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纵观语文教育的历程我们发现历次重大的变革,一些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特别予以重视,他在《教学合一》的论文中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使学生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其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不尽,用之无穷”。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自学精神,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方案目标和结构的设置、内容的安排、课程实施和评价的理念等等,都突出了一点,那就是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这方面,众多的语文教育者做了不少的有益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采用易位教学法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所谓的“易位教学”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换位置、变更角色,站在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真正实现了师生心理位置和角色的互换,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得以实现,这种教学方法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易位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和教师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与民主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现代教学倡导的学习环境是开放性的,吸纳知识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变为多元的课堂,是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教师也不再是学生惟一的知识来源。因此,亟需我们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一旦师生在心理位置和角色上得到了的互换,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将学生推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面临的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等待教师的讲解,不再是封闭式和服从式的学习方式,面对教材学生进行的是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信息的交流也将从单向传递变为多向传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收集整理、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位伙伴出现,昔日的课堂“权威”将被彻底打破,师生之间真正处在了平等的位置上进行交流。

我们在上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尝试着使用易位教学。一上课教师就宣布,本节课由全体同学分小组来调查探案,我不再是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是一名探员。现在宣布案情,时间:大年三十祝福之夜,地点:鲁镇,事件:祥林嫂死亡。请全体“探员”立即查阅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卷宗”《祝福》,展开调查,20分钟之后请各调查小组派代表汇报案情和调查结果。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鲜和兴奋,立即翻开文本阅读,还认真做好笔记。这样,教师成功地将学生推向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自身也最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加入文本探究的活动。实践证明,在接下来的“汇报案情”的交流环节,一旦有同学充当“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其他同学马上就会据理力争,想方设法与不同观点进行辩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本就不会像平时的课堂迷信老师的观点,总是等着老师的宣判正确与否。就连平时不敢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投入到了讨论之中,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和生生的交流都非常频繁,课堂气氛空前的热烈,甚至下课之后,还有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在整个讨论活动中,我加入了其中一个小组,带着一些问题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商榷,用问题引导同组学生不断阅读文本,探寻、思考小说的人物性格、环境和主题,然后推选组长参加汇报发言。过后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该堂课的效果很好,几乎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认为自己当自己阅读的老师真好,在与别人交流中不管做学生还是“老师”都很有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均成功地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在民主和平等的对话中还同学以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指出,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和单调的活动,对学生都是极其有害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趣探究,真正做到以导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调动其有意注意。开课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授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总结做到“一番滋味在头上”。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技能,找出新课的切入点,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法,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遵守纪律,集中注意力,就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用“新游戏”、“新形式”、“新方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拼音字词教学中,我常让学生看看我的口形,猜猜我发的是什么音;看看我的动作,猜猜我表演的是哪一个字词;看看我的表情,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个词来形容;听听谜语,猜猜是哪个生字……实践证明,孩子们乐此不疲。

2、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玩。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电教设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法宝之一。我常常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小组竞赛、分角色表演、开展游戏等形式,精心设计课堂中的互动,让孩子参与进来。例如:在上《荷叶圆圆》的时候,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接力竞赛活动”的情景,活动情景设有八关:第一关: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第二关:听老师读课文,留心圈出来的字;第三关:小老师带读课文;第四关:小老师教读生字;第五关:摆字卡,读生字;第六关:开火车,记难字;第七关,小组比赛再读课文;第八关,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孩子们在各种角色中感受到了课文中小动物们的快乐,开开心心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在教学中采用“猜谜语、编顺口溜、给字娃娃找家、找朋友、送信、摘苹果、开火车、拾树叶”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模仿能力、表现欲都特别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兴奋快、投入快,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把握好学生这一特点,能够收到良好效果。在学完《乌鸦喝水》的课文时,为了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提问:“再仔细想想,谁能帮这只乌鸦想出更多的办法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又问:“比较一下,哪些方法在当时的环境中最棒?”孩子们继续探索的愿望非常强烈,各抒己见,注意力在兴趣的驱动下特别专注!

4、简单明了的口令,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上课时要时刻注意孩子课堂上的表现,督促孩子认真听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中常用一些口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上课前(师:上课铃声响,生:快快进课堂。师:小小手,快放好。师:小小腰,生:要挺直。师:小嘴巴,生:不说话。)上课时(师:拍拍手,生:快坐好!师:一二三,生:坐端正!师:小眼睛,生:看黑板(老师、电视)!师:小耳朵,生:认真听!师:看谁坐得最直?生:我就坐得最直!师:小手指伸出来,生:指着字认真读!师:请你跟我读,生:我就跟您读!)写字时(师:头正,生:身直,脚放平!)要讲重要的内容时提醒学生,(师:腰伸直,生:手放好!师:挺起胸,生:抬起头,两眼向前看!)在一节课的中途,学习告一段落时,老师带领学生活动筋骨,做做自编的“调节操”,如,师:请你照我这样做,生:我就照你这样做!师:请你照我拍拍肩,生:我就照您拍拍肩,师:请你照我点点头,我就照您点点头......

5、恰当有效的奖惩,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高一语文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金属工艺课程是部分高职院校专研机械行业的必修课程,是这些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主要是从机械零部件的选取、零部件加工和毛坯制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经过对这门课程深入地学习,使得学生在机械零部件加工和分析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工程的综合性素质。金属工艺学涉猎范围广,知识全面,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随着学生知识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被迫要求应运而变。本文就是对高职院校的金属工艺课程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前提下,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查方式和最后的实验实习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做出分析。

1 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中的教师素养问题

在金属工艺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做一体化”。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进而可以主导这门课程的进程,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组织学生对该科的疑问进行讨论,凭借授课老师的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虑。然而,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的同时,又可以进行现场实践教学的老师少之又少,这无疑是金属工艺学教学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教学课本的选择问题

现今的金属工艺学教程的内容上还是有很大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最新的、最先进的机械部件的加工技术、粉末的锻造技术和纳米的加工等内容写进教程。这样就使得学生很难全面地对金属工艺学进行了解及掌握。对于不同的专业,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也是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使得金属工艺课程在教材选择时面临问题。

1.3 教学过程问题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往往是教学的主角,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明扼要的幻灯片教学,时间短,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金属工艺的一些原理性问题深入了解,这样的教学在效果上会大打折扣。

1.4 考查方式的问题

依据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的特点,对学生该科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查,而考查的方式仅仅是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是片面的。更有一些是将一次大的机械金属工艺的考核分解为很多小的考核,这样的效果也很不好,并且还加重了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压力。

1.5 实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金属工艺学的实验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的时间安排方面往往不太合理,很多高职院校都把实验放在理论课的前面,在学生都还不了解金属工艺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该课程的实验,往往会使学生对实习内容似懂非懂,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 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规避措施

2.1 选择机械经验丰富的老师

在金属工艺学教学的任课老师选择时,应该首先考虑那些机械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师,这样,就可以在课堂教授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程。老师要跟随科学变换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更好地教学生新的内容。

2.2 选取内容全面的课本

在选取专业课本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理论分析层次较高的书籍。但是由于每个学期课时是有限的,老师就要从这些课本中选择较为优秀和重要的章节进行讲解,而对其他内容则选择性略讲即可。金属工艺课程也要考虑到不同高职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的课程标准,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并选取合适的教材。

2.3 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学生能从简单的PPT上掌握80%左右的内容,并且能够引起100%继续学习的兴趣是最好的。对于金属工艺学这门课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其理论的深度又不够。老师能够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课堂做笔记的习惯。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重新思考。将金属工艺学凝练成这样一句话――怎样生产毛坯,然后加工为零部件。在教学的第一课,老师就要将学生最感兴趣的轮船、汽车等的零部件分离开,然后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目标,总体上为学生学习该课程指明方向,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4 考查方式要合理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进行不同的考查,例如通过报告、笔试、答辩等的方式进行,而对于新工艺的了解和学习,就可以采用调研的方式收集信息,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考查的效率。当然,笔试考查的内容也是不能轻视的,一些理论性知识掌握的情况还是可以通过笔试反应出来。老师对每一部分考查的严格要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对理论方面知识的忽视。

2.5 注重实习和实验教学

大多高职院校是将金属工艺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分开的,这样知识的分散学习导致学生对理论和实践很难结合起来。条件允许的话,一些高职院校可以实习和理论同步进行,甚至可以在实习的车间里讲授相应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更加贴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当然,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一定要做到高效高质。然而很多院校很难达到这种条件,所以就要求学生遵从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根据金属工艺学的特点,把实习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例如,将4周的实习期分为前1周和后3周,第1周只是进行实地观察,然后就开设理论课的学习,最后进行3周的实习。这样有了第1周的深入观察,后期理论课程的学习就变得有趣多了,也更好地为最后的实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