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责任会计的目的在于提供各种会计报告,以便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人了解其相应的权、责、利,作为将来评价各责任中心绩效的主要依据。通常,有效的责任会计必须具备三个特征,它必须与企业组织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适应企业组织的结构以及各个中心负责人的不同决策责任,应能激励中心负责人和员工。将企业责任会计理论运用到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考核工作中,能切实推动绩效考核评价,解决目前对事业单位考核、评价难的问题。

一、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评价意识不强。事业单位一般是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文化、科教、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目前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

2.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目前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考核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统一、完善的指标体系。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如何,使用效率、效果怎样,都缺乏科学、明晰的评价考核。

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的可行性

1. 划分责任中心。事业单位一般都设有内设机构,有与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直接相关的业务部门,也有提供单位内部服务的综合管理部门。将这些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确定为特定的工作单元,即责任中心。应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范围,使各个责任中心能够在权限范围内,独立履行职责。事业单位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责任中心可设为成本中心,即只是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负责。

2. 编制责任预算。将全年预算的各项目,按照各个责任中心层层分解,同时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为各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使单位年度总体工作目标按责任中心分解、落实和具体化,作为其开展日常工作的准绳和评价其工作成果的基本标准。

3. 建立健全的记录报告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系统,每月或每季编制绩效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以对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

4. 分析与评价实际工作绩效。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三、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评价运用责任会计理论的探索

1.以财政全额拨款的检测机构为例,首先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划分责任中心。将单位中承担不同职责的部门分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检测部门,综合管理部门又按具体职责分为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专业检测部门按检测项目的不同、涉及行业的不同进行分类,具体分为6?8个检测部门为宜,例如轻工检测部、电器检测部等。

因每个专业检测部门都不直接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政府主管部门交办的任务及承担部分社会服务职能,故都可设为成本中心。即每个专业检测部门就.是一个独立的成本中心,在授权检测项目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对来样开展检测,出具检测数据,分析企业及产品质量,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期间它只对在其权责范围内发生的费用负责,部门主任是各成本中心的责任人。

2. 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年初财政部门批准下达的全年支出预算,经过预先测算(可参考前两年的实际支出情况),按各个明细预算支出项目分解给各个成本中心。在分解时,严格区分可控和不可控费用,分别下达可控和不可控费用预算指标。可控费用包括该中心允许直接开支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交通费、资料费、检测材料费、检测人员工资、培训费等;不可控费用包括各种分摊的费用,例如检测专用设备购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费、部分综合费用等。将下发的各项费用作为各个成本中心的费用预算指标,在完成全年各项检测任务的情况下,严格执行预算,不得超支。

3. 建立一套日常记录、核算、监督和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的体系,每月或每季由财务科负责日常记录、核算、归集各个成本中心各项实际支出数据,并按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将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数分别进行对比;并参考由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政府紧急任务、临时任务等,综合分析各个成本中心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编制各种会计报告,为各成本中心提供会计数据、财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相关工作。

4. 单位领导会同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财务科等根据确定的绩效考核标准每月或每季对各成本中心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保证完成年度工作目标。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根据办公室、业务科提供检测业务变化的情况,找出影响支出的原因,督促成本中心及时调整工作。不可控费用的实际数若超过预算数,也应及时分析原因,但不可控费用的超支数一般不应由各个成本中心负责。有特殊情况的,例如进口检测设备定期维修保养费用属于成本中心不可控费用,但如果是因为使用操作检测专用设备不当造成的损坏,所产生的设备维修费就直接由该成本中心负责。

年终汇总全年的考核数据后,预算指标执行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可用多种方式对成本中心责任人及员工进行激励,也可作为评定部门及个人优秀等级的条件之一。预算指标执行未达到要求的成本中心及成本中心责任人不能获得优秀等级的评定资格,实际超支数将占用下一年的费用预算额度,即减少下一年的费用支出预算指标。

办公室、技术科、业务科等综合管理部门也可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考核。在完成全部考核工作后,对各个部门全年的工作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评价。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133-02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完成政府之托,履行政府职能,完成事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措施、执行程序等,内部控制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采购、资产等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要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防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在单位层面的基础上,完成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三个环节。

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过程:梳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内容、明确主要环节;查找并通过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策略;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督促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并定期检查、考核,强化责任,提高事业单位风险防范意识及风险应对能力。

二、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预算控制有缺陷、收支控制力度不大、政府采购控制效果不明显、资产控制不到位、建设项目控制风险较大、合同控制不全面。

(一)预算控制有缺陷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全面

事I单位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存在由于只顾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考虑长远发展而造成预算编制不全面的问题;由于项目论证不充分而造成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由于与各部门沟通不到位、宣传不到位而造成预算编制不规范的问题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预算编制没有对照经济分类会计科目进行编制,这导致预算编制与事业单位业务层面支出的衔接不够全面和准确,很容易在日常执行中发生资金不足需要追加问题,而且财政对事业单位业务支出的监督管理也难以做到精细化、全面化,这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难以提升。

2.预算执行不合规、审批不严格

目前,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细致,造成财政批复不精细,指标分解不到位,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审批不严格,执行不彻底,存在串项和挪用的问题。直接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在预算执行中事业单位往往缺乏结合具体业务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分析,而且在追加资金上,也没有结合自身业务详细说明原因,财政系统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管自然也缺乏绩效分析资料,由于对业务层面支出不够了解,所以导致审批不够规范和严格。

3.预算管理考评机制欠缺,预算绩效管理需加强

目前,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的考评机制缺失,决算审核不严,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制度、队伍建设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收支控制力度不大

有的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支出审批不严格,存在虚假支出或超支的现象;有的事业单位没有实行公务卡结算或少量实行公务卡结算;有的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挪用现象等。

(三)政府采购控制效果不明显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制定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有的事业单位没配备专门的政府采购联系人员和验收人员;有的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不及时,耽误了使用,影响了工作等。

(四)资产控制不到位

有的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有的事业单位资产清理不及时,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有的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等。

(五)建设项目控制风险较大

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一般规模大、耗时长、资金总额大,控制风险大。在事业单位中,有的没有建立相关的审核机制;有的没有实行专款专用;有的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的没有对已投入使用但没办理竣工手续的建设项目转为资产。

(六)合同控制需强化

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涉及买卖、借款、租赁、建设工程等多种合同,但是,在有的事业单位中没有建立合同内部管理制度;有的合同专用章没有专人保管;有的没有执行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等。

三、事业单位加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预算业务控制,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设置预算管理岗位,明晰岗位职责、权限,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抓住预算业务的风险点,做好预算业务控制工作。

1.预算编制

事业单位要认真学习、准确掌握预算编制的有关政策,明确预算编制的要点,科学、合理、全面地编制部门预算。

2.预算执行

事业单位对已批复的预算,要进行指标分解,要提高认识,严格执行预算申请、资金拨付、预算执行分析报告的程序,坚持有预算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

3.决算与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要做好年度决算,真实准确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并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收支业务控制,规范事业单位支出

1.建立健全收入、支出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

2.按规定开具票据,做到收缴分离,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各种收入。

3.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严禁转让、代开、买卖财政票据。

4.明确经济活动的开支范围、报销标准、报销流程,加强对原始票据的审核,加强对各项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和专项资金支出的控制。

(三)强化政府采购业务控制,降低采购风险

1.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2.建立和坚持授权管理,明确审批人的授权范围,不得越权审批,重大采购事项要由领导班子集体审批。

3.合理编制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计划要纳入采购预算管理,不得随意变更。

4.建立采购申请制度,采购由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审批并承担责任。

5.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采购,由专人按照采购合同负责对货物、发票等验收,并出具验收手续。

(四)完善事业单位资产控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对外投资,加强资产控制的目的是要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有效使用。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明确实物资产归口部门及责任人。

2.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要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授权审批管理和货币资金定期不定期盘点核查制度,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

3.资产管理部门要联合财务部门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对已损坏、盘亏的资产要及时处理,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建立健全对外投资立项、审批、决策程序,报请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后才可执行,同时要坚持追踪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五)加强建设项目控制,推动项目建设管理

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主要有房屋建造、大型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都工期长、资金额度大,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

首先,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建设项目的负责人都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其次,事业单位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督控制,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立项环节要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评审,要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避免项目变更等风险。

设计和概预算环节要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并签订合同,由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概预算、设计方案等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

招投标环节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完善单位的招投标管理制度,遵守保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招投标的公平、公开、公正。

建设施工环节要重视工程质量监控、工程材料管理、工程款的拨付等。

支付环节要保证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可截留挪用。

(六)加强合同控制,维护单位权益

合同业务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务层面的控制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一定要加合同业务控制管理。

首先,建立合同内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规模、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归口管理制度、订立审批制度、履行验收制度、保管登记制度等,并严格遵守执行。

其次,建立合同管理机构。事业单位要建立合同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合同起草、谈判、订立、协调、诉讼等工作。

第三,加强合同的订立控制。事业单位要做好合同订立前的调查、组织谈判、归口审核、合同审批工作。

第四,加强合同的履行控制。合同履行是合同业务控制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要对合同履行进行有效监控。

第五,加强合同的纠纷控制。一旦发生合同纠纷,事业单位要在法律规定的实效内,利用协商、调节、诉讼等方式积极解决,维护单位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失。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明确规定企业不仅要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且对财务报告中应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种类、提供财务报表的种类也做了具体的规定,这样就可以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同时方便稽查方监督,外部审计单位审计,避免舞弊、挪用公款等现象发生。由此也可见,研究和完善会计制度的执行状况意义重大,虽然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所不同,但是其执行效力的发挥对主体方的管理效率及单位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职员潜能的激发、对舞弊渎职人员的约束和惩罚等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同样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和存在问题

(一)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支出愈来愈大,普遍存在无计划支出、浪费等现象,对于资金的预算及使用往往由领导说的算,会计人员已经成为记账人员,和企业的会计人员相比,在单位的资金活动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一般有领导签字,会计人员就不再具体审核,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流于形式,直接导致单位支出无计划进行,领导签批的超标准招待费、名目繁多的考察费、报假账现象时有发生,最终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用公款采购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保管、处置也缺乏严格的机制,往往由于违规操作高价购入,然后化公为私或者低价处置等,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首先体现在对会计制度设计不够重视,目前极少有行政事业单位施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即使少数事业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监督控制工作的重点往往是会计出纳人员业务操作的合法性、规范性,缺乏事后监督控制,更不用说其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能达不到《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财政部的示范性文件提出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操作性要求;其次会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使得在出现问题时,极难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考核和会计职业能力判断的考核,致使会计人员在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后渐渐的职业道德缺失。

(三)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执行力度差,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上:从固定资产的核算来看,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真实资产状况,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确认入账价值,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间不核算磨损价值,不核算价值变动,不计提折旧,实际上虚增了资产总额,没能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状况;从会计目标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目标在确定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及对财务信息的规定上均定位不够全面,使其不能全面反映对社会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更无法评判其会计主体履行义务的能力;从会计核算基础来看,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收付实现制并不能遵循配比原则,因而也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从会计报告体系来看,事业单位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及资金来源、运用和节余的情况,同时,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也不利于相关各方掌握事业单位的资金现状,为包藏私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由于不同类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方式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大不相同,最终使得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成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的普遍问题。

二、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身会计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最初的职能主要是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经过发展理论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的五要素内容,由此可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有力保障。针对财政支出混乱、监管不严的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自身的预算管理、货币资金控制及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提高会计制度的执行效力,创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一)加强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进行资金控制的首先应加强预算控制,通过建立预算工作岗位制,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形成部门预算为形式、零基预算为方法、综合预算为内容的预算编制体系,预算在年初已经确立,各部门即要严格执行,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做出调整的,应报预算执行单位并提供书面报告再经上级部门审批,以提高资金预算使用效率。此外,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应实施绩效评价,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预算决策、配置、使用等做出综合评价。具体来说,在预算编制的决策评价方面,应综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平均水平及往年实际的财政支出状况,科学掌握各项目计划的轻重缓急及优先次序,进而评价预算的可行性;在预算的执行方面,各单位应以预算限额为基础实施奖惩措施,对于浪费预算资金的部门进行相应的惩罚,对于采取各种科学措施、积极节约资金的部门和个人提供一定数额的福利和津贴补偿。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会计制度有效执行的有力保障。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首先就要真正发挥其对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控制和促进作用,明确规定会计负责人的职责及每位会计人员相应职权,保证其使其独立地行使会计基本职能,对自己的负责的业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要依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务报告的处理程序;其次要实施内部牵制制度,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钱账分离、账物分离、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及监督检查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及业务稽核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配备可能不够充分,但也要保证人员不能同时兼干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工作。最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还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及职业道德教育,要杜绝账目记录不真实的情况,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考评、奖优罚劣;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内上顶住上级的压力,下抵制住各种诱惑,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避免各种会计造假及贪污舞弊的产生。

(三)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要改善会计制度的执行状况首先必须要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完善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根据其原始价值、使用期限等计提折旧,以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与剩余价值;建立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固定资产及办公用品等物资的采购、领用及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参照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取消其中的收入类与支出类科目,同时增加现金流量表,以便相关各方掌握其现金变动状况;此外对事业单位的事业收支,可以考虑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收支科目,对其取得的需要上缴财政的预算外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应根据资金性质设置专门的账户与科目进行核算,不仅可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对核定范围内收支的核算,而且满足财政对预算资金的管理要求,又便于会计核算与纳税调整。

三、结论

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在企业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都对会计制度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经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建设,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管理、货币资金控制及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具有最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森.提高会计制度执行效力探讨.会计师,2009;4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问题;对策;概况;预算编制;职责划分;预算管理制度

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被称为行政事业单位,执法监督与社会管理为其必须履行的职能。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众多,涉及范围较广,如政府、教育、科技等单位,因此其具有庞大的资产。据相关数据统计,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结果显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共130万家,8.01万亿元国有资产总额,其中5.31万亿元为净资产总额,与国有净资产总额相比,其所占比例高达35.14%。为合理分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必须重视部门预算问题。作为政府预算编制的重要方式,部门预算由单位各个部门编制,以此将各部门全部收入、支出状况充分反映出来。相比传统预算制度,部门预算的应用可提高管理预测能力,增强行政单位工作透明度,并能够在相应条件下对财政改革制度的具体情况加以反映。但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要求相关人员、部门必须重视部门预算问题,正确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办公高效,加快廉政建设步伐。

1 部门预算的概况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预算编制的一种制度与方式,其通过政府各个部门编制,以此对所有部门的收入、支出情况加以反映。实施部门预算,可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增强行政单位工作透明度,是降低率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财政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财政管理的基础形式,部门预算的实行,应在预算编制内纳入部门所有财政性资金及部门所在单位收支。其编制方法如下:

1、选取标准收入预算法进行收入预算编制。通过调查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及重点税源,进行收入动态数据库、国民经济综合指标库的建立,并在分析、论证经济、财源及其变化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财政收入有关指标的合理选择及进行标准收入预算模型的建立。按照可预见的经济性、政策性和管理性等因素,对修正系数加以确定,并进行标准收入预算编制。

2、选取零基预算法进行支出预算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为支出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支出预算主要选取定员定额管理的方式,根据工作福利标准与定员编制依次核定人员支出预算。根据部门性质、职能与工作量区别等对日常共用支出预算进行多个层次的划分,并进行中长期项目安排计算的合理制定,在与财力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前提下,在预算内对急需可行项目进行优先安排。以此进行综合性财务部门预算的编制。

2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1、职责划分不明确。预算管理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密切配合。但现阶段因预算认识存有偏差,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等问题,特别是同时存在多重、无人管理现象,导致责任、权限矛盾激增,最后将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造成严重影响。

2、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依据,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效率提升的保证。部门预算实施后,会计预算工具和程序、会计数据和信息表现形式、会计档案保管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改变。通过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可满足内部会计管理内容调整需求。因现阶段部门预算管理制度不合理,将为财务会计预算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甚至出现违法违规操作行为,为此,必须重视部门预算管理。

3、部门预算人才缺乏。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需求,相关部门必须对部门预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加以重视,扩宽渠道、培养人才,这是财会人员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人机协调工作是部门预算工作顺利运行的基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为人。目前,存在部门预算人才缺乏的问题,如部分部门财务会计人员是过去手工会计、出纳等通过短期培训而来,新形势下,无法适应部门预算管理需求,无法准确测算部门资金预算额度,无法对软件处理功能进行灵活应用,无法在预算信息加工处理中合理运用会计数据。

4、部门预算编制不规范。作为衡量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的标准,必须确保支出定额体系的完整性,这也是顺利执行预算编制及完成年度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传统“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仍严重影响着部门预算工作的开展,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支出定额体系不完善。此外,因缺乏定额标准,无法对资源工作合理支出规模进行准确确定,这都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3 应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信息反馈控制

(1)强化分析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在单位预算编制中,财务各项收支计划指标的参考依据通常都是上一年度的具体执行数据,通过本年度单位工作计划、任务要求,并与单位本身财力情况充分结合,以此对预算加以确定。在全面分析、总结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前提下,需对财务收支、财务活动规律进行充分掌握,并对各项收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比对工作情况,对本年度收支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财务管理内的经验教训进行合理总结,提出本年度增收节支措施,为本年度预算编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强化分析本期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部门需积极主动整理、分析预算信息,如预算工作计划、工作任务等。

(3)多层预算管理跟踪报告制度的建立。根据预算内容划分,进行日报、周报、月报等。各预算职能部门需定期跟踪分析、控制归口预算目标,预算管理委员会需组织各部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找出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处理工作。

2、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部门预算实行后,系统正常、安全是管理制度制定的关键。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序进行,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责任制的制订,重点工作岗位要求达到分离职权,有效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在部门预算系统操作环境中,应进行一系列完整、严格操作规定的制订。要求该规定必须明确职责、合理确定预算管理程序,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3、提高部门预算人员素质

为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需求,必须对部门预算人才素质加以重视,进行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算工作流程、全面了解预算知识,并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必须严格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财会人员专业技能方案、计划的制定,如在职培训、业余进修等,以此对财会人员的部门预算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组织内部结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4、规范部门预算编制

作为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预算支出定额制定要求业务工作量化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此对单项业务工作定额标准加以确定。首先,根据性质将经费支出进行3部分划分,如基本人员机构支出、基本业务经费支出和项目支出。其次,分类、归纳、整理业务工作内容,对业务支出定额依次制订。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事业发展计划的综合反映,部门预算是单位宏观调控能力提升与资金利用情况改善的重要途径,是关乎单位整个管理环节、集预测、决策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基于此,行政单位管理人员必须对部门预算工作加以重视,切实履行预算工作的主体责任,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张建碧.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12)

[2] 陈丽娟. 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5)

[3] 欧阳华生,张海洋. 廉政的制度约束效应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预算透明和审计制度视角[J]. 公共财政研究. 2015(03)

[4] 颜炳芹,张保华,张金星.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J]. 科技信息. 2009(23)

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89-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王静(1978-),女,山东青岛人,会计师,从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在单位内部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规避或降低各种风险,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属单位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

一、新时期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部控制效果不佳。部分单位领导目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仍不足,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不高,致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虽有制度但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主要用来应付有关部门检查,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导致有关业务不能按按章办理,开支标准过高、违规支出较多、浪费现象严重,财务管理相对混乱。

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实施不起来的问题。许多单位迄今为止在日常财务工作中仍用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它只能规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并不能解决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所谓内部控制仅仅是凭财务人员的经验以简单的控制,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够科学、规范,执行也是没有力度,根本起不到监督制约的作用。

3.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人、经办人、审核人、记账人员都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出纳兼审核、采购兼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出现贪污挪用行为。

4.预算控制不到位。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没有按当年的实际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新时期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对策

1.强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素质,强化他们对内部控制的意识程度,领导者在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工作进程,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领导者的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完善领导者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更加符合现代内部控制的管理者要求。还需要加强单位的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2.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1)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授权批准的责任。(2)权限统一。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3)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对财务收支权限的控制应当是收支的重要控制点,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以避免越权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授权批准的责任。财务收支权限的授权应当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职权分离是指财务收支的审批人与经办人必须职务分离。

3.加强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编制环节的控制,对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单位可以选择或综合运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单位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或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需要调整预算的,应当报经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环节的控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4.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财政机关要及时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和财务管理水平,切实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要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发挥会计系统应有的监督、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