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案;板块;探究性实验;策略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某些所谓的“科学探究”活动明显带有表演痕迹。教师为了体现“探究、创新、实践”,往往使学生处于“无序、被动、浅表”的状态,看似给学生一定的参与时间,却忽视了教师的有效引导,实质是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故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建立积极的教师引导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

一、“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剖析

探究性实验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实验观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按探究问题的不同,分为规律、原理的探究和基于测量的探究。

二、“学案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构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基于该理念,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课教学中,某校提出“学案引领、板块推进”模式。概括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大组交流、教师点拨、反馈练习五个板块。主旨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具体形式为: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要求自学,合理猜想实验结论;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学内容,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合力完成实验;之后全班交流、质疑,教师关注生成的内容并加以点拨、拓宽;最后由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的教学模式。

三、“学案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施教策略

1.构建和谐的合作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态度、性格等因素,将4~5人编为1组,形成组内异质结构。小组内设置组长,各成员轮流做学习的领导者、听众,通过自学、互助,促进集体成果的积累,经过长期合作,学生会感到他们是一个团队,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分类预设个性化学案

设计良好的物理问题能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一种导向,该导向又会使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根据探究问题类型的不同,合理设置学案中的自学思考部分。

(1)基于规律、原理的探究性实验

学生从八年级开始接触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获取信息的过程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教师预设学案时,可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其探寻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理解掌握物理规律、原理。

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教师可在学案上预设两个情境,“在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这时你的手有怎样的感觉?”“运用不同的方法让一张A4纸发声,你想出了几种方法?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自学时,会对自己熟悉但又有疑惑的问题产生兴趣,正式上课时,引导学生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探究问题变得容易。

(2)基于测量的探究性实验

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中,温度计、刻度尺等的使用,属于直接测量,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电功率与电压的关系等,是从直接测量逐渐过渡到间接测量,提高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例如,教师预设“温度计的使用”学案时,可让学生自行阅读说明书,初步知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而非生搬硬套地告诉学生该如何使用。同理,刻度尺、天平的学习亦如此。

3.“步步精心”的板块设计

“板块”,指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分为几个明显而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教师作为导演,要想“步步精心”地理性推进各个板块,使课堂呈现出层进式的教学造型,需注意两点:

(1)提高交流展示的质量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充分地展示。展示非简单地回答实验结论,而是展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教师需关注整个小组的学习状况。展示时,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有效地引导学生,鼓励其质疑,为其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

(2)恰当的自评与他评

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探究是否充分,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成效、彻底等。一位学生评价后,让其他学生再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归纳、整理,教师做最后点评。

教师点拨时,需意识到:实验教学非照本宣科,可改编教材中的实验,推广或优化学生已有的结论。关注物理模型的建立,及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培养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学案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的效果调查

访谈目前的学生发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有了“小组”的意识,逐渐养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习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发现问题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访谈已经毕业的学生发现:初中学习方式对其高中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质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问题意识增强,不再畏惧教师的权威效应;语言表述能力增强;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访谈教师发现: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运用该模式时,大多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反思——创新”的态度变化,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年轻教师对该模式的接受度比较高,勇于尝试。但受教学经验限制,课堂掌控力不强,易造成“热热闹闹一节课”“人走茶凉”的局面。

“学案引领、板块推进”教学模式事实上为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打开了三扇门:第一扇门,学生能做学习的主人;第二扇门,教师能做教学的主人;第三扇门,师生都能做评价的主人。作为一线教师,我将尽最大努力去探寻更适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与策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彭前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周新桂,费利益.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设计更加符合当前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只要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科学安排教学活动,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历史内容虽然繁多,且呈文字形式,需要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记忆,并不是死记硬背;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它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内容繁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如若这些内容只靠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话,其记忆效果是短暂的而且也很容易被遗忘,因此,如何有效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所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话题。首先,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动脑筋板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所有学习动力的根本来源,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究。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教材中形象的图片和可爱的动脑筋板块,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彩色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吸引学生主动去阅读,而动脑筋板块则可以有效利用初中学生喜欢挑战、好胜以及希望得到称赞的心理特点,他们为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夸奖,会主动去动脑筋思考这部分内容,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要予以充分挖掘利用。其次,教师也可利用每课课前的“引言”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人教版的新教材中每一课课前都有一段短小精辟的“引言”,有的是联系上一节课、导入新课的内容,有的是承上启下,有的是对本课知识的简要概括,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有的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就是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开启本课关于夏朝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课程中的“引言”部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二、利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教学活动

历史知识并不是单一的,它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是息息相关的,现如今很多的热点社会政治问题都是由历史问题演变而来的,包括如今的事件等等。因此,教师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了解当前中国发展状况,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局势等等,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和展望未来,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合作或矛盾关系根源等等,比如新闻报道中经常提到日本政治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靖国神社的由来,以及中方为何提出反对和指责的声音,这种联系社会热点话题的教学活动,能很好地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枯燥氛围;又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历史上的今天”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等等这些特殊的日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这样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电影、电视剧,进行追根朔源,开展历史讨论活动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比较热衷于电影和电视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此为背景,展开教学讨论活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在翻拍的过程中,会有意或者无意对历史事件进行篡改,也有很多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历史知识错误等现象,比如,不同朝代的称谓不同,出现的瓷器年代错误,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等等,对此,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整个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分析错误的原因,不断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这种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而是要激发学生利用更多的课外时间主动去进行自主学习,不断进行探索、求知、求真。主动去发现电影、电视剧中存在的历史背景知识错误的地方,并积极去查阅相关知识,了解历史题材剧所隐含的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能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提高个人专业知识素质的深度和广度。历史教学质量取决于历史教师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系统而全面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态度,知识渊博的教师会很好地赢得学生的喜爱。为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如中外历史专著及教材,阅读通史、专门史及国别史,从横的方面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纵的方面加深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其次,还应适当阅读古代史籍,如阅读二十四史、《左传》及诸子著作等,对于教师提高古汉语水平,理解历史文献,指导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都是大有裨益的;第三,还可阅读一些历史通俗读物,关心历史教学和研究动态,订阅一些历史教学杂志,掌握最新信息,及时更新知识;第四,随着近几十年来大量文物考古的发现,历史教师关注文物考古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拓展,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知识,这是由历史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的,表现为:能否运用辨证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能否站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能否对历史材料鉴别、分析与论证等。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阶级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关系,不能从理论上揭示历史的本质与规律以及解释社会政治问题等等。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有关教育学、史学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质。

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迎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和学生喜爱的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摆脱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枯燥氛围和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才能有效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使初中历史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到教学质量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田儒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2011.12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第3篇

一、教师通过扩展宋朝城市整体布局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宋朝城市作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很快,而当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发展,尤其是北宋的都城汴京和南宋的都城临安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课本中主要讲到了城市布局及房屋规划。教师可以根据历史事实加以扩展,向学生强调当时这两座城市文明的发展有益于城市的美化,尤其是城市的绿化。开封城在护城河岸“皆植杨柳”。徽宗宣和年间,曾大兴园圃植树种花,“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宋朝地方官府对城市的房屋建筑也有明确规定,一般不允许民居雕梁画栋,但并不阻止普通装饰,所以临街房屋仍整洁美观。通过这样的补充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提高社会道德意识。

二、教师通过对宋代诸多传统节日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课本中强调了宋朝的三大节日:元旦、清明、端午。为了配合教学,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应适当补充史实内容,如“三元节”、“寒食节”、“冬至”等。冬至是宋代最为重要的节日。朝廷在节前要举行谒拜太庙、郊坛行礼等一系列活动。民间百姓“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私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教师讲解扩充内容时,要尽量把这些节日讲得生动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师通过古今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应用科技的振兴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涵;外延;初中历史;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120-02[ZW(N]

[作者简介]张莹莹(1988―),女,安徽天长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二级教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题学习应运而生,这与历史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活泼的特点相适应。主题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教师清晰把握历史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历史内涵是指能够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把握其内容,能描述其过程及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外延是指能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把握史实之间的关系,能进行解释、推断和区分,并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和运用。本文以七年级下册《宋元科技成就》为例,对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进行了有效尝试。

一、确立学习主题,理清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课标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初中历史的学习要依据课标与教材确立主题,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精准的把握。2011版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据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及火药的应用和外传,难点是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从教材上看,本课题为“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主要通过讲述三大发明让学生体会到“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一节文化课,其内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反映,与本单元的其他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理性分析,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更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小小解说员”环节,要求小组合作在卡片上写下解说词并进行展示,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和进步性、指南针及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最后探讨对世界的影响,活动以活泼的竞答形式进行学生的反馈评价。所有的设计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从知识和能力上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从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分享交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二、把握关键内涵,进行情境渲染

在主题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知识点的内涵,知识点内涵的处理方式要多样化、情境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课上保持旺盛精力,学习兴趣、效率得到提高。

在本主题的学习中,有两个关键知识点的内涵需要把握。一是“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句话起到了总领作用,本课的宋元科技成就主要指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有学生学完后会问:“并不是所有的三大发明都是在宋元时期发明的,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渲染和有效的引导。如活字印刷术,它是对雕版印刷术的技术改进,可以以“宋版书”佐证其历史价值;战国时期虽然已有司南,但是北宋的指南针、南宋的罗盘技术更成熟,携带更方便,定位更精准;火药虽然在唐末就已经用于军事,但是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是在宋元时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会明白,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主要是指三大发明得到了改进,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更加广泛。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如何理解“灿烂”一词?三大发明固然重要,但其他科技成就也同样耀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沈括和郭守敬的成就来增进学生对“灿烂”一词内涵的理解。这样,历史概念才能丰满起来,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宋元科技形象。

三、呈现点线结合,升华知识外延

主题学习要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要在每一个板块的讲解上采用“点―线”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就是在掌握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外延。针对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问题,有学生提出:“指南针为什么在宋代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为什么在宋元时期?”这是很典型的知识点的背景外延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宋代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很快就被发明出来并应用在航海事业上;宋代各政权并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有战争,元朝也在不断扩张领土,火药武器自然被广泛应用。因此,主题学习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它是历史外延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除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外,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知识也是一种外延的升华。如讲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时,不仅要采用培根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且没有接触世界史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资料,如《圣经》、地理大发现的图片等,学生了解了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就能理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历程的推动作用了。

最后,在总结本课时,笔者出示“()的宋元科技成就”,利用留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很多学生都会用“灿烂”“鼎盛”等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宋元科技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两个维度来分析:宋元的科技在中国科技史上处于巅峰,在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领先世界”这个词会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能够升华学生对宋元科技成就的认识。

基于内涵和外延的初中历史主题学习,让学生心中有清晰的历史事件,有完整的历史线索,有独特的历史视角,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完整的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促使历史课堂向纵深发展,推动课程改革掀起新一轮浪潮。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板块教学范文第5篇

201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表述历史课程有四个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其中综合性就是“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开发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就是将课本死板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现象引入课堂教学,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开拓思维,从而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历史课程资源被物化为六类资源: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历史社区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谈谈历史生活化资源开发的做法与尝试。

一、挖掘教材、以学科整合为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学科知识为切入点,重组教学线索,或者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探讨各种资源之间的共通点、互惠性,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科教学的教益性。

1、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时,在对教材内容分析研究后,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对课堂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以“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动”为主线,全程创设历史情境,把课堂分为“点击主角”、“理说孝公”、“智勇双全”、和“史海沉思”四个版块。使课程具备一定的故事情节,然后在每个板块中设计相应的探究题目。引导学融入情境,把自己当做改革的主人公――商鞅。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动情,感受改革家的勇气与智慧,探究改革的简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达到以史为鉴、品史育人的目的。

2、注重学科联系。

比如,让历史与地理知识贯通,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开阔学生思维,也提高了他们的求知、创新意识。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教材中不乏地图的插入,尤其是世界史,讲述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远,若不结合地图,学生将会纸上谈兵,空洞无物,甚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正好结合地图,为学生排忧解难。

此外,历史与语文、政治及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加以开发和整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学生、以学生生活为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可以开发利用的素材作为历史教学课堂内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钻研,就能找到合适的生活化内容。

1、挖掘生活实物和现象。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适当加以开发和利用对历史教学大有裨益。

例如:常见的核桃(胡桃)、葡萄、石榴、胡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等,是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的植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是明朝引进的农作物。学习八年级(下)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收集老照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从照片的服装、发式样式中总结出反映的时代,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讲授《》一课时,将战争过程同时用电脑来展现,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既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国际形势、新闻热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倒行逆施,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时事、新闻影响巨大。利用这些内容来为历史学习服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课中,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中国史“日本侵华”的基础上,提问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发表一下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和对策,先让学生讨论,顿时教室一片沸腾,个个义愤填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达到了强化历史情感的教学,增强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刻性和广阔性方向发展的目的。

三、走出校园、以周围环境为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如: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这些都是重要的生活化历史资源。

1、联系家庭,开发亲情资源。

针对时下学生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电视、电影、网络如数家珍,而对于历史了解甚少的状况,我在每个学期都设计一个课外学习主题。比如“我的家族史”“我家有名人”“爷爷奶奶讲童年”等等。这些主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并且集中展示。这样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参观考察,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