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前景

生物科学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前景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第1篇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课前精心备课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教学大纲,力争整体把握教材,突出教学重点,尤其要提高课前备课的有效性。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教师课前要用充足的时间精心备课,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来,如收集重要的图片、影像等,最好在寒假或暑假就把新学期要上的课程保质保量地备完。教师在备课时要勤学慎思、刻苦钻研,对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点、难点、训练点等一一弄透,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同时,教师要对教学目的、思路、策略等详加思考,明白学习、传授、研究生物学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类幸福的生活,是以人为本的,这样才能备好课。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师上课时必须注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物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深奥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微观领域是基础,它通常看不见、摸不着、寻不到,所以很难理解,必须要借助显微镜和较高的显微技术才能看到,使学生易于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多打比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教师可运用比喻、提问等方法,点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补充一些生物学新的发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活跃的课堂氛围。此外,教师的语音纯正、语言规范等方面也不可忽视。

(1)形象的比喻。

生物学中经常有一些较抽象的内容、难理解的概念,如细胞的亚微结构、超微结构等,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比喻,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如将细胞比喻成“工厂”,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比喻成“能量转化与制造车间”,线粒体比喻成“动力供应车间”,内质网、核糖体比喻成“蛋白质、脂质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比喻成“蛋白质分类与运输车间”,溶酶体比喻成“消化、消毒车间”等。比喻将难以感知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2)巧妙的设问。

通过设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课堂上,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如:人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来源于一个单一的细胞吗?人是怎么生长的?人为什么能长大?人为什么会衰老?人为什么会离开这个世界?人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人体有哪些组织?细胞增殖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理解、总结,加上教师的点拨和纠正获得知识,从而实现从模糊的感觉到具体的表象再到抽象的概括的认识飞跃。

(3)知识的补充。

对于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接受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常常补充一些新的、必要的生物科技知识。例如,教学“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时,教师可这样讲解:“只要谈到生物,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一个概念――细胞。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没有一项不与细胞有关。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都是源于研究细胞及分子方面的贡献。如一个成年人大约含有1014个细胞,刚出生的婴儿大约含有1012个细胞;一个成人的大脑大约含有1012个细胞,1g哺乳动物的肝或肾组织大约有2.5-3亿个细胞;人体内大约有600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如生殖细胞、干细胞、视锥细胞、神经细胞、血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生殖细胞又分为卵细胞和细胞,但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分裂与分化而来的。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又如,在学习“细胞的重要性”时,教师可引用1925年美国生物学大师Wilson的一句话“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然后进行介绍:“生命是细胞及其产物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缩影,一切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从细胞病变开始的。细胞癌变是由于细胞增殖、分化或凋亡与衰老失控所致,是细胞不分化与去分化的结果。”教学中补充这些内容,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法,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中生物为例,对于如何使用情景教学,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作一简要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课堂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认知冲突得到引发,从而让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被引发出来。最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不断询问。比如,高中生物中,“减数分裂”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在导课的时候,我就向学生说:“有性生殖过程中,两性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是有丝分裂?假若是,以人为例,结果会怎样?”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学生从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出发,对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量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

就是:假如是两性生殖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均为46条。但是在受精后,染色体的数量增加一倍,增加到92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生物前后代遗传性状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从中可以看出,通过有丝分裂不能得到有性生殖细胞。当学习到这样的程度,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就迫切想要通过学习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也要相机追问。对学生提问:“要保证子代与亲代保持染色体不变其关键是什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很轻松就回答出来:“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减半”。教师要将这个问题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给学生一些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构建起完善新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较,主要表现在生活性更强更直接。主要原因是生活是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也是表现生活场景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要利用我们生活中的生动具体的事实。比如,在对免疫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去防疫站打针的的场景辅助教学。讲到病毒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将SARS流行时的情境穿来。比如,在讲到呼吸的时候,可以从减肥等方面这些熟悉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场景进行。但是,生物中有些知识同我们的距离是比较远的。在教学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进行。

三、创设直观情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的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所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展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这些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师将这些教学素材展示出来之后,可以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进行有效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许多形象的生物学科知识。比如,在讲述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这些知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假如照着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会越听越糊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flas并配合精练的语言讲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直观情境创设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主观。可以有效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创设实验情境

在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演示实验做到位。通过良好的实验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没有太多的演示实验。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设计一些有效的实验,给学生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生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认可。比如,在进行“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的时候,可以采取下列教学方法进行。将学生进行分组,可以采用平均人数的分法。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必要的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具体的讨论之后,从而引导学生从相应的讨论中找到生物实验过程中有着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可以将生物知识较好地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讨论阶段,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从而对具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完成的时候,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从而进行有效性学习。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性 观察能力

求知 兴趣 实验

生物学科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要建立以调动积极性为主的课堂,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创新育人的观念,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成为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优秀人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进行了探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新知识。观察能力是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生物学科中,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并会对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验课里,我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认真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目前,学生在观察方面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大多比较随意、盲目;观察精准度较低,粗枝大叶、马虎的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养成勤观察、勤动手的好习惯。这些因素与学生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初中生一般活泼、好动,具有旺盛的精力,要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或者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们会觉得很枯燥、乏味。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时间内激活学生无限的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性格特征都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由他们带领其他组员进行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我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我组织学生们到野外辨认动物、植物,收集实验标本等等,学生们玩得愉快,学得开心。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生物学科,开阔了眼界。又如,我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下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并根据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说出其中的科学道理。对于兴趣小组的评价,我也十分重视,我会不定期地为各小组打分,评定哪个小组表现优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对生物学科充满了兴趣和求知欲,开始主动地观察周围的生物现象。这时教师需要做好辅导工作,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得到提高。

二、巧用诗词,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生物教课堂中巧妙引用诗词,能够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感悟到课堂的语言美,并领悟到生命之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其意境高远、哲理深厚。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地把诗词引入到生物课堂中,这样不但能挖掘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哲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达到了传播国学、弘扬文化经典的目的,又启迪了学生智慧,增长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兼具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很容易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在生物教学中巧用诗词歌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很多诗词都是歌颂大自然、歌颂美好生物的,这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师能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在生物课堂巧用诗词,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时间,适时地选择相宜的古诗词进行渗透,从而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做法。

1.导入新课时使用诗词。教师用切合本节课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既会让学生佩服老师的学识渊博,又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等优美的诗句,形象地解释了阳光、温度、湿度、水分等因素对万物的影响。这样的引入生动、形象,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艳丽缤纷。

2.课堂结束后用诗词点缀、归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完生态因素的知识之后,我用了一句诗词进行比喻:“古人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温度和水分都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会感觉春天一下子到来了,草木萌芽,春风送暖,气候也变得宜人起来。这说明了日光的照射和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在节气到来之时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这个时候万物复苏,我们就迎来了美丽的春天。”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记得牢、印象深,能够在脑海中产生相应的画面。

3.遇到疑难问题,用诗词来做比喻,可让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语句中学到知识。例如,在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问题时,许多学生都感到费解,因为他们无法将无形的知识等同于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例。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植物都有向光性,向阳的一面都长得比较茂盛,在学到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用诗词“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来解释这种现象,或者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设问:为什么向阳的花木易逢春呢?为什么红杏会探出墙头来呢?经过这样的设问,学生们就会在脑子里有比较形象的画面,从而也就理解了知识的要点。

三、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中,有效的实验,不仅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感受收获知识的快乐,而且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活动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的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受场地和实验器材的限制,此时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去探究,这样做同样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验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丰富的学识、敢于探索的态度、仔细认真的作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拓创新。这样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 朱建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9).

[2] 刘克蓉.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8).

[3] 王善壮.在当前形势下打造初中生物学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学刊研究,2011(6).

[4] 桂晋媛.浅谈初中生物课改实践中的新问题及引导策略[J].成功・教育,2011(9).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学生;活动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口头表达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坚持用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形式和说话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堂口语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普遍的现代社会,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显得特别重要,其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成分。”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了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而口语交往的能力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更不可能通过几节专门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就能达到目标。“课前五分钟演讲”能将这种训练常规化,因而十分有必要。

2.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训练后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3.转变观念的需要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培养能力。它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完整过程。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语文高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分数,“说”已经被部分语文教师严重忽视。殊不知,“说”的训练正是为“写”打基础,二者是不可分的。

二、“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做法

1.演讲的顺序

演讲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色安排,譬如按学号,按姓氏笔画顺序、音序,按小组内部顺序等。无论怎样安排,都要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做好准备。

2.演讲的内容

不同的演讲内容,对学生智能的锻炼、能力的提高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时段安排不同的内容,如按照学校教学计划依主题月开展,譬如欣赏自我、关爱自己、凝心聚力等。也可以根据政教处和团委安排的主题月进行,譬如文明礼貌伴我行、缅怀烈士,奋发图强、一颗红心跟党走等。也可以让学生从规定的内容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演讲,如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身边的事情发表看法等。也可以依据最近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演讲,譬如发现作文写作中缺乏素材,就开展“名人传记我来说”活动等。不管是自由演讲、主题演讲还是即兴演讲,都要遵循由易入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信心去做这件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演讲的要求

基本要求是:吐字清晰,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课前演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发言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能做到吐字清晰,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还有就是要一定要脱稿,一定要评价。要求学生演讲时必须脱稿,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写内容进行消化吸收。演讲后的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演讲完后,对演讲的内容、语言、思想、技巧、创新等方面要及时进行适当讲评。可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评讲重在鼓励,切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所以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从而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提高参与演讲活动的兴趣。

4.评比反馈

虽然演讲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都有及时的评价,或表扬,或指出不足,但是定期举行活动、进行反馈仍然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我们一般每一学期举行一次班级故事会或讲演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三、“课前五分钟演讲”的作用

1.提高了教学效率

每节语文课前的学生演讲可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2.提高了学生能力

第一,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课前五分钟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前五分钟活动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有效抓手,教师在活动中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充其量是导演。让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精彩瞬间,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春.语言交际[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生物科学前景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山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新旧理念的碰撞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虽有新方法、新经验不断进入山区学校,但由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把握存在缺陷、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有差距,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有很大缺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重受到限制。尤其今年我校又被定为先学后教试点以后。我真感到教了二十多年书反而越发不会教了。深深意识到教学设计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能力成为我们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我反思良久,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望乞专家和诸同仁指正。

1认识课标新要求,充分了解教材和学生

课标是教学的指挥棒,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依照课标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教材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与意图,熟悉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内容体系,真正做到科学地运用教材。但教材并不是唯一资源,还要努力挖掘和整理身边的其他课程资源,对其进行鉴别、选择与优化重组,这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例如,进行《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设计时,可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态系统,比如山间、农田等,让学生利用休息日或者节假日,带着任务走进自然,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态系统,用专业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处环境。这种设计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关注了解和正确对待自然的意识的培养。

其次要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现状,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新知识的内化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因此,只有从学生的现有知识背景和学习状态出发,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学习任务和具体目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越全面深刻、细致充分,教学设计就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需要了解的学生现状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为学习新任务已经做了哪些知识方面、技能方面的准备,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熟悉度”;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即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心理领域;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行为等。通过各种可行方式收集到学生的这些信息,就可以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安排相应对策,以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进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所接受的与废物、代谢废物以及排除途径有关的内容,可以采取题目检测、直接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层次与深度、接受能力以及感兴趣的学习方法等,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会更接近学生。

2具体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性提示,是教学结果的评价性标准。目标要全面、容易达成、兼顾全体学生。

2.1全面。教学目标要反映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仅有对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要求,还要重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2.2容易达成。目标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还达不到,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心理;目标太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达到,对学生也起不到任何发展作用。

2.3兼顾全体学生。要区别对待不同水平的学生,规定所有学生达标的最低限,但也要体现出有所侧重。更要有一些隐形或预期目标。如 “认同的危害,远离”、“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就不能当堂完成,这是预期目标。

3科学设计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