果教师从本质上了解并领会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与观念,并且在教学中广泛应用,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有较强的文学水平与语言功底,同样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知识充分展现出来,将阅读教学内所涵盖的人文思想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领会其中的情感与思想。

2、掌握高中语文阅读的水平标准

阅读水平标准不仅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根本要求,同样是教学设计与实行的实际依据。在正确掌握阅读水平标准之后,方能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是通过自身经验、教材以及考试要点等来明确教学目标的,还有一些教师是完全没有教学目标。假使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或许不会发生很大的偏差。但是,在课程改革之后,国家重新对课程内容标准进行了定位,教师还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教学,那么就极易发生重点把握不准的情况。

一旦正确掌握语文阅读水平的标准,就能对教学内容的涵义与延展进行精准定位。教材中所给出了内容,仅仅是教学的一个蓝本。要想实现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对阅读文章进行有效的处理,例如阅读内容的的重新组合、重新选择或者是对内容进行扩充与延展,而不仅仅只是将文章内容宣读给学生。其中,阅读内容的选择、延展都必须根据课程标准中高中学生的水平来决定。那么,在对课程与教材进行处理时,就一定要把握好学科的本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决定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很突出。教学课堂常常会变成“一言堂”,只见教师在不断讲,不见学生发表意见。那么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之中。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水平受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影响,学生越是积极参与学习,学习水平与学习质量就越好[2]。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与领会。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情感态度、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的。因为受到传统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分析阅读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只是对知识进行了解读,却没有对文章中所包含的感情、能力、手段以及价值观等进行分析。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使得文章变得枯燥无味,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二、对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教师只有进一步掌握知识生成的具体过程,方能对教学目标进行精确定位,从而为学生选取合理的学习方法。

4、加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观念,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水平。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些阅读内容。另外,利用范例点拨、理解领悟以及交流与沟通等,加强学生对阅读方法的重视力度。通过“学”决定“教”,由学生自己选取所要阅读的内容以及办法。利用多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对自身所学习的效果加以反馈,进而加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其展开实践学习,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