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第1篇

近些年来,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很猛,应用范围也逐年拓展和深入。然而,就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本身而言,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企业的应用是失败的;一种是说他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上是成功的。那么企业信息化的成败是如何界定的呢?应该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呢?

首先,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指上线成功,一个是指应用成功,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只有成功上线的信息化系统才谈得上成功应用。抛开那些颇有争议的过细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一些可控的关键指标要素来分析信息化系统上线的成败。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一般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可以把这三个要素作为判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标准。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全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的上线是成功的。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衡量信息化成功与否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是指应用层次。关于应用的成功与否,其判定标准同样可以包括很多层次。比如,实现基本的电子化成为一个基本的标准,企业经营指标因信息化的实施大幅提升可能会是更高的标准。如果经过评估,相应的指标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则可以视之为成功,如果不能达到设定的标准尺度,就算是失败。

第三,从评估方法来看,要考察信息化应用成功与否,从最高水准的评估来看,是要采用完整的评估模型与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一定的标准,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缺点在于实施起来一般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

最后,从相对完整的评估来看,在信息化效果评估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指标的参照标准值、指标的权重等几个方面。从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来看,所涉及的指标一般都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一般包括科学决策、管理改进、人员积极性、客户忠诚度、渠道忠诚度、信息共享与安全、员工电子学习意识、员工素质等;定量指标一般包括生产周期、库存周转、订单处理速度、供货周期、采购周期、财务核算周期、资金周转、研发周期、服务时间、各项成本降低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性的指标能够量化的,也要尽量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指标值的参照标准来看,首先主要是要跟企业原有水平做纵向对比,形成目标值,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其次,要跟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做对比,通过比较测度,以衡量自身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分别来测度企业信息化在总体上的表现。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化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特别提出要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

但是物流信息化是个新生事物,而且投资较大,这样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引入在企业的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发现必须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的同时,,企业物流信息化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实用、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所以企业有必要对于特定物流信息系统的绩效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绩效,第一,可以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即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使企业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收益;第三,可以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和过程控制,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项目的基本情况,发现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从而降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达到收益最大化。

一、平衡计分卡简介

1.平衡计分卡概述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它是由Robert. Kaplan(美)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组织总裁David. Norton(美)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企业管理业绩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可以把组织的战略与实施的过程相联系,把组织当前的业绩与未来的业绩相联系。平衡记分卡从四个方面构建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通过相互的因果关系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通过全面的衡量框架,平衡计分卡帮助组织分析哪些是完成组织使命的关键因素,哪些是评价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促使组织员工明确目标和达到目标。

2.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体系

(1)从财务维度来说,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指标能有效衡量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2)从客户维度看,现在市场多是买方市场,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组织才能生存获利。因此组织应该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进行经营。

(3)从内部流程维度来看,一个组织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

(4)学习与成长维度,企业应关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的问题。这四个业务角度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为了提高财务绩效以达到出资人满意,组织必须要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所以组织要关注顾客;为了获取顾客的青睐,组织必须改善内部流程,以获得竞争优势;为了提高内部运营能力,组织的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与发展。

二、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1)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战略规划。首先分析组织环境,明确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找出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现实或潜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物流信息化的战略。(2)平衡计分卡与物流信息化的实施。平衡计分卡通过物流信息化的战略的实施,把执行的“责任机制”在组织内部逐层地进行了传递,以保障组织所有员工保持高度协同与匹配。(3)平衡计分卡与企业信息化效果评估。通过建立评估标准,平衡计分卡引导出包括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在内的战略目标在各个结点的实施标准,实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使得标准客观、公正、完全。并通过检查进行监控、分析,评估的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组织战略实施的状态。(4)平衡计分卡与战略修正。当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执行与计划出现不一致,或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制定的假设的前提发生重大变化后,就需要组织及时地修正企业物流信息化战略。

2.通过平衡计分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1)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信息化目标多元化的特点。一般企业活动涉及短期经济效益,而企业物流信息化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传统绩效评价方法对多元化目标管理十分困难,容易出现低效和失衡的情况。平衡计分卡强调物流信息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及企业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平衡。

(2)平衡计分卡适应企业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企业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具有长期性和抽象性,定量评估困难。传统的绩效评估存在着绩效评估方法定性有余、定量不足的问题。平衡计分卡通过战略分解,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赋予每个指标相应的分值,对各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得分确定组织和个人的绩效,从其具体技术层面彰显了它在科研机构绩效评估时进行定量分析的优势。

三、通过平衡计分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物流企业信息化的财务指标能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本文主要选取了四个财务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资金运转效率、信息化资金投入比重、库存资金占用率。

(2)客户指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业绩和持续发展。客户满意度还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客户忠诚度。本文选取的客户指标主要有客户保持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率。

(3)内部流程指标。内部流程对于实现企业财务方面和顾客方面的目标起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的内部流程主要有库存周转率、准时送达率、订单处理准确率、货物差错率。

(4)学习与成长。学习与成长指标主要评价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衡量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的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和学习,才能为客户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表1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模型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称为系统层次发现法,是1970年由著名运筹学家T.L. 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半定性分析方法,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层次模型的构建

表2 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层次模型的构建

3.层次模型指标的权重分析

全部数据来自于对高校专家的问卷调查。笔者将指标体系按层次结构编制成9阶度问卷(表2),对高校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查,请他们就各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打分。

表3 9阶标度的含义

共发放问卷12张,回收11张,其中11张有效。经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矩阵。使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各指标相对于其上一级指标的相对重要度(即权重);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主因素层

X=(0.15,0.20,0.35,0.30)

子因素层

X1=(0.1,0.2,0.2,0.2,0.1,0.1,0.1)

X2=(0.4,0.3,0.2,0.1),

X3=(0.3,0.3,0.3,01),

X4=(0.30,0.25,0.2,0.25)

4.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评价

建立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差,很差},对应分数分别为(9,7,5,3,1)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询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相关方的意见,比如员工、客户等等,对子因素层进行打分,取调查对象打分的平均值,与之前所得权重值相乘并进行加和。这样得到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总的综合评价值,以及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各个方面的绩效评价。

五、研究总结

本文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四维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平衡的思想出发采用财务与非财务分析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进行全面合理地评价,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主体评价、偏重财务方面评价的不足。

本文通过使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的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了有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应用绩效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能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处理不确定的数据,并通过实体化的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不足和展望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具体指标的提取上可能不够全面、准确。评价指标体系应在企业中反复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更加深入的分析、论证,不断调整和完善。

文章中所采用的AHP层次分析法虽然其脉络清晰,计算方法简单,但其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存在客观性不足的缺陷,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彭禄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治理机制对治理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1)

[2]员巧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企业逆向物流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2009(04)

[3]阮珂.物流中心绩效管理中信息系统的作用[J]. 现代商业,2008(29)

[4]吴义生.一种新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信息系统集成方法[J]. 物流技术,2007(10)

[5]龚凤美.物流信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02)

[6]赵文箫.物流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4)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第3篇

Abstract: It introduced the content, the development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reciprocit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was built up. The evaluation analysis was made on this index system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lphi Method, Fuzzy Evaluation and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Key words: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ethodology;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5-0060-03

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自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等为标志),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开始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现代公司制企业获得急剧发展。从三次产业革命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带来了企业管理方面的革新。企业管理方法与思想的演进也经历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一人本管理(营销管理)一信息资源管理(面向客户管理)的变化过程。信息资源管理(IRM)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一个专用名词,其影响现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受到信息界、管理界、经济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接受。对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Horto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概念,它融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这些技术和领域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数据处理和电子通信网络等。这些领域和职业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相互隔离和分散的,但它们必定会重新聚合在一起。”[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重在信息资源的需要开发和管理,目标是的用有限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致,归纳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战略管理与总体规划;二是使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相关信息系统处于高效可用状态;三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具有较好的信息标准、数据库与管制制度等);四是综合利用信息资源辅助企业的高层决策,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今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与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信息、物质、能源成为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战略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也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原则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加速,企业对信息资源系统的投入不断加大,信息资源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效率、系统稳定与维护的投入产出、系统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用户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满意度等信息资源系统绩效评估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1 信息资源管理在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从20实际80年代起,我国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国正呈普遍展开并迅速增长的势头。从社会到企业都意识到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调查[3],在过去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期间(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中,企业纷纷构建MRP与ERP系统等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投资80亿左右规模上企业中,应用成功率只有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或者“不上ERP等死,上了ERP找死”。 据统计[4],我国现有大约16000家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左右初步建成了信息化网络框架,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约有5%的企业有一定的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归结起来,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总体效果与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缺乏正确有效的信息资源理论与管理方法指导,无法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信息资源建设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第二,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的实践经验,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浪费。没有形成完备信息存储、编译等信息管理制度和人才激励与改善方法。第三,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控制不合理,建设周期过长。企业信息资源系统(如ERP)项目需要强有力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学方法,从立项、确定目标,到软件选型、实施、上线。许多企业存在哲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项目实施周期过长等不利因素影响,在实施完成后,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流程己经发生了变化,这都会制约和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

2.2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

2.2.1 便于企业确定信息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寻找信息活动最佳经济效益点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准确掌握信息资存在的问题源与带来的效益,从而增加对信息资源系统建设的投入,同时也会使投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企业信息资源无论是在投入建设阶段还是在正常运作管城中,都需要对各种投入与产出(信息、服务等)做出比较,即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应用过程中消耗的全部劳动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对比析。通过信息资源评价可以获取信息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通过标杆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或企业自身不同阶段的纵向对比、实际绩效与目标水平的差异就能反映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绩效的真实情况。通过评价作出效益差异原因分析与总结,可为将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投入与资源配备提供依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经济效益。

2.2.2 有助于企业提升效率,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主要运营系统建设已经接近尾声。但随着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完成,企业高层急切想知道:企业在花了大把金钱投资IT后,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多大支持?同样处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各流程中的成员,都会十分关注其完成任务与作出的贡献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是否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本机构的信息资源,为本部门带来了多少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等。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企业(决策层和各级员工)获得这些问题的科学、量化的数据,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决策层有效激励员工。

2.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原则

2.3.1 战略原则可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成功与否。从全局上考虑,既要注意到当前所产生的效益,又要注意到长远发展,要给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今后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但又不能放弃当前效益的取得。

2.3.2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企业进行各项活动主要目的是为牟利,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的各项安排与投入必须遵循经济型原则。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

2.3.3 系统优化原则评价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既要统筹企业战略与整体又要重视具体执行与部门衔接。从综合绩效评估出发制定评估的内容,优化各层指标体系;比较各评估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3.4 实践性与开放性原则综合指标体系设计要简明扼要、定义明确,充分考虑企业现有信息条件与信息资料的可获取性。信息系统效益的评估内容,包括现实效益和潜在效益,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要定期地进行追踪评估。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互为补充,即涵盖全局,又重点突出;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在信息资源规划与长远发展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的因素很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系统,才能较为准确反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效能与水平高低。为此,参照国家信息产业部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结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的特征与相关评价的文献研究[5] [6] [7] [8],设计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其中,评价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以及相关的30个二级指标见表1。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复杂、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它最早由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基本步骤为: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具体而言为最高层、中间层与最底层;②构造对比判断矩阵;③计算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④计算组合权向量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性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进行层层分解时,一定把握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关系,主要因素要突出,不漏不多。②在企业信息指标(通常含有第二级、第三级等)注意相比较等级之间的强度关系,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不能在同一层次比较;同时需要关注不同的指标间构造的判断矩阵(有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

4.2 德尔菲法20世纪40年代由Helmer和Gordon首创,1946年,美国兰德公司首次用这种方法用来进行定性预测,后来逐渐被应用于军事预测、人口预测、经营和需求预测等领域的评价、决策、管理沟通和规划工作。

具体实施步骤:①组成专家小组。②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由专家做书面答复。③专家作出预测意见,并给出解释原因。④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做出修改和判断。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⑤将所有修改意见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指标评价涉及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在挑选专家时既要考虑评价成本和时间等因素的约束;又要考虑专家间存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别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利益冲突等其他社会原因,同时,还需要防止专家因不愿批评或否定其他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合理主张。因此,必须避免专家们面对面的集体讨论,而是由专家单独提出意见。②对评选专家的挑选,必须要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员对企业内外部情况比较了解程度。专家的成员具有多样化,可以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外请专家。如,在估计未来企业对信息资源设备需求时,企业可以挑选人事、计划、市场、生产及销售部门的经理作为专家。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L.A. Zadeh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并由此发展成模糊数学,为模糊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数学工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己在综合评估与决策、模糊规划、模糊可靠性分析、模糊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借助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原则,考虑与被评判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的影响,按确定的标准,对某个对象中的某个因素进行评价,称为单一评价,从众多的单一评价中获得对某个对象的整体评价,称为总的评价。模糊综合评判由各因素被评为各等级的隶属度构成评判矩阵,并对评判矩阵与确定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权重因子进行模糊矩阵合成运算,最终得到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

具体实施步骤:

①建立因素集,因素集为U={U1,U2,U3,…Ui}

②确定权重向量:

(i)=(a1(i),a2(i),…,ah(i)),ak(i) 0,ak(i)=1;

③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得规范化矩阵。

X(i)=(i),(i),…,(i)

=x(i)x(i)…x(i)x(i)x(i)…x(i)…………x(i)x(i)…x(i)=x(i)

即得评价矩阵:

(i)=1(i),2(i),…,m(i)=r(i)

④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i)=(i) (i)=(b1(i),b2(i),…,bm(i))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9]:①企业信息资源评价的诸多指标中,通过模糊数学法可以将不完全信息、不确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模糊概念,通过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以及规范化矩阵的使用;使定性问题定量化,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信性。②只考虑了主要因素的作用,忽视了次要因素,使评价结果不够全面。

4.4 平衡计分卡(BSC)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由学者罗伯特教授和戴维教授于1992年提出,是一个将长期的策略战略和短期的具体措施联系起来的综合度量系统。既重视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又注重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性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强调的是目标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性,便于战略的实施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通用的组织绩效管理与测评工具,对于不同的运用对象(适用于企业、政府或非盈利组织等),平衡计分卡的角度、结构也指标是作出可以适量增减。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选为“过去数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据调查,全球排名1000大企业中有60%已经使用或正打算使用BSC,世界最大的300家银行中约有60%正在使用BSC。

该方法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注意事项:①该方法只能对定量的指标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定性的指标必须要考虑选用其他的方法加以量化。②运用该方法的前提一定是企业已经具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与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即一致认同的战略);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达成要考核企业多方面的指标,不仅是财务要素,还应包括客户、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在信息资源评价体系中,平衡计分卡方法能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及关注企业长远发展,许多企业尝试引入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工具。

5结语

毫无疑问,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导致到企业为未来战略的成功与否。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遵守规范化的评估程序。基于实践中企业日益高涨的需求与理论研究的现状,如何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客观?本文分析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必要性与相关原则,尝试从财务评价指标、客户评价指标、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等四方面构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给出了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模糊评价法与平衡计分卡法4种方法,并分别对其评价注意事项做出了分析。总的来说,目前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方法多,定量评价方法偏少,但正成为研究热点;而且评价指标越来越细化。但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的定量评估模型中,大多集中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评估指标的测度,还缺乏从企业战略总体上考虑所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综合、通用评价模型与方法。因此,在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整合企业现有所有资源来进行评价必将成为必然;在选择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上,综合几种方法的优点,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多角度、智能化的综合评价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Forest W•Horton,Jr.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1985.

[2]张洪烈.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7):62.

[3]邵宏宇.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第3页.

[4]于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探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5]李佳洋,郭东强.信息资源效用的综合评价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查先进,陈明红.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图书馆情报,2010,3.

[7]龙茜.企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第4篇

烟台冰轮是一家以工业制冷、中央空调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离散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产品具有显著的“多品种、小批量”特色,其下属单位众多,生产模式各不相同,经营活动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十分繁杂。要想为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设计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是比较棘手的。

据烟台冰轮信息技术部部长迟元森介绍,在过去十年里,烟台冰轮的信息化建设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97年到1999年,是信息化导入阶段,以单一部门的计算机应用为主导,以部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为主要内容;从2000年到2003年,是信息化创新阶段,开始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对信息化项目的综合管理,并与企业的精确管理模式相结合,打造具有冰轮特色的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 从2004年开始,进入了信息化整合阶段,注重区域互联和信息共享,开始启动ERP、SCM以及电子商务等系统项目,目标是建立简洁、高效的业务流程,实现企业整体业务信息化。

拼图概貌

“我们从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个性化特点,提出了烟台冰轮信息系统部署的总体框架,即一个目标、两个基础、六大专业子系统、三个通用平台。”迟元森说。

“一个目标”是公司的信息化战略目标,以企业管理规划为基础,对未来5~8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两个基础”,就是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整个集团公司总体信息化需求的计算机网络和基础数据库;“六大专业子系统”为设计、制造、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财务等六个结构化数字平台,注重业务数据管理与业务过程控制;“三个通用平台”就是建立公司内网通用业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处理企业运营流程中的离散信息,注重信息传递和商务协同,以OA、知识管理以及数据挖掘为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为多个门户网站的建设。 迟元森认为,IT在烟台冰轮的逐步普及应用,既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也使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随着IT应用的不断增加和信息化投资的不断积累,用户必然开始关注系统整合与数据集成问题,而且对于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今后的IT系统建设必须采用集成化的平台架构,将以往分散的业务过程、基础数据、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等要素集成起来,将各种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信息化总体框架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系统平台的选型、平台软件引入后的二次开发以及如何转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都是很艰巨的工作。

其次,随各个专业子系统的逐步建立,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这就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要从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转移。在网络平台和基础数据库的支撑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系统、基于工作流的协同系统、情报收集和知识管理、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等应用将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另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增长。要使管理层充分认可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充裕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信息化建设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建立一套可操作的IT绩效评估方法。

精确的指导思路

迟元森深信,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路,这样才能避免信息技术的陷阱,使信息化投资为企业带来真正的收益。

迟元森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烟台冰轮精确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路:

其一,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理清自己的需求,合理确定系统边界。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包含的管理理念与企业现实运作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数据工作。基础数据是一切系统实施的前提,信息系统只有运行在准确、完整的数据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管理,不要贪大求全,更不要奢望毕其功于一役。在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初期,应控制资金投入,局部突破;等一些基础条件比较成熟时,再开始规模投入、系统实施。

其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表面上看是实施一套或多套信息系统,但实质上是企业经营管理思路的变革。它的推行不可避免地会调节生产关系,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遇到阻碍是正常的事。因此,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不能太快太大,否则就非常危险,极易碰壁。

其四,对成熟软件系统中的管理理念要理解应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时,应该从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地追求技术先进性。很多侧重点不同的大型系统软件都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功能上有很多重叠或交叉的部分。企业在建设系统时,首先要对系统有一个全面了解,同时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吸收,而不应当照搬硬套,以免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另外,企业软件选型中还要警惕业界对一些新名词、新概念的炒作,必须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其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总体规划时,要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 分步实施过程中,选用的具体产品和技术可以有变化,但是必须保证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在选择局部突破点时,还要考虑将来向上下游的延伸问题和项目的推广实施,不要把视野局限在某个特定的业务单元,开发集成化信息平台不能过多考虑某个环节的特殊需求。

与企业文化相适应

如今,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资源,企业决策层关注的不是局部的、简单的业务应用,而是关注企业全面的信息化整合运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借助网络的扁平化结构打破企业各个运营环节之间的壁垒。这就要求信息化部门能为所有业务流程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但是,信息化建设必须循序渐进,市场变化和业务增长会使得数据量激增,数据的标准化和整合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系统的切换要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迟元森强调。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策略;SWOT分析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更高级别阶段的重要标志。目前东营市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处于形成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多数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是东营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解析

关于两化深度融合内涵,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其实实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徐愈的观点可知,两化深度融合是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以及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以智能化和柔性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也就是智能工业的建设。

两化深度融合是促进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两化融合发展过程的深入和阶段的提升,并且“两化”深度融合的领域也应该从某些点和局部发展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全面覆盖,不但进行关键环节的两化融合,还应该发展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流程集成,也就是应该扩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在两化融合工作已有成效的基础之上,两化深度融合又开始成为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研究与讨论的热点,研究表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实现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3]。甘中达等[4]对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有着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于建立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别较大[5],他提出的两化融合道路选择并不具有普适性。关于如何加深两化融合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部分理论研究成果。张立丽[9]指明“两化”融合重在“深度”,深度是工业化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飞跃的重要保证,应在创新转型、信息产业、绿色经济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对于两化深度融合的策略并没有涉及。

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内容分别对两化深度融合内涵、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本文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实践研究结果也表明,虽然东营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在符合工信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相关要求[18]。但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特殊,工业经济较为发达,轻重工业的比例结构失调,尤其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较”深度融合建设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也没有完全可参照的两化深度融合成功建设模式。因此,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东营市“两化”融合建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并给出配套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三、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优劣势分析则主要是把企业的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而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则是主要是将着眼点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上面。在进行SWOT分析时,应该把企业的内部因素(优、劣势)集中在一起,进而利用外部力量来对这些内部因素进行评估,也就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的一种制定发展策略的有效的常用方法。

根据山东省对于企业和主管部门模清两化融合的总体现状和发展规律[23],得出东营市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水平上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组成的SWOT分析矩阵模型如下。

四、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分析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往往交织在一起,所以需权衡利弊,寻找次优的发展策略,总的原则不仅是要扩大两化融合的深度,更应注重两化融合的广度范围,同时注重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并采取相关措施辅助中小企业进行两化融合建设,最终实现“智慧东营”。

(一)加强两化融合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东营市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大的问题较为突,制造业仍是快速增长的主体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相对较低。因此,工业领域仍是东营市“两化”融合的主战场,迫切需要通过两化融合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链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

围绕产业链长、配套企业多的重点产业,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协同设计、协同物流管理、协同商务等产业链信息化支持平台,实现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或企业分支机构的集成,以整机企业的信息化带动配套企业的信息化,使整机企业与配套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供应链及物流控制等方面优化运行。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扩大两化深度融合效果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28]。当前,提升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既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关注点,也是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升企业与产业链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