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第1篇

1 科学研究方法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恩曼说过:“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现在了解到什么程度(因为没有事情是绝对已知的),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去思考事物,作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种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把科学过程与方法看成一个系统,是指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科学家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强调让学生亲历科学,在体验中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意在改变传统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经历这种结论得到的过程和懂得获取的方法。

科学家认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事实的层次上,需要进一步透过现象,深入内部,抽取有关事物的本质,并且舍弃一切非本质属性的结论,即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各种“概念”和“定律”来。这个过程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但科学家不管用何种探究模式,其基本的环节是共同的: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和资料的收集,猜想和假设的建立,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环节也与此相类似,表明探究学习体现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本质上的一致,反映了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内在的统一。科学探究强调知识获取中的体验,强调过程与方法,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纠偏,也反映了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2 高中生物课程中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方法可分为多个层次,这里所指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调查方法,特别是指科学实验方法。科学研究总是从观察开始,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基本预测,最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错误的,要修改假设,重新实验;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说明原来的假设是正确的,可将假设上升为学说或理论。科学方法教育应包括科学研究中“过程技能”(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教育,还应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具体的方法技能。科学方法教育中尤其要重视科学思维的训练,即努力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1 观察实证的方法

观察实证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2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符,就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所以假说—演绎法的根本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假说——实验证明——提出结论。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很好地展现了假说—演绎法,也正是由于他采用这种方法才获得了科学上不朽的成绩,为人类揭示了遗传之谜。“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关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授之以渔”的重要手段之一;学完课程以后,他们对别的都可以忘记,但这些方法会存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素养和能力。

2.3 建立模型的方法

新课标中建立模型被列为一项技能目标,并作为高中学生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国家和地方的新高考大纲(说明)也已明确将这一技能素养的掌握水平作为考核对象,2007年全国高考生物江苏卷中就已出现涉及模型构建问题的考核尝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教师和考生都要予以重视。由于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建立的模型主要是思维形式的模型,因此笔者拟针对几种常见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模型的一般程序:(1) 掌握原理。掌握模型所代表的知识、过程、规律、机理等,弄清模型的构成要素或包含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2) 明确类型。明确所构建的模型属于哪种类型,知道该种模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3) 构建草图(框架)。选择适当的图形、文字、符号勾勒出草图,或用适当的文字符号搭建框架。基于模型的通适性、典型性,所以在构建时只需要考虑大多数情况即可,一般不考虑极少数情况或特例。(4) 修饰完善。对照原理查验所构建的草图(框架),确保其科学性;然后进一步修饰完善模型,力求规范、简洁、直观、有美感;最后构建出正式的模型。(5) 补充诠释。对一些模型要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示例、图注等,使模型更科学、更清楚、更规范。

2.4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方法。它从系统的着眼点或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系统分析是一种研究方略,它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起因,明确咨询目标,找出各种可行方案,并通过一定标准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决策者在复杂的问题和环境中作出科学抉择。

3 生物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着众多的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3.1 通过生物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众多的学生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在教学中尽教师要可能地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明确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实验、最后实施实验步骤等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另外,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应将科学研究方法很好地贯彻到每一个实验中,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有目的的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接受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读史使人明智”,生物科学的每一项重要发现都是科学方法正确应用的典范。科学的方法是人类探索真理,发现新理论和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学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探索、理解和学习。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遗传物质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发现本身就是科学家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帮助学生寻着先人的足迹,在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中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3.3 通过探究性教学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在现代教育文献中“科学探究”、“探究式教学”、“探究式学习”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内容上,不但包括事实、理论等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科学过程和方法等程序性知识。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搜集与处理信息,对猜想与假设进行论证,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探究式学习环节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反思——交流与表达等7个方面。

3.4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是一门具有崭新教学理念的学科,学习的核心便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涉及到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测、计划、观察等活动,亲历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价值观。研究性学习与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学习者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探索实践过程来实现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以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方式。哈佛大学就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较好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现在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实践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将一些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实践,也是教师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成果的检验。

3.5 通过实验设计开展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一、整体构思,做好篇章安排的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包括整个高初中知识章节的框架、每节教材、每课的框架结构。

1、 构建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

这就像是面对一张尚未做出任何规划的地图,首先应从整体到局部,做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来。比如:高中生物分别从细胞、遗传、稳态、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个方面来对生物进行诠释和阐述。如果把整个高中生物教学比喻成一张社会的地图,那么,细胞部分大体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基本运作情况;遗传部分则侧重于家庭中的婚姻与繁衍问题;稳态则是从整个社会中各个家庭的作用出发,协调统一地发挥着具体的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期共同的进步;生物实践部分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现代科技专题部分,则是对个别家庭中表现突出的事例予以揭示和引导。

明确了以上内容,在安排具体的章节知识的时候,就非常明确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了。如内环境和稳态,那实际上就是讲的家庭和家庭之间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问题。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运来了每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运走了产生的废物,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个人以为,走进生物的大门,深入“里面”去学习,比在“外面”一个一个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效果将更好。

2、每堂课的框架结构

如上面所述,明确每章每节每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构建每堂课框架结构的基础。然后参照教参、课标、考纲、目的要求制定出本堂课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断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书本知识的再利用,即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的规划。

二、 注意课堂教学的六个“化”。

即:网络清晰化,思路条理化,知识细致化,语言艺术化,设问层递化,情景对照化

1、网络清晰化。即点与点,节与节,章与章知识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网络。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教材”

2、思路条理化。就是整堂课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前后知识在什么地方设置伏笔,什么地方照应等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3、知识细致化。即对重点知识,必须从正、反、逆、变,从来源、去路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在的高考强调的是立足于书本,而高于书本。书本知识就那么多,怎么高,如何高,不外乎就是求变。而变,有正向的延伸,反向的逆向思维,缺陷条件的应用,新环境下的探索等。

4、语言艺术化。是指讲授时,语言要有艺术性。不仅表达要准确,而且要抑扬顿挫,注意生动形象的表达。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复制和增殖利用的是细菌的原料,能量。我这样描述:噬菌体某种东西进到细菌体内了,它要“吃饭”,要“穿衣”,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它产生后代要能量吧?那又从哪里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5、设问层递化,就是对每个知识点先引出什么,设立一个什么问题,解答之后如何引出下一个问题,再得出什么结论,课前要反复的推敲。

6、情景对照化。即前设疑,后印证。也就是语文知识中的伏笔的应用。前面设置一个场景,为后面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提供依据,再引出另外的问题,设置另外的场景,等到另外的某个时刻应用。

三、选材要有针对性,即常说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我称之为“梯步教学法”。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智力其实是相差不大的,所以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做教师的都知道,同样的知识点,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滚瓜烂熟,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片茫然。所以,同样的知识点在处理方式上,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不同。即对层次好的,梯步设置陡点,步幅大点,知识处理深入点;反之,对相对较差的,则相对表面化一些。目的是好学生对其求精、求广,后者则重视基础教育。如神经系统突触结构的教学中,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重点讲述其结构、传递方向、电位变化,最终明确其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对好成绩的班级,除了上述知识的处理外,还必须对递质释放过程,线粒体的作用,突触间隙液体的成分隶属关系,递质起作用后的去向,某种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递质后对传递效果的影响,后膜受体是如何起作用等进行分析。

四、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上述方式,整体上目的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大程度上,学生依然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除了思想上的参与外,在很多时候,还必须调动他们身体上的参与。在以讲授课为主导的课堂中,个人以为,不妨设立如下模块,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1、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充分吸引他们的眼球。

2、多动笔。除了演算或画图解外,设计实验方案或试验步骤也可用。

3、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演算过程或对遗传图解进行标识,再让另外的同学进行现场的评改或纠正。

4、对个别知识点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进行现场辩论。目前教材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基因工程的利弊等。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中生物;活力;新课改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检验的唯一标准。根据我自身日常教学实验,形成了一套不成熟的教学方法,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从生物新课改中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法和学法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且要放眼于未来,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并推进教学的进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如今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是使学生具备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二、从生物教师的体态和语言创造课堂生机

课堂上教师的站位是焕发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站在讲台是讲解,走进学生是沟通。定点站位是说教,动态走位是合作。因此,教师的站位对课堂教学时效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果教师长时间站在固定位置,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式,同时会给学生造成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当中,这样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学习气氛也会更加热烈。

三、从生物教师的体态和语言吸引学生

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往往与教师语言呆板缺乏活力有关。教师的语言在知识传授、人格培养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活跃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教师的语速、语调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多媒体在辅助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重点内容滞留时间短、页面更新快、学习再现效果差等不足,但声、电、光、影、形、色等元素的功能,把抽象知识活泼化,让学生各项感官得到刺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例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学生难以通过语言的描述来理解,如果在讲解过程中能结合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可以加速学生的理解进程。再比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即使通过静态的演示学生也无法完全理解,而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动画软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课堂活力显然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五、整合有效的教学内容焕发课堂活力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联系实际,学生越感兴趣。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知识经验。如在教学高中生物知识时,我有意识地将初中的生物知识整合到现在所学的知识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神经调节”可联系“科学用脑”,学到蛋白质功能时要及时联系阜阳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事件,像苏丹红鸭蛋、多宝鱼事件等食品安全的现象和问题可以让学生阐述观点并且解释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总之,教学中教师应多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应用价值的认同,焕发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兴趣盎然。

六、加强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尽可能地多参与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通过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他们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七、注意生物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生物科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界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

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一线教学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我坚信通过方法定能改变目前我国的教学现状为我们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贵红.创设愉快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J].中学生物教学,2006(07):25-26.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字:高中 生物 教学 导入 方法

对于教学授课来讲,学生对于要学习的新知识都有一种好奇心,而教师能否把握好这种好奇心,直接决定着上课质量。良好的开端决定了成功的一半,因此,能否在正式传道授业之前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环境,熟悉学科的特点,显得非常重要,导学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学习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或者说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导学能否做到位,直接关系到学科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接收知识的多少,因此,对于导学而言,对于学科建设非常重要。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自然界中万物的实际特点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生物学科这一理论知识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将理论知识再实际化,通过实际将理论重新验证一编,将实际抽象出来,再整理成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为了以后其他科学研究发展铺下了道路。对于DNA遗传基因来讲,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太抽象了,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对于此,可以以实际为出发点,举一个实例:“一个家庭中,女儿患有色弱遗传病,但是其兄没有患色弱遗传病,母亲也是正常的,那这个遗传基因是由母亲这边传来还是父亲那边呢”。色弱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容易见到的,举出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这件事,学生还可以利用到其他相关事情上,比如说有的人皮肤是白色,有的人皮肤是黑色,这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对于免疫功能的介绍,可以通过实例,比如说教科书上有多少细菌,学生板凳上有上万个细菌,在学生感觉到很惊讶的同时,引出教课核心,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可以健康的生长,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疑问、惊叹到最后顺利掌握知识。

高中生物的科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发 高中生 物理课 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物理课,喜欢上物理课,这样才有可能提高物理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很多的物理教学都让学生出现强烈的厌恶感,为此,我们必须扭转这种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好奇”心理,激发求知欲,培养兴趣

中学生对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很多新鲜事物和新奇现象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寻找这些现象和事物发生的原因,这种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仍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去探索。例如,大气压强这个概念,对中学生来说进比较抽象的,因而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盖上纸片,将杯倒过来,放开手后,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是不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那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呢?接下来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空心的半球合在一起,用两抽气筒抽出球内的空气后,请两个大个子学生用力往两边拉,结果两名学生满头大汗,而结合在一起的半球并未被拉开。这是为什么?教师打开半球管子上的开关,嘶嘶声响过后,两手轻轻地就把两个半球分开,学生感到惊讶,充满了好奇。经学生们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大气具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在任何方向都存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就会更加激发他们潜存的愿望,此时的学生思维就会十分活跃,教师这时应抓住时机,向学生发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这时学生们就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有的说,在喝汽水时把吸管插入瓶中,用嘴吸就能吸到瓶中的汽水,这个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的说,用嘴吸空的塑料袋,就会看到塑料袋瘪下去,这也是由于大气压存在的缘故……这样,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堂上多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公式、定律、概念,是我们的物理先辈们经过长期的、不断的艰苦努力,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通过不断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因此学生要真正掌握比较抽象的物理理论,光靠老师口述讲评还不行,这样很抽象,学生想象不到具体的物理情景,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如果我们把理论回归现实,用实验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除此之外物理教师还应自己动手,制造一些简单的物理教具,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地方,应反复琢磨,想方设法制造简单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在这方面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段话:“实验的教学价值时常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对学生而言,那种自己做的,常引起错误的实验仪器,比仔细调整过,因而他易于相信它而不敢弄坏的仪器,学到的更多。”这对物理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启发。慢慢地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对物理学习的强大动力,想要进一步学好它。比如我在讲解“电阻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这一节课时,其中一项是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多数同学不能理解成反比例的关系,于是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每天我们都要骑自行车上学,我们希望公路宽一点好、还是窄一点好?多数同学回答是:“宽一点好。”“为什么?”这时候就有一个声音:“公路宽骑得快,没有拥堵现象,很自由啊”。这就对了,公路越宽不就是阻碍越小吗?就象刚才讲到的电阻,横截面积越大,阻碍作用就越小,电阻就越小,这就是成反比。经过这样举例讲解之后,同学们很快就懂得了这种关系。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给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参与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比老师纯粹讲解,学生容易理解多。自己得出的结论,非常深刻,知识不容易遗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适时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教育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食物、挂图、幻灯来教学,既要有传统的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又要用多媒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的教学,具有多种感官参与、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多彩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通过放电视,给同学们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等等,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四、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在物理课堂,数学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实际,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知识有自身的弊病,就是学生都能熟知,如果老师能结合本堂课所讲的知识,适当的扩充知识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扩充课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材,有的放矢,要通过有趣的方式,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讲授,这样学生听来就会乐此不疲,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充分感受到物理课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