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以阿里地区审计局为例,该局计算机审计的初次尝试是在2006年县财政局的财务审计中,由上级审计机关专业人员将县财政局业务数据导入审计人员计算机中,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人员利用专门设计的软件对导入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并针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审计验证,填补了阿里地区审计局计算机审计空白。但由于阿里地区审计局对审计业务干部信息化应用培训严重不足,信息化审计意识相对薄弱。日常审计工作都是基于查看手工账表,如果被审计单位是电子账表,就用被审单位打印出来的账本为基础进行审计。

二、边远地区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审计习惯和思维的桎梏

一是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信息化审计,缺乏推进信息化审计的信心。二是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认为边远地区会计电算化程度低,信息化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三是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审计对审计思维和方法的深远影响。

(二)审计力量薄弱

阿里地区审计局在职职工24人,一线审计人员只有10人,而审计任务却非常繁重,2014年审计项目有34个,其中包括县(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等18个重大项目审计,还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小金库”清理、财产清查等临时性工作任务10多项,同时因为阿里地区地处边疆,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审计人员身兼多职,显得力不从心。

(三)信息化审计培训亟待加强

阿里地区审计局审计任务繁重,致使审计人员忙于应付项目,无暇安排系统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使得很多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与应用仍停留在用电脑打字、制表上,即使使用AO审计软件,也只是用来填写审计日记、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和生成审计报告初稿,而对数据的采用、分析、查询则很少应用。

(四)专业单一,复合型人才缺乏

阿里地区审计局现有的审计业务人员从事财务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其信息化审计基本处于空白状况,工程预决算审计要依靠聘用相关专业人员来完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学习不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缺少“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五)审计业务经费不足

阿里地区审计局地处自治区西北部,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绝大部分靠中央转移支付,很难保障审计业务经费,制约了局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至今未能实现审计业务人员人手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办公地点也很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六)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较低

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审计对象绝大多数是行政事业单位,仍有部分单位是手工记账管理。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只能利用AO审计软件编制审计底稿、审计日记,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在实行电算化管理的单位中,采用的基础数据库也各不相同,所以,采集数据比较困难。

此外,阿里地区审计局截至目前没有建立OA管理系统,审计项目不能进行交互管理,同时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没有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较低,对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认识不够,普遍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库的建设,也影响了信息化审计管理效果。

三、推进和深化边远地区信息化审计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审计,首先要转变观念。近年来,审计人员对开展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要加大信息化审计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形成我要学、人人学的氛围。建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章制度,并在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采取对应奖励办法,调动积极性,加强审计项目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二)着力于队伍建设,增强审计力量

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通过择优录取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边远地区审计队伍中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激励审计干部走上专业型、知识型和复合型的成长道路,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增加审计编制,优化审计干部队伍,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严格考评和奖惩。

(三)强化培训,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

把计算机审计普及性学习、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与计算机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需求的审计队伍。在强化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培养审计人员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创新信息化审计方法。积极引导其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审计中活学活用,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给审计工作所带来的便捷和效率,从而提高信息化审计水平。

(四)多方筹措经费,保障审计发展

现行财政体制下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阿里地区是河北陕西两省援助地区的优势,多方筹措经费,解决审计机关经费不足问题,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创造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边远地区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加快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步伐

要借助“金审工程”的实施,逐步建立OA审计管理系统等,发挥信息化审计的全部作用。逐步建立被审计单位基础数据库;被审计单位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信息通过人事部门采集利用;被审计单位近年来无电子档案的审计文书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进行采集;对AO审计软件收集、转换过来的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包括审前调查获得的各类数据,审计结束后统一移交建立数据库。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水利现代化;发展;推进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化时代使得知识、信息、科技正通过智能整合和运用而转变成高效的生产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已经兴起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有限资源管理模式向资源共享的整合发展模式转变,而水利信息化就是不断提升水利事业信息化程度和改进的发展模式。

1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指信息及知识逐步成为水利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逐步成为整个水利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以及信息和智力活动对水利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的过程。

1.1 实时汇总信息

水利信息化能够实时汇总和分析工程的各种信息,在工程工期进度中,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功能完成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促进工程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目的,在节省人力物力和降低成本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1.2 科学管理与决策

水利信息化可以实现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是建立在全局各方信息资源的有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信息系统为决策者不仅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其先进的数据挖掘功能为决策者在大量信息中分析提炼出重点,这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

1.3 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可以满足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主要是为了防洪安全问题得到保障,使水污染防治达到更高水平,还要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创造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水环境。另外,水资源利用必须合理科学,水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和科学地制订方案的依据,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2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确保水利信息安全及各种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引入安全技术及技术人才,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构建水利信息化的各种安全及管理体系,以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管理效率。

2.1 构建水利信息管理体系

2.1.1 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平台

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的应用才能满足大量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信息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需要。因此,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开发更新。

2.1.2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

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应加强各种先进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水平,构建大众易于操作,维护简单的信息系统,同时加快硬件设备的更新,保证软硬件设备的共同发展,协调兼容。

2.2 信息化安全的保障措施

信息化安全是保障水利信息系统重要网络和应用软件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防护,保证不受病毒的入侵。

2.2.1 完善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体系

为了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必须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规范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信息传输效率发挥了信息的最大应用价值。因此,在水利业务发展中应越来越多地引入全新信息技术成果,提高系统应用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但是目前水利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不够健全,急需尽快完善。而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硬件基础,信息传输,网络安全也缺乏统一标准。

2.2.2 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

加强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就要认真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逐步统筹规划和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统一计算机硬件设施,加强基础软件的共享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运行可靠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打造统一的基础硬件环境。

2.3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方面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造成现有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2.3.1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IT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大量应用,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技术人员既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掌握水利专业知识。要根据现有技术人员特点,对不同领域的人员进行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尽快了解,掌握,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

2.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和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对于急需人才的引进,要做到不拘一格。吸引更多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2.4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应通过市场运作的途径,大胆利用资本市场,探索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

2.4.1 扩大水利投资渠道

水利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水利部门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健全投资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2.4.2 提高科研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资金除了利用自身和资本市场外,还应在信息化科研建设的同时,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的双重身份,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

3 结语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专家简介:李道亮,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农业先进传感与智能信息处理。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农业信息处理分会主席,国家农村信息化指导组专家,农业部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农业信息化规划起草牵头人,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走向农业信息化舞台,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应用主体发育不成熟,亟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体现和重要内容,明确农业信息化的新任务,对于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四化同步意义重大。

一、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创建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1. 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

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设施农业环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提高设施园艺环境控制的数字化、精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展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信息化监管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

2. 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

在国家畜禽水产示范场,开展基于个体生长特征监测的饲料自动配置、精准饲喂,基于个体生理信息实时监测的疾病诊断和面向群体养殖的疫情预测预报,推进畜禽养殖信息化。以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建设为重点,加快环境实时监控、饲料精准投放、智能循环水处理等专业信息化设备的推广与普及,构建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的水产养殖业。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网络化

1.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试点,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和相关支持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体系,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在线交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农村物流、金融、仓储体系、商务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

2. 提升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农产品原料采购、经营管理,质量控制、营销配送等环节信息化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生产的高效化和集约化。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覆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市场信息网络,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 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

面向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围绕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农机作业、加工储运等重要环节,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品牌宣传、标准生产、统一包装和网上购销,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三)进一步强化农业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部门行政效能

1. 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设国家农业云计算中心,构建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国家耕地、草原和可养水面数量、质量、权属等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体系;强化农业行业发展和监管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健全涉农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丰富信息资源内容。

2. 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推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农产品及投入品质量监管等各行业领域生产调度、行政执法及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农业部门行业监管能力。推进国家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3.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开发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预警信息系统,实行分区监控、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建设。

4. 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建立并加强农业病虫害、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上下协同、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国家农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延伸至县级农业部门,加快应急指挥信息化步骤。

(四)切实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1. 打造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云平台

进一步完善全国语音平台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和门户网站体系;探索将农技推广、兽医、农产品质监、农业综合执法、农村三资管理、村务公开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业管理系统植入12316服务体系;推广12316虚拟信息服务系统进驻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有效满足其对外加强信息交流、对内强化成员管理需求。

2. 完善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村委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经销店、电信服务代办点等现有场所和设施,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认定或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贴近农村、了解农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信息需求。

3. 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市场主体投资农业信息服务。鼓励村委会与各类企业合作或合资筹建村级信息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社会共建和市场运行。

(五)全面夯实农业信息化基础,助力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1. 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光纤进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在国家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信息化设施建设的背景下,探索政府补贴与优惠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

建立和完善涉农信息资源标准,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健全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面向“三农”需求,开发实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切实解决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问题。探索并完善涉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涉农信息系统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3. 加强工作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力量。加强各级农业部门信息中心条件建设,更好地为农业行政管理及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信息员及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应用主体的信息素养。

4.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

立足于自主可控原则,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农业适用信息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及示范推广,加强创新队伍培养。支持鼓励涉农企业及科研院所加快研发功能简单、操作容易、价格低廉、稳定性高、维护方便的信息技术产品设备和产品。鼓励成立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需求导向,摸清农民信息需求

深入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农民特点,吃透民情、把握民意、顺应民心,充分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调研,切实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先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突出应用,务求实效。

(二)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专项工程

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体系,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按照“基础性信息服务由政府投入,专业性信息服务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多渠道争取和筹集建设资金。设立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开展信息系统运维、标准体系建设、典型示范、安全防护及信息资源建设等工作。

(三)积极探索信息补贴政策,促进推广应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农机、良种、家电等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刺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开展农业信息补贴必将大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议国家和地方开展农业信息补贴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办发﹝﹞146号)精神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的《关于创新物联网应用共建智能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关于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推动统筹城乡信息化试验区建设的合作备忘录》等,按照“发挥优势、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智能城市典范及统筹城乡信息化高地目标。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规划智能城市及城乡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部署建设任务,分阶段逐步实施到位。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注重实效。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政府出台信息惠民政策,企业制定优惠资费标准,降低使用门槛,按照市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模式。

三、实施步骤

(一)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机制

成立县打造智能城市暨加快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财政和移动公司的资源投入,印发相关文件,组建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培训、指导等工作机制。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专人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并明确办公场所。由移动公司牵头,完成全县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

1.政务信息化建设

2011至2015年期间,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7.22万元,用于补贴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及使用费(其中镇、街道按160元/月补贴,行政村(社区)按30元/月补贴);实现28个镇(街道)、329个行政村(社区)政务易信息化100%覆盖。

(1)2011年7至8月:重点在5个试点镇(街道)进行政务信息化建设。

(2)2011年8至12月:总结试点镇(街道)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开展镇(街道)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和推广发展准备工作。实现县级部门和镇(街道)政务信息化覆盖100%、行政村覆盖90%的目标。

(3)2012年1月:总结政务信息化经验,对在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镇(街道)、村(社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组织参观学习,推进深入应用。

(4)2012年:实现政务信息化行政村覆盖率100%的目标。

(5)2013至2015年:深化政务信息化在镇(街道)、部门的推广运用,巩固政务信息化建设成果。

2.商贸信息化建设

2011年选取50家涉农企业、2012年达到70家,作为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选取1000个农户作为农信通示范户;并在5年内每年由县财政提供信息化工作专项经费13.8万元,用于硬件配置、信息补贴、业务发展、人员培训、运行维护费用补贴(其中:每家涉农企业按160元/月补贴,每个农户按3元/月补贴,镇、街道和村、社区信息员培训费按6000元/年补贴),带动广大农户使用信息服务,有效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具体名单由县打造智能城市暨统筹城乡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

3.民生信息化建设

移动公司结合县实际,整合社保、医保、政策、种养、科技、务工、市场等信息,免费设计、开发手机可便捷访问、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并给予用户优惠,不额外收取信息费。2011年覆盖10万农户,至2012年底覆盖15万农户。

(三)智能城市建设

1.2011至2015年由移动公司新建WLAN(无线局域宽带网)热点100个,县财政按每个热点每年1万元的标准补贴建设费用,共计300万元(其中:2011年补贴20万元,2012年补贴40万元,2013年补贴60万元,2014年补贴80万元,2015年补贴100万元),并向广大市民提供免费、快捷的无线上网服务。

其中,2011年新建WLAN热点20个,具体地点为: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巴川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图书馆、县计生委、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供电公司新楼、龙泽水务公司、中华龙温泉旅游度假区、步行街、人民公园、明月广场、北门车站。其余80个WLAN热点的建设工作在2012至2015年间陆续启动。

2.县政府向智能城市的“公共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逐步免费开放政务公开、水电气、五险一金、医保、社保、计生、公共交通等基础民生与公共信息资源,并逐步免费向市民、政府机构、企业、外来访客和旅游者提供包括民生、政务、行业在内的智能查询应用服务。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102-02

城建档案信息化进程本身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并没有现成的成熟模式可供参考,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城建档案部门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而只是看到信息化扑面而来的滚滚浪潮,自己也就盲目地跟着大潮。进行城建档案信息化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要将信息化进行到何种程度?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成败,以下是笔者对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1 明确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目的

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以提升城建档案管理水平为目的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传统管理模式,但不能替代传统管理而独存,它是提升管理素质的助推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目前成熟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的自动化;②建立从输入、存储、管理到利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③系统必须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档案信息资源访问方式;④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必须通过严格的权限划分和职责划分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内共享。其目标是通过全面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终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因此,我们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目的及意义,一切从业务出发,从管理出发,增强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战略意识,认清自身城建档案建设现状,增强加快推进信息化的使命感,全面把握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为解决城建档案管理的实际问题而做信息化。

2 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的中心

城建档案馆实现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管理水平,最终目标则是更好地为城建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通过信息化,城建档案馆更应成为城市建设的“数据存贮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成为城市建设信息的“数据存贮中心”是城建档案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城建档案部门存在的意义之所在。对这一点城建档案界同仁们都有共性的认识,也发表了很多论文,对此笔者不再深论。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将有效地促进城建档案的提供利用率,它可以通过一个网络支持平台实现业务管理及信息服务。当然,城建档案的网络提供利用也有因城建档案的机密性、安全性等固有特性而有其局限性,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建档案的利用“瓶颈”问题也将会不断得到解决。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明白“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的百练真经,没有丰富的城市管理数据存贮的保证,信息服务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3 城建档案信息化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优化管理模式,做好城建档案的基础工作

城建档案的管理要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进馆档案要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没有了城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也无从谈起。

3.2 总体规划

可以说,城建档案信息化千里之行始于规划。实事求是、有特色、有远见的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确实是城建档案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投入、风险、成效和进程。笔者认为,在当今各地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中,可以说,信息化规划谈的不少,而真正全面实施的却不多,其战略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脱离现状、过分乐观的情况。制定信息化规划必须考察应用需求,做出尽量准确的需求分析。信息化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一次性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城建档案部门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因此,首先应认真分析业务流程,确定恰当明确的应用需求,选择项目优先次序,这是制定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的关键。在一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应用需求分析不够,在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购买硬件及软件系统,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其次,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例如,对于信息化发展较快,信息技术较发达的地区,可以适当制定较高的目标,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如果说这些地方的信息化是大步流星往前走,那么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不要盲目跟随,而要采取小步快进的战略。最后,分清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根据当前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来确定短期的目标。长远目标是指通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来确定长期的建设目标。由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而信息化规划必须跟上自身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定期修改长远的信息化规划,也是必需的。制定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战略规划,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城建档案部门的事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城建档案部门毕竟对IT行业和信息技术不够熟悉,信息化战略规划不妨让政府信息管理部门也参与进来,让其为我们出谋划策。

3.3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在城建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应用的软件今日看起来实用,但明日也有可能更新更加完美。为此,实施时要考虑下一个信息系统的应用,而下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遵循上一个信息系统的编码原则和技术规范,即“相互兼容”。

4 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需稳步进行

城建档案信息化可以按照管理标准化阶段、技术装备阶段、资源数据化阶段和综合信息化阶段4个步骤进行。

4.1 管理标准化阶段

简单地说,就是规范基础建设的过程。前文中也提过加强基础建设的必要性。没有规范的城建档案的基础管理,城建档案信息化将是空中楼阁。

4.2 技术装备阶段

在此阶段根据本馆实际配备信息化所需的相应设备及软件,如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服务器、光盘塔、应用软件等。实际上,在此阶段的工作非常关键,硬件不说,在软件上选择什么系统,其功能、升级服务与技术支持等软件系统比硬件更重要。如果没有好的软件支持,硬件再好也只不过是摆设。

4.3 资源数据化阶段

此阶段是将馆藏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化电子档案的阶段。在此阶段需要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如转换成何种格式、网络是否支持其格式等。

4.4 综合信息化阶段

此阶段就是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充分结合的阶段。把已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检索、处理信息的安全问题、查询权限与范围的限定、与网络技术结合实行信息共享、整个系统的可管理性等均在此阶段进行。综合信息化过程就是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最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