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建筑景观设计

古建筑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建筑景观设计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空间;景观设计;古典园林

1 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

1.1 追求神韵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讲究山水植被为基本要素,其中,以自然的山水为根本,植物为点缀。但并不是简单按比例仿制这些景观要素的自然形态,而是人为的加工、调整、剪裁、结合,以追求“一峰山太华千岳,一勺水江湖万里”的神韵境界。

1.2 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而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在于其所创造的美妙意境,这也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1.3 建筑与美学的结合

园林艺术起源于先秦,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将物质生活条件同对自然环境的精神审美结合起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始大量修建行宫别苑和亭台水榭,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人工修建的亭台楼阁把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修饰的更具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2 古典造园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2.1 灵感源泉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源泉,其设计思想更是当代园林艺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风景式园林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师和工匠在特定的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高超造园手段,将建筑和山、水、植被等加以配置组合,形成源于自然环境,又高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2.2 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师必须对国内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案例加以深入研究,挖掘出富有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加以运用,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味道”的风景园林景观作品。园林景观艺术是直观体验性艺术,观赏者无需接受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感受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同时,这种直观艺术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可以使观赏者耳濡目染的感受到当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3 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常见问题

3.1 不尊重自然环境

许多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营造过程中对景观的功能性考虑不足,注重表现外表的美观。某些开发商为了追求表面的气势和美观效果,达到增加成交量的目的,不惜重金做面子活,为此增加了成本,加重了购房者的资金支出,也使得后期的物业管理面临巨大考验。

3.2 缺乏神韵

现代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设置的休闲活动空间充足,有健身区、儿童游乐场地、休闲步道等,这些空间普遍尺度较大,且多以铺装为主,相对缺乏可供好友休闲小憩的私密空间。

3.3 施工时间短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建造技术已经被机器化大生产式的快速施工技术所淘汰,当代施工者往往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使得传统建造技术开始失传,其精髓更难以再现。现代居住小区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它建筑材料仿制木材建成的亭台水榭,虽然形似,却没有了木材的生动,传统工艺的风采不复存在。

4 传统造园艺术对现代居住区的影响

4.1 理解古典园林的内涵

要设计具有中国元素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新技术、新材料,更不能对现代西方园林的成功典范照搬照抄,要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造园理念和设计手法。

4.2 尊重自然原则

大自然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遵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尊重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的核心精髓,采用尊重生态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以自然景致为主,强调设计师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现。

4.3 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结合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依山林而建,通过借景、比喻等方法将园内景观和周围自然生态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起到延展空间的作用,使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连接、渗透,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现代景观设计也要求设计师将视域作为设计范围,以地平线为空间参照,突出与本地区景观的融合。这与古典造园手法中追求无限想象的外延空间理念是一致的。

5 结语

在新的社会生产环境下,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支撑下,要实现新的功能要求,应当着力学习,继承古典园林的精妙,而不是简单的对形式进行模仿,更不是用简单的工艺手段,制作简化的经典元素。这样不仅是对创造力的约束,也是对古典园林形式的人为视觉混淆,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损害。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一、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交融

1.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其中现存代表性的私家园林有苏州网师园、拙政园、留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传统园林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中国园林特征(1)布局自然,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几何图形较少,因些不会有死板的感觉。(2)造景手法独特,在园中会有处处是景,面面是画的感觉。(3)园中层次分明,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感,正如照相时的景深效果一样。(4)运用各种配景技巧,如借景,错景,将远近景错落有至的组合在一起。如园林中墙面上的漏窗,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墙面本身装饰、好看,而是要产生似隔非隔的情景,以便增加景深和层次,创造更丰富的空间效果。(5)将多种构成形式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山、石、水、建筑等。

2.现代景观更多的提倡生态学理念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当下是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信息、交通十分便利,地球早以被形象的称为“地球村”。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也脱离不了时代的特征。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加剧。人类在建设自己家园的时候,由于过度地开发和建设,自然环境大程度的遭到了破坏,使生态结构合理性下降,使得生态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从面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对生态保护进行分析与理解,把目光更长远的投向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理念中来。在积极寻求对策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着“人居环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平衡是人类需要深思的课题。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与古典园林的其他区别:(1)现代景观更多的是面向大众,不同于古典园林那样只为身份地位显赫的少数人服务。现代景观更多的满足游人休闲娱乐、欣赏及使用等功能。(2)传统融合,结合地方特色,传承文脉精神。从文主义的影响,如考虑人们与生俱来的亲水活动,满足精神需求。(3)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景观提供了传统园林无法PK的元素。如多种质感表现、透明度及照明效果等都是古典园林所望尘莫及的。现代景观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人类是景观设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现代景观的发展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提高起到了诸多意义。如生态意义、文化意义、审美意义等。

二、中国建筑形式之变革

1.墙倒屋不塌之说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建于7世纪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单拱石桥,比西方出现同类结构要早700年左右,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中国传统古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的框架,建筑特点是抗震、易采伐、施工。木结构连接处用榫卯联接,当地震时,其联接处较有弹性,因此不容易断裂。因此中国古建筑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独特的木结构造,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斗栱结构形式。木结构的缺点是易燃、易腐,中国古代好多建筑丧失在大火之中(阿房宫)。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相比个体体形不大,但是中国古建筑以院落群体的形式庞大为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紫禁城。中国古建筑在外形设计上具有“大屋顶”的明显形式。屋顶体积硕大,房屋越大,屋顶也就更大。但由于曲面的造型样式使屋顶不会太笨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1)通过哲学理论、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来要求建筑的形式,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很少。以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作为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以玄学、风水之说作为补充。(2)标准化的建筑个体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个性,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建筑群体的布置是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3)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真有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如园林体现意境、宗教体现世界观、宫殿体现政治制度等。

2.中国现代建筑,实现建筑的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矗立起来,世界各国优秀建筑设计师纷至踏来,参与到中国的建筑复兴事业中来。2008年全世界都把对中国的目光聚集在北京,2010年又聚焦上海。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一系列场馆的建设都反映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新面貌。中心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公司、澳大利亚ARUP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设计。是2008年奥运会3大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惟一由港澳台同胞捐资建设的标志性奥运场馆,蕴含着“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深刻文化内涵。水立方,自行调节温度,表面材料自动灭火,绿色环保建筑。两万两千根钢梁,表面的ETFE薄膜面积可以覆盖十四个足球场,整体看似轻盈,其重量相当于埃菲尔铁塔。肥皂泡式的几何形状,相交处形成结构节点,统一中又有着无穷的变化。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远观,就像一滴晶莹的水珠,钛金属板和玻璃铺盖的壳形屋面,映射出柔美的光芒。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址设计者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库哈斯设计,既有鲜明个性,又无排他性,其结构方案新颖,推动中国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和结构思想的创造。中国21世纪现代建筑的篇章建筑是要实现中国建筑的伟大复兴!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区;滨水景观

1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

1.1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内部的陆地与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由陆地、水际线和水域共同组成。虽然不同国家对于滨水区的界定还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水滨区一般代表为水际线到陆域的第1个街区。

1.2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通过上文的解释就可以发掘滨水区的空间元素组合非常丰富,滨水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这成为城市形成的摇篮,对于现代化的水滨区来说,其生态系统都呈现出很明显的人工化倾向。

1.3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对于滨水区的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来说,无外乎以下4种: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现代的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出现了衰败的迹象;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所追求的潮流的更替速度也更快;环保意识促进水体净化,在发展之初人们只注重经济不注重环境,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对于现在的滨水区来说,其土地职能不仅限于农耕,因此大部分土地面积开始朝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这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1.4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水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很多著名的城市都因为靠近江、河、湖、海等地而迸发着生机,不断的进行发展,所以对于科技、知识等发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社会来说,靠近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很多河流旁边都拥有出名的建筑和城市。但是人们对于水滨区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变化,当然这也会体现在人对水滨区的具体建设上。

2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2.1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

设计师在设计滨水景观时,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因素,还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特点的综合表达,其中不乏语言、音乐、舞蹈、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无形中会影响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区域,因此,如何保护滨水区的文化,如何在新的创意中融入传统文化,是设计师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2.2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设计是双向的,因为尊重地域文化有助于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原有的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因此,国家就会非常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因为滨水区的文化最为繁荣,所以如何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就需要设计师深入地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3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3.1阅读地域自然

首先需要做到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点,设计需要将人类与自然联合起来,而不是隔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其次在选择滨水景观材料时,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最后的成果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格。

3.2尊重历史

尤其是对于古建筑密集的滨水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存古建筑并进行修护和保养。其实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与环境剥离文化和内涵也就失去意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适当地修正古迹,有利于参观者在内心发展情感上的共存。3.3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我国拥有"长江"、"黄河"等著名的水域,这些是人们聚集的原因也是文化的伊始,而且在利用和治理水时也塑造出更多的历史,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等等,这些都提示着设计者需要重视水文化,保护水文化和发展水文化。并且在长久的历史中,演化出了不同种类"水"字的写法,此外,水文化也是其他种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4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滨水区的概念界定、滨水区的景观特征、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又分析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最后探讨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我们发现4个方面:阅读地域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发展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让滨水景观具有特点和生活气息,必然离不开重视、研究和利用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由于中苏交恶,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恶化,城市景观设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中进行了少量的景观设计建设工作。在这少数的设计中,苏式风格被逐渐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欧美景观设计理念又一次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的设计也掀起了一个热潮,特别是在深圳、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数年间,一大批新颖的城市景观拔地而起。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更加丰富,并且设计理念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更为深入,类型更为多元,创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城市景观,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兼容,迈上了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防止盲目崇洋。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旅游型城市要增强景观设计的观赏性,而省会等政治地位较为突出的城市则需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古建筑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悠久环境景观古城肌理 世界大同

中图分类号: J211.23文献标识码: A

(一)贵州省六盘水盘县城关古镇简介

城关古镇始于1382年(明洪武15年),距今已有600余年辉煌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迹众多,民风淳朴,是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是盘县古镇特色的代表地,是盘县悠久历史的主要承载地,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共有27个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8个市级和14个县级)。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是三省交界中心。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收入的90﹪以上。

(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依据

根据国家、省、市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盘县城关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对盘县古镇进行保护性更新规划必须以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为依托,充分尊重当地地域文化,体现盘县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更新规划以保护历史元素为核心,将最朴实的民风民情融于古建古巷的更新改造之中,力图在提升人们居住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镇景观、古镇肌理、村落景观、空间尺度进行感官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强化古镇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盘县吸引力,塑造人文氛围浓郁的新形象。

(三)立足古镇特有自然环境,维护古镇整体风貌形象

城关古镇处在群山环抱中,城市与山体、河流相生相融,古城呈钟形,境内水系发达,植被丰富,生态基础条件比较优势。以西冲河、沙沟河和狮子河三条河流汇成“三•一溪”穿城而过,全国少见。南郊碧云洞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上下两层洞,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集中了“山、泉、林、亭、洞”五大旅游要素,碧云洞的回声亭已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历史上有著名的“普安十景”。东边文笔塔、武笔塔,中心区九间楼(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等。更新规划通过对水系、景观节点、街巷等自然元素的景观设计与维护提升古镇整体形象风貌。

1. 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灵气,活化古镇形体风貌

古镇具有山水合一的优美环境,这种环境对于一个古镇的整体风貌形象来说是无价的。所以在对古镇的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延续古镇与山水共生的生态理念,并与溪流、古井连成一体,通过不同水体形式,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形成古城完整的水系统。景观设计后的水系不仅有供水、排水的基本功能,还将有塑造景观、人文特色的功能,在满足古镇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体现古镇清雅、淡然、淳朴的自然本质,使古镇不仅四面环山,而且还有“三•一溪”,倍添古镇天地自然的灵气与人文情怀。

2. 人性化尺度创造古镇宜人空间,保护古镇肌理

古镇街道呈明显的曲径通幽特征。沿街紧密布置层数不高的住宅,形成强烈的空间围合感。古镇内宅间道路以步行为主,更新规划中的建设空间尺度控制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与古镇结合的“体量”问题。传统古镇的尺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适宜的尺度,规划依据古镇原有道路肌理,紧沿住宅立面的设计,对原有古建筑和道路实行保护性修建,一方面保证古镇肌理的延续性,同时也对新建筑空间尺度进行适度控制和引导,防止宽马路、大体量建筑等不适宜举错的出现。维护好历史古镇的人性尺度,体现新建空间与古镇之间空间尺度的统一协调性。

3. 强化景观节点设计,提升古镇形象凝聚力

在《盘县城关镇总体规划》中提到“视线通廊”,它的规划含义是以保护文庙、武庙和与其对应的塔及山体之间的视线通廊为主,在视线通廊控制范围内,宜用作低矮的民居生活、服务用地,不得修建有碍视廊景观建筑。城关古镇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普安州文庙、张道藩故居、北门城楼及古城垣、普安州城隍庙、九间楼等; 它们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在它的空间位置上,还是在当地老百姓的意象中,这些都是城关古镇的景观节点,也是城关古镇的亮点。对于一个古镇来说,要把其内部的每一个视觉景观都做一番个性化的设计与强调是不现实的。就像城市设计中的亮化系统一样,并不是说只有这个亮化点最重要,而是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必须找到一个极具凝聚力与想象力的物质载体作为整个景观系统中的亮化节点。而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就具备了这样的空间优势和历史内涵。所以规划以修缮和控制为主要保护设计手段,同时整治好其周边的环境,把这个古镇的景观节点提亮,从而提升古镇的形象凝聚力与感召力。

(四) 对古镇建筑进行进行分类保护更新,强化地域性建筑特色

1. 院落空间的多样性

城关古镇民居宅院基本组成单元主要是三合天井内院和四合天井内院,庭院横向多为五开间或三开间,其平面布置因地制宜,循地势之高低而灵活布局,不拘泥于定格,多数门厅都不设在中轴线上。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大门前厅或前院才进入正门,房屋的坐落朝向一切顺应地势灵活布置,功能空间的设计造就了古镇民居院落自然有机、灵活多样的布局形态。虽然古镇民居空间形式丰富多样,庭院组织的空间形态也是自由灵活,但其在整体空间构成上还是有明确的系列性,庭院内部也有明确的主从关系和轴线关系。主体建筑依旧是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整体院落的空间形式主次分明,空间层次明晰,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室内与室外空间通过半开敞的过渡空间(厅堂及檐廊)进行联系,各空间互相贯通,使得庭院空间生动活泼。

2. 建筑艺术格调和建筑特点

古建筑修复基本保持整个以青灰色瓦为基调;外墙体多为地方石材砌筑两米左右高和砖墙或夯土墙,砖、土墙和石墙都属于环保的乡土生态材料,而且以此修建的建筑造型外观质朴,很好的体现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墙上面只有少量很小的方窗;民居的外立面造型主要体现在山墙上人字结构,屋檐四角有各种造型,正立面多为吊脚楼,楼层基本上为两层,在使用功能上,一层主要为居住起居空间,二层阁楼一般不作居住使用,仅做贮藏空间使用。门窗均为雕刻精美的镂空雕手工工艺,内部隔墙全部采用木材、开敞的厅堂、木格扇和檐下的牛腿等木雕刻装饰精美(内容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山水风光以及有教育文化思想的题材),雕刻工艺精湛,质朴无华,与外部封闭厚重的感觉完全不同;庭院内是根据自己的喜爱如种上花草树、假山、鱼池等等,这些不但美化居住环境,也造出和谐生态的气氛。这一系列的风格特点形成了城关古镇的建筑特色,体现出很强的建筑地域性,对于一个古镇的形象设计来说,把能体现强烈地域性的建筑文化挖掘出来并维护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环境景观设计为保护提升古镇形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展现民俗文化韵味,体现古镇形象设计价值

城关镇历史悠久,是一座移民城市,多数人口为明初征南军队的后代,因此,城关的许多风俗有江南遗风,但又因同本地的风俗在历史的演变中吸收、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文化内涵。在其众多的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且维持至今仍然繁荣的就是定期每个星期天为集市贸易时间、每一年农历正月二十三玩碧云洞(三万余人)、每一年的农历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上庙会习俗。单独城关古镇历史上就有三十四座庙宇。每个节日人声鼎、足迹相叠。1638年4月29日,徐霞客在盘县考察,并《黔中游记》中说“是城文远,为贵筑之首”、“非它卫可比”。明清两代盘县共有18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133名举人,城关镇占了绝大多数。清代“三•一溪渔人”范兴荣的《啖影集》是贵州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明国时期的张道藩是政治家、剧作家和美术家,在美术与剧本写作上极具造诣;任璇的《梅花缘》可以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相提并论等。

参考文献:

[1]《盘县城关镇总体规划及规划文本》2012-----2030年。贵州省规划设计院

[2]盘县城关镇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情况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