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况调研报告

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况调研报告

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淮海经济区腹地,全市耕地面积204万亩,农业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小麦播种面积达160万亩,正常年景小麦产量在60万吨左右。濉溪县是国家优质粮生产基地,小麦是第一大农作物,优质小麦比重大,是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和农业部良种补贴项目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我市连续多年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建立了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和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实施了标准粮田建设、高蛋白大豆良种繁育等一批部、省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通过项目推动和示范引导,全市已形成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单产、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正在逐步形成优质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生产格局。近年来,通过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开展粮深加工,我市创出了鲁王、鲁南、天宏等知名品牌,大大延长了优质小麦产业链。

1、粮食(小麦)生产特点。20**年午季,全市小麦面积177.4万亩,比上年增加13.2%,单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422公斤,比上年增长4.6%,总产74.8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我市所承担的农业部70万亩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平均单产440.8公斤,比去年增产14.8公斤。全市36万亩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平均单产491.2公斤,同时出现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百善镇叶柳湖村出现了万亩以上的超千斤的丰产示范方,最高单产637公斤。增产的原因:一是小麦良种的推广起到了作用;二是雨水气候适宜,天气条件较好,有利小麦生产;三是小麦病虫害较少。

通过高产攻关活动,小麦品种结构趋于合理,积极推广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基本上不使用春性品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烟农19面积110万亩,皖麦19面积30万亩,周麦18面积5万亩。优质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0万亩良种补贴项目示范区优质率100%,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

20**年我市小麦生产呈现出亩均单产提高、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增加的特点。

2、粮食(小麦)生产情况。今年秋季,全市秋播面积约200万亩,其中小麦165万亩,大麦、蚕豌豆20万亩,发展小麦预留行、间作套种20万亩。实行优质小麦同一品种连片种植、规范化栽培、专业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规模种植效益。全市种植小麦165万亩,其中烟农19、皖麦19、周麦18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就在150多万亩,占全部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全市安排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面积70万亩,其中濉溪县55万亩,烈山区15万亩。实现统一供种700万公斤。同时,省下达了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面积30万亩(其中濉溪县25万亩,烈山区5万亩),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分别在相山区和杜集区安排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各1万亩。预计明年,我市小麦单有望突破430公斤。今年秋季粮食生产抓的早、抓的紧,秋种面积落实非常顺利。各地领导重视、粮价上涨,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3、粮食(小麦)生产形势。今春以来,由于部分畜产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让农民得到的较好的经济利益。有利的经济因素和惠农政策正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几年的农业良好态势仍然没有改变。预计,今后至明年一段时间,小麦价格将稳定上涨。原因是:一是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二是作为原材料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用柴油价格上升;三是各地小麦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机械费用也相应增加。小麦种植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小麦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前,继续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今年农业丰收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可能导致农业减产的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最大威胁的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应做好事前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

二、我市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

我市粮食生产,在国家、省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资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土地治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良种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良好,粮食生产持续得到发展。

1、科学规划,项目带动,为粮食生产注入活力。我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小麦高产攻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已建立起36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70万亩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区和100万亩优质小麦、60万亩高蛋白大豆、40万亩优质饲料用玉米规模生产基地。

2、科技支撑,服务到位,为粮食增产提供动力和保障。每年秋种之前,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紧紧抓住技术培训、科学播种、推广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不放松,确保落实到位。今年全市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其中配方肥施用25万亩。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科学种田知识,共下发科技“明白纸”20多万份。农业科技为全市小麦单产、总产跃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撑。

3、政企联姻,狠抓订单,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我市先后成立了粮食协会、小麦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政府引导中介组织在技术培训、标准研制、市场分析、产销衔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鲁王、天宏、鲁南等龙头企业,结合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开展了小麦订单生产,全市粮食订单面积达70万余亩。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发挥作用,做到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供应到哪里,订单签到哪里。在每年秋种时节,粮食部门积极与农业部门配合,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促进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4、政策扶持,支农惠农,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开始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种粮不缴粮不纳税,国家还给补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若干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管理办法》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粮食生产存在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发展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后劲,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粮效益依然低下。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小麦每亩成本292.72元,以亩产420公斤,每公斤1.50元计算,亩产值为630元,亩盈利337.3元,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二)受自然条件影响偏差较大。今年,我市受降雨强影响,造成了我市20个乡镇受灾,32个村庄进水,农作物受淹面积141.85万亩,绝收面积19.88万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基本设施还较薄弱,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部分农田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粮食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

(三)产业化程度不高。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四)流通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动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由此制约了生产,又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市场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后劲不足。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种粮积极性后劲不足。原因,一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二是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由于务农不如打工,大量劳动力外出。剩余种粮劳动者的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外出打工增加导致“老人”农业、“妇女”农业,种粮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受到影响,大多数农民是凭经验种田,别人怎么种田,自己就怎么种田。

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利益

建设具有区域优势、抗灾能力强、生产基础好的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粮食基地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适度规模,充分考虑现有老产粮基地的作用,把我市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使粮食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与确保全市粮食安全适应。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努力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粮食是特殊的农产品,确保粮食安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在粮食生产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增加投入,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作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奖励,从上至下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二是要加大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采用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信息宣传,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关涉农部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强化农情、墒情、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

(三)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生产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淮北现有的中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技术资源,借助市内外各类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市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生产特点

与“九五”期间相比,“十五”期间我省的棉花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九五”期间我省棉花生产仍然维持在高峰期,据省统计局统计,5年间全省实际棉花生产总面积684.42万亩,年均面积136.9万亩。“十五”期间,由于市场因素,棉花面积大幅下滑,5年间全省实际棉花生产总面积502.25万亩,比“九五”期间年平均减少36.4万亩,减幅26.6%。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十五”期间,我省在开展棉花优新品种品比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了优良主栽品种——中棉所29、泗抗3号、湘杂棉3号、南抗3号、科棉3号、慈抗3号和赣棉11号等推广力度,压缩了淘汰品种的种植面积,改善了我省原棉品质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据统计,现在全省良种覆盖率与脱绒包衣率均达到了95%以上,优质杂交抗虫棉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80%以上。

3、单产水平大幅提高。“九五”期间全省皮棉实际亩产约135公斤,从*1年起,在全省逐步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杂交优质抗虫棉品种,大力推广了“三推广、三降低”(推广抗虫棉、科学施肥、简化栽培,降低治虫成本、肥料成本、管理成本)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和杂交抗虫棉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从而使我省棉花单产逐年上升,“十五”期间,全省实际平均皮棉亩产突破了158公斤,比“九五”期末亩增加皮棉23.6公斤,增幅17.5%。

4、皮棉总产有所减少。“九五”期间皮棉实际总产约为46.3万吨,年平均约9.26万吨。“十五”期间,由于棉花价格波动较大,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棉花种植面积下降26.6%,尽管单产增幅17.5%,但棉花总产仍有所下降,棉花实际总产约为39.8万吨,年平均约为7.96万吨。5年约减6.5万吨,年平均约减1.3万吨,减幅约16.3%。

5、皮棉质量略有下降。由于优质棉育种工作成效比较显著,皮棉纤维的内在品质与“九五”期间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一直以来,国家对棉花收购和加工要进行资格认定,*1年以来,我省认定了211家企业,对确保棉花质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现在正处于政策转型期,棉花收购市场放开,新的管理办法还未出台,棉花收购企业对棉花质量把关意识下降,导致棉花的总体质量有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收统装棉。市场放开,收购时不搞“一试五定”,不搞分质分级,导致纤维的一致性差,长棉当短棉用,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收超水棉。在棉花资源较为紧张的年头,全省各地都出现了田头收购、随摘随售,不仅不晒棉花,而且采摘“笑口花”的现象相当普遍,绝大部分棉花水分超标,导致棉包在贮存过程中霉变,影响纤维的强度和色泽。三是三丝问题。尽管三令五申、一再强调,利用化纤编织袋收棉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导致异形纤维比例升高,“三丝”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6、皮棉价格大幅波动。“九五”期间,棉花流通领域没有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基本上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价格变幅不大。“十五”期间由于棉花流通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棉花市场逐渐放开,棉花价格变幅很大,年中籽棉价格一般相差0.3-0.5元,而年与年之间价格变幅更大,*1年籽棉收购价为1.35元/斤、*2年为2.1元/斤、*3年为3元/斤、*4年为2.2元/斤、*5年为2.9元/斤,上下年之间价格波动值超出了0.5元/斤,02—03年达0.9元/斤。由于棉价的大幅波动,直接导致了棉花生产效益的上下起伏。

(二)存在问题

1、棉田基础设施薄弱。建立高产稳产棉田是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国家狠抓粮食安全,旱涝保收的良田基本用于水稻生产,而棉田主要是一些水利条件较差的耕地,再加上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我省棉区的影响,棉田提灌设施破坏惨重,多数尚未完全修复。因此,解决棉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是当前棉花生产的首要问题。

2、棉花收购价格波动较大。棉花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从国家利益来看,必须稳定发展。而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棉花生产发展十分不利,植棉效益不稳,棉农心有余悸,不愿多种、不敢多种、不愿投入,植棉积极性难于发挥,棉花生产也因此难于稳定。因此,稳定棉花价格是当前稳定棉花生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棉花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把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棉花生产方面的科技投入相对较少,许多棉花科技工作人员都抱怨棉花“生不逢时”,棉花的试验、示范、培训、宣传等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十紧张,工作难于正常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加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是发展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

二、稳定棉花生产的具体对策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国家把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非常高度,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农民处粮食的积极性比较高,粮食面积相应扩大,粮棉争地的矛盾比较突出。我省是全国优势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理应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然而,如何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稳步发展棉花生产,解决粮食争地问题,也我们当前应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就目前生产实际分析,要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避免粮棉争地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棉花生产,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改变棉花生产方式。一是改“棉油”连作为“棉麦”连作,增加冬季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二是大力推广棉田套种玉米等套种模式,在稳定棉花生产面积的同时,充分利用棉田空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2、调整棉田生产布局。一是由水稻田向丘陵旱地转移,发展丘陵旱地棉田。我省属典型的丘陵地区,丘陵旱地面积很大。在九十年代,我省通过大力推广“矮密早”种植技术,实现了丘陵旱地棉花的高产。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稳定棉花生产,就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丘陵旱地棉田,并研究相关配套技术,实现棉田由水田向丘陵旱地转移,实现粮棉双丰收。二是由双季稻田向一季稻田转移,发展一季稻棉田。双季稻的产量和效益比一季稻都要高,把双季稻区(田)的棉花向一季稻区(田)转移不仅有利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导致的劳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三是结合血吸虫防治,发展水改旱棉田。根据我省农业血防调查,我省血吸虫病重点疫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地区,这些地方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发展棉花生产,农民历来有种植棉花的习惯,因此,环鄱阳湖区一直以来是全国棉花优势主产区。九十年代,我省曾结合血吸虫病防治,发展水改旱棉田面积达60多万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受棉花市场和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等多因素的影响,疫区水改旱棉田面积下降,目前只剩面积约20万亩,血吸虫病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胁程度也正呈加重之势。为此,结合血吸虫防治,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疫区水改旱力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水改旱棉田。由于血吸虫不能离开钉螺,钉螺不能离开水,对疫区水田实行水改旱发展棉花生产,把发展水改旱棉田作为控制和治理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同时,把棉花生产作为疫区主导产业培植,可以充分发挥疫区原来作为全国棉花主导产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发展生产与有效控制和治理血吸虫病有机结合。据分析,我省适宜发展棉花的疫区面积达100多万亩。另一方面是发展棉田套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增加植棉效益,以效益引导农民水改旱。

3、提高棉花单位产量。大力推广棉花节本增效和超高产栽培技术,努力提高棉花单产,以单产的增加来增加棉花总量,实现扩大棉田的目的。

三、“十一五”期间棉花生产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牢牢把握国家把长江流域及环鄱阳湖棉区列入优先发展的优势产区的良好机遇,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靠科技、效益优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扩大面积,优化布局,主攻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规范市场,搞活流通,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等途径,努力改变目前我省棉花生产上陆地中长绒原棉单一结构的局面,逐步形成生产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的二元结构,以适应原棉品质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原棉多元化的需求。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优化棉花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实现棉花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以提高棉花纤维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提高原棉收购及加工质量,大幅度减少棉花“三丝”含量。

(三)区域布局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拟将重点建设环鄱阳湖棉区的彭泽、九江、都昌、永修、湖口、德安、星子、瑞昌、波阳等县(市)棉花生产基地。该区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棉田布局集中,主产棉花,单产水平高,棉花品质好,适宜建立适纺50支纱以上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渝水区、高安市、丰城市、临川区、进贤县等县(市、区)棉花生产基地。该区光热资源丰富,粮棉兼作为主,土壤较肥沃,适宜建立适纺20支纱以下的原料生产基地。

(四)推进棉花生产的对策与措施

1、扩大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在扩大棉花生产面积的过程中,各地要本着“分散向集中转移、低产向高产转移、小户向大户转移”的原则,进一步做好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调整工作,使棉田进一步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区域集中,促进棉花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全省棉花生产能力应稳定在*万亩、总产达到18万吨左右。

2、建立示范基地,推动总体跟进。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结合本省棉花生产实际,将全省棉产区规划为赣北陆地长绒棉生产区域和赣中陆地中短绒棉生产区域。在此基础上,选择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好、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为项目示范区,在每个示范区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基地,采取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标准棉田;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努力提高棉花生产和管理水平,达到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率先实现棉花生产现代化,由此带动全县并迅速辐射周边地区,从而推动全省棉花产业的整体进步,推动全省农业现代进程。

3、强化科技服务,普及先进技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在全省建立三大科技体系,即科研、良繁、推广三大体系。科研体系主要抓好新品种的培育、新技术的研究和集成;良种繁育体系主要抓新品种原种生产,为大面积种植提供优质种源;推广体系主要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棉花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以及农业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农业技术成果的广泛宣传,层层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棉农的科技植棉水平。通过三大体系的建设,使棉花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为生产力,使棉花产业成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4、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市场竞争力。一是充分发挥优质棉基地县良种棉加工厂设备好、包袱轻和连接科研单位、棉花基地及纺织企业的优势,与棉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优质优价,引导规范“订单”生产,建立利益返还机制,保持棉花生产基地的稳定,并与纺织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诚招棉纺企业到棉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走产销直挂之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棉与用棉单位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积极发展棉农专业合作组织,走合作社之路。针对棉农受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因素限制的现实,引导棉农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走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区和棉花产业的发展壮大。

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市场建设,在财政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扶持和培育市场发展。先后启动建设了义乌小商品市场、锦东商业综合体、四中农贸市场项目,引进开发了山东万商城、新世纪广场等项目,同时注重宏源市场、黄河农贸市场、锦水河服装市场、农机市场等传统市场的改造提升,为方便百姓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稳健运行。____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15%。

据统计,全县城区除商场、超市外,有黄河农贸市场、“四中”、锦水河街龙山小区摊点群,“老广场”、“锦波园”、“武装部”摊点群等6处农贸市场(摊点群),其中黄河农贸市场占地2.5公顷,经营摊位____0余个,市场经营面积36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县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新建的四中农贸市场(4975平方米)和锦东农贸市场(1____平方米)尚未投入使用。专业市场有宏源自摩城、龙泉家具大世界、平阴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3处。特色街区主要有文庙文化路餐饮休闲特色街、锦水河服装一条街、东沟商业特色一条街3处。目前,全县已初步搭建起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及运行方式并存的商品流通网络。

围绕重点市场建设项目推进,市场建设指挥部不断健全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各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3亿元的平阴义乌小商品市场于____3年12月28日开门营业;总投资5000万元的锦东商业综合体项目幼儿园部分已开园迎新,农贸市场和商业部分即将投入使用;总投资5000万元的四中农贸市场项目将于8月份恢复操场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山东万商城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即将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新世纪广场项目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工作,基础现已开挖。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分工分线,落实责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综合保障组、项目推进组,办公室设在县商务局,负责综合协调和保障工作。指挥部对重点市场建设项目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每个市场建设工作都成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制订工程推进的具体方案,将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到岗,倒排工期,确保按时间进度完成任务目标。新世纪广场项目由榆山街道、城改中心负责推进,山东万商城项目由锦水街道负责推进,淘宝城项目由城改中心负责推进,四中农贸市场由商务局、榆山街道负责推进。各成员单位也结合各自工作,明确分工,积极配合快速推进市场建设各项工作。

二是多方论证,合理规划。市场建设指挥部对每个项目进行多方论证,根据县里研究确定的方案,充分听取规划、建设、国土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算好对比帐,在尊重规划、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创新融资方式,抓紧招商引资,达成合作意向,全力推进市场建设。同时,在专业市场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杜绝设置沿街商铺,减少停车压力;在新建居民小区规划时,采取强制措施,规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便民商贸服务设施,确保规划的合理性,方便居民生活。锦东商业综合体、四中农贸市场建设开创了我县市场建设运营新模式。

三是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对四中农贸市场等政府投资项目,由主体单位与投资商成立联合办公室,指挥部全程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跟踪审计,确保工程质量和政府投资效益。对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新世纪广场、山东万商城等开发项目,重点保障拆迁清障等土地熟化工作,确保项目开工时间。工程开工后,重点做好协调、服务、配合工作,随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是强化服务,密切配合。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现场协调解决各项目在手续办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特别在平阴义乌小商品市场开业前,指挥部全体人员重点突破、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做好协调服务,各部门密切配合,强力推进,确保了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如期开业运营。在万商城、新世纪广场项目拆迁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订宣传方案,在10余家媒体宣传推介重点服务业项目,扩大我县三产服务业在周边区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我县专业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县市场建设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老百姓的期望还有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规划配套滞后。城区市场大都建于20多年前,规划建设的档次低,配套设施不足,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经破败不堪,如黄河市场和宏源自摩城市场棚顶破损严重,在交通、排水、防火、供电等诸多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历史原因,

城区建设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县城各类商业网点布局分散,中心商业区网点过剩、业态相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经营者相互交叉,未能形成凝聚力强、辐射面广的市场。(二)便民服务市场缺乏。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城人口急剧增加,十几年间县城人口由7万增至近15万,一些规划建设较早的居民小区没有配套建设便民市场,部分新兴住宅区商业网点发展滞后,形成了许多无序的商业摊点和马路集贸市场。据统计,目前城区沿街商户达5441家,经常性占道经营流动摊点1162户,涉及餐饮、蔬菜、瓜果、百货等经营类别,与群众日常生活十分密切,造成交通拥堵和道路交通隐患,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社会各界对市场改造升级的需求也尤为迫切。

(三)经营特色不鲜明。我县专业市场的专业性不强,县城专业市场绝大多数没有专业经营特色。如宏源自摩城、农机市场、龙泉家具市场等,其经营的商品在市场外随处可见、随处可买,专业市场变成了经营网点,辐射带动能力弱,形成了专业市场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规划滞后,出现了个别盲区重复投资现象,形成了“千街一面”的局面,业态聚集效应明显不足。

(四)专业市场数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批新的商品经营行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如家具家饰、汽车销售、旧货交易等行业,同时一批原来规模小、经营散的行业自发形成的市场快速集聚发展起来,如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机电新产品销售等,还有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煤炭经营、废旧物资回收等都迫切需要专业市场的引领和规范,促进集聚发展。

(五)专业市场管理缺失。除少数专业市场外,大部分市场(或摊点)都是开放式的,有的还是自发式、季节性的,没有市场主办方,市场成立没有政府部门的建设规划、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更没有管理主体,不能进行规范化市场管理运营。同时,由于国家实行建管分离和取消工商市场管理收费制,黄河农贸市场、宏源自摩城等市场,产权和经营管理责任归属于所在村居,导致专业市场在日常管理,设施维护、功能提升上不能及时跟进,直接影响了专业市场的形象和辐射作用。

(六)缺乏资金投入。专业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便民市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在规划、建设、培育完善的过程中,都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才能保证市场不断提升、经久不衰,而长期以来在市场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

(一)搞好前期论证,做好科学规划。本着“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市场定位,抓住新一轮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研究修编我县中长期商贸发展规划,加紧启动商业网点规划编修工作。对新区建设规划留足商业网点及农贸市场发展空间,对老城区有重点的增设农贸产品市场及便民服务市场,对集市贸易规划设立专门地点经营交易,在城区周边规划建设家居、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减轻主城区市场承载压力。针对市场建设先期投资大、培育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的特点,可以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思路,做到“建设一期,经营一期,滚动发展,综合受益”,这样既能逐步提升市场人气,有效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规避投资风险,保证市场建设有序健康发展。

(二)坚持项目带动,实施重点突破。项目就是经济,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在加快我县专业市场建设工作中,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力求今后每年都有洽谈项目,都有在建投产项目。在确定市场建设项目上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新市场的建设填充,一手抓老市场的改造提升。新市场建设方面,把专业市场大项目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大项目、好项目的辐射作用。万商城项目当前重点完成管线迁移,加快手续办理,强力推进一期商铺工程建设;新世纪广场项目重点协调办理有关手续,服务好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四中农贸市场和锦东商业综合体需尽快确定政府投资项目的经营管理模式,确保尽早投入使用。同时,积极谋划建设机动车市场、现代物流等市场,提升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老市场改造提升方面,把解决对行业发展、居民生活影响大的问题做为切入点、突破点,挖掘原有市场资源,通过新建、改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市场转型升级。对黄河农贸市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整修配套设施,提升市场功能,打造综合性新型农贸市场。宏源市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招商投资建设或政府投融资建设,激发市场新活力。在群众自发形成市场基础上,积极引导规划建设便民市场。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市场建设的首要难题是资金,为了加快市场建设步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公益性农贸市场,采取政府独立投资或政府入股投资的办法;对赢利性市场,采取招商选资的办法。建议,建立市场建设引导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一事一议”、减免税费等措施,吸引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建设投入,吸引业户入市经营;建立项目专项资金,用于项目的规划、包装、推介等先期工作。

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本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工作概况

我区的平改坡改造工作有一个发展过程:(1)从年到年为平改坡改造阶段。其中,-年,以市容景观道路两侧的多层建筑为重点,完成加顶平改坡67.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2345户;年,以新建带旧改为重点,完成平改坡7.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382户;年,以市重点质量整治项目和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为重点,完成平改坡19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454户。(2)从年至今为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阶段(以下简称平改坡)。年完成11.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042户。现在的平改坡是对环境整治、房屋整修、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造,居民称它是“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

二、居民群众对平改坡改造工作的反映

调研中,各方面对区政府重视平改坡工作总体上表示满意,认为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比较高,工作成绩明显。在与居民代表的座谈中,大家对现在实施的综合平改坡改造的欢迎程度,远远高于以前的加顶式平改坡。群众中有几种说法:

1平改坡后房价增值了。有些小区的居民代表高兴地说,改造后,我们这里的房价比改造前每平方米升值超过一千元以上,把钱化在平改坡上是值得的。

2平改坡后人的感觉好多了。小区居民普遍认为,完成平改坡后的感觉不一样,小区违法建筑拆了,绿化补了,居住环境变好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政府办了一件得人心的实事。

3平改坡有利于抑制房价上涨产生的负面影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当前,在群众对房价上涨过猛有意见的情况下,政府加大平改坡改造力度,是一件稳定人心的好事,与国与民都有利。

三、我区平改坡改造工作中的问题:

1配套跟不上平改坡迅速增量的需要。去年,我区平改坡改造量11.4万平方米。今年,我区计划增加到30万平方米,最近,提出力争50万平方米。但是,有关配套未能跟上:一是资金问题。我区平改坡预算资金计划只有30万平方米,新增面积需要增加资金,区的预算计划需要调整追加,市房地局30%的贴补资金需要得到市里的支持;二是政策不配套。平改坡改造工作还处于完善阶段,有一个探索发展过程,至今有些法规政策还不健全,有些小区还不具备改造条件;三是管理力量不足。全区仅有2个专职干部从事平改坡改造管理工作,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但是,面对大量的工作矛盾需要协调,各种居民的意见需要处理,难免顾不周全。

2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还不够密切。做好平改坡工作,涉及拆违法建筑、整治公用部位、环境卫生、施工噪音等一系列与居民利益有关的问题,需要得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其中,街道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现在,街道在平改坡改造前期,工作都很积极,努力争取把改造计划落实到本街道,主动承担部分改造的补贴资金。但是,进入改造施工期后,有的街道认为街道的任务完成了。从实践来看,施工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居民矛盾。相关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户藉警)都会增加协调解决居民矛盾的工作量,而这些单位都需要街道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协调和帮助。街道的这种优势是其他部门难以取代的。

3对居民的宣传引导还不够有力。表现在:一是对当前平改坡只能走有偿改造、多方筹资的道路的宣传不够。早期的加顶平改坡,居民不愿出资,认为是政府行为。后来,居民感到平改坡带来实惠,也同意出少量的资金。现在,居民要求平改坡,愿意出40%的资金,这是一种进步;二是对小区居民需要平改坡,平改坡使小区居民都得益的宣传不够。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戴顶“新帽子”的平改坡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平改坡改造,不仅仅使顶楼的居民得益,也使小区的居民都得到好处,部分居民对此并不了解;三是对平改坡改造工作是一项较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的宣传不够。居民认为,现在政府重视综合平改坡工作,以后政策会变,担心以后居民的出资比例还会增加;四是部分居民对平改坡改造的期望值过高。由于各个小区的条件不同,平改坡只能根据现有条件的可能,进一步完善小区的功能,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不可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4对新情况新要求的研究不够深入。当前,居民要求平改坡的呼声比较集中,有些要求值得研究,如:要求平改坡综合改造与成套率改造结合、放宽对特困旧小区改造的部分标准、加大对小区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强化新技术新材料的标准等。

四、做好平改坡改造工作的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平改坡改造的计划。今年平改坡的计划应该确保竣工30万平方米,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市房地局的支持,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力争年内开工总量达到50万平方米,努力满足居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如果资金不能全部到位,部分项目拟跨年度实施,把资金结算放到明年。

2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作用,提高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的能力。各有关街道要落实专管员或者联络员,自始至终地帮助平改坡的小区做好协调解决居民矛盾的工作。同时,尽力协助区房地局做好平改坡改造项目的协调工作,减轻平改坡增量过大带来的困难。碰到大的难题,街道有关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能主动帮助化解。

3做好居民思想的宣传引导工作,使政府的平改坡政策深入人心。要注意用事实和典型说话,让居民真正体会到是自己需要平改坡,政府是在为广大居民办实事,做好平改坡工作需要广大居民的支持;多方筹资、有偿改造是现阶段平改坡发展的方向;完善小区功能要符合广大居民的利益,符合现有客观条件。

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造船业格局持续发生了变化,产业重心由传统的船舶工业发达地区西欧向亚洲地区转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等四级格局。去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新船完工量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已达到96.7%,其中东北亚地区韩、日、中三国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已超过80%,世界船市中心转移至东北亚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近几年来,地方船厂迅速崛起,已占全国造船产量的三分之一,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形成了“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地域分布上逐步形成了渤海湾、长江口以及珠江口等三大船舶工业基地,上海、江苏的南通和泰州(含江阴和扬州)、广州、大连、舟山、山东的胶东半岛和福建的厦门等中型船舶产业集群。

*省已提出了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产业。于*年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舟山以*、*、*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大中型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与北仑港、台州以温岭和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杭嘉湖内河流域重点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

市委市政府对船舶工业更是倍加关注和重视,把发展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于*年出台了《舟山市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修造船业以舟山本岛为中心,以*、*、*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布局在六横、虾峙、小干、马峙、盘峙、册子、秀山、长涂、岱西、衢山等区域,逐步形成四大集聚区块:六横—虾峙集聚区块、小干—马峙集聚区块、盘峙及周边岛屿集聚区块、秀山—岱西—长涂集聚区块。船舶配件业逐步向*北部、*外岛、*、嵊泗等地扩散。

二、我县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截止20*年底,全县拥有船舶修造企业43家,占全市船舶企业的25%。其中在建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相对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占全市的16%。20*年船舶工业共实现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123.3%,占全县工业产值的21.2%,占全市船舶工业产值的22%。其中,造船业实现产值2.74亿元,修船业产值1.39亿元,中间产品和配套件实现产值8.7亿元。全县拥有6万吨兼修8万吨级、2万吨级、3000吨级船坞各1座,1000吨级船坞5座,船排24只,船台57只,1座1万吨级船坞、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大型船坞项目正在建设中。有船舶配套企业近20家(不包括常石大型船体公司和常石船业有限公司),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值82*万元,主要产品为铸件、船用配件、船用家具、卸扣、大锚、电瓶等。

目前,*船舶修造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日本常石集团、韩国韩进海运、上海舟基集团、香港恒利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我县,一大批船舶工业项目正在启动,主要有上海舟基集团在长涂岛、*东邦公司在衢山岛的修造船项目,日本常石集团在秀山岛的三期项目,海舟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等等。初步形成了全县船舶修造业“一心三区”的布局,即岱西船舶修造交易中心,秀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衢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和长涂中小型船舶修造区。

我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业、开发建设大吨位泊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世界船舶修造业“东移”的理想选择。我们相信,随着修造船产业的不断“东移”,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县投资船舶项目,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三、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特点及问题:

目前我县船舶工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固定从业人员约为21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1.2%。其中包括具有一定学历、职称的管理人员、技术型人才和普通施工人员等。二是外包工队伍人员约为2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8.8%,这部分人员组成随意性强,流动性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船舶工业人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不足。根据预测,到2007年我县船舶工业需要设计、策划、经营、安检、质管等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200—300名,焊、技、电、安装、管道、油漆等高素质技工5000余人。据统计,目前全县船舶修造企业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中这方面人才只有800左右,不到全县人才总量的5%,加上外包工队伍从业人员2000人中的焊工、技工、电工专业技术等熟练人员也只有1300多人,持有CCS证书或劳动部门核发的专业资格证书人员和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更是缺少,与预测数相差甚远。一旦我县在建大型项目陆续投产,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果船舶人才跟不上需求,就会在现有船舶企业之间造成人才恶性竞争,不利于*船舶工业的做大做强。

2、结构不合理。在800人船舶修造业人才中,具有技术等级及职业准入资格的约450人,占56.3%,初级工及职业准入资格的人才约350人,占43.7%,高级工及以上的不到4%,其中拥有高级技师等级的只有2个,技师9个,高级工15个。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140人,占17.5%,其中研究生1个,大学本科65人。一半人员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人才发展可塑性相对来说比较小。反映出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结构极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这对提升企业档次和提高船舶产品质量均带来不利影响。

3、培养力度不够。我县大部分船舶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人才观念、学习意识等都比较欠缺。一部分企业以降低成本为由,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不重视、经费投入很少;部分企业只重视对设备、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的增值,以及项目、资金的引进,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有的企业对培养自己的工人心存顾虑,担心自己培养的人才被别的企业挖走,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导致工人素质提不高,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能退化,研发创新能力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层次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不了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导向问题。一是在舆论宣传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仍然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判定人才的标准。每年我县在外引进人才,基本上引进的还是大中专毕业生,技工人才引进很少。二是在收入分配导向上,往往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干部。同时许多考生、考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对职业技术教育有片面认识,甚至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次等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招生困难,报到率不高,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我县的船舶企业技术工人后续力量出现了严重断档。

四、建议与对策:

船舶工业作为我县经济支柱的重要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必须要加快我县的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船舶工业人才工作

要进一步树立凡有一技之长者都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工人,他们都是推动我县船舶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打造省级先进船舶修造业基地的瓶颈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要把加强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培养船舶工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县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船舶人才培养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千方百计加快船舶管理、设计、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海洋学院、*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技校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扩充船舶修造相关专业,为我县船舶工业提供专业人才。二是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发挥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业技校之间通过联合、协作等方式,创建技工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基地,努力把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全市船舶修造技工培训中心,为我县船舶修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保障。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专家实地指导,同时派员到国外与国内先进企业学习先进修造船技术,为我县船舶工业及时输送高级骨干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广泛开展船舶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比技能,鼓励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3、强化意识,努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劳动部门要会同有关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船舶职业技能技术鉴定,强化持证上岗,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船舶职业培训鉴定质量认证制度。对无证上岗人员开设职业资格培训,对持证上岗人员开展CCS证书培训,确保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努力开展技师培训考评工作,加强船舶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船舶企业也应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真实凭证。

4、优化环境,进一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