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第1篇

一、“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基本原则

什么样的“对话”可以激活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些负面的教学案例入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反思,得到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教学时,两次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是学习“《》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在对照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对中国的危害,突出条约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后,列强掀起的狂潮对中国有何影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在学习“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后,中国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后,中国初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后,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初步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四个问题。前一次只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在提问了两个同学后,教师就通过投影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后一次在教师布置后,学生便开始阅读、前后小声议论,约一分钟后,教师提示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的问题,在第一、二小组回答以后,教师用多媒体提供了五段文字材料,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快速浏览完材料时,又对照材料给出了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上述案例中,课堂上小组交流的过程看起来生动活泼,但“生动活泼”的背后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师把“分组讨论”约等于“合作探究”,将“讨论的形式”理解为“对话的目的”,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课堂对话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由于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加上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的状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读懂讨论的题目或材料,没有来得及找到课本中相关内容,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整个讨论过程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人甚至视讨论时间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只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回答问题的同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每段讨论最终都以教师备课时就拟定好的现成答案作为结语,使得原本就流于形式的课堂对话更显得画蛇添足。这种课堂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是一种无效的课堂对话。

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对话”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衡量标准。

1.民主性原则,以理解求共识

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志趣,尊重其个性,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讨论的裁定权赋予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预设掩盖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也要防止放任自流。

2.全面性原则,以生成拓预设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确定讨论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保证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并提供一定的分歧点,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要注意适当的梯度,既要突出点,更要照顾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

3.有效性原则,以形式载意义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讨论内容,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多维地思考和讨论;讨论主题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时间、条件要适度;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上述案例中,仅就教师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上就可以发现,这种合作讨论难以保障对话真正有效地开展。

4.鼓励性原则,以引导促平等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始终信任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深刻抑或肤浅,教师都应当对他们的主动表达给予肯定,对其可取之处给予表扬,用真诚的态度去教导、点拨,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二、“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

除了需要把握住有效课堂对话的原则,激活历史课堂还需要学会一些课堂对话的操作技巧。

1.优化“对话”的内容

以小组合作讨论作为课堂对话的载体,通常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即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思维障碍点,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知识难度的不适应。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保证讨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讨论。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偏离了这两个障碍点,无论形式如何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良好效果。

【案例二】

在某次市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在设计、实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时,10分钟讲完了“小岗村农民实行”内容后,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让四位学生对照课件,汇报了各自对改革开放成果的了解和感悟,在每一部分结束时,还设计了“提问本组同学”的方法,进行了“小结和巩固”。

【案例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魅力和智慧,以及博大的胸怀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当时的中国摆脱了孤立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请你说一说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分不开?希望同学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家庭教养、自我锻造、遗传因素、在国外开阔了视野……对于这些回答,教师都用“说得不错”“思维有创新”等予以表扬。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没有“动”起来的课堂肯定不是“活”课堂,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于是,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对话,或是将一课内容分成三至四个部分,安排同学对照事先的准备“汇报”课前学习成果;或是完全跟着学生走,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实际上,这还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2.优化“对话”的方式

常见的基于小组合作为对话载体的课堂讨论,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讨论。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对话的主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成员补充。三是自由辩论式,即让学生针对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辩论。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分别扮演某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以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案例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片断。

师:在变法开始前,商鞅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现在已成为一个典故,你了解这个典故吗?请结合连环画给大家讲讲。这连环画也出自我校两位同学之手。

生1讲述连环画中的故事。

生2:这个典故讲述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故事。

(此时,课件中出现四幅图,分别是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制成的生产农具。)

师: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农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3:石器取材容易,但成形困难,我选铁器。

生4:骨器取材容易,但不坚固,我选铁器。

学生3: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我选铁器。

生4:铁器取材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铁农具最好用。

……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创设情境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体验成功的愉悦,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一种乐趣。案例四中,教师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心设计,营造了课堂对话的情境,既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也起到了激活课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