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三语文研究

高三语文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三语文研究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三学生;语文教学;心理

高三阶段的语文学习与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升入高三后,心理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了解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对于整个高三的语文教学过程乃至高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三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征

(一)知识基础薄弱,复习心情烦躁

高三阶段语文学习的要求相较于高一、高二,对于应用意识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特别强调学生运用母语文化相关知识解决语言环境下的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独立获取(即听、读)或传递(即说、写)语言文字载体信息,语言思维准确、全面、严谨、得体。这对于以前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随着高三学习的不断进行和压力的不断扩大,许多高三学生因为语文能力提高成效不甚明显,便会渐渐失去耐心,复习心情变得极为烦躁,甚至到了一看到语文就头疼的地步,其语文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二)重视基础背诵,忽视能力培养

语文是一门值得回味的、动态的、情感的审美学科,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更加突出,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其内容大都具有抽象、灵活、感性的特点,这就给高三学生进行语文复习增加了难度。由于在能力培养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许多高三学生依据其惯性思维关心“知道了什么”,喜欢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来单纯地量化自己语文水平,致使许多学生过于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背诵,如文言文、古诗词等,对于更加重要、占分值更高的能力提高部分内容反而不甚关注,正可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存在“语文复习无用”的观念

如上文所述,由于语文知识大多抽象、感性,人文特征十分明显,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大量的时间长期学习,但其量化标准却并不是很明确,考试成绩起伏较大,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把握难度较大。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养成“语文复习无用”的观念,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复习那么长时间却总是不见成效,寄希望运气,而放弃相应的语文学习、复习行为。

二、针对性的调整策略

(一)指点迷津,小处入手

要想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始终以饱满、高昂的精神面貌投入到高三语文学习过程中去,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学生“指路灯”的责任,能够随时了解学生们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暴露出的困惑,从其自身的客观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思考、分析,然后分门别类地对学生们进行安抚和疏导;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们进步给出及时的认同和鼓励,让其认识到“高三语文复习有用”,促使其持之以恒,以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其能力培养也会收到成效,。

(二)依纲据点,循序渐进

语文知识看似复杂,其实也是有纲可循的。具体说来,语文知识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点:深厚的人文积淀;解读古今文本的语感水平与基本方法;独到、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眼光;恰当、完整表达真情实感或主观见解的基本规范与技巧。所以说,高三语文的复习也完全可以像其他学科一样,依纲据点,构建每个知识结构多的框架,规划一个纲目清晰分明的知识网,在复习过程中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全面掌握。以构建人文积淀中“自然系列”的知识储备为例,高三学生可以分门别类地了解一些天文地理、人文地理基本知识(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著名自然景观等),记忆一些咏叹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日月花鸟虫鱼等)的著名诗文名句,阅读一些有关“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感悟自然、抒发自然、和谐自然”等内容的诗文等,这样在考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便会底气十足,“腹有诗书气自华”,“下笔如有神”。

(三)掌握特点,寻求规律

认为,规律具有普遍性。即使是针对看似纷繁复杂的能力培养知识部分,其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高三学生在做完一道能力培养类型题目后,不要得过且过,而是要对比自己的试卷与标准答案的差距,要求自己不断向标准答案靠拢;在做过一定量的同类试题后,还要仔细对照相同类型题目的共同特点及其具有通性的解题规律。只要坚持这样,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就能摸索出专属于自己的解题技巧,在高考实战时就可以将能力培养题进行转化,如繁琐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正面问题反面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接近与标准答案。

(四)归纳总结,共同冲刺

高三语文教师应该引导每个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实际学习状况等对语文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做个有心人,既总结过程,又要总结结果,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强化、深化、拓展、应用性质的训练。在遇到新问题、犯了低级的解题错误后,都要及时记下来提醒自己,常常翻看,保证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要避免这些常犯易见的错误,每个学生都将进步很大。

三、结语

春风雨云渡,舟过水无痕。语文教与学活动始终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但这不能否认其学习与复习的价值。毕竟,高三学习是一个知识与情感全面提升的学科,对于高考乃至以后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高中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调整高三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促使学生们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第2篇

教育游戏 问题设计 高阶思维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1]。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过程和高阶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学习,并反向学习高阶思维,利用同一过程的双向性,将高阶思维活动应用到学习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课堂内外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掌握。具有良好的高阶思维是学生处理综合事件成功的关键。

一、高阶思维与问题设计的融合

高阶思维具体展开为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领导力、交换力等。从斯腾伯格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思维三元理论考虑,高阶思维可归结为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的融合。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2]。分析性思维是传统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思维方式,其过于强调分数的教学评价,在这种模式教学下,学生左脑活动高于右脑,过分依赖分析性的思维,致使教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被忽视,甚至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思维的层次决定其运用问题的方向。高阶思维与问题设计的融合不外乎面临各种问题时的反应。理论学术的问题通常采用分析性的思考进行解决,但逻辑性不强的推理有时会将问题推向反面。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长于在普通问题中发现新意。而实用性为主导思维的人则在操作问题中发挥作用。思维技巧和学习技巧的共同体现是良好的思维方式的表征,其既可解决理论问题又可解决普通问题。斯腾伯格给出了七种技能,来应对各种环境下的教育游戏中的内容如何问题化,问题化过程应用何种策略和思维模式,这些是每个教师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时必须考虑的问题[3]。

二、教学目标三元高阶思维的问题设计

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在面临实际教学时没有提出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法和评价法。如果教师对于教学法希望采用通吃的做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能力,任何单进单出的教学法和评价法都不利于整体教学,必须因人而异。应该说,斯腾伯格的三元理论都是教学中需要锻炼、运用、提高的能力,可以应用于教育游戏的课堂,在设计的游戏活动中,包括一个分析的、一个创造的和一个实用的问题,这也正是三元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

游戏教学的目标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引导学生从比较、对比开始,通过问题最终深入到综述、评价。如图1所示。

图1

游戏教学的目标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造、发明、想象。如图2。

图2

游戏教学的目标强调实用性能力时,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深入实践、使用工具、运用自如。如图3。

图3

通常情况下,教师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会安排一系列的提问,诸如说话的是谁、做了什么事、这事发生于何时何地等问题,很少看到他为什么要做、这是有什么其他的结果、你对这事的其它想法等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的提问。但是如果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关键不在于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高阶思维方式对这些知识的应用。

根据罗伯特・F・马格设计的情境、表现和评价标准的三个目标形式,教学中进行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通过陈述的方式把教学内容和标准作为学生的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表现什么,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学生的行为目标可以通过设定以下问题来实现:比较或对比……(分析性思维);你的选择是……(创造性思维);如果……你的选择是……(实用性思维)。这样的安排刚好与游戏多分支的设计相统一,给学生尽量多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于任何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三元高阶思维问题设计

问题的提问是教学进行的关键。其要求教师在掌握问题构架的基础上才能设计三元高阶思维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有意义和有技术的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设计的优秀问题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三位一体”的问题观即“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问题设计模式适合高阶思维的提升[2]。问题的设计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将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科目标作为主要问题提出,设计分析性思维的问题。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学过程围绕强调学生“学”的中心,创造性思维及实用性思维的问题可以贯穿整个过程。教师问题为引导的过程,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地位,教师是教学的协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问题”是教学过程的起点,这时考虑三元高阶思维的分析性思维,用分析性的问题作为引导,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充分预估学生,从起点问题到生成问题,逐步过渡到创新性问题及实用性问题。

四、基于问题的高阶思维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的评价是建立在教师教授哪些内容和学生学习哪些内容的基础上的。评价的依据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前期目标表述得清晰,后期评价就容易得多。在前面我们已提到学生的表现目标是用陈述的方式来说明的教学目标,根据陈述的推理,可以明确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之后发生的行为变化。当然,陈述的课程目标需要层次化,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很好地从众多的课程目标中找准方向。教育游戏的教学目标是与课程目标相统一的,这样便于教师设计问题,完成评价。游戏的奖励机制是三元高阶思维导向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领取任务或完成任务来体现;另一种是从学生独立应用选择性反应和建构性反应来综合多个任务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等级来体现。

五、基于问题的教育游戏思维教学实例

高阶思维方式和技巧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化设计策略如何把握、游戏教学思维方式中问题化如何融入其中、如何聚焦于教学目标、怎样来设计和有效评价……这些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以小学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来简述其过程。

1.问题化教学目标

与斯腾伯格三元方式相结合,将高阶思维融合其中,来看以下表1。根据闽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课程第9~11课内容书写的教育游戏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目标。

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在表1列出的六个教学目标中都有体现,可以加以整合,学生进入教育游戏教学之后,让学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角色要在游戏中完成组装一个机器人的主任务,及其他分支任务。角色通过与智慧博士接触,分阶段领取任务,到城外打怪物获得怪物身上掉落的配件(卡片),收集完成三大部分的配件(分析性思维),然后到机械师那里去完成组装机器人(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角色在领取任务前要回答智慧博士的问题,回答正确才可以领取到任务,否则只能重新对话(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问题化教学过程

“三位一体”的问题如何切近上述的教学目标?来看学科问题是“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发展过程、认识传感器”;学生的问题则是对新技术、图片信息和机器人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探究和好奇心,教师如果擅于利用,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贴近教学主题;教师的问题应该关注的是有效地选取游戏中的信息资料、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关、如何设计游戏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留有定性定量的数据足迹……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行为目标设计的方式,设计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将教师问题转换为学科问题。

3.问题化思维模式

如前所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普通的设计手段,如果应用于教学,只是简单机械地完成,效果不会如意,这时教师借助提问的策略,与教学主题或学科基础知识结合起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可以达到优良的效果。具体来说,教育游戏教学案例可以借助高阶思维的模式,教师从多维度、多视角抛出多个问题,如表2所示。

表2分析具体的教学实例,有效地联结思维方式和提问策略。

4.多元化教学评价建构

在表1的教学目标和表2的教师活动设计下,教育游戏教学案例的主要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传感器功能的理解和作用的理解,同时,在游戏中设计评价活动,游戏结束统计结果评价学生。运用“内容标准”量规来评价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则应该设计“综合性标准”,包括课堂表现情况及围绕教学目标问题化中提出的游戏任务完成情况来设计量规。内容性标准和综合性标准均衡分配,同时做到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让评价更加多元化。

――――――――

参考文献

[1] 乜勇,王兰兰.认知学徒制在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0(4).

[2] Robert J.Sternberg,Louise Spear-Swerling .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第3篇

我们在明晰散打专项耐力的基础之上,以练习散打的同学为主要调查对象,并走访请教很多从事散打专项耐力训练的教练老??,从中得到了宝贵资料和数据。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散打专项训练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学员不能正确区分专项耐力训练与一般耐力训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问及专项耐力和一般耐力的区别的时候,多数同学不能清除分别,对事物概念的认识模糊,势必导致训练中的盲目,进而影响训练效果。调查中很多同学对耐力的理解仅仅是耐力训练就是让自己在比赛中坚持更长时间,他们意识中的耐力仅仅和时间挂钩,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我们的学员很大一批自幼进行体育训练,对文化课的学习重视程度并不高,对一些相关知识概念更是不愿意去学习,他们认为只要听教练的指挥就能够训练好,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最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教练,教练所起的仅仅是引导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2 训练不能坚持长久的进行

在调查过程中问及“是否定期进行散打专项耐力训练?”时,多数的回答是散打专项耐力训练并没有专门定期进行,只是偶尔练习一下。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都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训练,是不会有太大的收效,当然,我们的学生是不需要这样长期持续的专项耐力训练,但是至少他们要懂得散打专项耐力训练要长期持续的进行才能发挥功效,这样他才能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练。

1.3训练手段单一

在与被调查者的交流中,我们还发现,目前我们的散打耐力专项训练的训练手段过于单一,主要是进行重复数量多、密度大、高强度的练习,一些与散打技战术配合的专项耐力训练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使用,这样单调而枯燥的训练会使学员们渐渐失去训练兴趣,影响训练效果。另外,训练手段的单一也导致训练的不全面,比如呼吸节奏、有氧练习、无氧练习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也并不经常。

1.4忽视心理干预

对于散打专项耐力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运动员整体体能能够达到甚至超过比赛时的标准,更要着重运动员的心理辅导。调查显示,很少有同学得到过散打专项耐力训练方面的心理辅导。在散打比赛中技战术相当,体能相当的选手,一定是意志品质更坚强的那一个最后站在台上,散打比赛局势瞬息万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难胜任,因此心理干预问题不能忽视。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训练时间不足,由于要进行文化课学习,并且文化科学习事关自己能否毕业,而散打练习与否并不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中一些人会将本该属于散打练习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化课,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同学还是相对较少。

2对策

2.1注重训练与放松的安排

运动员如果能做到在快速运动时具备协调肌肉和放松肌肉的能力,则在比赛中运动员可以将技术和战术发挥的更准确。同时将这种能力运用的散打比赛中还可以更好的促进运动员的肌肉的血液循环,并在运动中给肌肉提供更多的氧,从而让肌肉收缩时产生高能物质的合成效果提高多倍。由此可见,运动员肌肉的协调和放松能力越好,就越能更经济地使用和尽快地大量补充能量物质,运动员快速运动的能力也越能持久。因此,这就要求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做到张弛有度,训练和放松同等重要。

2.2引进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

目前的散打运动乃至整个体育领域的发展都依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凭经验来训练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关注并学习引进目前相对比较先进的训练方式来充实我们的训练,及时运用相对先进的设备观察训练方法的有效性,并加以改进创新,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加大科研投入,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更适合自己的散打专项耐力训练方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散打教练员的培养,由于散打运动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如果固步自封,必然会导致新的,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难以用于同学们的训练中,另外,还可以加大师资投入,制定竞争机制,引进优秀师资,这样教练员才更有训练带队的动力。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53-01

高三语文课堂有着知识量大、教学内容多、复习任务重的特点。而多媒体的应用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更偏重于对于知识的展示,没有重视对于知识的引申。因此,教师要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创新,强调多媒体的辅,而非把其变成一个“满堂灌”的工具。

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前检测

整个高三语文课对于复习内容的偏重使其形成了一个知识量大、覆盖范围广、识记内容多、且信息量泛滥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语音成语与文学常识的识记内容都具有着范围广、联系少、分布散的特点。且各小知识点的雷同性与区别少,很容易混淆。如高三语文中的多音字,很多学生平时生活中所讲的话都是方言,而普通话中多音字的区别点又非常细致,甚至与其所使用的方言截然不同,学生要想准确记忆是需要下功夫的。再如汉字中的形近字,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再加上这些形近字的字音字形的使用都不常见,所以,学生在识记时的难度就非常大。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笔者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字音与成语等基础类信息会利用多媒体进行5分钟之内的重点操练与复习。如以往给学生进行默写抽查时,教师一边要把内容进行全部板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在认真默写,还要在板书的过程中回头来进行监督。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还大量地占用了课堂时间,但高三语文课中大量的基础知识必须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抽查才能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多媒体的应用则完全省去了这种麻烦,实物投影与相关的PPT使用方法都可以直接省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对于学生实时学习状态的监督效率。

目前来说,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高三语文备课时,会先把需要检查的内容写到备课本上,省却了打印试卷的过程。而出题时也可以直接把所有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纳入,把其变成课堂检测的一部分。这种备课方法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情况全部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板书时间、节约大量纸张。可以说,多媒体应用中的实物投影技术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资料的高效全面展示有着传统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中的时效性,对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也越来越被所有高三语文教师看重,不仅在课堂应用中越来越多,而且也有着更多的创新应用方式。可以说,这5分钟的课堂演示,一方面有着提纲挈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达到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检测的目的。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思维训练

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专题性复习还是综合型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高三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单方面的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肯定是有失偏颇的。高三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随机应变,学生如果听懂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把课堂知识都进行全面消化,那么即使当学生遇到更多创新性的题,他们也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思路避开了很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大量题,最终却发现学生的成绩并无太大起色的怪圈。利用多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拓展,让学生得以训练其思维,真正把知识融汇成学生的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资源。基于此,笔者在进行高三语文教学时,特别是进行45分钟内的专题复习时,把做题的速度放慢,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拓展,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堂知识。如大量的现代文阅读中所出现的题目,都是强调学生的阅读语感,强调学生明了解题规律,但又可以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现代文阅读中如散文这种体裁,其出题范围本身就非常广泛,同时各作家自身的经历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散文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做题时,学生对于这千字以内的素材不仅要做到快速阅读,同时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体物察情”,正确理解题意,考虑到不同的得分点才能拿到分数。在这样的难度要求下,作为高三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考点全面吃深吃透,还要能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题型的重点训练,把各类考点进行集成与汇总。在多媒体优秀而快速的信息切换能力与展示能力下,把知识点与考点进行有效归纳与层层引进,提出各类拓展思路的创新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才能带领学生在众多的题型中游刃有余地答题。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对于高三语文而言,大量的做题是常规性的教学现象。而学校对于学生所做的试卷与测试都是要求教师进行全面批复的。这种100%的批改率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不同测试与试卷的训练目标不同,教师在批改时,固然可以得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看到没有选择性的批改,没有针对性的点拨,只会劳而无功。特别是对于些当堂练习来说,学生一做完就讲,才能提高其记忆力,加深其印象,等到下节课批完卷子后再讲,学生的记忆力也就差了一个层次了。基于此,笔者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所做的试卷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在教学上利用多媒体的实时展示功能,把答案直接投到屏幕上,让大家一起分析与解决问题,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

高三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复习,加之其知识面涉及广,知识点又较为零散,高考的考查方式又灵活多变,故整个复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乏味还不易把握。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高三语文复习,是身处高三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难题。而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要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预设

精心预设是高中语文课堂生成的前提,也是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具体体现在:

1.掌握学情,提前备课

语文教学的一贯宗旨都是围绕如何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的。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的起点应是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身为高三的语文教师,也只有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学情后,才能对症下药,并做好相关症结的提前备课工作。要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做到提前备课。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有章有序地进行不同模块的复习,更有利于知识点的系统化。这一点,在文言文专题复习时尤其突出和重要。如,一轮复习时,梳理《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知识点,学生对倒装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翻译不好,了解之后,得知学生是对定语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划清句子成分。因而,在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石钟山记》《劝学》三课时,就结合三课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后置句,提前备好定语后置的几种常见类型,让学生从中鉴别、分析,最终找出规律,使之趋于系统化,从而促进教学实效。

2.整合资源,明确导向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对教材的整合和运用上,正如在文言专题复习时,根据复习需要,对教材中的重要文言篇目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巩固,有时可能只是借用某个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或是借用某个特殊类型的倒装句式,以辅助学生对陌生文段的理解和翻译。而在进行古代诗歌专题的复习时,对教材的整合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在这个模块中,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单一的解题技巧和固定的答题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归纳、整理。例如,可以让学生将其在课本中所学的诗歌,根据诗歌的内容予以归类整理,可分为:咏史怀古类有《登金陵凤凰台》《登楼》《登快阁》等,行旅闺怨诗有《雨霖铃》《声声慢》《夜雨寄北》等。让学生在归纳中明确并掌握各类型的出题类型和常用的手法,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再结合已掌握的解题技巧,将其内化吸收,形成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巧妙生成

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课堂上的巧妙生成,同时,它也是精心预设的延伸和提高。我们的授课群体是思维活跃的学生,这就注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按着我们预设的轨迹来运行,相反,还总是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因此,身为执教者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并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将之前的精心预设和当前的意外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语文课更具灵活性,从而打造精彩且高效的高三语文课堂。

1.营造氛围,巧妙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决定了其是复杂、多变的。加之又有诸种不定性因素,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在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时,教师要采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肯定其表现的同时,作适当地调整,富有创造性地继续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角度,再创新生成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导和帮助其理解。

2.开放问题,巧妙生成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身为高三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出易让学生去探究、讨论的问题,尽量用最精练且灵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研习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高涨起来,在沟通交流中巧妙生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语文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听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将这些反馈信息整理好,再结合自己授完课后的感受,认真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在反思的过程中,还要反思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哪些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并生成了“师生”“生生”的共鸣,教师要将这些亮点总结并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承并发扬。还要反思有哪些不足之处,是源于什么造成的,如果再讲一次,应该如何完善,并做好相关解决方案。事实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执教者驾驭课堂将游刃有余,而且也能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