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供给;需求;投资;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40-03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顺势呈“井喷”式发展,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为例,2008年成立的“安徽省行知联盟”14所应用本科高校中就有13所为新建本科院校。其实,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来分析,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现象与问题:诸如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办学基本条件急需改进;人才培养类同化,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教育供求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校企合作不真,产教研结合不实,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足;等等。应对教育发展过程的诸多挑战,是学界的责任与义务。近几十年来,如何科学地发展教育?如何更好地推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自然受到了教育学界的重视,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少。
一、国外有关研究
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相比而言,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在六十多年前,西方学界就已经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关联性进行学术争论:一是以巴洛夫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学派,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人力预测,主动培养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以福斯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职业教育不能主动供应人才引领经济发展,只能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而新兴产业部门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资格要求,因此,更高层次教育的经济意义越来越凸显。在此期间,以舒尔茨(1990)[1]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在对个人收入和国民经济分析后,得出了“教育不单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活动,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的结论。随后,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产生了教育经济学,于是,不少学者从经济的角度、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诸如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等教育问题,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有学者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性而系统地分析了韩国高等教育的扩张历程,总结出高度依赖私人资本、政府高度管制、高等教育的等级结构等是韩国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成功经验。研究后指出:政府支持未必是高等教育扩张的主要动力,开放的办学模式、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资(主要是个人教育投资)及其良好的教育回报才是韩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动力[2]。这些理论成果或典型经验,对于我国“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科学地发展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有关研究
教育经济学经过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近20年的逐步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相对于西方研究,我国学界对教育的经济学研究稍晚一些,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才结出成果。厉以宁(1984)[3]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等,认为教育不仅是一个社会学范畴,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界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全面展开,主要研究有: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二是教育投资短缺问题及教育经费效益问题研究;三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研究,等等。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关于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正趋向完善、走向成熟。如:王培根(2004)[4]运用了经济学理论、方法和计量模式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高等教育的需求、供给、成本、投资及其收益等问题是该学者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现象与教育问题,该学者力图寻求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便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等问题。至于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正如舒尔茨曾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更是一种投资活动。可见,我国关于教育的经济学研究,从萌芽期、初创期,现已经进入发展期,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层出不穷。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在我国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是当前一个新的热点课题。十多年来,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所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关研究主要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研究成果也集中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界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属性与特征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等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等等。其中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多,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5]、《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等等。这些研究大都是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内容或方法大同小异。
三、经济学角度有关研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高等教育(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问题,研究涉及面较窄,相关文献资料也较少。有关成果主要体现在:
1.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是高等教育经济学分析的两个要素,是经济学分析的微观基础。(1)有关教育供给研究。研究高等教育的供给问题有不少成果:有学者们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界定高等教育供给这一概念,在此前提下,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供给的诸多因素,即教育资源、规模、师资、教育需求和外部政策等是影响高等教育供给的六大重要因素[7];也有学者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现状及其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供给量相对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难能可贵的是,该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坚持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并重的应对原则[8];等等。(2)有关教育需求研究。有学者在对个人的高等教育服务需求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目性现象,认为,我国个人的高等教育服务需求结构需要优化,并提出了个人对高等教育服务需要形成理性的有效需求的建议[9]。(3)有关教育供求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研究。有学者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特点,对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进行经济学分析,该学者探讨的高等教育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如何形成问题,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提出的“加强宏观调整促使现代高等教育供需平衡”主张是一个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建议[10]。实际上,高等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一直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化解矛盾、实现高等教育供求均衡发展,是当前学者们的心声,是学界的共识。在我国教育的供求关系中,教育结构性矛盾问题较为凸显,不同类别教育供求不均衡、不同层次的教育供求不均衡,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关于如何调节教育供求结构性矛盾、引导高等教育理性的需求与有效供给,是一个亟待学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关于投资与就业效应的研究。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实际上我国的教育投资长期不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如此。有学者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有关教育投资的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产业转型时期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二是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要求[1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教育部明确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针。“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是我国现政府的教育战略部署。研究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投资与就业效应问题对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于2008年,就有学者研究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回报问题[12]。还有学者基于匹配模型理论分析了引进政府的教育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对劳动就业效应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政府的教育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与就业之间呈倒“U”关系[13]。可见,投资促进就业,就业引致投资,可以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的互动模式,能影响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这是学者们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之一。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突破性进步已经带动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其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学界也在争论中开始了一般性探讨,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市场和人才市场研究,等等。当前,伴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长足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逐步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相比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经济学分析的研究意义较大,更值得学界去研究。近年来,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经济学意义已经有学者们猎及,正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如《应用型本科教育社会需求导向论》、《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等。以上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表明:其一,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其二,如何处理好应用型本科学院教育教学与实际需要、市场就业的关系?它们是制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两个“瓶颈”问题。
总之,综述以上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借鉴大家智慧,总结成功经验,发现不足,力图创新。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现象描述多、本质揭示少,深度不够;单学科研究多、跨学科少,系统性不强;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多、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少,动态分析欠缺。研究成果大多从教育学的视角描述诸如教育需求、教育的投资等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而提出几点意见或建议,等等。目前,从经济学的角度、跨学科动态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确实相对滞后和贫乏,专门针对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经济学研究极少。这正是《基于供求理论模型的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投资与就业研究》项目的价值所在,值得去研究。在下一步研究中,就是要借鉴学者们的智慧,试图弥补先期研究成果的某些不足,力求有所突破与创新,因此,本课题组计划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例,基于一个供求理论模型,把供给、需求、投资、就业等四个教育要素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原则结合起来研究,从而为高等教育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结构等提供理论基础。这应该是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商务印书馆,1990.
[2]Sunwoong Kim,韩梦洁.韩国高等教育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6).
[3]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出版社,1984.
[4]王培根.高等教育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胡少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6]崔瑞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工业大学,2012.
[7]申培轩,陈世俊.论高等教育供给及其影响因素[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
[8]张珑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2).
[9]申燕玲.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结构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0]陈鑫.现代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3).
[11]周晓蒙.产业转型视角下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投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5).
[12]邱美凤.高等教育投资与大学生就业回报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13]王文甫.公共教育支出对劳动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5).
The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 Status Review
YANG Zhu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Hefei,Anhui 230002,China)
[关键词]化学情境教学;现代教育手段;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大力提倡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这样的教育改革,情景式教学成为了各位教育者钟爱的教学方式。刘知新在《化学教学论》一书中说道:情境教学是知识在其中得以生存和应用的环境和活动背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但存在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1]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不仅要讲好知识,而且要让知识与情境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那么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思考的一门学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化学知识里存在着许多抽象的原理性知识,那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对于本节感兴趣,而且还可以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设情境教学的辅助工具,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解决了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能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下文就从课堂实践来论述在情境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如何应用的。
1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1.1直观化、简单化
在化学情境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变得具体、宏观、简单。教育家戴尔于1946所著的《教育学的而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出——“经验之塔”,所指出理论最底层是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序列,而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2]。也就是说在情境教学中,针对抽象微观的知识,首先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一个宏观的具体表象,现代教育技术的中的多媒体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在讲授高中化学知识化学键的时候,化学键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四张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金刚石,石墨,C60,石墨烯。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但是结构是不一样的,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金刚石是空间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C60是足球状的,石墨烯是蜂窝状结构。这时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四种物质都是由碳组成的,为什么最后结构不同呢?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发现c-c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c-c之间的小棍可以称为化学键。那么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化学键是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强烈作用力。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由具体的事物慢慢进入抽象的经验,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建构。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展示的知识经验的直观性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1.2兴趣化、情境化
其次,在情景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五要素”中提到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维护中心、着眼于创造性,以激感为动因、诱发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3],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心深处的情怀产生共鸣,。在化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比如,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舍勒,侯德榜等等。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著名科学家的名人轶事,创设教学情境,那么在引入名人的事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采用图片,视频播放纪录片等等的方式。比如在讲解苯环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凯库勒发现苯环的结构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们知道苯环结构的确定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断试验得出来的。凯库勒通过梦境梦到一条白蛇扭动着、摇摆着,最后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环。经过进一步论证,凯库勒终于第一个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式,解决了有机化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这个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知识的渴望也提升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效率化、安全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会以实验来创设化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各种实验条件、实验时间、安全性等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是在课堂中完不成的,但是需要展示给学生。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帮助,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所有实验。比如“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这一实验,正常情况下,铁生锈至少需要一天以上铁才够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氧化反应,化学反应出的氧化铁,从而产生出所谓的铁锈,那么要观察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一般需要持续三至四天,如果放到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消耗时间特别长,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由于实验过程太长,这时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缩短整个实验过程,制作成相关的实验视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虽然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实验,但是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了物质的变化,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些实验危险性比较大,比如粉尘爆炸实验,教学中进行会有很大的危险性,我们采取在课堂中播放实验视频,既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学到知识,也避免了的危险,做到了两全其美的教学设计。化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紧紧跟随时展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在高科技的情境中学习,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情境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感受神奇的微观世界,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伟大,从而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教师要不断的努力,完善化学教学方法,提升化学教学能力,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成熟地运用到情境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转玲.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出国与就业,2012:113-114.
【关键词】警官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专业 专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67-01
我院从2009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至今,已经招收了5届学生,招生人数分别为33人、22人、14人、23人和30人。总的来说,招生情况并不乐观。但是通过调研,进行认真的专业调整之后发现,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 专业调整的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单一标准为导向,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这样的方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致在教育结构上也形成了不合理的分布,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很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济的发展促使我们在教育结构上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将对我国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工艺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 计算机应用专业现状分析
2004年,由教育部牵头,对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773个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职教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多媒体制作、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毕业生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与计算机发展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除了在一些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的行业和机关工作外,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专业化、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究其主要原因,是学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结构性问题。
三 专业行业背景分析
在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从业结构上来看,岗位设置及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操作层、管理层和策划层。一般来说,操作层是:操作员、维修员、二、三维动画设计、软件设计师、图像处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对应的人员要求是大中专学历、计算机等级证、相关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管理层是:组长(部长)、主管、部门经理,对应的人员要求是大专及本科文凭、计算机操作、计算机英语、三年以上岗位经验、管理与业务技能。学生可以先从操作层做起,在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向管理层靠近。
1.从学生的角度看
第一,专业技能不足,又无实践经验。企业一方面高薪“悬赏”,但无人可用,另一方面,众多求职者尤其是高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毕业生们却求职无门。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培训时间,都希望招到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实用型IT人才,而现在大部分在校生都是只掌握书本上的理论,不能灵活运用,更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第二,人文素质不高影响就业面。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单位现在都或多或少需要计算机的专业人才,特别是高职类的操作应用型的人才。可是很多工科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又缺乏相关的课程训练,大部分学生缺乏必备的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使得本来专业优势带来的就业优势消失殆尽。
2.从企业招聘的角度看
第一,IT行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跟不上科技进步。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就以智能手机为例,几乎几个月就有新的机型出现在市场上。相应地,其采用的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可是目前在已经大力改革的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每三年为一个调整周期,并且也局限在微型调整上,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人才培养跟不上科技进步的局面。
第二,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员需求无法跟上企业扩张和行业推进。在我国IT行业以每年20%增长的速度下,合格IT就业人员的供应量远远低于实际要求。这里主要指的是合格就业人员,如果单纯看毕业人数似乎也是够了的,但是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四 改革方向
经过调研和讨论,我院取消了过去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J2EE应用实践等几门传统的本科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因为这几门课理论性太强,对较为简单的应用指导意义不明显。
针对市场需求,增加了技能型的课程:图形图像设计、Flas制作、visio制图。这三门都是工具实用类的课程,学生掌握一到两种起码可以有个一技之长用以谋生。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教学 经济动物学 教学案例 难度系数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专业课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困扰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教学的难点之一,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学既富有吸引力又能满足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此,目前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引入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研究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生产环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紧紧围绕生产环节展开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围绕生产环节而体现的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互关联的特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相关,是融合了探究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方法,该过程就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培养创造性的过程。由于牧医类生产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教学效果,从畜牧兽医专业课的角度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本文结合学院2010~2011年度教学立项,于2010~2011(1)学期,以动物科学07级55班为对照班级(常规教学),动物科学09级(专本)48班为试验班级,在经济动物学教学中进行了教学试验。
一、教学实施
1.试验班级及课程基本情况
2.课堂教学实施
经济动物学课程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对动物科学07级55班、动物科学09级48班进行授课,以动物科学07级55班为对照班级,动物科学09级(专本)48班为试验班级。在试验班级教学过程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生产任务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对于综合性内容,合理使用来源于生产实践、教师多年累积的解决生产中疑难问题等有代表性的教学案(表2),在案例使用的技巧上,通常采用首先提出问题集体分析,然后学生代表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最终形成与生产过程、生产环节密切相关的针对性较强的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对照班级的教学内容与试验班级相同,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和顺序进行,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效果分析
1.试题改革
为了验证实际教学效果,真实反映教改情况,测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规定的授课范围内,试题类型增加了解释现象题、辨析题、综合性试题等题型,在填空、选择等传统题型上也减少了一些单纯记忆性的内容,而增加了知识性、理解性以及对提高专业能力关系密切的内容。
2.成绩统计及曲线分布(表3、图1、图2)
3.试题分析
第一题是选择题,分值是40分,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不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且还测试学生的判断、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该题55班平均分为28.8分,难度系数为0.28,48班平均分为30.58分,难度系数为0.24;说明该题难度并不大,但55班学生综合性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程度较48班略差。
第二题是填空题,分值是10分,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该题55班平均分为7.49分,难度系数为0.25,48班该题平均分为8.21分,难度系数为0.18,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反映出该题难度系数不高,而对试验班级来讲由于知识掌握较好难度系数更低。
第三题是名词与专业术语解释题,分值是10分,侧重基础知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考察;该题55班平均分为4.8分,难度系数为0.52,48班该题平均分为8.19分,难度系数为0.18;表明试验班级48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难度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班级,反映出试验班级对名词与专业术语知识的理解比较深透,而对照班级主要以记忆为主,因此,抓住专业术语关键得分点的能力偏低,反映出难度偏高。
第四至第六题侧重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产实践的能力,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第四题是简答题,分值是20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14分,难度系数为0.3,48班该题平均分为15.38分,难度系数为0.23;第五题是解释现象题,分值是4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1.74分,难度系数为0.56,48班该题平均分为2.52分,难度系数为0.37;第六题是辨析题,分值是6分,55班该题平均分为3.55分,难度系数为0.41,48班该题平均分为4.15分,难度系数为0.31;这三道题试验班级48班学生成绩都高于对照班级,难度系数都低于对照班级,说明试验班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
第七题是毛色育种题,分值是10分,侧重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态度认真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55班该题平均分为5.68分,难度系数为0.43,区分度为1.02,48班平均分为6.79分,难度系数为0.32,区分度为0.97;表明该题难度系数基本正常,而该题区分度都较强,试验班级低于对照班级,说明试验班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学习态度认真程度好于对照班级。
4.试卷分析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55班平均分为66.5分,其中90分以上学生0名,占0%,80~89分1人,占2.7%,70~79分15人,占40.5%,60~69分15人,占40.5%,59分以下6人,占16.2%。成绩总体特点是60~79分比例较高,80分以上比例低,不及格比例比较正常,略显偏高。48班平均分为75.81分,其中90分以上学生1名,占3.85%,80~89分9人,占34.62%,70~79分9人,占34.62%,60~69分6人,占23.1%,59分以下1人,占3.85%。成绩总体特点是70~89分比例较高,占69%,90分以上和不及格比例各占3.85%,曲线基本符合正太分布。
三、结论
从试题分析和试卷分析结果不难看出,基于工作过程以生产环节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广泛使用教学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是明显的,特别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陈东.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职业教育课程――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框架教学计划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高文玉.基于工作过程开展牧医类生产课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
[3]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初中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对于一个学生能否学好英语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信息又闭塞,以致学起英语来困难特别多。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下面,就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一门功课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去探索。作为受英语教育多方面条件限制的农村学校,如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的体会是:
首先,要和谐、融合师生的关系,教师要用爱心和耐心去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之火。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通过师生互动才能完成。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平等、和谐、融合的师生关系。因为在平等、和谐教学环境里,学生才能被尊重和信任,才能消除胆怯和依赖的心理,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感情,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如果教师总是在学生面前一味地绷着脸,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习不够认真或成绩欠佳的学生斥责,必定造成师生间隔阂,导致学生不"亲其师"、不"信其道",甚至产生强强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鼓励他们,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之火,并且要有耐心去用自己真实的感情去感召学生,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之火长久不灭。
其次,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技巧,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种好的方法,经常用,时间久了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因此,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新的教学环境,才能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尽量利用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通过教师自身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板书,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配合;还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讲故事、小竞赛、游戏和以短剧的形式表演、课外活动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丰富多彩、动静结合、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获取知识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知识需要一旦满足,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不断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而学生的成功感主要来自教师肯定的评价与赞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但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各有差异的,加上其他原因,学生的知识学习、接受能力肯定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认真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不同程度的要求来对待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呢?
2.精心导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那么,英语课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关键在于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如何精心地引导学生学习,我主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关键和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四个要素是听、说、读、写。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抓好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是最根本的做法。对于初学者来说,而听与读,尤其是朗读,则是最基本的内容。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课内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当然也有很多读的成份,但往往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试,很多时间是在讲知识点,而朗读的训练也是"大合唱"式的操练。
课后的时间学生往往是把书面作业放在第一位,而把朗读与听挤到了最边缘,甚至不了了之。这样,听与朗读这二项最基本的训练在教学活动中便得不到落实。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狠抓英语词句的听、说、读、写训练,在听清读音的基础上,尤其要让学生个人"独唱",高声朗读、熟读、烂读于心,又在此基础上抓好说与写,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习英语的知识点,这才是学习英语的关键要点。当然,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单在课内45分钟进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抓好上述的训练,这是在英语教学中要明确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