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政园林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现代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的主要原则就是实用性以及科学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该规划对于城市的环境起到确实的改进作用。城市在前期的整体规划过程中由于对于环境等因素的考虑有所欠缺,导致城市在现今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导致发展受阻的问题。为改善这一情况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环境的承载量以及缓解生态的压力,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使得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1.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生态原则
要做好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增强人们对设计的满意度,就要坚持生态原则,践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设计中就要应用多种绿色植物,既能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人类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富有生机的城市景观也需要有多种生物做支撑,不仅要有绿色植物与动物,还要有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就要坚持生态原则,注重城市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道路景观塑造创设良好的环境。
1.2 协调原则
协调原则也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来说,要构成完善的城市道路规划体系,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做好道路绿化设计不超出行车视线,保证既能满通需要,又满足人们对环境设计的需求。所以,应联系实际情况做好景观建设,保证道路沿线绿化协调统一。
1.3 服务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设计中应满足人民实际需要,将人类行为纳入设计考虑范畴,联系自然景观与规划景观,做到设计贴近自然,以便在设计中体现自然美、生态美,真正实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不仅让人们更加满意,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
2.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构思要点
2.1 分车绿化带设计
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分车绿化带设计是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设计既能够提高行车安全度,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让坐在车中的人可以欣赏城市环境。要做好分车绿化带设计,就要合理选择绿化苗木,以及经常修剪树木,保证树木枝叶不会过长,影响行车安全及城市美观,同时为林缘线等塑造好形状,力求优美。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保证不同地点的分车绿化带,采用不同的设计,如对于高速公路的分车绿化带应选择遮蔽性强的常绿植物,并适当的配上开花灌木等,以便为行车创造好环境。而在交通量小的地区,可以选择高大乔木作为绿墙,不仅可以起到隔离效果,还可以为人们营造壮观之感。
2.2 行道绿化带设计
行道绿化带设计是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在行道树的设计中一般安排一至两行左右的乔灌木。在绿化带的种植宽度上要设计合理,为确保树木能够正常生长并吸收一定的营养,最好将绿化带宽度控制在1.5m 左右,做好大小乔木与灌木的结合。对于行道绿化带的种植方式也要做到合情合理,可以选择树池式种植、树带式种植等。树池式种植要保证树基范围合理,并用缘石等做好种植坑,这种种植方法所用于行人较多且绿化带较为狭窄的地方。为了安全和美观,一般树池里使用覆盖物,如嵌草砖、透水砖、粘合石米、鹅卵石、灌木或草本植物等。如果在设计中所选择的是树带式,就要保证有足够宽度,在行人道路与行车道路中留出1.5m左右的种植绿带,并配上一定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等,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还可以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同时在行道树树木间距设计上,一定要保证株距合理,并选择规格较大的苗木,更要联系树木生长速度确定间距,如大叶紫薇的生长速度属于中慢型,所以间距最好控制在5m 左右,而大叶榕树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在间距的设计上应控制在6m 以上,以便保证设计合理。
此外,行道绿化带设计要符合行人与非机动车特点,并做好地面绿地覆盖,在设计过程中,应适当应用一些矮小灌木,以便做好搭配,强化层次感的体现。将小灌木等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做成绿篱等,不仅不会影响人们的视线,还具有隔离空间,既增强了安全感,又减少互相干扰。
2.3 交通岛绿化带设计
交通岛的主要作用是为行车指引方向,保证车速合理且装饰道路、提升道路景观,所以,在交通岛设计中就要满足这些要求: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保证不妨碍驾驶员视线,边缘区域可以选择低矮灌木或草本植物花坛式种植;交通岛中间则可以选择景观效果较好乔木孤植或群植,尽量不选择过于密集的大灌木植物搭配。
2.4 交叉口绿地设计
在交叉口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尤其是特殊地段,一定要保证交叉口有足够的安全视距,让驾驶员可以看清周边的行车环境,确保交叉口没有任何阻碍行车视线的物体。所以,在交叉口处的绿地设计中应选择较为矮小的灌木或用草坪处理,灌木高度不宜超过0.7m。
2.5 商业街设计
商I街也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就要提升绿化效果,但要确保商铺可以正常运营。在对商业街进行绿化设计的过程中,不宜使用枝叶茂密的大乔木,避免树冠等挡住商铺名称。在对商业街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选择装饰性强的植物,特别是选择一些矮小开花的灌木,经过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味。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核心部分,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增强景观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要对城市道路生态条件进行改善,借助于道路绿化生态功能进而对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加以保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更要始终坚持现代化城市和谐发展的基本主题,进而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城市景观可观赏性的同时,也要将城市景观的品位着重提高。
【参考文献】
1.1色彩的对比理论
色彩的对比是由不同的色彩在整个构图中所占的比例、形状、位置和色相决定的,甚至包括带给人的心理体验。差别性越大,那么形成的对比效果也就越强,给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能力也就越大。而一旦将这种强烈的对比的效果减弱,色彩就会给人趋于缓和的心理感受。
1.2色彩调和理论
色彩的调和较之于色彩的对比要给人更加舒适缓和的感受,矛盾对立不那么激烈,色彩也就趋于整体统一和协调,这就是色彩的调和理论。色彩调和与色彩对比从表面上看其目的和方法是2个相反的过程,但实际上是色彩关系配合中辩证的两个方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解析。
2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具体应用
2.1不同色系色彩的应用
2.1.1园林景观设计中暖色系的应用。暖色系是园林景观设计中较为常用的色系,其具有可见度高、波长较长、视觉上呈现跳跃性的特点。暖色系以红、橙、黄为主体色系,这样的颜色能给人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热闹的心理和视觉感受,那么一般较适用于一些欢乐的庆典场面,在门厅和广场花坛上大多布置具有暖色调的植物,烘托出庆典类活动的热闹和欢乐的氛围。暖色调在寒冷的地区的景观设计中尤为适用,因为其暖的特点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对心理温度进行平衡。
2.1.2园林景观设计中冷色系的应用。冷色系与暖色系相反,其具有可见度低、波长较短、视觉上遥远的特点。冷色系主要是以青、蓝为主体色彩,给人清冷、沉静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冷色系主要应用在较小空间的环境扁圆位置,视觉上可以给人深远的感觉。如果需要在设计上使得冷色营造面积,那么就必须加大冷色系植物的面积,这样才能在视觉上呈现出与暖色搭配的欢快、明朗的感觉。
2.1.3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比色的应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比色主要对将补色进行对比,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对比效果,对比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用较多,尤其是那些游园、广场人多的地方,更多地采用对比色来组成各种图案、花柱、花坛和主体造型等,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营造出这类场景独有的欢乐的、热闹的氛围。3.1.4园林景观设计中同类色的应用。同类色,顾名思义是属于同一个色系的色彩,他们属于相差不大的邻近色,最典型的例如绿色和黄色、黄色和橙色等。同类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组合能够更为以协调的感觉,易表现出空间的层次感,有宁静和柔和之感,而没有那种激烈对比的效果。
2.2色彩应用中应考虑的问题
2.2.1要考虑绿色基调。绿色是植物永恒的主色调,甚至超越了季节和品种,是植物色中的绝对主角。由此可见,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绿色的基调,尤其是要大面积布置植物的场地,用绿色作为主基调最为合适。
受到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大多是由设计者在语言、绘图的辅助下向协作者来传递自己单方面的造园思想,单一的文字表述和手绘图案使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与局限。主要表现为:(1)信息与数据得不到及时的交流与共享。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受文字和相关草图的局限,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时方式相对单调,并且难以保证数据实现共享,大大拉低了设计工作的效率。纸面化的信息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沟通渠道极为单一、闭塞。(2)资料与数据的不完整。园林景观设计涉及到了人文环境、民俗、地形、植物等多个方面,范围十分广泛,决定了其对基础资料有很大的需求量。传统的资料收集方法很难对信息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资料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不够全面,无法为设计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3)设计与效果的偏差。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平面图二维模式来对方案进行展示,受到设计者专业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实际效果会与设计方案产生很大的出入。(4)缺少系统的评价、管理体系。一方面,在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合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人员间得不到协调,另一方面,项目完成后没有完善的评价系统,无法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评定与整改。
二、数字化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指的是将众多复杂多样的声音、图片等信息转化成可度量的数据和数字,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字化模型并引入到计算机内部来实现统一的处理。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重要基础。对于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来说,不仅要保证设计的装饰性与美感,更要对特定区域的经济、人文、环境等进行综合的整体化处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实现了设计方案的立体化的视觉效果,使设计者、建造者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可以有效地保证设计方案与实际效果的完美统一。如何能够使数字化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更好地发挥效果,是当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主要方法包括:1.数据库的建立类似于一些市政、建筑的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需先对已有地形图和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现状调查与现状信息采集,如对周边人文环境、民俗风情、历史名胜等信息的采集,在校核、完善后建立起相应的图样库。在信息采集时改变了传统的用照相机拍照后经扫描仪传给计算机的方式,运用数码相机对现状进行拍照或录制,在节约胶片的同时也对数据信息进行了更好的储存。对各种设计图纸,如景观小品、道路、广场、植被等单独区域的设计图纸,总体效果图、平面图、鸟瞰图等景观设计图纸以及园林照片等重要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通过数据库给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并为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便利。2.三维效果图的制作三维效果图是对现实的形象化模拟,通过对景观的图像化表示来促使人们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并且积极参与到设计过程当中。园林景观设计的三维效果图是在对原有信息进行提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设计者的理念、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地形等各方面因素,运用专门软件来创造出的设计效果。它将先进的GIS、GPS、遥感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可视图像展现出复杂的自然景观。在进行三维建模时,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转化并将其作为背景,由设计者结合相关功能要求、艺术美感等设计出初步的方案,然后数字化制作者再将设计者的AutoCAD格式的二维图按照设计意图转化成标准数据文件的格式并传给专业的三维图制作软件,在遵循统一、对比、变化、比例等原则的艺术构图技法下制作出三维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园林艺术的创意必须借助先进技术来完成,其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的三维建模、动画效果等得到展示,从而为园林景观设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3.设计的反馈和材质的设定一方面,设计者借助计算机得到设计相关的空间分布图,结合周围的人文环境、历史古迹等深入地思考园林的布局,并将这些环境透视图当中来进行借景、比例、尺度的综合分析,最终创造出总设计意图。另一方面,数字化相关制作人员根据修改之后的设计意图,借助二维模型软件包当中的LISP语言来进行科学的计算、数据的分析、图形的处理,或利用3dsMAX等三维制作软件当中的相关功能来进行三维建模,运用Material编辑器当中的复合材质、贴图来赋予模型彩质,决定其颜色和材质,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感染效果。4.后期的处理后期处理是通过对图像的剪裁、光影的增强、色彩的校正、配景的添加等来强化图像的效果。目前很多设计者只注重三维模型的建立,却没有给予后期处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良好的后期处理能够对效果图当中的细节进行更好的体现,从而提高设计项目的工作效率。在进行后期处理时,一般都使用计算机当中的photoshop软件来对图像进行色阶、锐化、色调的调整以及配景的增添等,通过裁剪来突出主题并保证构图的美感,通过色阶的调整来调节对比度、饱和度从而保证色彩的通透,通过色调的调整来使色彩更为鲜艳,通过锐化的调整来使图像的明暗过渡更加自然,通过配景的增添来丰富画面细节、活跃画面气氛等。5.设计的汇报在对设计成果进行投影汇报时,可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通过计算机的投影仪来对现状的相关信息和设计的意图进行展示,并对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在设计图、三维模型、动画效果的有机合成下对图片、声音等相关数字化信息做出剪接、编辑,从而制作出能够对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进行正确表达的汇报程序。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Photoshop中支持各种Web文件格式、互联网的Homepage等功能通过互联网将设计好的作品进行传送,克服信息分享与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
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技术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三维模型的建立与人机交互性的呈现中,也体现在其对设计项目的材质、色彩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真实表现中。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要求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数字化技术是对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大力推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园林景观设计者对相关信息与材料的完整、系统、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准确、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减小设计意图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偏差。数字化技术改进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将设计者的所思所想通过三维效果图进行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得设计者与建造者借助三维模型更好地明确出设计的难点与重点,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策划的同时更加快速地将一些街灯、公共设施、植被等的布局在设计结果当中展现出来。提高对设计进一步完善、修改、演变等的效力,对设计项目全过程做到有效的掌控。(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给园林景观设计的决策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决策者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站在特定角度上去对环境进行观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与文化的差异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对空间加强综合交叉处理,对于设计的进行,尤其是规划街道、扩建城区等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实践还可以促使项目管理、实施及运营中的相关评价系统的形成与完善,通过良好的评价体系来对设计项目的整个阶段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问题做到及时地发现与解决,便于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做出更加准确、科学的判断。(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人们对自然进行观察与了解,并促使人们参与到景观当中。数字化技术对园林景观的三维化展现给人们对景观及周围环境、街道、建筑等的了解提供了一个形象的虚拟环境平台,在实现人机互动的过程当中使公众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实际效果,更易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出的氛围当中,从而强化了设计项目的认可度与说服力。同时公众对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管理等各阶段的参与也有助于推进设计项目的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关键词:园林景观;雨水;利用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余劲(1979―),男,福建福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034-03
1引言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就是将雨水的收集与园林景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雨水的集蓄利用和雨水的渗透利用,以达到一种美观、生态、循环、可持续的效果。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基于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的利用进行分析。
2雨水蓄积的利用
雨水蓄积是通过修建各种集水设施,生态、经济、合理地收集地表径流,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相应的水质要求后储存起来,储存起来的雨水可以替代高品质的自来水资源用于园林景观用水,主要用于绿地浇灌、景观水体补充。
2.1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收集技术指的是收集来自建筑屋面、道路、绿地等的雨水径流。收集的雨水量除受降水量的限制外,还由汇水面大小、汇流效率等因素决定。雨水收集技术的核心是控制源头水质,提高汇流效率。
2.1.1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建筑物的屋面雨水约占城区雨水资源总量的65%左右,易于收集,且水质相对较好,是雨水收集的主要对象。建筑屋顶花园的植物是一种常见的利用形式。屋顶花园雨水利用主要有两种方法:利用屋面植被绿化和利用檐水收集。种植层和植被的选择是屋顶花园的关键,种植层土壤必须要有一定的渗透性并能满足植被生长的需要。雨水经屋顶汇集,通过管道导流,使之流入设在地面的砂砾石层,过滤后沿输水管道进入蓄水池,因此蓄水池可分为两层,上部蓄水池直接接纳输水管道的雨水,再由分隔层――大孔隙混凝土层再次过滤后流入地下蓄水池。
2.1.2绿地雨水的收集利用
绿地雨水收集主要采用下凹式景观绿地的形式,其实质是一种渗透储存设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足降水与渗透的不均衡,减小雨水径流峰值,起到调蓄排洪的作用。
2.1.3道路雨水的收集利用
道路的路面雨水收集,除了可以排到周边的下凹式景观绿地中收集外,还可以改造原有的地下雨水管道,直接在收集区域终点进行截流,收集道路雨水,最终导入雨水集水池。
2.2雨水储存技术
自然降水主要包括雨、雪、霜、雾、冰雹等。雨水的储存技术主要以集蓄为目的蓄水池为主,将雨水径流引入人工的地上或地下的雨水蓄水池。在集雨工程中,蓄水池的造价较高,合理的计算降雨量和储水量有利于节约资金。通常情况下,园林中的地形较为复杂,最好利用有利地形将储水池与人工水系、洼地等相结合,既发挥调节雨水的功能,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如德国的市政厅广场、哈特斯海的广场水景即利用公园的水池储存和净化水体的。当广场中的涔涔流水跌下层层的台阶,穿越人体脉络般的排水沟后,最终汇聚到水草茂盛公园水池中去,植物和土壤净化了水体,洁净的水体流入到地下的蓄水池中,而后回到市政厅广场前开始新的循环历程。
3雨水渗透的利用
雨水渗透利用有很多方式,根据入渗量和入渗能力的不同,主要分为雨水的自然入渗和利用辅助设施渗透两种。
3.1建造下凹式景观绿地
绿地是最好的渗透设施,而下凹式绿地比上凸式和平地式绿地更能够促进雨水下渗,加大雨水的利用量,获得最佳的城市生态效益。下凹式景观绿地结构为绿地的高程低于周边路面及建筑物地面高程,雨水口设置在绿地内,且雨水口高程介于绿地和路面高程之间。下雨时,雨水径流会先汇入到下凹式绿地内,雨水经过蓄留渗透后,多余的雨水通过雨水口排走。下渗量的多少跟地表特点、土壤性质、地形条件以及降雨量大小和强度等因素有关。具体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据场地条件以及降雨产流的特点来确定绿地的高低,大小及结构,从而将雨水充分渗透利用,为雨水就地生态利用创造条件。
3.2设计渗透池与渗透沟
景观园林中合理的渗透池与渗透沟不仅要促使雨水的自然下渗,也应具有初步净化雨水的功能,防止不洁净的雨水径流污染土壤。一般具备3个组成部分,渗透性池底、软质驳岸、植物净化系统。渗透池有常年充水和季节性充水两种,较大的渗透池也可兼有蓄水池的作用。季节性的渗透池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不宜太深,在植物选择上应注意选择抗性较强的植物,如芦苇,灯芯草等。常年充水的渗透池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应注重管理,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在城郊园林中,利用天然的低势绿地或人工洼地建立渗透池,可以形成具有野趣的小型湿地。湿地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净化雨水,调节气候,更为湿生和沼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丰富了园林内的生态系统。在较大的景园里,可以将小型湿地设置在景观水系的末期,当流水流过景观水道后,最后流入湿地系统中,雨水可以在这里初步净化,然后下渗地下或流入蓄水池。虽然雨水湿地调节雨水,净化水质的效果较好,但受环境的限制较大。雨水湿地的占地面积较大,需水量也比较大,在蒸发量较大而降水量较小的北方地区应慎重使用。
3.3扩大透水性铺装面积
园林景观用地的铺装,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使用不透水铺装材料,尽可能保持绿地和可渗透性土壤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用地的性质,选择相适宜的透水性铺装。透水性铺装的使用,能够使雨水直接渗入地下,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加快植物生长,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几种透水性铺装形式有嵌草砖铺地、植草砖铺地、植草板铺地、透水砖铺地、透水沥青路面等。
3.4加大土壤蓄水量
绿地是非硬化地面,是雨水下渗的主要途径。截流下来的雨水引流注入绿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绿地土壤的蓄水量,是雨水生态化利用的最佳方式。绿地本身就是最好的渗透设施,不仅渗透能力强,还能依靠绿地内植物的根系净化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等杂质。增加土壤蓄水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绿地中植被覆盖量,即美化景观,又能减低暴雨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滞留时间;城市绿地的竖向设计合理调整,尽量利用绿地排除雨水,减少使用雨水管道;建造渗透管、渗透井、渗透沟渠、渗透池等辅助渗透设施加大土壤的渗透量。
3.5建设漏水型景观水体
景观水体的设计,常常考虑到水源、管理等因素,将水池池底、池壁等固化,做成密闭的不透水水池。这种水体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环境的自然交换和渗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在有可靠的雨水和其他水源补充的条件下,应提倡建设漏水型景观水体。在进行景观建设时,水池的池底应保持或部分保持其渗水功能。池底为自然基底的集雨面,并将收集的雨水通过自然渗透与周围土壤及地下水自由交换水分,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完善景观水体的各项生态功能。景观水体的水量保持和水体渗漏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经过水量的核算后,利用技术措施来控制雨水的渗漏量,保证水体的景观效果。
4雨水综合利用分析
为了更加深入地利用以上技术,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通过综合实例进行分析,为相关园林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某公园项目有着天然的湿地景观、生物群落以及脉络交错的水网体系。主要通过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渗透路面、渗水型车场、水景人工复氧结合、人工湿地、植物浮岛等方式进行雨水的利用,并考虑公园的生态平衡发展。
4.1雨水截流生物净化沟的使用
为防止在降水过程中,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污染物排入公园湖中,设计在公园湖岸绿化预留地中建造植物净化沟,通过拦截、重力沉淀、生物吸附和过滤等作用将雨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最大限度地降低雨水中污染物质对湖水水质的破坏。
4.2渗透路面的使用
公园内道路全部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主干道采用透水性彩色沥青与丁石结合的方式;游步道则采用多种形式的石材铺装,如碎石、条石、丁石等,给人不同的感受,富有趣味性。
4.3渗水型停车场的使用
停车场采用渗水型停车场。停车场地采用嵌草砖、植草格等多种生态做法,与公园整体环境保持协调。
4.4水景人工复氧的结合使用
该公园水系丰富,水景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因此在考虑人工复氧的同时兼顾水景设计的可能性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方案。而在湖泊水景中使用最多的是喷泉,所以在喷泉设计中利用水泵的抽吸和喷射力量,人为地形成表层和深层水的纵向水循环可以有效地保持湖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均匀。此外,还可以在水景附近设置一些曝气装置,在每次水景启动工作的时候,这些曝气装置可以有效地对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部分营养性物质进行降解和去除,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这样既保证景观的需要,又满足了水体水质保护的需要,一举两得。
4.5人工湿地的使用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收集、储存和净化处理雨水,创造新的、遵循自然的污水处理方式。打造具有自然观光、娱乐休闲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游览场地。湿地中可以搭配种植芦苇、水莲蓬、灯芯草、金鱼藻、水芹等抗污性强的水生植物,利用生物净化的方法减少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自然条件好的区域,可以考虑引入昆虫、鸟类、鱼类等动物生态系统,进一步净化水体,还原水体生物多样性,创造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环境。同时,利用自然力量带来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生物群落,让水体在生物群落生生不息的新陈代谢中保持长久的活力。
4.6植物浮岛的使用
植物浮岛可用于湖泊、河口及经过水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该公园可应用于植物浮岛净化水体的植物主要有美人蕉、香草根、香蒲、菖蒲、石菖蒲、凤眼莲、水浮莲、水芹菜、旱伞草、灯芯草、芦苇等。
5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雨水利用过程中,需要综合以上各个方面的技术,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及实际工作经验加以灵活运用。总之,园林景观设计中需将雨水作为有利因素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关注并发挥它的潜能,使得雨水、土壤以及植物一起在园林空间中发挥作用,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王大乐.城市园林绿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观化探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排水设施;市政;设计
近些年以来,园林景观设计特别注重绿色生态效益的高度实现。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内各个行业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长足贡献,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却是付出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严重代价,自此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靠国民产业经济的拉动与之提升。不过,在当前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已经越发重视景观工程的绿色生态效益能否高度实现这一问题,所以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建设寻求可持续化发展的绿色施工途径则显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提出了现代园林工程施工通过景观与排水设施的结合方法,目的是为了通过园林工程的改造实现绿色施工,达到美化、绿色、节约、生态的目的。
一、园林工程排水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地形排水技术
园林工程系统复杂,需要结合不同的地貌形态予以设计出不同排水区域的排水设计方案,比如作业场地的地貌形态有沟、涧、坡道、及小道等。如果不改变原有的地貌形态,就要确保排水施工设计合理。一般而言,如果坡度处于5%最小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迳流方式排水。但是径流设计需要考虑流迳速度,目的是为了控制地表冲刷;如果处于沟坡会水线之上,对于景观设计应采取跌度式,以有效控制水流迳流速度;如果是园路或是沟边这种纵坡较高地段,也可以设置消力槛模具,通常护坡消力槛由一些砖石铺砌浇筑形成的;在设置时应安置在路测两端。
(二)明沟排水技术
明沟排水主要针对具体地段情况采用砖石或是砼料来设计出明沟。对于土明沟而言,其边坡的坡度要考虑土质情况进行断面设计,通常所采用的是梯形断面。如果运用的是三角形断面,它主要适用于一些苗圃、花丛、临时性明沟等,不过对于其边坡交角要控制在交角90°。此外,对于水沟下游纵坡而言,其应要比上游纵坡大于2%为宜。
(三)管道排水技术
首先要将管道在深埋地下指定位置处,并要具有一定坡度,设置必要排水沟。其次,园林景观工程多集中在公园等公众场所,所以管道结构主要应用明沟与树枝式抑或鱼骨式的管道组合形态予以综合布置;再者,如果排水要求确实很高,应能多设置一些支渠。
(四)园林植物配置优化
景观设计中强调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水资源。所以,在植被设置时一般会选用一些乔灌木为主,并且要结合复层植物群落进行设计,从而才能使其景观工程运营时具有高效生态效益。而至于为何要采用乔灌木植被,主要是其对水分吸收的需求性要比一些绿化草坪小得多,同时又比绿化草坪具有更多的生态效益,通常来说,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 平米左右的树木。而对于园林绿化的植被选种而言,应能结合所处区域的气候温度予以选用合适的植被,并要注重生态效益平衡,所以选用的树木植被多以乔、灌、草的综合应用复层结构方式。同时,为了节约水量,在具体规划阶段中,应能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因为外来物种不仅要考虑成本问题,同时其对土质的适应性也有待考察。而对于本土植物而言,它在抵抗虫害、施肥、环保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要更为成熟,所以更具优势。
二、排水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
依据生态景观工程设计要求,强调生态效益,应能一边要考虑居住区的绿地功能需求,一边还要注重景观美化效果,即兼顾美化与实用性的双重需求。如此一来,排水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也必然要归为生态园林景观工程行列中,所以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而言,能够兼顾设计出来的艺术效果与生态效益下的美化、功能需求等是最佳的景观园林作品。
(一)营造意境
对于景观园林意境营造必然要借助一些景观设计要素,比如对山水、植被、山石、道路等要素的综合设计等。为此,园林植物应能具有高度观赏价值,同时植被应能易于打理,具有旺盛生命力。而除了考虑植被具有观赏价值与旺盛生命力之外,还应能考虑植被的色彩搭配,进而才能体现出美化效果,使其跃然于人们视野前才具生机之美。比如,白花象征着温婉、柔和、宁静之意,搭配黄色的植被却又带有质朴之感;搭配红色又具有浓烈、欢快之意。而如果特意营造某种意境,则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花圃植被,比如兰花具有幽香的感觉,可以搭配白颜色的花朵,象征深谷幽兰,含笑具有着浓厚的香气,可以点缀搭配一些红色植被,给人以富有生机之感。但不论怎样搭配,都应能一方面要满足美化环境要求,一方面要兼顾绿色生态效益实现;同时对于空间布置而言,应能考虑植被之间的合理组合,采用行列式布局方式,以打破布局僵化的局面。
(二)植被结构搭配
一般而言,适用于上层栽植的植被乔木有:白蜡、元宝枫、杜仲、栗树等;如果考虑常绿植被设置在上层予以栽植,可以考虑华山松、雪松、白皮松、洒金柏、侧柏等松柏类常绿乔木。适用于中层栽植的植被则有连翘、红瑞木、麻叶锈线菊、天目琼花、金银木等;如果考虑的是全光照植被,可以考虑珍珠梅、太平花、铺地柏等;如果是置于空地栽植,可以考虑紫叶李、榆叶梅、牡丹花、紫薇、黄护等。至于下层栽植的植被,可以考虑金银花、铺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等。
(三)线行变化
由于景观工程多以公园、居住绿地区域等为主,所以绿地内表现出的直线条形态较多,比如一些道路形态、围墙及居民建筑等。因此,对于易于变动设计的植被设置也可以考虑曲折形态变化,可以应用植被空间划分所用的林缘线,或者是林冠线起伏变化等设计手法。比如,在灌木边缘栽植时,可以应用一些灌木较矮且枝叶茂盛的植被,比如通过金钟花、迎春、木瓜海棠、火棘等植被予以密栽,进而使其设计出一种曲折变化曲线形态。再如,如果考虑的是孤植球类栽植,可以在绿地边缘选出一些孤植球,用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形态。当然设计时,可以应用林冠线起伏设计手法,采用一些铅笔柏、水杉、松柏等尖塔式植被。一方面,这种设计手法可以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善于应用地形变化来突出绿地边缘曲折变化,通过高矮差异不大的植被与林冠线起伏手法予以配合,突出视觉效果。
结 语: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时,为了兼顾绿色生态效益下的美化、水能源节约等效果,应能一方面考虑植被的生态特性与地形植被栽植的设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才能在保证了能源节约的情况下,一能满足人们视野效果,二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绿色环境的精神需求,三能透过园林景观工程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化发展。
结 语:
参考文献:
[1]梅艳.浅析园林工程中排水设施与景观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2]王定岛.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3]刘建盆.园林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现代园艺,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