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一、转换教学观念,放开手脚改课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从观念上对课堂进行转变,将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革,何以谈得上创新与实践?回顾自己以往的生物教学始终有过于死板、放不开的感觉,瞻前顾后,总怕学生学到的知识点不够全面,因此课堂上常常进行“炒冷饭”,学生也只是跟着感觉走,被动、机械地进行学习和记忆,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结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学习效果并不佳.因此,上学期开始的生物课堂教学,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只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思路和线索,让他们顺着线索自己阅读教材,找出自己的疑问,也就是我们学校搞的预习学案.老师根据问题对症下药,通过经常的分析,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设置情境

生活化的情境往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在较高水平.例如,笔者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军训中的小明”情境.

情境1:军训跑步时,没吃早饭的小明突然晕倒了,如果是你该怎么紧急处理呢?

情境2:小明继续参加军训,大量出汗,去上厕所时,发现自己的尿量很少,尿液变浓,同时觉得口很渴,这是为什么呢?

情境3:到了傍晚军训结束后,小明觉得有些冷,穿上衣服后感觉舒服了很多,这和哪些生理调节有关呢?

通过该案例的三个情境,以实际的情境和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有效复习了如下知识内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

再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酶的特性”这一内容时,首先是给学生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超市里买的洗衣粉,具有高效的去污去渍能力,这样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带入课堂;然后由学生集中关注的地方,导入问题:为什么洗衣粉具有高效的去污去渍能力,里面含有什么成份?为什么在洗衣服时用温水溶解洗衣粉,其去污去渍能力会最强?另外顺便提出其他问题,人吃水果为什么能促进消化?一种酶能任意催化某一种物质吗?之后让学生讨论,在讨论时教师应适当引导,最后得出酶具有专一性、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pH值等特点,这样的方法就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理解地学,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教材为中心重组学习内容延展式学习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进行生物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开放.整合优化课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将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外,比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发实验资源进行趣味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撕取的紫色洋葱外表皮常是厚薄不均、形状残缺、卷曲不平的,严重影响了实验操作时间和观察效果.要怎样才能撕取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表皮细胞?教师适时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没有四边形卷曲,撕出圆形可能最好.如何获取圆形表皮?最后探索出用打孔器在洋葱外表皮上轻缓旋转即能快速获得不易卷曲的完整表皮.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会产生澎湃的激情和生物学习欲望.

四、关注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摸着石头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为此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困难和疑惑,那么,再遇到疑难点如何解决呢?

有些疑难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己能够受到启发而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延续正确的思维.而有些教学难点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此时怎么办?

笔者认为,在教学难点难以突破时,必须要用形象化感性认识来激活并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验,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学生容易接受,如ATP的含量与转化速率、细胞呼吸的释放能量高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等知识抽象难懂,通过“萤火虫的发光”“热水瓶内温度的数学化测量”等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有些知识仅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也难理解,如基因工程中“单酶切”和“双酶切”与环化的关系,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将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自如.

除了学习中的疑难点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容易出错,有些问题甚至是一错再错,如“U形管中间用半透膜隔开,两侧分别装入等体积等质量浓度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后,液面变化情况”等.这类习题,学生总是不能领悟教师单纯的讲解,如果用实验做出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就很透彻.

五、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正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借助于多媒体可以让生物课教学更为直观、生动.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一些动态的过程,有的比较抽象,单纯靠教师讲授必然导致学习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的虽然可以通过板书、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但难以实现动态过程展示连贯性.现在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通过动画充分展示动态变化过程,使生物课堂熠熠生辉,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阐述了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总体框架,有决定全局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清楚课堂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分析与制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预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开端。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细节化,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不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它是一节生物课到底能让学生最终应能做到什么,或者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也叫课时目标。案例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目标: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植物细胞各结构的主要功能。技能目标:(1)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2)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习画细胞结构图。(3)通过制作标本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案例2:光合作用的场所。知识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2)理解叶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技能目标:尝试练习徒手切片和运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智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光合作用,形成有兴趣探究光合作用,参与讨论光合作用发现史。(2)乐于动手动脑列表比较,建立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形成热爱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1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

1.1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一些教师往往关心的是一堂课要讲哪些内容,而无暇顾及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什么。这样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灌输给学生哪些生物学知识,很少想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例如:案例1、2中,有的主体确是老师,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初步认同结构……”

1.2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应该明确具体,有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例如“:光合作用”一节有些老师制定的目标为:“认识到大多数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显然,这一表述描述了一个经验事实。问题在于教师无法观察该目标在教学中的执行情况,自然也无法检测该目标的达成情况。案例1中“,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就很具体,可操作。案例2中“,发展智力”“热爱生物”等目标大而空泛,无法操作与评价。

1.3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应该完全匹配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全面性,在教学目标一栏中罗列了诸多目标,有时,不假思索地将所知道的很多课堂目标都罗列上去。这么多目标不可能在一节课达成,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应该不能完全匹配。如案例1中能力目标太多,一节课显然无法达成或体现。例如:案例1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只能是本节课活动的教育价值之一,非本节的具体目标。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非常重要,但不一定要全面罗列所有的可能教育结果。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群体达到的基本标准,是所有教育结果的一部分,而不代表所有学生获得的真实教育结果。

1.4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体现个性化

教学目标的阐述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师自己的独有风格。案例2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认识光合作用,形成有兴趣探究光合作用,参与讨论光合作用发现史“”乐于动手动脑列表比较,建立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则有针对性,也有个性化。

2生物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2.1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具有法规性,是教学活动的准则。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才能透彻理解标准的精神实质和课程理念,才能对教材进行正确的处理。例如:知识目标分为“了解(列出)、理解(阐明)、应用(设计)”层次,有不同的动词。设计时,教师要正确领会各层次的意义和要求。新课程标准中补充了新的目标动词,知识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写出、估计”;技能性目标动词中补充了“进行、制作”;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说明”改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解释”改为“举例说出”;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情感目标由“形成”改为“认同”等。案例1中的知识目标为:“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植物细胞各结构的主要功能”,而课标中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不符合。案例2,“理解叶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课标中无“理解”动词。因此,制定课堂目标的直接依据是生物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并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正确理解生物学课程标准。

2.2学生是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关键因素

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依据学生特点、分析差异、已学过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生物学技能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具有针对性、实践性、时效性。布鲁姆认为:每一维度的教学目标都包含若干层次,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很多方面的能力,究竟选择哪一方面作本节课目标,需要分析内容、条件、资源、学生和社会等。

2.3依据教学内容

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确定本节课的各个目标点。理解目标点的范畴,如知识范畴的,分清原理、概念、方法还是公式等,以确定合适的行为动词;注意教学内容的地位,前后知识的联系等目标全面,突出重难点。一般来说,繁、难、偏的内容降低要求,影响后续学习,目标应该有较高要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堂好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是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不是老师的行为。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教师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也不是发展的结果;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实现的共同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测度。所以,一个好的目标体系往往很具体,很细化,很明确。

作者:梁平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教学;问题;对策

高中生物教学课堂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而衡量高中生物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达到了使高中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或进步的目的。作为一门极其注重技能操作的、自然科学性尤其突出的学科,高中生物毫无悬念的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关注学科。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如何抓住高中课堂教学仅有的45钟,以学生为主体,高效的完成知识的教授目标,是当前每一位高中生物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及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严重,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因此,为了满足高考需要,高中生物教学还是更多的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现代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社会的发展建设,需要的是更多综合实用型人才,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二)教师知识结构陈旧,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当前高中生物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之后就直接投身到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工作中,对于一些现有的先进生物科学技术,或生物工程方面新的知识并不了解,自身知识结构陈旧,知识面见识有限,根本不能很好的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填鸭式教学,而现在还有很多教师疏于对新课改的重视,依然采用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点,以及只挑高考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对知识拓展部分采取忽略不讲的态度的行为。这种生硬的教学方法,自然无法满足当下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枯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如何加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的内容及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结合现实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例如,在对高中生物《蛋白质》一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自行准备一些他们认为富含某种丰富蛋白质的食物,然后在课堂上先对蛋白质的形成、分类及作用等,进行启发式讲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有意义的食物交换,并对学生进行诸如“你觉得自己更缺少哪种蛋白质?”这样的问题。经过一定的课前设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教学效果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得以实现。多多结合生活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切体会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加强其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及生物素养的提高。

(二)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是学生接触生物科学的第一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生物教学水平及综合素养,为更好的带领学生进行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首先,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能够熟练规范的使用生物实验器材,并对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重视,以便日后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准确的指导及答疑。其次,要学会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技术,来对生物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不断充实学习,并带领学生一起积极关注当前生物科学领域的进展。拓宽教师自身及学生的知识面,进而能够达到高效带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效果。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并要求当前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利用创新思维,研究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及要求。例如,首先,利用合作学习法进行课堂教学。高中生物知识,包含的基础知识较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自主学习竞赛小组,以“优带差”的方式开展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成绩较好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还能够激发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超越欲望及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积极引导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鼓励大家对生物学习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积极质疑,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的答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对小组内合作的纪律进行规范即可,而学生才是主体。其次,教师可以组织生活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比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这一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生活哪些物质是富含糖类的,哪些是油脂类制品等。进而提醒想要减肥的同学,要当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及记忆,还能够逐渐培养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当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创新对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结合现实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理解生物,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习的能力。为应对进一步深化学习或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谢艳齐.对新课改要求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人间,2016.199(4):280-280

[2]杨吉祥.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讨[J].速读(下旬),2016(9):155

[3]刘志雄.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探讨[J].新课程•下旬,2016(3):386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主人;生物教学

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不是吗?名画《向日葵》可以复制,但凡高不可克隆;名诗《唐璜》可以再写,但拜伦不可以再现。世界之所以五彩斑斓,是因为他的子民永远奉行着一条法则——成为你自己。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就是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的探索问题,最终创造性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1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

从我们上学的时代起,就一直恪守和接受着韩愈在《师说》中的那句话:“师者,所以传道解惑”的简单功能。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老师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评判标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对知识点先知先得和垄断被彻底打破了。学会演习,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上述观点同样体现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能以枯燥说教和硬性灌输的方式对学生传道了,而必须从孩子们的生活实践入手,发挥他们的想象与练习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个性。例如在讲述《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实验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能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处理教材时让学生提前预习、动脑筋、想办法,结果有的学生拿来气球和注射器,先用注射器向气球内打气,然后插上玻璃弯管向澄清的石灰水挤压气球,一段时间之后,石灰水不变浑浊,与吹气变混浊的试管比较,证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中还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教师从过去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体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就是利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

3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建立新的教材观

“知识就是力量”,英国培根的教诲对我们一直是一种警示和鞭策。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人生价值的确定乃至个性的良好发展,但这一切并不能使我们忽视对知识目标的认识和追求。新课改不仅需要关注那些被称之为“共同知识”的客观的、逻辑的、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这是靠教师个人的体验和领悟获得的,这将引起我们学习观念的转变,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并建立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教材内容的新颖与开放性恰当地适应了这一要求。我指导学习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中,整个实验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试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完成的,这样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开发,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4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建立新的评价观

在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的今天,教研工作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变以“检查”为主、以“研究”为主、以“鼓励”为主、以奖代评,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也将发生变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应只是看记住了几个概念,想住了几个图。而应从多个层面来展开评价。例如学生对生物兴趣、研究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等。评价一节课的重心也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对教学设计、导学案的设计也要实用、有创意、有创造性。

第五,生物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是一个剧目的导演与主角,学生充当了不起眼的配角,甚至成了观众和听众。这种课堂模式,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在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要,在课堂内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1.正确处理好教材

所谓对教材的处理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教材文字,图表等做灵活变通的处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新教材实施教学以来,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科内容多而课时少。我觉得问题并非在新教材的设计上,而是由于教参少了,教材给予教师的自由处理的空间大,特别是有些教辅的误导,使有的教师的教学规划定位出现偏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中对新课标中已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删掉的内容无须再讲解;(3)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开发。而师生在选用教学辅导参考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课标为重要标准,既要肯定一些优秀的教辅对新课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

2.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适应新课标要求

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绝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3.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的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大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了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在活动中,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5.理解关爱学生,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6.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反过来,社会科技又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参加绿化校园》一节,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步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参考文献:

[1]陈南珠.对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