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绿化
1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城市道路景观绿化中选用植物种类单调。在城市道路景观绿化中运用的植物种类有限,搭配形式单一,群落结构简单。特别表现在行道树树种的选取上,现在普遍选用白蜡、国槐或者垂柳等单调的物种,使植物群落缺少稳定性,整体的生态效益性不明显。此外,这种选择使城市道路植物配置的观赏性不强,体现不出景观效果。②选用未经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选用外来的植物品种无疑能够增强物种多样性,但是,盲目选用外来未经驯化的植物品种,没有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与生态效益,最终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逐渐死亡,这种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的行为,不仅影响城市绿化的整体效果,而且还造成了城市建设的经济损失。③城市道路景观绿化中缺少丰富的季相景观。植物是城市景观绿化中的重要元素,体现着绿化过程中的生命力。而城市景观绿化中的植物缺少季相景观,表现在春季观花乔灌木较少,秋季观叶树种较少,而且彩叶树种偏少,城市植物的观赏性不强,使得城市的生机表现不充分。
④忽视了城市的安全性。在城市景观绿化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绿化与架空线路、地下管网之间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栽种乔灌木,因为根系无法伸展,使植株长势减弱;在有架空电线下面盲目栽植大型乔木,当乔木生长到一定程度,而产生树与线的矛盾,在大风季节,因为枝杈牵扯而造成电线断落,给人们生命造成危害。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首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满足道路的基本交通功能,在确保交通安全、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季相景观明显,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在进行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第一,保证景观设计功能高效,在确保公路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加强遮荫、防尘、防眩、水土保持以及视线诱导等功效,并且确保设计方案合理,能够长期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第二,进行合理规划,保持景观优美,实现城市景观绿化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第三,确保绿化设计的经济可行,在有限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景观设计的优化,采取人工种植与自然恢复等办法,实施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3.1 安全需求是绿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
城市道路绿化中要提高种植物种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选用物种与城市现有设施之间的矛盾,同时,能够提高景观绿化的遮荫、防眩、滞尘、减噪等功效。此外,在交叉路口以及外侧机动车道避免栽种超高植物,以免出现误导与遮挡等情况出现。
3.2 增加城市景观绿化选用的植物种类,实现景观季相
为了实现城市景观的季相丰富,要适量增加选用的行道树植物品种,比如,可以增加观花乔木与灌木植物种类和观色叶植物种类,使城市道路景观丰富多彩。借助攀援植物与地被植物的自身形态特性与花期差异,增加景观效果。
3.3 对绿化中选用的植物品种进行科学配置
减轻城市道路污染可以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抗力强、叶色有变、耐修剪的树种,这种品种易于管理,而且有较强的抗辐射与耐灰尘的能力。城市绿化景观设计要满足植物生长习性,又要与周围形成映衬,可以借助外来物种,经过驯化后栽种,丰富本地植物品种,最终实现景观丰富,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3.4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城市景观绿化的总体规划中,首先要保证绿化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人是城市道路使用的主体,人们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直接与城市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景观绿化中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要结合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特征,不断挖掘地方特色,从而能够表现出城市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4 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生态的道路绿化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科学合理的绿化景观设计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城市的美好印象,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同时,对植物生态功能的应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占伟.浅谈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几点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城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创造出优美的道路景观已成为园林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道路与城市绿化是密不可分的,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道路绿化以“线”的形式,沟通了城市园林的“点”与“面”,搞好道路绿化,不仅美化环境,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怍用,所以,城市的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建设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功能
2.1道路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是决定了整个城市景观的框架,它就像是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的交通.生活.购物.交往等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可以说城市道路园林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所在。
2.2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展现着城市街道历史底蕴
城市的街道格局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每个城市由于其发展历程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街道格局往往也都各具特色。而它们往往反映了该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记载下了某些重要的历史故事。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则与其密切相关,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色。2.3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展现着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最主要的往往不在路面本身,而是街道两侧的建筑形象.园林景观等等。所以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往往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独具特色的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设施,街道绿化带上人或漫步,或驻足聊天。这些情景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具体工程分析
3.1工程概况
杭州市政府给文一路延伸段的道路等级定位是“城市主干道”,它不仅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配套道路之一,也是德胜快速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以后整条文一路将是杭州市区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的一部分,也是沟通主城区与余杭西部地区的主要通道,将有效改善杭城西北部交通。文一路的历史相对较短,相关历史信息多以近代乃至现代的内容为多,设计以展示自然风光为主。“文一西路绿化景观设计”,东起五常港,西到东西大道,总体长度约8.16公里,面积约69.62公顷。绿化范围除包括中央绿化带、机非隔离带外南北两侧各有50米绿化隔离带其中包括10米辅道。
3.2植物种植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
城市道路绿化的立地条件差,树木的生态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绿化树种应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
(2)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城市绿化意识显著提高,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种树、明天见效”更是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迫切体现。因此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应处理好速生和慢生树种的关系,确定合适的速生与慢生树种的比例关系,考虑绿化的效果及见效速度。
(3)绿化突出重点地段
在关键的节点部位,在不影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采用大规格、树姿优美、生长势旺盛的苗木。草本花卉与木本花木相结合。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
(4)注重经济林、农作物与景观的综合协调。
因绿地面积很大,应强调绿化素材的多样性。考虑运用经济林苗木,如竹林、果木、药用树木;下层木也可穿插种植农作物。以适宜的经营方式,提供绿地养护所需费用。
3.3规划设计布局
城市道路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反映着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总体水平,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本规划设计吻合《杭州市余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形象五要素“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为理论参考,充分运用点、线、面结合,高低错落,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等对比的造型手法,并通过色彩及细部上的协调与处理,力求在多层次充分表达舒展性、柔和性、流动性.
(1) “荻塘芦影――湿地风光区”
五常港至良睦路,全长约4.68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4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此段地处西溪湿地边缘,且现状有多处鱼塘。因此这里利用湿地的景观营造手法对现有的鱼塘及池岸进行软化,并种植水生、湿生植物,使其自然过渡到景观水体;局部将鱼塘疏浚、清淤、连通,形成湿地景观风貌,与“西溪风情”相互呼应,互为渗透。既增强景观的可扩展性,同时形成的周边绿化及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有效补充。远期,将结合周边用地进行景观整合,布置休息、休闲设施,满足需要。
鉴于省委党校已建成并于年内使用的特殊性,故而对与其衔接的区域单独设计。根据现状调查,主入口处已有大规格香障种植,两侧地形平坦并有部分苗木种植。设计首先在入口区增加林荫广场,保留现有大乔木的同时在其周围增加树池坐凳,满足集散、停留、等候功能。其次,简洁的下层草坪地被种植、整齐的上层大乔木树阵种植以及局部块石汀步布置,满足与道路软隔离功能的同时,体现严谨、庄重的高校场前绿化景观。另外,林荫树阵与入口广场之间设计以花坛景墙形式形成衔接。材质选择则采用与党校主体建筑材质相同的青砖、青灰色花岗岩,达到景观协调。
(2)“水漾闲林――田园风光区”
良睦路至绿汀路,全长约1.83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4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在本段落中,对于“良睦路节点”与“绿汀路节点”设计贯穿着“窗口”概念。这一段落是余杭创新基地的核心区块、公共主中心,是余杭组团城市化的重点和示范区块,余杭创新基地建设的启动区块,基地风貌的展示区块和基地产业优化组合的集聚区块。作为杭州“西大门”上的城市形象展示区,其地位举足轻重。故与其衔接的区块设计也将承载着“窗口”的重要作用。设计无论是平面构成还是景墙设计采用抽象变化的“方、圆”组合表现形式;植物种植亦采用整齐的林荫树阵、色彩亮丽的模纹花灌木形成气势,表达场所精神与时代气息。
良睦路节点,设计于四面各布置一处构架形成围合空间。构架设计则采用古朴的青砖浆砌成“窗门”造型。正方型门体配合窗格设计是将历史元素简洁提炼形成,既有传统元素设计又吸收了现代的线条。饱满的窗型并配合传统灯笼造型。反映着场所历史的深厚、博大。蕴涵着今朝的和谐、发展。这一处标志性景观设计旨在通过景观构架布置,营造出连续的、震撼的景观效果,同时蕴含余杭、余杭创新基地昨天、今天、未来的发展变化。
(3) “湖畔乡田”――山水风光区”
绿汀路至东西大道,约1.65公里。双向四车道,中间6米绿化带,2米机非隔离带,3米人行道。路基总宽度50米。道路两侧是50米绿化隔离带,以及10米的辅道。
现状以经济林、苗圃、农田及部分鱼塘、农居拆迁地。设计拟对现有的果园、苗圃进行梳理,使其融入道路绿化景观的整体中。使得从道路上欣赏能有一个较丰富、整体的景观,从经济林转化为景观林,将形成较为规则的树阵,梳理出的果木同时可在道路的其他区域形成果木树阵。另外,对现状鱼塘进行清淤泥、疏浚;局部就地堆土,形成微地形;营造“山、水、果林”山水景观;同时达到土方就地平衡。
东西大道节点设计,保留原有地块植物种植,尤其是大面积的竹林种植的同时,增加色叶小乔木、花灌木种植。以特色植物种植形成场地景观特色。局部延续本区块竖向景观特色――微地形处理,丰富天际线。
4、结束语
城市道路景观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设计者,应对道路景观进行多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些更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一个城市起主导地位不是设计者,要建设美好的道路景观,还需领导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冰,栗娟,谢左章.城市林业研究现状与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1(2):83-88
【关键字】道路绿化;设计施工;探讨
道路建设是城市施工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随着文明城市构建的进程加快,要求做好城市道路绿化工程,展现城市景观风貌,创建舒适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政道路绿化景观具有净化空气,提高城市道路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皮肤优化市容作用。市政绿化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市政道路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必须考虑文脉问题、可持续问题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设计施工资质;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行道树营养面积和铺装的透气性问题;苗木问题;资金到位;及其设计;施工与养护的统一等方面对现代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几点思考。
1 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作用
所谓市政道路绿化,也就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主要有如下几个作用:
第一,净化空气,改善城市道路环境。随着城市现代化脚步的逐渐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在市政建设中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其中作为严重的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主要问题有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等造成的空气污染,汽车商场等等造成的噪声污染,市政工程施工造成的污染,玻璃摩天楼造成的光污染等等,更有甚者,甚至在城市里出现酸雨,雾霾等现象。这些污染大大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合理的城市绿化可以净化城市空气,绿化带还可以起到吸收噪音,吸附灰尘等等作用,使城市环境大大优化。第二,改善城市皮肤。良好的市政绿化环境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优秀的景观设计还可以减少司机的驾驶疲劳,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市政绿化还可以起到保护公路,优化市容的效果,协调公路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2 市政道路绿化工程设计与施工必须考虑问题
第一,文脉问题。市政绿化是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底蕴,要尽量设计出与城市文化底蕴相互协调的市政绿化,不破坏城市原有的肌理。第二,可持续问题。市政绿化工程耗费巨大,养护费用也是十分惊人,所以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考虑到绿化工程的可持续问题,根据不同种类的绿化植被设计出不同的景观带,并且用最适合的方式施工,以做到市政绿化的生态性,可持续性。
3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分析
3.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是公路环保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反应出公路形象。为了获得较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进行生态公路修建。因此道路绿化景观在施工过程要避免对自然的地形和地貌造成破坏,对当代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要使其具有美感,使驾驶人员感到舒适,提升公路的使用价值,使公路发挥应有的功能。
3.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铺装施工、建设工程设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保证道路的主要功能确保行车视线清晰。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弯道内侧树木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阻挡,确保足够的行车视距;第二,弯道外侧树木要进行整齐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诱导。第三,道路设计中有相规定的宽带和高度范围作为车辆行驶空间,因此树木种植不能进入此区域。第四,绿色植物选择要求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虫害、方便管理;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树木根系发达、适合多次修剪等。
4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
4.1设计施工资质
对于市政绿化工程质量的控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把关。设计单位最好拥有国家甲等设计资质,而施工单位则须通过绿化资质审查通过的专业资质,方能进行设计施工。对于使用的植被,一定要通过相关检测确保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的标准。在这些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守与控制国家制定的相关规定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4.2施工前的场地清理
在市政道路绿化施工前,对于场地质量的控制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场地的清理。通常在施工之前,都要对场地做一个评测,在场地中很可能会存在城市垃圾,施工废料等等影响施工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施工前清理干净。并且,施工之前对于场地土质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土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直接因素,对于土质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硬度,土层深度等等,都需要进行准确的测评。增施有机肥,清除建筑垃圾,对酸性土质的可采用大水浇灌或在土壤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予以解决,根据土层的深度可以选择植物的种类,根须较长的植物不适合种植在土层较浅的土壤中。
4.3行道树营养面积和铺装的透气性问题
城市道路下方多埋有城市管线,因此,可以留给市政绿化,尤其是行道树的营养面积相对较少。所谓营养面积,一般指的是树木从土壤中可以汲取到营养的范围,也就是树木根系可以到达的范围。按照营养面积学说,一般的树木,其营养面积即为其树冠在地面上垂直投影的面积,而有些中老年树木甚至还要大于此范围,如果在绿化施工中,给予树木的营养面积过小,就会导致起营养不良,而提前枯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多种途径,设计透气铺装是期中比较有效的一种,在树木的周边设计透气性,渗水性好的铺装,河以有效的解决营养面积的问题。对于一些特殊的树木,甚至可以通过增大树池来加大其营养面积,而为了避免踩踏,河将树池抬高地面,砌筑混凝土维护,或者用铁栏杆维护。
4.4苗木问题
解决好了施工的硬件问题后最为重要的就是苗木的选择与培育问题,在设计施工中,由于对苗木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了解,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有:设计施工中所使用的苗木买不到,设计施工时由于对于苗木性质并不了解而导致结果与设想偏离,茁木的生长,颜色,品种等等足以影响到最终施工效果的因素散乱不统一而造成设计施工困难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搞好苗木的定向培育,也就是所谓的设计施工标准化。在定向培育老品种的同时做好新品种的研发与培育,做好苗木的储存,以适应反季节施工。在引进新品种时,须做好驯化工作,以免破坏原有的市政绿化环境。
4.5资金到位
在城市市政绿化设计中,如果按照城市规划标准应达到30%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仅仅只有5%到10%,这样的资金储备显然做不出市政绿化应有的效果。因此,如果要解决市政绿化的施工问题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资金到位才能保证良好的施工质量。
4.6设计、施工与养护的统一
(1)道路绿化设计必须与道路主体在设计,施工与养护上同时进行,以符合国家“三同时”的原则。(2)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须做好沟通,在图纸交接的过程中做到无缝连接。绘制施工图单位须正确理解设计单位意图,将设计单位的设计意图准确的落实在施工图上,而施工单位更需要做好良好的沟通,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施工监理工作,使最终施工出来的成果质量得到保证。(3)养护问题是施工完成绿化的最大问题,这就需要在设计之初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原则上施工单位应做好对于工程的定期养护,但是实际上一般的施工单位仅仅对于绿化养护一年,由于施工周期与经济利益,施工单位常常对于施工的成果质量并不严格把控,导致设计之初考虑到的问题一再出现,使用的苗木规格小,密度低,养护差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在工程验收的时候,脸收单位往往只关注到眼前的状况,无论质量好坏都照单全收。这样设计与施工脱节,管理相对松散的情况,会导致非常多的施工问题与养护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应在管理上作出回应,严格控制工程进度。
5结语
城市道路建设中,道路绿化工作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直接对城市全部的景观和生态造成影响。因此要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组织,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捉进城市环境取得更好发展。我们要不断研究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和施工技术,从而为我国城市绿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07).
[2]张庆费.城市绿色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汇刊.2002(01).
[3]王鹤,姜岩.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环境的艺术性追求探[J].现代园艺.2011(05).
【关键词】绿化道路;城市;景观设计;原则;配置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1经济性原则
当前我国国土资源非常稀缺,面对城市中相对密集的住宅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化景观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城市绿化的景观开发,其经济性与成本控制也是所有开发商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既要满足良好的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为城市居民营造出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又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经济性与适用性,不要“华而不实”。
1.2生态适应性原则
在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的配置与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耐性和抗性,通常而言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耐旱,而本土植物也相较外来植物更加耐旱。为此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中,可以多配置深根性本地植物,并处理好多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模仿自然界的群落结构,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和复合型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绿化效果。
1.3协调性原则
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的初衷是创造美,从而使城市的自然景观做到人居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对城市道路绿化和小区绿化景观的设计中,应根据道路和小区的环境与特色,合理布局并因地制宜,强调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一致,并重点考虑景观设计与周围建筑空间相协调,从而真正实现绿化景观的自然性与协调性。
1.4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必须注意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持续维护和利用。在空间和时间上规划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空间,沿线景观资源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前进的势态。
1.5季节性原则
为了使城市中的植物景观能够再现自然,进而生成合理和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因此在绿化景观的设计过程,应当重点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季相特征,尽量使景观配置中的植物,能够达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标准。而春季的繁花似锦,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季的硕果累累,冬季的枝干虬劲,都为城市中良好的时序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应在城市绿化景观设计之前,首先对植物的四季景观表现与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不同植物在季相的色彩变化,进行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从而使城市中不同季节都能具有特色的景观,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体现城市绿化景观的自然美与和谐美。
1.6地域性
不同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气象特征,植被覆盖特征等。不同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其地域性特点,形成不同地区特有的城市道路景观。
二、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要点
2.1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2.1.1功能设计
由于不同道路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与其对应的道路绿化功能也会相应有所差异,在景观设计时的重点也会不同。例如,在高速公路的绿化设计应以防护和安全为主,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植物的尺度之间是否相符;城市中生活性道路则应当更多的从静态角度去考虑,通过植物营造出特色的景观效果,例如,植物的形态、花卉的四季变化和植物高低错落所形成的轮廓线等。因此在对城市道路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首先对道路作充分了解,并明确其性质定位,使营造出的自然景观能充分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
2.1.2整体性设计
是指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从城市的整体性出发,以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形象与个性。城市的鲜明个性与形象是指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所特有的性格,而城市中由于各片区中各条道路都相应拥有共同的历史与文化,也形成了城市的整体特征。因此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应从整体连续的角度出发,寻求差异,达到统一中有变化的景观效果。
2.1.3连续性设计
是指从道路的本身出发,将道路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有统一的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同时对道路两侧的绿化景观还应当与周边的街道景观、建筑景观、自然山体等景观做为一个系统去整体考虑,使其与周围的环境能相互补充、相互适应,而不应当只是对道路绿化进行封闭式的设计。
2.1.4道路景观中的植物配置
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植物配置,通常有自然式配置和规则式配置2种。自然式配置主要是模仿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分布方式,进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配置,从而形成种类、层次和色彩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在自然式配置中尤其要善于利用花卉造景,一般可栽植树丛、道路边缘、绿篱等,以形成组团状或带状的种植形式;规则式配置则主要是以平面构成为主,通过植物组合成具体的或抽象的图案,通常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者迎宾大道中常使用规则式配置,使各树木间均为等距,且种植轴线明确,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层次分明且色彩明朗。
2.1.5中央隔离带的设计
中央隔离带是绿化带的一个重点组成成分,因为汽车的行驶速度很高,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尽量做到简洁、尽量少出现复杂的形式变化,避免驾驶员出现视觉疲劳。通常情况下使用绿篱和花灌木相结合的方式,密植形成一定的高度,达到一定防炫光的目的,绿化带的宽度一般保持在8m左右,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达到10m以上,在较窄的分隔绿化带上可种植一些较低的灌木及草皮,通常种植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两种,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2城市小区绿化下的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2.2.1植物景观设计
要使城市小区中的植物景观能再现自然,进而形成合理与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植物之间的季相特征,尽量使植物能达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标准。同时在对小区绿化设计时,不能仅仅只注重美观,还需要考虑其生态,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实现小区绿化自身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景观效果。
2.2.2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的协调
现代城市小区中的各类建筑物也是构建出整体景观中各种要素的主体,不仅类型多、数量大,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同时也是反映小区景观特色的重要内容。建筑景观设计总体追求造型优美、色彩协调和比例适当,同时可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使建筑布置能显得错落有致,富有观赏性,实现与小区中自然环境相协调统一。
2.2.3植物的配置
小区植物配置风格上通常也包括了自然式和规则式这2种方式。自然式讲究通过自然的方式,以反映出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使用不规则的布置,具有手法灵活的特点,较常用于小区中次要小路、花径等地方的植物布置;规则式配置,则是讲究植物间的对称均衡,在设计的风格整齐大方,但相对缺乏灵活性,较为适用于小区主体建筑物附近和主干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中。
三、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城市中的生活环境,并相应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城市绿化景观的设计人员更应当注重提高在景观设计中的内涵,通过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出植物的绿化功能和环境清洁功能,并通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使城市能够再现怡人的自然风光,为城市居民真正营造出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段永超. 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艺术形式美[J]. 艺术教育,2014,01:206.
[2]卢艳. 论景观设计中的道路景观设计[J]. 青年文学家,2013,30:86.
[3]陈观贵,吴春程,吴陈华.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的原则与实施要点[J]. 城市建筑,2013,20:185.
【关键词】 道路步行带绿化景观柔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这里提到的“柔化”一词相对于“刻板”或“生硬”,用形容心理感觉的词来诠释可以说是“舒适”或“不刺眼”。通过“柔化”可以使原本生硬、刺眼的景观空间获得柔顺宜人的感官效果。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是指城市道路绿地范围内的乔木、灌木、草花、地被等绿色植物或绿地范围内的喷泉、座椅、花坛、亭廊等小品组成的以视觉为主的景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道路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景观印象的形成[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他的名著《城市意象》(《Linage of the city》)中指出“道路在许多人印象中占统治地位,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视觉和感觉场所”[2]。城市道路步行景观带更是集合了人较多的游憩活动、交通等综合功能于其中,与一般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带相比,步行景观带对城市环境尤其是旅游城市环境效益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便是研究城市道路景观步行带“柔化”的必要性之所在。
二、背景及意义
2.1城市背景
苏州是闻名天下的旅游城市,以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爱好者的目光。苏州市内有众多的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在所处环境及城市系统工程的支撑下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可以说,大到苏州古城区、小到城市中的一亭一椅,对于苏州城市旅游成效的取得都功不可没。其中尤其值得考虑的是串联这些旅游产品或资源的城市道路,道路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和景点间的衔接创造了可能。
2.2 现状概况
塔园路和狮山路位于苏州市高新区(如图2-1)。塔园路为南北向道路,其两侧多为住宅区,道路步行景观带衔接居住区绿化,绿化景观布置简洁但有特色,其给人的感官是很舒适的。相比之下,狮山路为东西向道路,其两侧以商业性单位为主,结合各具特色的商业建筑临街立面,尤其是在夜晚的灯光效果下其景观则是另外一番风味。总的来说,这两处路段步行带的绿化景观都取得了较好的柔化效果,不至于迷失在解决单纯的交通问题及体现所谓的“现代化面貌”上。无论是基于城区整体旅游环境的提升还是改善城区的人居环境,对于这种相对宜人的环境需要有进行进一步“柔化”研究的意义。
三、关于城市道路步行景观带的柔化措施探析
3.1 空间功能组织——安全、明晰、整洁
在空间组织上,塔园路和狮山路都做了人车分流设计(如图3-1),这就有利于保证步行带内行人的安全,其中塔园路采用了较为明显的绿化灌木隔离带,并且在行道中种植了排树,既保证了好的绿荫效果,又利于交通的进一步细分;此外,塔园路在处理步行带与机动车接口时采用了喇叭口形式从而保证了好的行车转弯视角,这些都较好的保证了步行道内交通的安全性。在保证了空间的安全性和有序性后进一步便是空间的分段处理,无论是塔园路还是狮山路,从其步行带整体来看可以分为统一段及节点段,统一段即延续风貌大约一致的步行景观带,节点段即其中的居民区或单位的嵌入式出入口节点,它突破了景观带的整齐划一并给景观带的风貌带来起伏和变动感。
3.2 绿化景观柔化——绿荫、曲线、层次
在盛夏季节,塔园路的绿荫给行人的感觉是较为舒适的。塔园路靠行车道为低疏的灌木隔离带,在保证好的隔离效果的同时又能保证视觉的通透性与通风效果,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流线型栅栏,其起伏的波浪形与公交站台等等从形态上达到了有效融合(如图3-2),同时也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其次,步行道上主要为高大的行列式樟木,其为步行道提供了较好的遮阳效果,且很好地净化了道路周边的空气。此外在道路内侧一般种植草丛及低灌木,其旁紧贴居民区,从而使道路绿化与住区绿化连成一体为有效的绿化系统。与塔园路不同的是,狮山路的步行带因为多样化商业空间的影响,其植物种类和色彩也更偏向于多样化,将低矮花草与乔灌木进行多重空间及多种色彩组织,再缀入多样化的基地空间,从而形成各商业单位独特的景观面貌。以较多个体的不统一和多样化造成整体的统一性与特色风貌感。不同的绿化景观设计特色依然能够给人以舒适感和美感,正所谓殊途同归。
3.3 配套设施柔化——序列、色调、概念
道路步行景观带一般布置有路灯、坐凳及垃圾桶等配套设施,其余还有植入其中的广告牌或指示牌等。这些设施的缀入也会相应影响到步行带的景观风貌,塔园路与狮山路在这一方面的处理是颇为妥当的。从位置布置来看,它们一般都融入了步行带的某个景观序列,比如将路灯等融入行列式树阵;从采用的色彩来看,路灯、垃圾桶采用的灰绿色调与地面及绿荫的色调是极为搭配的;在设施形体设计上,如塔园路的广告牌设计就有极好的精妙之处,银白色的微S形构架挂上红色方框,仿佛挑着一个个红色的灯笼,彰显着现代风貌的同时又散发着苏州城市的古典风韵。
3.4 细部元素柔化——材质、题字、图案
无论是景观带的基底还是其设施都是由较多的细节构成,塔园路和狮山路的景观风貌设计也不乏特色的细节处理,从塔园路来看,比如其坐凳及树池盖板的木质或仿木质处理,都给人一种亲近感,此外,沿步行带的部分桥梁对细部的处理也是较为用心的,别致的桥名题字于无心或有心中便将一故事引入了行人的思维当中,而桥栏上引入传统图案的精致雕刻亦能留人驻足一赏。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景观的细部处理的可为之处,通过细节处理的手段亦能使整体环境打动大众的心。
3.5 周边环境柔化——界面、系统、灯光
对于道路步行景观带来说,其周边环境尤其是沿街建筑立面环境对于其面貌有着较大的影响。就塔园路来看,其两侧为较整齐划一的居住区建筑及宅间绿地,值得一提的是其较低的栅栏式围墙使得居民区内景观能与步行带景观具有较好的互通性,同时也开阔了步行带的景观视野。与塔园路不同,狮山路两侧建筑则不具有整齐划一的形式,如何保证沿街界面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栅栏式围墙同样起到了作用。此外,局部同一高度延展的广告牌也促成了界面在视觉上的整体感。在步行景观带的环境处理当中,尤其是在夜晚,灯光效果对环境的衬托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狮山路的灯光散发着浓浓的商业化气息,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塔园路的灯光则相对较为淡雅,置身其中,亦能感受到一丝静谧之美(如图3-4)。
四、优化方略与前景展望
对于塔园路和狮山路,个人认为其在景观处理上也有一些有待加强的方面:首先,狮山路局部地段的人车分流设计应该得到加强;其次,塔园路在植被种类上可以有所改善或增加,还可以在局部添加小品设施,以丰富其内部的景观效果,狮山路则需加强绿化的遮阳效果,并加强局部空间的通畅性与整洁感;最后,在游憩设施设计上,包括形体、质感、图案和色彩等等方面应缀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及地域和地方特色。
道路步行带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3]。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从苏州乃至更多其它旅游城市的发展来看,要最大的发挥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的作用,对于道路景观带这一重要交通与景观环节的塑造也是攸关重要的,如此,才能促进旅游城市整体系统的运作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