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标准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21-03
1 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化技术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够以极高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之在经济浪潮中处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它给全世界的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态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了信息化技术手段,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企业。作为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影响的中国企业,更加需要解决信息化办公与传统模式办公之间的切换与完美结合,使管理更加的正规化、国际化,因此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建设与应用就越发急切。然而国内的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谓乏善可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初步运用阶段,所以信息化的标准制定与实施就迫在眉睫了。
事实证明,采用标准信息化工作流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效率,增加竞争力。但是信息化技术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信息化手段的臃肿、浮华、华而不实,仅仅采用了信息化这个名词,而没有真正体现出信息化的真正意义与效率,使得企业不得章法,依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办公无纸化及无界化的问题,其中尤其明显的是科技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的中国企业。那么,如何运用好信息化技术就是现代企业要重视的战略问题,所以,众多的企业把眼光聚集在了建立信息标准化工作上,让信息化技术真正地为企业服务,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办公效率及质量。
2 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信息化的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发新型的信息资源,并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到企业日常管理的流程当中,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成本,加快技术前进的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信息化的管理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结构发生根深蒂固的变化,它不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同行业竞争力,而且还促进了信息资源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最后,信息化是满足社会需求,加快社会进步,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为满足社会市场需要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为适应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我们就必须重视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建设。
3 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全部进入信息的时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这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息的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当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成功研发并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信息的标准化显而易见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3.1 信息标准化是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要想使得我国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软件在国际市场上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市场份额,加强信息的标准化是很有必要的。重视信息标准化的管理不仅是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打破国际贸易竞争中的“技术壁垒”,没有了标准化(或者标准化某些地方出现了误差,或者企业根本漠视标准化),那么不但会使得企业本身蒙受巨大的利益损失,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出口企业因遭受国外的“技术壁垒”而损失的金额约达数百亿,尤其是对于打火机的重要生产基地温州地区来说,每年有将近500多家企业出口打火机,其产品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的所占份额达到70%以上,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打火机产品称得上是国际品牌,这主要来源于欧美等国家的强烈抵制。这些国家在产品的性能等方面大做文章,提高产品的标准,采取技术制裁,阻碍我国产品的国际化,这就意味着我国必须提高在耐温材料等方面的控制技术,加强标准化的管理,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与国际标准的趋同,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3.2 信息标准化有利于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加快信息化进程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参与信息化建设并且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资,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也有一定数量,且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有一部分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信息化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低水平重复开发那些技术较高、应用广泛的信息系统,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严重阻碍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而追其原因,就是缺乏标准化,导致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难移植、难推广!因此,加强标准化成为了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工作,健全和完善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以及应用软件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可复制性,以此降低低水平重复开发的机会。这样有利于集中信息开发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以提高开发机构的技术水平与其规模,提高开发能力,促进形成规模效益,推动信息化进程。
3.3 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和进行系统维护
当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计算机技术作为一个高信息量的载体,已然成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针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也是由以前的手工作坊转变为现在的集体共同开发的工作模式,但是不同的研发人员因其本身素质和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不采取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来加以约束,开发出来的系统或者软件的质量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在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规范开发人员的设计流程,实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给信息系统的质量和维护提供一个有力的技术保障。
4 关于企业信息标准化工作建设的几点
建议
企业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是一项极其系统复杂的工程,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我提出以下几点
建议:
4.1 统一标准与自定标准相结合
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并不是只针对企业本身的建设,而是一项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建设,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片面地考虑问题,一切要从全局出发。对于企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我们首先必须做到对企业的各个信息分布和处理模式要十分熟悉,并且要做到在标准化的原则引导下进行。如果针对国家或者国际已经制定好的标准,我们可以直接作为参考依据(比如国家行政区化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等),如果国家或者国际上没有类似的相关统一标准,我们可以根据信息系统的编码原则和相关规定,制定出一套能够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
效益。
4.2 要保证信息系统结构的柔性化,以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信息系统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扩充,当然这本质上也是一个信息标准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不但要满足社会大众普遍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本身的管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结构的柔性化,以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5 结语
总之,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我们就必须重视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信息的共享性以及自动化的管理,不仅要为信息系统提供最基本的“硬件”基础,同时也要为信息系统提供“软件”保障,只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才能将信息化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的
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前生,张华.浅谈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与运用[A].纪念第38届“世界标准日”标准化学术论文汇编[C].2007.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8-02
1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概念
1.1 企业信息化——即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已有的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形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而有效的各类数据,从而使企业决策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①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
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
④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⑤具有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等功能;
⑥是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
1.2 企业标准化——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活动,包括标准的编制、、实施全过程。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为了建立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最佳秩序,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取得经济收益。企业标准化建设
①是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国家、行业、企业各级标准制定和贯彻的基础;
③是企业内各部门联系的纽带;
④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⑤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⑥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目标
2.1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在于:
①信息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了快速而正确地决策。信息的匮乏和信息的泛滥,都不能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做到快速而正确地决策,只有当人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正确的数据,才能快速而正确地决策。
②简化及加速作业流程是信息化的第二个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企业实现信息化后,其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作业流程与传统人工的作业流程会完全不一样的,如:企业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管理文件都需要审核、批准等签章,信息化起到了简化流程、加速流程的流转,可以使企业的反应力和执行力更加快捷。
③信息化的第三个目标是避免人为的失误和舞弊。人难免会失误,有的时候也会舞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重复的或其逻辑关系明确的数据,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处理。所以信息化可以自动校对,自动查核。失误了系统会提示;有人舞弊系统会反映出来,因此信息化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④信息化的第四个目标是减少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数。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需要很多管理人员,而每个人的精力又有限,所以企业组织的层级数越来越多,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受限。而实施信息化之后,企业信息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共享,所以企业中间的管理层级可以大幅减少,沟通渠道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
⑤信息化的第五个目标是加速培养人才,其实信息对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非常显现的,人才要在企业中成长,就必须拥有企业的各种信息。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历史或未来的发展规划,新人们无法知悉。信息化之后,企业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信息对人们学习、判断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2.2 企业标准化目标在于:
① 标准是规范化的程序,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先进的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适应和满足市场的要求。
②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可以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的周期,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③一项标准是一门知识,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总结。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助于市场推广和应用。同时,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又为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④建立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工作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可信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技术标准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了依据,降低了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贸易双方分歧的解决。
3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标准化的关系
3.1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
①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企业传统的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流程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企业信息化实施案例告诫,当企业传统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软件不符时,切记不要修改软件包,而应修改企业的流程,使之纳入标准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将保证企业流程转变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立项调研开始,就必须介入标准化工作,直到投入使用以及不断进行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保证。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信息化工作更规范、科学,在减少投资、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③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就是把大量例行的、重复的操作过程,用各种体系文件、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形式,作合理的、规范的处理。这项工作实质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部分。
3.2 企业标准化同样离不开信息化
①企业标准化工作首先遇到的是文档化的管理过程,信息化之前,文档都是纸质文件,基本靠手工完成,需要文档管理人员多,手工查询速度慢,企业标准化工作使文档管理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追溯性,更易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信息化管理。
②企业标准化工作其目的在于把一项项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程序化,如: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审核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管理评审控制、测量系统分析等工作,都是程序化的标准化工作过程。利用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③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企业在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信息化之前,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掌握,一旦人员调动或流失,企业就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信息化之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连续性。
总之,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标准化工作为基础,没有完善的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信息化寸步难行。而企业标准化建设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的信息化支持和保证,就可以降低体系运营成本和建设成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企业 信息 标准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办公自动化、政务(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帮助企业迎接挑战、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基础。作为企业
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标准化作为一个超前标准化工作新课题有待开发研究。
一、市场需求要求企业积极开展信息标准化工作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的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指同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有关的技术,至于信息技术标准化,则涉及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表示以及信息技术在各方面应用所进行的标准化。正是所涉及的这方方面面的标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鲜明例证为20世纪60、70年代起形成的“机电一体化”的新格局,使传统的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MRP(制造记录处理机)的运用,并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过将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融为一体,使产品从设计到加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达到最佳化。这一切都同标准化的技术支撑分不开的。
二、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战略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5个层面的内容。
(一)技术的信息化。这主要是指CAD、CAM和CAT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实践上这是自动化的内容。在第一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标准化指导体系,即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文件。
(二)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使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的大量生产、管理数据,更进一步集中数据、规划管理,使各部门能够共享,并以此进行分析、预测等工作。在第二层标准化战略实施内容是建立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主要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
2012年1月,新标准正式实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于2012年年初,在企业征信系统“借款人特征”一栏中新增了“微型企业”选项。同时为了适应国家统计局的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新标准,征信中心还对企业征信系统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进行了调整,以此来规范行业分类,促进企业划型准确、标准。
从行业划分条件指标看,新标准中各行业的条件指标有所简化,条件指标数从原标准的3个或2个简化为了新标准的2个或1个。如:农林牧渔业采用营业收入一个指标,工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及信息传输业等采用了从业人员数和营业收入两个指标;居民服务、金融企业等服务行业采用从业人员数一个指标等。从行业划型标准看,新标准有升也有降。新标准较原标准在从业人员数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营业收入指标上的要求大幅提高。如:工业大型企业营业收入的标准由原来的3亿元提高到4亿元,人数指标由原来的2000人下降为1000人等等。其中,变化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5亿元上调至20亿元;信息传输大型企业的营业收入由原来的3亿元上调至10亿元。
二、存在的影响
(一)征信系统存量数据大,人工短期全面更新信息有难度
征信系统数据要与新标准保持一致,征信系统存量数据中企业特征的更新工作是难点,据2012年征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末,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达1809.2万个,其中,有贷款卡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个数为844.3万个,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为353.1万个。按照新标准执行,若通过手工对存量客户信息进行重新分类,这种重新分类工作量很大,并且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导致新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将会是一个挑战。
(二)划型标准调整使征信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受到影响
企业划型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对企业特征的划型分类,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征信系统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在2012年以前,征信系统中各项企业信贷信息按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其他”企业类型,从2012年新增了“微型”企业类型后,对原来的大中小型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数据的连续性造成影响,使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缺乏可比性,导致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减弱。
(三)企业规模划分变化频率高,征信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低
从划分指标看,新标准显得的更加灵活,企业规模划分则随条件指标数据的变化而按月变化。如:某“农林牧渔”企业,1月份其营业收入指标数据为502万元,在“中型”企业范围,而到2月份其营业收入则为480万元,其须归为“小型”企业;然而对于企业征信系统而言,目前企业的基本信息仅能通过一年一度的贷款卡年审工作进行更新或是在新标准执行后人民银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批量修改更新,系统信息数据更新频率过低,会直接导致征信中心按月下发的企业征信系统立方体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出现较大的统计误差。
(四)对混业经营企业的特征界定比较难
新标准在企业划型方面对行业分类更加细化,行业种类与2011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相统一,如将原有的“住宿和餐饮业”拆分为“住宿业”和“餐饮业”,当存在以上两种行业混业经营的企业在办理贷款卡时,由于各自所对应的“微型企业”特征分类标准不尽相同,新标准未对混业类企业划型做特殊规定,这就使得在对混业经营的企业特征界定时出现选择性难题。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利用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批量查询和批量修改功能,按照“企业行业、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条件进行限定,批量筛选出企业,并参照新标准对企业特征进行批量修改,以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相关基本信息的更新工作。
(二)改进数据报送模式、优化划分方式。一是建议修订金融机构报送企业征信系统数据模式、完善数据报送内容,要求各金融机构按月报送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当月有信贷余额的),信贷数据的报送方式仍然为“T+1”;二是目前企业规模的划分是通过手工进行分类,建议借助科技手段,根据行业分类、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四个基础数据字段,在系统中实现自动划分。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业务方面;评分细则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7
[中图分类号] F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61- 03
建筑业作为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2011年5月10日,住建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1],为进一步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建筑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信息化逐渐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否相匹配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建筑企业信息化应按什么标准建设……为了解决我国建筑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标准和体系问题,2011年12月26日住建部《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2],该《标准》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1 《标准》简介
《标准》共有5章,分别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评价指标与评分及评价规则,《标准》的公布实施结束了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缺乏国家标准的历史,为引导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标准》业务方面的评分细则研究
《标准》在第3章规定中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应对企业业务、技术、保障、应用、成效等5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不同,把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分为5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A级、B级、C级、D级和E级),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探讨业务方面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
业务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和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在《标准》的第4章第2节《标准》用3个表格规定了这3个评价标准的评价要点及评分范围,如市场经营管理的评价要点包括市场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工程项目资信管理、雇主信用管理、竞争对手管理、市场营销绩效管理、统计分析等内容,评价点的评分范围为0~27分。仔细研读《标准》风险,在《标准》中没有明确这些评价要点如何计分,评价专家实际评价时,随意性较大,既可以评27分,也可以评0分。因此,为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计分更加规范、更加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论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将所有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进行研究, 评价专家只需根据施工企业申报材料,判断企业是否满足评价要点的要求就可以计算该指标的得分,具体如下。
2.1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1的评分细则的研究
经营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1评分,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2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2的评分细则研究
生产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2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2.3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s13的评分细则研究
综合性业务信息化程度按表3评分,本评价指标得分为各评价点得分之和[2]。
3 结束语
《标准》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评价规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但未明确评价指标的具体评分计算办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专家调研及调查问卷等手段探讨了《标准》的业务方面指标的评分细则,为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