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工程专业课

化学工程专业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第1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生共建;化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53-04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增强国家经济与科技实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特别是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对工程教育国际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我们需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其中“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化学工程教育作为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紧密联系工业实践并反映其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具有跨越整个化学化工领域、融合从分子水平的化学到大规模制备工程科学的宽阔视野和能力[2]。中国石油大学是以工科教育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以,中国石油大学的化学工程教育表现出明显的石油石化特色,而《石油炼制工程》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在我校化学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石油炼制工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对我校整个化工专业的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工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化工专业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是基础理论在化工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课程本身具有案例性的特征,内容较多,层次复杂,学生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当前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是造成学生在专业课上表现不积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对基础课中的重点内容掌握不扎实,无法建立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基础理论掌握不牢,又不预习,那么突然遇到专业课上的新知识,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的理解,无法与教师互动,而是被动的接受了教师讲授的结论,这样就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2.教材内容陈旧。专业课教材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当前科技的最新进展是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实践的经验也在不断更新,新的理念、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新的标准都层出不穷,但受到出版物的局限性,专业教材的数据和表格,甚至一些结论都已过时,把这些作为内容讲授给学生,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学习的动力。

3.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是造成学生无法建立不同知识点之间联系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多媒体出现之前,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质读物,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如电子书、因特网、动画等成了常用的信息和知识载体,学生可以获得的信息量大增。而当前课堂上使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仍以PPT为主,且在大多数情况下PPT只是板书的电子化,PPT中文字所占比重较大,静态的图片、图表较多,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没有真正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在化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更期望得到知识的三维呈现,所以,对化工过程进行3D建模,甚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容易在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也更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些新的技术和手段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而且需要专业团队的配合,不是一个专业课教师所能实现的,而目前多数单位缺少在这方面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

(一)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定义。所谓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如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交互式探讨,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教”的目标,使教师能够满足学生“学”的期望,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贡献,最终建成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有生命力的教学体系。

2.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组织。在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中,全体学生被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组长,由学生组长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小组”,由教师担任教学小组的组长。学生组长除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参与“学”的过程之外,还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及时汇总和反映学习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提交给教学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将通过教学过程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对多”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3.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与“学”融合。传统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分散的独立的个体,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讲授内容和指令,由学生理解和执行。这种“一对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两个对立面上,教师感觉任务重,压力大,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学生感觉教师离自己远,教学内容与自己无关,不愿与教师交流,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会形成隔阂,人为的割裂了“教”与“学”的过程。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与“学”的融合,其最大特征在于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共建型课程教学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知识,将“教”与“学”的过程融合在对知识的求真和探索过程中,将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使教学成果变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2)学生角色转变。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转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课程是教师的课程,没有学生的观点,也不能体现学生的贡献。而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则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求学”和“诘问”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团队协作强化。师生共建型教学过程以任务为导向,强调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养成,注重对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学生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教学过程中设定的学习任务。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为此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师生共建型课程教学的实施首先要求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对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工程实践案例,从案例中提炼问题,并根据课程的进展逐步的推进问题的解决;另外,还需要教务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在考试改革上的支持,根据学生主动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三)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为了考察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我们以《石油炼制工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模块。

1.教学网站。教学网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特别适合于信息量大、知识点综合的课程[3]。我们以中国数字大学城为平台,建立了《石油炼制工程》教学网站,包含作业、讨论、论文、教学资源等板块,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中,我们设计了15个作业题,2个开放性讨论题,2个创新性论文,上传教学资料35个。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完成作业,参与讨论,提交论文,下载教学资源等,教师则根据学生参与相关板块的活跃度和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分。从学生利用教学网站的效果来看,开放性讨论和论文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后期应优化这两个板块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驱动。课程结束后,所有的教学资料都自动保存,形成教学档案,方便查阅,并作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的参考。

2.在线互动平台。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机和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渠道搭建用于课程教学的在线互动平台。我们在《石油炼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搭建了专门用于课程学习和交流的QQ群,群成员不仅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还邀请了校外的工程技术专家加入。利用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实现在线互动,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群中提出,答疑变得非常方便,其他同学也可以很方便的跟踪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外专家也可以结合工程实践中的案例与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在此期间,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技术进步和科研进展都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网络链接、群文件等进行共享,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3.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参与性、开放性与互动性特点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法[4]。专题讨论的主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过程,经过教师的加工和提炼之后变成教学案例。在教学案例中可以设定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涉及的内容不是局限于某个章节,而是强调对整个课程知识的运用,强调发散性思维,强调创新性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石油常压塔的操作、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的操作、脱氢加热炉的负荷和余热回收等问题我们设计了相应的专题讨论环节,学生普遍反映良好,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感觉。

4.翻转课堂。在《石油炼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某些章节的知识点较多,且多为叙述性内容,容易理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了解”,这部分内容适合学生自学,因此,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如在《原油评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在线互动平台了相P的教学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对应章节的内容,提前一周自学,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PPT,课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由教师点评和解答,将“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翻转为“以学定教”[5]。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学习,促进学生从多个侧面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训练。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模式,开展以任务为目标驱动的课外拓展训练[6]。拓展训练的内容可以选取当前工程应用领域最新的热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紧扣最新的工业生产实践,将最新的理念教授给学生。这需要专业课的教师走出去,与设计院和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从中汲取营养,让专业课的内容丰富而充实,充满活力和现代气息;同时在课堂上改变以考核为引导的方式,代之以兴趣为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条条框框,培养其创新能力。

6.成绩评定。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师生共建型教学的积极性,我们建议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例,目前,我们给学生的最后成绩包含平时和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其中平时成绩的计算公式如下:

平时成绩原始分=板块1+板块2+…+板块n

平时成绩=个人平时成绩原始分/平时成绩原始分的最高值×100

其中,各板块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灵活的设计,每个板块的满分都是100分,根据学生完成相应板块的情况给予一定分数,最后每位同学用自己的原始分除以得分最高同学的原始分,换算成百分制后得到自己的平时成绩。这种成绩评定模式充分体现了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团队协作的一个有益补充。

四、结论

为了探索一种切实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了师生共建型教学模式的概念,并在《石油炼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验证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通过教学网站、在线互动平台、专题讨论、翻转课堂、拓展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结果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块进行更为细致的设计,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对师生共建型课程的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健全激励机制,改革现有的成绩评定机制,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适应现代化工行业需求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2]金涌,张立平,刘铮,余立新,骆广生.化学工程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6.

[3]程启明,薛阳,贾再一,米阳,王莉.“现代控制论”的网络教学功能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146-149.

[4]黄栓成,王利清.专题讨论教学法在公共政策学课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4):123-125.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留学生;全英文教学

《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实验课。分析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熟悉了解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严格树立培养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验习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的提高,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化工、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教学[1]。

1课程建设介绍

1.1教学师资

为了给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就读体验和学习效果,对教师的选拔也是非常地严格和认真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是全英文授课,学校遴选了一批专业知识和英语功底扎实优良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除了加强口语发音和表达的能力之外,作为分析化学实验的实操课,不仅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做实验,还可以对各个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详细地用英文传达给学生。

1.2教材选用

本门课是全英文授课,因此,教材的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考察与严密的筛选,选择了由黄应平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分析化学实验》英汉双语教材。此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特别采用英汉两种语言编写,能够使学生在充分学习了解分析化学原理、基础知识和技术应用的同时,还可以了解许多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有益于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1.3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如下要求:1)正确、熟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并掌握典型的分析方法。2)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手脑并用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3)确立“量”、“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学会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4授课方式

由于留学生人数的限定及上课效果的考量,《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采用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师生比大约为1∶15,这样有利于课堂的交流沟通,能及时发现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包括两部分,为滴定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其中,由于滴定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操作十分繁复,学生在做过几次对比实验后就会感到鼓噪乏味,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多加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分析实验内容,减少单纯的化合物的滴定分析。比如测定水果中的维生素含量或者牛奶中的钙含量的测定等。这样,即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做的实验内容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乐趣。这样的实验教学尝试得到了留学生的一致好评,由于教学效果的极大提升,留学生们也能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任务[2]。1.5考评方式《分析化学实验》每学期的成绩考评方式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例如对留学生分析化学部分采用综合成绩进行评估:其中作为考查每次的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约占总成绩的60%,而实验结束后采用闭卷考试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40%。留学生的考评方式也同样采用了一般本科生的一贯的考评模式,但是由于留学生的表现方式、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中国的学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实际的测评中,考虑了留学生的平时的出勤情况,并将出勤情况也作为平时成绩的考点,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3]。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对留学生一年的全英文小班授课,授课教师通过与其他学院或者院校的老师交流沟通经验,并查阅了大量的双语教学的材料,对留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习惯、教学条件和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水平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成果,并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但是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和考核方式以及提高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需要授课老师加强和努力的方向。

2.1加强软硬件平台资源的建设

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很多复杂更有趣的分析化学实验无法开展,同时,许多简单易学、资源丰富以及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比较稀缺。为了与国内外诸多优秀的大学在留学生教育教学上接轨,这一部分的平台也需要加强建设。

2.2教师的素质提高

学校虽然遴选出了众多优秀的教师参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但是,整个教学队伍的后备力量不足,创新型不够,课堂不够生动活泼等问题突出。因此,学校在这方面要多派出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多多参与更多国外优秀高校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

2.3优化课程内容现有的分析

化学实验的普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动手做实验。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之前预习好将要做的实验,并在做实验之前提问学生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对此次实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样能避免学生的一些不爱思考等一些不好的实验习惯的养成。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工厂供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

工厂供电课程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与大学生之前学过的基础理论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专业课如自动控制原理、电机拖动之类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课程都有一套理论,而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各章节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兴趣。因此,探究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一、理论结合实际,启发式教学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经验,直接照本宣科肯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因此教学可结合社会情况以及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电力系统的构成之前可先介绍一下中外电力系统的发展史,为什么最初是直流输电,为什么现在是交流输电为主,直流与交流输电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介绍为什么发电厂发电后要升压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时候,先告诉学生目前铜是多少钱一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节省有色金属。在讲负荷计算的章节时,结合具体的计算机电量监测项目直观地说明什么叫三班倒的工作方式,日负荷曲线在工厂中的作用,传统抄表方式的误差以及计算机连续采集的优点。介绍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和二次接线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到校变电所,让学生实际观察隔离开关、断路器、高压开关柜、功率表等,对单母线分段形式有一个直观认识。在介绍需用系数法时,可以日常生活中电用具为例,如一盏灯是多少瓦,让学生对教室的灯盏数进行计算,投影仪计算机各是多大功率,根据观察让学生计算出教室应该选多大的空开,应该选多大的变压器等等。通过这些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有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对教学内容重新做合理的分配

因供电课更多的是依靠经验公式、查表,容易让人感到枯燥,而课程的顺序一般也是依照工厂供配电初步设计的步骤进行的,教程对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工作人员可能效果会更好,但对基本没有动手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论脱离实际,尤其对于仅有32学时的课程设置,更应有所取舍。比如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一章,对于变压器的台数容量选择原则以及变电所一次主接线应该详细介绍,而电压偏移及改善措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讲透,这种相对不太重要的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还有短路电流一章,分析了短路过程的暂态过程之后直接介绍标么值法求取短路电流,学生很多都不太理解,如果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名值法,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了用有名值法在不同电压等级电抗还要换算,而用标么值法则省去了这个步骤,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工厂供配电课的内容较为繁杂,虽然难度不高,但涉及的内容很多,既有公式,又有图表,单一的板书式授课或纯粹的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够满足其要求。应灵活教学,以电气设备及其选择为例,如介绍电弧的基本知识时,采用视频资料,不仅能形象展示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介绍高压开关电器,则需要通过视频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开关柜的外形、结构、动作原理。介绍断路器的控制回路的时必须展开接线图才能为学生分析合闸过程与分闸过程,这种涉及实物、构造、动作过程等内容的课,用课件和视频结合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当推导一些公式时,用板书推导更能让学生对公式的思路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三相短路过程的简化分析,单相负荷的计算等内容。因此教学应采取多种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课程设计指导

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一次综合性的总结,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工厂供配电设计的知识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一般来说供电课程设计多是针对变电所的设计,要求学生以电气设计部分为核心,学生可通过查阅工程设计手册和资料,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电气主接线方式,主变压器的容量、数量的确定,负荷分析及计算,以及短路电流的计算和变电所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等),在选择时对电气设备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校验,完成相应图纸的绘制,课程实践应多鼓励学生发扬合作和创新精神。综上所述,工厂供电的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强化自身的能力,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并能将实践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清楚地了解这门课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应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切实学好这门课。

参考文献:

[1]弋东方.电气设计手册电气一次部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孟祥萍.电力系统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化学工程专业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淡化理论; 改革; 教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33-001

所谓“淡化理论”,指的是在职业教育中把一些基础的、 属于理论性研究的、又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淡化掉,而重点突出将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知识。因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操作技术工人,而非研究设计人员;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恶性循环。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如:多数载流子,PN结的构造,二极管的一些技术参数,静态工作点参数及放大电路参数的计算,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参数的影响(计算)等等,都应当淡化,因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一个生产操作技术工人来说,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把它们淡化掉,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用技术和技能训练,这是完全符合职业教育宗旨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淡化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改革教材内容

“淡化理论”只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其改革的要害就是教材,淡化的是教材中一些枯燥,冗长的理论。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岗位并不涉及理论设计等复杂岗位,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应当着眼于操作技术工人,而非理论研究者。所以在教材的第一章中,我们只需要学生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正向、反向特性,半波整流、桥式整流和π型滤波电路就可以了。如果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可以焊接好一个桥式整流、π型滤波电路就可以了。再如第二章中关于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基本特性和基本原理等,也存在上述类似问题。对于我们未来的生产操作工人来说,难度过大的内容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已经不适应我们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当今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各部门、各岗位是有明确的职能分工的,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是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操作技术工人。如果我们再拿着原来的教材内容来教今天的中职学生,必然导致教、学两难。实践已经证明“淡化理论”在职业教育中是成功的,如果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编写一些校本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步伐,大量介绍当代学科领域内较为实用的生产设备和产品,不求精、只求广,就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介绍一些或许学生一辈子都不会懂得的知识和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因为我们教的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是无法生根的。如果我们的教材改革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了,那么“淡化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也就会逐渐淡化自身了。

另外,考核模式也应有相应的改革,因为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既然我们在授课上已经淡化了相应的理论,突出了实际操作,那么考核内容亦当如此。理论考试部分的内容应当大幅度减少,而实操部分的考核内容应当相应增加。我们要考核的是学生在本专业内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和学生玩“猫抓老鼠”式的IQ智力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由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变换教学形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应该定位于职业技术,而非中学的理论文化课。技校的一套教学模式,应着重于技校式的生产技术实习,而不是中学式的分组实验;我们需要的是一系列的实习基地(厂房式的),而非现有的实验室或实验楼,既然教育产业化是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我们的办学思路就应是围绕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和教学规律而展开。

就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在硬件上,应建造一个大规模的实习基地,或是指定一批定点实习企业,以确保学生的实习规模与实习环境和现实的企业生产是相吻合的;软件上,从课程设置上,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连续的实习量;从教师引进上,应着重引进一批有经验的技工,他们具备带实习生的技能和经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学校外沿圈地战略,即在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建立我们的实习基地(若条件成熟还可以实行产教一体化),学生、教师应当是连续数月在实习基地实行学、住、食全方位管理。在确保实习量的前提下,让学生更贴近现实,感受现实,于教、于学、于校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