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第1篇

一、新颖、别致的导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常用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的内容时,可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二、恰当、适时的演示

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讲述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精彩、形象的讲述

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历史 实践

随着初中课程的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情境教学法并将其运用到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历史,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一、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价值

第一,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主动探究历史的思想,教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而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能够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历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自主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历史学习基础[1]。

第二,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其中,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浑厚,品味学习历史的乐趣,进而主动地探究历史,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的历史教学不再生硬,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

第三,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情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2]。而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想象有很大的帮助。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注意的问题

第一,情境创设要适当。教师应注意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和学生的认知相一致,对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办法。教师创设情境要确保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更容易理解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

第二,情境创设要目标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情境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根据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认知。

第三,情境创设要适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学法要保持适当的程度,教学主题不能因为情境的设置而有所偏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为了创设情境而没有目的的教学情况。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创设现实情境。教师要想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使情境教学法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现实情境的创建。心理学中有提到,人们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人们与事物之间的密切度有很大的关系。鉴于此,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时,可以将历史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现实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2.课堂情境表演。在课堂上,进入历史角色和扮演历史角色是学生情境表演的两个部分。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历史角色从而深切感受历史角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把握历史情节,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而且,在课堂情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表演想象,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融入历史问题。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历史问题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对于这些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情境教学的实践中,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分解问题难度,逐步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进而对问题进行消化。而且,教师在情境模式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提问。

4.重现历史声音。比如说,在进行的历史内容讲解阶段,对于遭受日军侵略的中国,教师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对于在战争中勇于牺牲的抗日英雄们,教师则应该着重用形象的声音将其英勇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出来。这样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感情语言,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进一步研究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更好地为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 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目标原则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第3篇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从未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到底掌握多少知识内容。在我们注重教,而轻视教的效果时,其实我们都是在做无用的事情,试想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会带来如何深重的后果。本文即探究一下历史教学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所得。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历史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5.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探讨;兴趣

学生们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迈入历史世界,与历史人物对话,去感受历史,反思历史。“故事化”教学法突出“动、情、思、扩”四字,从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处境便是一例。不少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相对简单枯燥。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活力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再加上一些教师注重“师道尊严”,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基于以上两点,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呢?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呢?“故事化”教学法便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学生们没有几个不喜欢听故事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它是由一个个故事连接而成,故事中包含了人类集体或个人的知识经验,或精彩有趣,或哲理深刻,或豪情满怀,因此让故事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故事化”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迈入历史世界,与历史人物对话,去感受历史,反思历史,其间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解决策略

1.“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动”字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如果成为“背书课”,把原本丰富的历史内容抽成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意义等若干应试要素,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历史,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对于故事,人人都可理解,人人都可讲述。那些平时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的学生,或者不是很流畅的学生,也许正是因为爱好故事而把平时不敢举起的手高高举起。他们的故事也许讲述得并不完整,并不生动,但是他们毕竟敢站起来了,敢开口了!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喜欢这节课的一个故事而喜欢上这个时期的故事,从而自学这一时期的历史。

可见,一个故事可以激起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动起来了!课堂的某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2.“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情”字

历史给了我们每个人一面镜子,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走人生之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屈原、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让学生们荡气回肠。历史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一课中,笔者就是运用“故事化”教学法来完成情感教育目标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学生熟悉后先在小组内讲述,然后在班内讲述,比赛谁讲述得最精彩。热火朝天的讲述中,学生也许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两位英雄的精神实质。接下来,笔者诚恳地表扬了学生们的精彩讲述,同时“诱惑”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故事中没有提到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能取得成功,你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再把故事补充完整,就更棒了!”在学生还热情高涨的时候,思维还在高速运转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会在“惯性”下很自然地去分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答中,问题往往是“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郑和的坚忍不拔和戚继光的爱国情怀也许就在那一刻,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可见“故事化”教学法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思”字

历史本身是有生命的。学生在阅读、讲述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比记住某个事件要重要得多,了解历史过程比背诵结论性的历史陈述要重要得多,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听故事到编故事再到讲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就让学生自编故事“我随张骞出西域”。在故事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你们出使西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完成使命了吗?既然没有完成,你们只能说是有“苦劳”没有“功劳”。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刻骨铭心,说他们没功劳,岂能罢休?他们在苦思冥想中,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终于明白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出于军事目的出使,却成了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创举,其意义远超过当初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扩”字

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创设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常见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2)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a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4)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5)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6)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7)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3)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4)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5)开放性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如,在讲课中,我这样告诉过学生:秦始皇和汉武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下)李吉林《教育研究》(201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