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方法

初中历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方法

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探讨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时展趋势,是矫正历史课当前尴尬地位,顺应学习方式革命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有效性的基础上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本文从建立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中,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记载着人类悠久的文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也需要历史的积淀。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采取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得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历史观念,使其从历史知识中得到启发,成为一个当今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实行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打造高效轻松的课堂,从而不仅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还能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正确对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伙伴和良师益友。

因而,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将教师的写、讲、说、画转变为学生行为,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写一写、讲一讲、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给学生提供活起来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布置作业,积极鼓励学生课上讲解,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见解不求全责备,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出点评,对学生的思维表达不过分苛求,以赏识、赞许的心态构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教师努力形成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采用现代、诙谐幽默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将网络语言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听、好思、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习氛围轻松活泼,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是一门大学问,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单单只是调动课堂气氛。灵活采用历史资料,突出情景,活跃教学。历史的思维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引入历史材料,随着一节课内容的展开,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当的历史材料,依托材料给出的情景对问题进行设置。当然,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肤浅,也不能太难而让学生头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令人敬重的品格。历史教师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知识。

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很重要的,真诚、亲切、正直、宽容、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等内在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得到学生喜欢和尊重。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授的历史学科。在学校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位资质和教学水平相当的老师,一位教学成绩很好,学生很喜欢他的课堂,而另一位却教学成绩平平。

通过调查研究,原因就在于一位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而另一位是学生不喜爱的老师。学生们说,他们喜爱的这位老师“处事公正、和蔼、随和、责任心强,懂得如何和我们交流沟通,不但交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了解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像父母一样体贴关心我们,我们喜欢听他说话、听他讲课。”正是建立了这种各谐的师生关系,爱屋及乌,学生在喜欢这位老师的同时当然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这门课,教学效果自然就很好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适时地调动和激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得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和舞台,促进历史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孝玲等.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袁.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信息技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向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第3篇

                                                                  山东金乡县开发区中学(272200)申海利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的方法不断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客观的介绍历史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所以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历史学科是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引入具有一定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而网络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声、光、影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获取信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层次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

所以,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程理念的实施。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由表及里,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行之有效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来激活整个课堂。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梯性,又要注意连贯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这两种性质?首先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协调。其次要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教学实践显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提问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考,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结合体,情感的发展能够推动学习思维的培养,学习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完善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去感受历史,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开拓,追求真知的种子也会得以萌发,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无疑就是教育者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多鼓励、调动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参与互动的的机会,形成全班同学共同互动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那些对历史有“天份”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的思维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针对他们教师就应该适当增加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99-01

初中教育体系一共分为九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地理,因此历史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学习历史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我国的发展历程的进一步了解,并提高语文学习中对文化背景的认知和理解。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历史课程的教学受不到重视,教师单一的“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导,学习兴趣越发低下,导致教学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意义重大。

一、开展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将知识认知活动与情感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是一门阐述史实的课程,因而很多东西学生无法理解,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性。因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是否主动完全取决于其兴趣。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其天性的独特使得教师必须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及思想,以此来诱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课题目的意思,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废纸,在安全的角落里引燃,结果将整个角落里的废纸都燃烧了,通过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这一丝小火花的力量,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引学生入胜,顺利将其引入到学习中。

二、改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程的教学中,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能有效促进教学。教师应在课下主动关心学生,与学生多多联系,学会尊重学生,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在课上可以采取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如在讨论“”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时,教师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并要求学生们相互尊重,友好沟通,明确自身的分工,积极参与讨论,以期对课文进行深度理解。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标中提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受到传统教学的思想,教师对于知识的灌输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学生才应该是教学的最重要主体。长期的教师灌输,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在教学中,应积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应彻底抛弃传统的“以自我教授”为中心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的积极行动,因而,应该极度重视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以问诱学,并注意提问方式与技巧。历史课程的提问应当个性化,要避免传统上的繁琐、死板提问。如,在讲述“”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提问:“你们知道吸烟的危害吗?”以此引诱课程主题,进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当学生回答:“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时,教师可提问:“现阶段的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在吸烟,你们知道当时为什么要进行吗?”以此引诱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

对于枯燥的史实教学来说,若能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必定会引起教学成效的极大提高。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更好,因为高科技的发展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们能通过音乐、图画、视频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素材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例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采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导入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中看到历史名人诸葛亮、张飞、刘备、关羽等的生动形象,从而对课程的教学有了初步的印象,对后续的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做好课后反馈,改进教学不足

在教学中,课后反馈是反应教师教学成效、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检测标准。因而,做好课后反馈,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掌握程度上的具体情况,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善。例如,在讲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情况、课后与学生交流情况进行教学反馈信息搜集,了解到学生们对的来龙去脉、缘由、意义等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信息是否完全掌握,倘若没有,是否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影片观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改善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现阶段历史课堂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思考,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采取情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氛围,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还应该在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并积极做好课后的学生反馈,了解教与学中的基本状况,积极改善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教学成效的积极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1,(35).

初中历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历史教学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全面。既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当前的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浅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锅夹生饭。在课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丢三落四。如一老师在教《第二次》“进攻北京和”这一目时,只简略地讲了一下时间、国家、。对教材中行动激人的小字既不讲也不读,结果是老师讲得淡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显然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在这里能结合小字内容挖掘一下教材,学生对“血洗北京城,”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加深对中华民族国耻的认识,以激励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斗志。

二、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创新就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中学历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教学理念上做以下改变:

1.把知识灌输转化为素质培养。受到以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虽然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没有能力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当然,每一位教师都不会否认历史知识识记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如果只知道灌输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会对历史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出来的学生就会高分低能,这完全违背了教学的动机,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2.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为理解接受。每一门学科都有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这样就会耽误时间,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历史学科有很多要求学生熟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历史知识,教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上课时,只是划出一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十分担忧。

三、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记忆到理解,由理解到运用,可见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要适应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用之才,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做好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测试和评价。

第一、作好对学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中表现的评价。在每周两节的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上课是否带了课本来,是否听了课,听课的质量如何?是否作笔记,是否完成课堂作业,是否举手发言,发言质量如何,是否参与讨论,是否参与课堂活动,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观察并作好记录的。这项工作有难度,因为历史老师任课的班级多、学生多,要弄清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实属不易。

第二、抓好平时作业。要布置作业,并认真检查、评分。

第三、抓好单元测验。如课时允许,每单元可进行一次测验,可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和老师教学的情况,以便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测验后要进行质量分析。

第四、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对学生在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巩固学生半学期来所学知识,。期末考试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及老师的教学情况。对于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老师必须认真出题、认真改卷、并作好质量分析,指出学生的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做好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测试与评价,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做好这一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使这一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