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评估;理论基础;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81-03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基础比较
(一)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作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指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也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当做正在发展中的人,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完整的人。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其国家政治目标,这一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国外的学校非常多元化,学生的文化背景、都存在着不同,不能用某一种方式去笼统的概括,所以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外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主要包括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国际教育。
(二)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导思想的比较
1.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共性。统治阶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自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建立完善的教育模式。国内外高校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式。科技发展为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不是对高科技的简单照搬,而是一个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2.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的差异。西方国家中,宗教教育是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宗教性。对于大多西方人来说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参加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在中国,多民族多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宗教教育在中国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宗教世界观与科学的世界观是根本对立的。国外注重渗透式教育,而中国则偏向灌输式教育。这两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同时存在,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渗透式教育是建立在其社会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的教育,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教育气氛,实行弹性管理。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更强调系统性、理论性的灌输和规范,强调政治性,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教育,或者由受教育者系统学习理论,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国外德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中国则相对单一。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为深入,道德教育和思想行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各异,选择、使用的方法多样化。中国则处在研究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主要利用专门的途径进行直接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评估的参考因素还有待完善,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3.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思想比较的结论。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因为有相同的教育目的所以存在着共性,都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推行的,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作用,很多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互相补充,进而各自完善。又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因指导思想的指向有同有异,导致在评估体系建构、评估方法实施等方面也有同有异。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状况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发展几十年,其中较为权威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标体系构成这一说法,指出评估体系应该被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估指标;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评估指标;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组织体系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各个主体,为了实现某项价值判断而组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由评估领导决策机构统领的,由评估管理组织和操作组织具体运作评估活动的系统组织。有调控性、规范性、分权性和复杂性四个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评估目标,根据评估原则选定有利于协调各种评估力量和工作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操作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分析法。第二,比较法。第三,效益评定法。第四,接受程度评定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具有导向作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内在含义是指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评估人员进行评估时依据的标准,遵循一定的价值和目标。但是对于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目标我们无法进行直接的判断和分析,这就需要把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种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而这些指标的集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有待拓宽。明确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高校学生越来越被外界新的因素所影响,生活方式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停留原地,把教育的内容静止在课本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应相应发生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有待明确。中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明确是以行政为主还是以道德为主,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和德育评估的内容发生了重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政治的层面,而德育评估的重点则在于道德。两者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所以如何将二者区别开,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内容。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有待科学化。方法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的途径,越科学的方法越可以让评估的过程合理化。在当前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和高校只是在运用查阅文件等传统的评估方式。当然传统的评估方式有其优势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来固有的方法就显得不够“与时俱进”。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益的研究有待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的价值是什么,是关系到评估存在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也是评估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估价值是众多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如何让切实的效益发挥最大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巨大工程,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少不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约束和督导作用。各高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及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对思想政治教育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环节。中国一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明确和规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走形式不落实,说的比做的多,其效果怎样,只有在评估中经过实地调研才能准确把握。所以要定期的考核评价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状况,发现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明确努力的方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及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法。近几年中国高校采取了专项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测,客观准确的了解各方面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确的列为目标之一,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树立立体的教育观念,全方位的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当中。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客观的依据。如何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效果是一个难题,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衡量和判断,不断的加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方案的选择、计划的制定等决策活动,都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估。如果没有这种方向性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极易受到影响。通过评估所获得的信息最客观,所作出的分析判断也最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在此基础上的决策也最有针对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其自身有一定的特殊性,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会带来经济效应。对于部分领导来说不能带来政治绩效,所以存在一定的应付态度。但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如何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真正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当中,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正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有力的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几条措施
1.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新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反映的是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要通过多次的评估活动对比之后才能得到反映,所以需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其关键环节就是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从而构成一个完备的目标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新目标,就是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自身的质量和效力进行设立,通过新目标的设立便于人们通过对照评估目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活动与实现其预期目标的差距,能够检验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2.运用现代的先进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传统,有些甚至只是形式工程,很少用到现代化的评估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仅需要重视原始材料的收集检查,还要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其中。当前客观现状不断发展变化,高校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评估效果的目的。运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帮助高校落实评估过程,不流于表面,方便管理。
3.在方法研究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强调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统一,就是要求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评估时,综合分析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优缺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强调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决定的。纯粹运用定量评估方法的评估范围很少,大多时候是通过定量评估的方法来评估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因为掺杂了人的复杂思想所以有一定的观念性,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也就无法通过单纯的定量评估来获得结果。所以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孤立任何一方而单独评估。
4.建立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主体。评估主体是指评估行为的实施者由不同的评估主体评估会产生不同的评估结果。过去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随着教育客体的多样化发展,评估主体也应随之丰富起来,主体不应当只限于教育主管部门,还应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中间力量。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客观,应加强评估主体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评估主体制度,结束评估过程以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政府机构和高校,以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程杨.论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评估方法[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 王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9) .
[3] 陈炳,姚会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 蔡海生,邱隆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
[5] 郭政,王海平.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方法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5).
[6] 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 赵立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上海:复旦大学,2008.
[8] 韦诸霞.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及启示[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9) .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YANG Qian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9,China)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涵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历史观。而课堂教学是我们目前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形式,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定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备课环节不仅要整理搜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同时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其中既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除了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同样也要在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工作。而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例如,教师可以在上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在下节课上课之前,通过提问或者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
二、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一节完整的课程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效的导入,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同时,围绕着新授内容所设计的导入内容还可以起到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要重视导入技巧的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技巧包括图片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诗词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导入内容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导入环节发挥应有的功能。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开元盛世》这部分的内容,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杜甫的《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透过诗句的描写,学生可以看到当时繁荣富庶的盛世情景,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再引出今天的新课“开元盛世”,学生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双向地沟通与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就是缺乏这种互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教师都无法获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凭借主观的经验加上统一的教参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这样才能够迅速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努力营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使得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思考活动中。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努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影视剧片段,在看完这个片段以后,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的问题:王昭君是谁?为什么她要出塞远嫁到匈奴?当时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到底怎样?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之下,可以自发引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占据主动。
五、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历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红艳.试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8期
[2]刘追湖.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1期
误区一: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本文由收集整理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关键词:初中历史;阅读能力;阅读技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阅读对于学习历史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常常说,读史能够明智,阅读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基本途径,很多其他的学习活动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得以开展的,例如观察活动、思维分析活动等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推进。在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寻找一些史实论据等都离不开阅读活动的支持。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资料和依据,阅读教材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第一步,然而,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往往是翻开课本就直接读正文,一遍下来就算阅读完成了。这样的囫囵吞枣、没有技巧性的阅读活动并不能真正地获得理想阅读效果,不能领略教材中的精华。因此,在阅读历史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掌握如下几个技巧。
一、养成阅读教材目录的习惯
历史教材都是按照主题来进行编写的,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单元之间的内容带有很强的系统性。在阅读教材正文之前,先阅读教材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整体系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结构,从而在学习具体内容的时候能够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教材前面的目录应当是第一步。
二、重视阅读导言
每个单元的导言往往都会介绍本单元的背景和主要线索,很多导言中的内容是正文当中所没有的内容,通过阅读导言,学生可以大体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明确本单元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因此,通过导言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时空观和历史观,从而为接下来的正文阅读打好基础。
三、阅读正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正文内容是历史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更应当加以重视。为了更加有效地理解正文,在阅读正文的时候,一定不能“一遍过”,而是要采取粗读精读相结合的反复阅读方式。同时,为了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通过列提纲先明确本课的重点知识、明确教学目标,或者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等。例如,笔者在讲到有关“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在阅读正文之前列了这样一个阅读提纲:(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2)了解商鞅变法的时间以及变法的拥护者和反对者;(3)明确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4)思考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就这样,在阅读提纲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有效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四、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小字和注释部分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略的内容。在正文中,小字和注释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和延伸,它对于加深正文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历史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小字和注释内容的阅读。
五、重视阅读教材中的历史地图
我们常常说“左图右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如通过对一些战争形势图的阅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战争的动态过程,从而令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概念,这对于记忆和理解相关的历史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边读图边记忆,在地图上寻找丝绸之路途经的各个地点,从长安出发,向西行进至河西走廊,然后到达今天的新疆地区,再继续西行到达中亚、西亚,一直到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为终点。这样通过读地图,学生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从而有效加强了记忆的效果。
六、注意阅读课后的年代表
在每一册的历史教材最后,都会有一个大事年表,里面包含了历史教材中每一个历史大事件的年代,对于这个年代表,学生一定要反复地阅读。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最大的记忆难关应该就是对大量的历史年代的记忆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后的历史年表,可以对庞杂的历史年代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这样对于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对年代的记忆能力都具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七、注意边阅读边动笔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手握一支笔,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者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可以做一些标记,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也可以随手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这样不但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深加工,同时结合这些笔记、标注,还可以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细致阅读和深刻理解。
总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材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支撑,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然而,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其中所包含的知识量非常巨大,教材上的历史知识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九牛一毛,要想学好历史,仅仅依靠教材当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报刊、杂志、书籍,通过课外读物的涉猎,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素养,并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雷培煜.浅谈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1(10).
[2]王志强.让“阅读”走进初中历史课堂[J].学周刊,2011(6).
[3]刘艳红.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几个因素[J].吉林教育,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校已经实现了光纤到班。学校为每个教学楼安装了无线网络终端,在楼道为学生安装了电子白板,学生通过触摸白板上的网络地址就可以实现网络链接。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够实现网络链接。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课下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对课上的疑难问题,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再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为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知历史学习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贴近生活,感觉就在身边,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教学“失误与挫折”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本中了解“、化运动、”中的相关信息,从中感悟如何正确面对失误与挫折。教材上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查询,了解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复杂性,了解导致各种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结果。教师可要求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记录下来,整理到笔记本上,上课时进行交流。通过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所列举的实例很经典,很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材情境,渲染课堂氛围,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也承载这一种教学功能,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历史的学习感觉力不从心,其主要原因是历史教材时代性、专业性、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很抽象。为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历史知识,体验历史教材的生活化、趣味化,教师可在历史教学中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源,或利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包,选出适合本节课使用的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趣味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理解历史教材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对历史课程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进行“初中历史大事年表”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以往的读书教学法,在课前从网络上查找大量的教学资源,主要是视频资料和图片信息。上课时,教师可出示相应的资料,结合历史事件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一话题。教师除了对照教材上的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承担责任感的教育外,还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历史大事件,如展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视频画面,展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视频,展示马航MH370客机失联的视频等。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现实中的历史事件谈自己的感悟。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要敢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通过视觉刺激启迪学生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
三、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思维导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课程知识点相对比较繁多,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这些知识点又具有对比性。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思维导图”,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理解,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提高了总结归纳能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比如,在进行“”的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丧权辱国的“、、、、”等“思维导图”,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解读。待每个知识模块学完后,教师再进行对比教学,可使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日期、原因、内容等知识,感悟那段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