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生学不好初中物理的瓶颈
1.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学科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一环扣一环的。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注意前面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对这一点注意不够,往往就会造成教学上的瓶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如《浮力》一章在研究物体所受的浮力和浮沉时,就需要大量地联系和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如密度的概念,重力 G=mg=ρVg,二力平衡和平衡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等。学生在计算物体所受的浮力时,常常由于前面某个环节上的准备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使浮力的学习受到了阻碍。
2.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迁移原理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理。正向迁移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思维定势引起的负迁移却干扰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给物理教学带来困难。如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物体的惯性与它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这个错误观念在学生学习物理以前就已经形成,尽管学物理时再三告诉他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一碰到具体问题,思维定势仍然在起作用。如认为车子开得快不容易停下来,开得慢容易停下来,是由于两种情况下车子的惯性大小不同造成的。他们很难于真正理解惯性的概念。
3.概念相通,方法相似,容易混淆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内涵或外延有某些相近之处,掌握这些概念如果不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联系所迷惑,造成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致使学生感到掌握这些概念很困难,甚至有的长期困惑不清,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如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F=ρgV,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为 P=ρgh,两个计算式很相似,容易混淆,而且浮力和液体压强有某种联系,因而造成学习上困难。有的学生常常用计算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来计算液体中物体受到的浮力,而且总是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它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4.思维过程复杂而感性认识欠缺
初中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往往需要从具体的感性知识入手,但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思维过程再稍微复杂一些,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如学生对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很容易理解,但对容器侧壁也受到液体压强,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容器盖也会受到液体压强,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就很不理解,因而形成教学上的瓶颈。
5、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
教学的瓶颈,有的是由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特点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障碍造成的,还有时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人为造成的,而知识本身学起来本没有什么困难。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即从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规律。初中物理的绝大部分的概念和规律都是这样得到的。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同样的内容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讲解,学生就会感到不好接受。这显然就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了难点。教学要求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也会增加不必要的难点。如浮力的计算,现实教材要求并不高,计算也不复杂。但浮力问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比前面几章是一次较大的飞跃,因而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一般不宜超过教材的教学要求。
二、突破瓶颈的主要对策
教学中的瓶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突破教学瓶颈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上述形成瓶颈的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1.注意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
教学中的不少瓶颈都带有共性,这说明瓶颈的形成和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认知特点有密切关系。教师要注意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做到既适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又改造他们不合理的认识结构,以达到突破瓶颈以至从根本上减少难点的目的。
2.分散知识难点,分解教学要求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总结出了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的经验。分散难点确实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想做到难点分散,就必须分解教学要求。对于某些难点,不能企图一次就达到要求,而要有一个逐步掌握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样会大大减少瓶颈的形成并有利于瓶颈的克服。如浮力的教学中,除教学要求过高外,要求过急也人为地形成瓶颈。在解答浮力问题的要求上应该是有层次的。首先应该要求学生会计算浮力,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要按层次有计划地一步步地提出要求,并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急于要求学生做大量的综合题,他们就会感到浮力很难,理不出头绪来,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
关键词:虚拟网络;网络经济学;网络外部性
一、引言
网络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经济运行网络化是其与以往传统经济形态最大区别,对网络经济中的“网络”的界定及特征的研究自然成为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网络是指纵横交错的结构和组织,为了更准确地表达网络的内涵,经济学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的数学定义,网络是一种由结和链组成的拓扑关系结构。由于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容易形错觉,将网络经济的“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等同起来。但实际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早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学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一些具有网络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力,煤气,热力供应,自来水,电信,铁路,邮政的发展日渐成熟,这些产业以物质型网络为基础如电信网络、铁路运输网络、电力网络等,必须通过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水平网状的结构,使其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自然垄断倾向,早期的网络经济学规制与竞争的平衡对这些具有网络型产业展开研究,此时的网络经济学实质是网络产业经济学。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服务、计算机软件,银行卡服务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人员从这些行业观察到了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所谓网络外部性,即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变化。简而言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的规模成正比,和早期的网络产业经济学相比,此时的网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存在物理连接的实际网络,如电信的通讯网络、城市自来水供水网络,虚拟的网络,即由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人群构成的网络成为了网络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可以看成构成网络的节点,节点之间信息交换或者相互依赖形成了节点之间的”连接”,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虚拟网络。
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无论是物理网络还是虚拟网络,都是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而构成的网状结构,对于物理网络而言,节点之间的物质连接显得直观且容易理解,但对于虚拟网络,由于不存在物质介质,节点之间的连接显得抽象晦涩。节点连接的性质决定的网络外部性强弱与性质,卡茨和夏皮罗在1985年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分类,将网络外部性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是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用户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随着某一产品的用户人数增加,产品的价值会增加,用户人数的增加直接给老的用户带来了好处。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基础产品用户人数增加,使得相应的互补品更丰富、更容易获得从而使得基础产品的价值增大,也就是基础产品的用户人数的增加间接给用户带来了好处。如果从节点间连接角度,在存在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某种形式的信息交互,对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信息交互所体现的具体形式会有差别,信息交互是双向的。下表给出一些比较典型的网络产品的节点连接的具体体现。卡茨与夏皮罗从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这一对互补产品上观察到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计算机硬件的用户人数增加,使得基于硬件的计算机软件的供给会增加,从而最终使得计算机硬件的老用户得到了好处。因此又将间接网络外部性称为“软硬件范式”。绝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只要是基础产品和互补产品组成的系统产品领域都会有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比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是硬件,互补产品是软件;耐用品与售后服务,耐用品是硬件,售后服务的软件。由于中介平台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互补的,因此间接网络外部性又被称为“市场中介效应”。和直接网络外部性不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各个节点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交互,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利益的相互依赖。具体而言使用基础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和使用互补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相互依赖。以婚姻中介为例,可以认为婚姻中介为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分别提供“寻求女/男性配偶”的婚介服务,这一对服务是高度互补的,因为假设在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只有女性用户或者只有男性用户使用该婚介服务,该婚姻中介提供的婚介服务价值为零。一对互补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会具有间接网络外部性,假定有一女性用户A已经在使用该婚姻中介,突然有大量的女性用户成为该婚姻中介的新用户,女性用户的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因为A只能与男性用户匹配,但女性用户人数的增加会给A间接带来好处。由于这些大量女性用户的涌入,会带动更多的男性用户加入到婚介,使得A匹配成功的几率增加,A间接的得到了好处,即间接网络外部性。有时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介不如上例中那么明显,以影碟机作为例子,影碟机以及碟片构成了互补的产品,假定市面有多种不同制式的影碟机,不同制式的影碟机所支持的碟片格式是不同的,因此使用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的用户越多,基于该制式的碟片就应该越丰富,假定有一用户A选择了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突然有大量新的用户也选择了同种制式的影碟机,新用户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但新用户人数的增加会使得会有更多碟片供应,给A间接带来好处因此,对于虚拟网络而言,节点之间不存在物理连接,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直接信息交互,或者间接相互依赖。例如对于购买某种水果(比如富士苹果)的用户会是否构成网络经济学上所谓的“虚拟网络”,判断的依据就是吃苹果的用户直接按会不会有信息的交互,显然没有,因此节点和节点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依赖。第二苹果有没有和其他产品构成互补产品,或者说单独购买苹果的价值不大,如果也没有的话,也就找不到间接依赖的存在,因此对于购买苹果的消费者不会构成网络经济学意义上的“虚拟网络”。
三、虚拟网络与互联网
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不完全等同于互联网,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更多时候是虚拟的网络,但很多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比如使用QQ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使用支付宝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无论QQ所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或是支付宝所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务,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此时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另一种情况,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组成虚拟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得该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更加显著。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软件产品的强网络外部性特征已经显露,比如在早期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WPS的市场竞争中,假定WORD和WPS两者之间彼此互不兼容,则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软件的人数越多,意味着用户在打开其他用户创建的文档时会更方便,即用户的人数越多产品的价值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网络外部性。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使用互联网来进行文档的交流或分享,此时的虚拟网络并没有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只不过当互联网出现以后,文档的交换或者分享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时,文字处理软件的网络外部性会愈发显著。究其原因,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人们进行文档交流速度大大提升了,文档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物质的流动速度,互联网的使用使得使用WORD或者WPS人群进行文档交流更快速、范围更广,强化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因此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虽不能等同于互联网,但互联网的兴起丰富了网络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四、结语
无论是直接网络外部性还是间接网络外部性究其原因都产生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存在有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是一种直接依赖关系,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具有一种间接依赖关系。如何界定虚拟网络,最重要的依据是通过判断网络节点之间有无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世间万物多多少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样容易使得网络的概念过于泛化,最后在界定是否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不仅仅要看有没有,还要看网络外部性的显著程度,只有当网络外部性特征显著到能够因此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商家营销决策,才会成为网络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韩耀.《经济网络、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聂庆《网络经济学有关虚拟网络的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2007年03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学化;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93-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学科,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的是,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早在1989年,西方经济学就被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为中国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此外,西方经济学也被很多高校作为经济管理类考研基础课程。然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学、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科学对待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同为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这两门课无论是方法论还是阶级立场包括很多基本观点都是严重对立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大学新生在思想上造成混乱。一般来说,财经专业的大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学习政治经济学,大一下学期之后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陆续发现两门课程很多基本观点相冲突,比如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阶级性等。这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会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混乱。西方经济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理论体系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西方经济学不能全盘接受,对待其庸俗的、不科学的理论体系要持批判的态度。当然,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本身具有一般规律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国家的差别而不同,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大胆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时,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坚持以为指导、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经济学。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上,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目前国内的很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一般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时,在每一章专门拿出一节来来评析和批判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和数学化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现行的各种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数学公式、数理推导和大量的图形和图表等,学生往往感觉很抽象和枯燥,很容易产生厌学和畏惧思想。其实,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抽象。中国现在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讲解。因此,在上课时,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案例来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再通过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说明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这样,就很容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求知欲。当然,这并不是反对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其实,数学逻辑的严密性使其在经济分析中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必须强调数学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掌握,而且能够自己动手推导,这有助于提高学生把现实经济现象抽象出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能力,从中也能学到经济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数学工具已经作为现代经济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有必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作为初学者,案例教学显得很生动、易于理解,同时再辅之以数学工具,就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和牢靠。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严谨、深刻、逻辑结构缜密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时实践的不断发展,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日益庞大和复杂,西方经济学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派别,这些派别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多疑惑和不解。这一点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清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每种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此外,每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该理论就不能很好地解释外界经济情况了。经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经济学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总是试图解释新的经济问题。这样一来,大学教材上介绍的知识总是显得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当前的经济情况,给学生们做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经济问题
高校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用它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而现实世界和假设条件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论就会和实际脱节。此外,西方经济学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中国跟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经济学理论,我们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中国化”,然后用于经济问题研究。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书中谈到西方经济学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时说“这些(西方)经济学术语是从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态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来的,它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义,并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欠发达国家这样做显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缪尔达尔这句话对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经济学还是有很大启示的。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7,(6).
[2] 宋佐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1997,(1).
[3] 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
一、总体定位: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致用性、易变性、批判性的科学
应该承认一个事实,经济学是一门正在成长中的科学。虽然很少有人质疑这一点,但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并不鲜见,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尤其多。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此进行必要的思考,并给予尽可能科学合理的回答。总体上说,应该相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或者说,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成长的科学,是一门处于不断科学化过程中的科学。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耕耘和发展,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学体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帝国”――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否认经济学的科学性无异于与造就这个庞大体系的所有的努力相对立,这是任何一个经济学者(也包括那些对经济学科学性持有怀疑态度的非经济学者)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做到的。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科学回答”,但至少揭示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绝对不会没有一点科学性,甚至应该说,科学性应该是经济学的主流,批判经济学或开展经济学批判,这是首先的立足点。
同时也应该老实承认,经济学不是圣经,不是天书,更不是神学,经济学中一定存在非科学的成分。无论经济学经过多少年的发展,无论经过怎样的“千锤百炼”,即使是非常成熟的观点和结论,其中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非科学成分,况且经济学还是一门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即经济学的科学程度与经济学家与时俱进的能力和经济学理论与时俱进的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确认经济学是科学的同时,承认经济学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应该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看法。经济学是一种不断通过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具体人的努力逐渐形成的一门科学,其中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时代烙印。人的存在是具体的,都存在局限性。所以由具体的人造就的科学也必然是存在局限性的。因此,尽管经常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批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依然是稳固的。但同时我们依然要正确对待经济学还不够科学这个事实,还要继续想办法促进经济学的科学化,提高其科学程度。
此外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学遭受各种批评和质疑是经济学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这里涉及到经济学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一方面进步需要批评,另一方面被批评者需要有一个“科学态度”。因此,作为具体人来说,如何对待批评以及对待批评的科学态度是其人格是否健全的一个标志。同样,对一门具体科学来说,也有类似的道理。一门科学也有自己的“学格”――数学的逻辑性、哲学的思辨性、物理学的物质性以及化学的实验性等等,铸就了不同门类的科学自己所具有的“学格”。关于经济学的“学格”是需要重视并加以探讨的问题,而且这还似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以下三点应该可以成为经济学“学格”的重要内容:1、致用性。经济学作为致用科学,这已为学界所认同。问题是经济学如何致用,这涉及到经济学的“工具意义”问题。但无论如何,如果没有用处,不能“致用”,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可讨论的。2、易变性。大家知道,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选择的科学,选择需要智力基础,不同的选择主体因其偏好、习惯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选择和判断。所以经济学的致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致用,同样资源可以有极为不同的用处,进而会有极为不同的结果。3、批判性。经济学需要致用,而且致用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原理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原理运用的不确定性。这一点铸就了经济学立论的批判性――只有批判性才能在他人的基础上提高“有用性”。科学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有机部分,更需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当然批判性是科学的批判性。
总之,关于经济学“学格”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确立符合科学经济学“学格要求”的“学格定位”,对现实经济学的致用性和科学性的提高,无疑是有意义的。
二、方法定位:经济学是同质的也是异质的,准确说是同质基础上的异质性科学
经济学发展中存在各种各样“烦恼”。至于这些“烦恼”是什么,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归纳和回答。我这里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个烦恼是“同质化烦恼”。
大家知道,没有任何一种门类科学遭到经济学那样多的指责,也没有任何一种门类科学家遭到经济学家所遭受的批评。这到底是经济学的问题还是经济学家的问题?是经济学或经济学家应该遭受这样的批评还是那些批评者的批评有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简单地指责哪一方面或各打五十大板,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这涉及到对经济学以及经济学家如何认识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认识,无论是批评还是辩解,都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经济学似乎人人有话要说,但能够说几句和能够说得有点道理是两回事。能够说几句的很多,能够说得有道理的不多。那些遭受批评或批评欠恰当的,往往就是那些能够说几句的。因此在进入讨论正题之前,罗嗦几句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压力,一定要说得有点道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既然想说,就说得有道理,至少说一点实话,说一点真实想法。即使错误,也可以理解并被原谅,当然对经济学也应该是有好处的。
那么经济学是什么?如何来把握?这涉及经济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大问题。纵观国内外,古往今来,经济学长期演变,范围之广,领域之宽,层次之深,是许多学科无法企及的。经济学这种“帝国性质”,无论如何看它,似乎都是“盲人摸象”。那是否因此而停止探索和思考呢?这不是可取的选择。无论“经济学帝国”有多大,多么难以把握,但毕竟只是“一个帝国”,人类具有无限探索能力,难度总是相对的。所以,人类在困难面前,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继续前行。
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类之所以需要经济学,是为“经济”。所谓经济就是节约、效率、选择以及与“更好”有关系的方法、方式、机制等等,从根本是说,经济就是对人类“更有用”,那么也就是“更经济”。即使对经济再作更广义的理解,包括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其核心内容即“更好”、“更有用”等是不变的。关于自然的经济学,是让自然更有利于或有益于人类;关于社会的经济学,是让社会运作的更有效率、更文明、更发达;等等,无论在哪个领域,经济学都是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正因如此,经济学才成为经济学,才发展为“经济学帝国”,才发挥巨大作用,对人类不可或缺。无论个人组织,无论集团国家,无论什么种族和处于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都不可能不需要经济学的指导。因此,能够致用的经济学为人类发展所必需。
既然经济学能够致用,那么如何致用呢?如前所述,它是
通过对利用对象“有用性的不断放大”得以实现。人类利用对象有千千万万,有形的商品设备、无形的知识资产等等,能够成为经济物品的,都可以成为利用对象,都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所以异质性成为经济学一个重要性质,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通过选择行为的高级化、科学化来达到“促进有用性提高”的目的。具有异质性思维的经济主体,围绕自己的经济目标(把目标作为参照系),通过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正负反馈机制来校正自己的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样来为主体服务的,因而经济学是一门通过一定的机制来改进主体的行为进而实现主体目标的科学。经济学这种“异质性”使其成为能够不断调整改进、适应时代变化、符合实践发展要求、因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
当下经济学现状之受质疑,关键在于背离经济学的这个性质,主要表现为“同质化”。所谓同质化,是指这样一种经济学,把对象看作是“同质性”的,很少考虑和基本不考虑其变化性,即使考虑了,或者考虑不够周全,或者假设过多,以至于“同质化”,并据此得出结论。这样脱离现实,解释力自然降低。每位经济学家均有其理论,均以假设为基础。因此两个经济学家有三种观点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这样说,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没有假设无法得出结论,没有数学无法进行研究。复杂多变的现实被假设和数学“同质化’’了。经济学陷入“数学困境”或“形式化陷阱”,这里叫做“同质化困扰”。“科学外形”完美,“科学内容”欠缺,在复杂多变的现实面前力不从心。
三、未来走向:同质分析依然重要,异质化大势所趋,将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把异质性作为努力方向,树立一种新“经济学观”,一方面逐渐丰富假设条件,另一方面从现实而不是从理论出发。这样经济学就能够一定程度上摆脱“同质化困扰”,成为更强解释力和科学度的科学。
首先,异质性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知道,在新古典之后,各种学派争奇斗艳,大大冲击且丰富了经济学的内涵,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学的“同质性质”,自觉不自觉地走上异质性道路。仅以“看不见的手”为例,历代大师各种各样的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一是抵制批判改进思路,主要以马克思、凡勃伦、凯恩斯以及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为代表;二是重新表述改进思路,主要以马歇尔、费雪、米塞斯、弗里德曼等为代表。各派虽然都宣布自己获得胜利,但历史会继续前进,新思想会继续产生,恐怕难以看到“鹿死谁手”的“零和”结局。就讨论细节,如对货币、财富等亦有不同的解释,体现了质的差异性。后人只能批判吸收或重新阐释以达扬弃发展之目的。这就是经济学与生俱来的异质性品质。
其次,“异质”的内化,打造经济学的新基础。“异质”与“同质”具有本质的不同。同质分析是以同质假设为前提,所运用的概念和范畴都具有同质性特点,因而结论自然是同质分析的结论。虽然同质分析也会考虑变化,但是这种考虑外在于其理论分析,因而和内在于理论分析的异质性,就像“美丽丝袜”和“美丽大腿”、“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样,具有本质的区别。如劳动范畴,同质地看成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甚至创新劳动等,都难以准确把握。而把劳动界定为异质性的,劳动的诸多特性得以内化,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会很不相同。
一位同事的表妹的故事。80后,8年间,工作之余到访过国内外很多城市,游历了她想去的名山大川,看了她想看的许多风景,转换了4座城市换了4次工作,喜欢上了哪个城市就到哪个城市去找一份工作,就到哪个城市去生活一段时间,不喜欢了,或者有更喜欢的,再换。先后在厦门、武汉、北京等城市工作,每份工作都很认真对待。
后来,在旅途中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伴侣,爱屋及乌,到了先生的老家兰州工作、生活、结婚生子稳定了下来。
虽然有些折腾,但她自己觉得值得,她明白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一直在勇敢追求她想要的生活。
她的经历让我很羡慕,感觉她短短的8年的日子好像过了别人的几辈子。
其实,我也想我的一辈子过出几辈子的感觉,但现实中因各种责任羁绊,很难实现。
好在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体验、感受、扩展生命的宽度,丰富生命的体验。
把生活过明白是个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
“难得糊涂”有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奈的安慰,也有好处,不要钻牛角尖,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想明白的——这一点一定要想明白,不然你想不明白的时候会很难受。,
我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不敢说我是明白人。
而今天《如何让我遇见你》的作者,就是一个把生活过明白了的人。
作为一位经济学学者,将经济学的原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生活中的一些小节,也折射出一些经济学的道理,卫红同学从大量的亲身经历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感悟,对很多生活中看似感性的事情做了理性的阐释,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问题、难题,给我们提供了经济智慧和卫红方案,问题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使我们不至于为生活中的琐碎而苦恼。
书中第40篇文章《送什么礼物最好》
我想把自己的生活想明白,把自己想要的生活过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