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会考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计算式:φ=BS(BS)
2、推论:B不垂直S时,φ=BSsinθ
3、磁通量的国际单位:韦伯,wb;
4、磁通量与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成正比;
5磁通量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二、电磁感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注:判断有无感应电流的方法:
1、闭合回路;2、磁通量发生变化;
三、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四、磁通量的变化率:等于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值;φ/t
1、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的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磁通量的变化率由磁通量的变化量和时间共同决定;
3、磁通量变化率大,感应电动势就大;
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1、定义式:E=nφ/t(只能求平均感应电动势);
2、推论;E=BLVsinaθ(适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求瞬时感应电动势,平均感应电动势)
(1)VL,LB,θ为V与B间的夹角;
(2)VB,LB,θ为V与L间的夹角
(3)VB,LV,θ为B与L间的夹角
3、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大,感应电动势不一定大;
4、磁通量的变化量大,感应电动势不一定大;
例一 如图所示,xOy平面是无穷大导体的表面,该导体充满z0的空间为真空。将电荷为q的点电荷置于z轴上z=h处,则在xOy平面上会产生感应电荷。空间任意一点处的电场皆是由点电荷q和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共同激发的。已知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则在z轴上z=■处的场强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A.k■ B.k■ C.k■ D.k■
解析:(1)假设放在z轴上z=h处的点电荷为正电荷,则导体的上表面感应电荷为负电荷,下表面为感应电荷为正电荷。对于z轴上z=■处的场强由上面所述三部分场源产生的叠加而成,中学只学了场源为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并未学习场源为平面的场强公式,学生的求解暂时陷入僵局。
(2)考虑到导体的下表面距离xOy平面无限远,对其附近的场强影响可忽略不计。再考虑到导体的上表面的场强在z轴上下等距离处应该具有对称性,即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既然z=■处的场强无法直接求出,不如间接先求对称点z=-■处的场强。
(3)对称点z=-■处的场强也是有两部分叠加而成。点电荷在此产生的直接用公式求解:
E1=■=■。
既然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xOy平面感应电荷在此产生的与点电荷在此产生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大小E1′=■,方向沿z轴正向。
(4)根据对称性,xOy平面感应电荷在z=■处的场强大小E2′=■,方向沿z轴负向。点电荷q在z=■处的场强大小直接用公式E2=■=■求得,方向沿z轴负向。
最后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在z轴上z=■处的场强大小为E=E2+E2′=■+■=k■,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情境新颖,构思巧妙,体现了高考探索创新的思想和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有近似处理和对称法。近似处理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所谓近似处理法,就是突出主要因素,摒弃次要因素,进行近似处理,是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从事创造性研究的重要能力之一。本题导体的下表面距离xOy平面无限远,对其附近的场强影响可忽略不计就用了近似处理法。
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中.应用这种对称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某些基本规律,而且也能帮助我们去求解某些具体的物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对称法.本题导体上表面的场强在z轴上下等距离处应该具有对称性,即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用了对称法。
例二 如图所示,质量为M倾角为α的斜面体(斜面光滑且足够长)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底部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顶端与劲度系数为k、自然长度为L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的另一端连接着质量为m的物块。压缩弹簧使其长度为■L时将物块由静止开始释放,且物块在以后的运动中,斜面体始终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物块处于平衡位置时弹簧的长度。
(2)选物块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沿斜面向下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轴,用表示物块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证明物块做简谐运动。
解析:(1)设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ΔL,mgsinα=kΔL则ΔL=■,弹簧的长度为L+■。
(2)当物块的位移为x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ΔL,物块所受的合力为,F合=mgsinα-k(x+ΔL)=-kx,可知物块做简谐运动。
点评:本题立意明确,设问新颖,梯度较大,体现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对比分析可知,作为安徽卷物理压轴题是在课本选修3-4的课后习题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改编后的试题综合性增大,能力要求提高了。该题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就题论题,不教会学生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遇到情境新颖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除了加强对物理基本思路的训练,同时要对某些重点知识的典型模型进行适当的改组、拓展,从而达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的效果。
1、α粒子的散射实验: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前进;
(2)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了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击中金箔后几乎沿原方向反回;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1、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核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内)质子的质量约等于中子的质量;
2、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电荷数(Z);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质量数(A)
三、波尔理论:
1、原子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每个状态原子的能量都是确定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2、原子从一能级向另一能级跃迁时要吸收或放出光子;
(1)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放出光子;
(2)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要吸收光子;
(3)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hγ=E2-E1;
三、天然放射现象衰变
1、α射线:高速的氦核流,符号:42He;
2、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符号:0-1e;
3、γ射线:高速的光子流;符号:γ
4、衰变:原子核向外放出α射线、β射线后生成新的原子核,这种现象叫衰变;(衰变前后原子的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1)α衰变:放出α射线的衰变:AZX=A-4Z-2Y+42He;
(2)β衰变:放出β射线的衰变:AZX=AZ+1Y+0-1e;
四、核反应、核能、裂变、聚变:
1、所有核反应前后都遵守:核电荷数、质量数分别守恒;
(1)卢瑟福发现质子:147N+42He178O+11H;
(2)查德威克发现中子:94Be+42He126C+10n;
2、核反应放出的能量较核能;
(1)核能与质量间的关系:E=mc2
(2)爱因斯坦的质能亏损方程:E=mc2;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教学 方向性
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新课改与高考改革相继出台,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以高考为核心,一切围绕着高考转,这是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的产物,由于有高考存在,高中历史不论怎么教,都难以收到有效的成果,所以,多年来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多流于形式,即使很多学校通过公开课推行改革,也只是形式主义,事后也都不了了之。高中历史新课改和高考历史改革以后,高中历史不再成为高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推动了高中高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探讨今后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1 从高考思维解放出来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高考以核心,那是因为历史要参加高考,现在高考取消了历史科目,所以,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历史教学的定势思维中走出来。因此,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变成培养人的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
由于高中历史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因此,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夯实“民间性”、“多元性”和“社会性”。历史教育必须摆脱宏大叙事――代表官方的划齐整一的政治性阐述,在不违反宪法精神的前提下,代之以在个性化基础之上的多元化社会性阐述。高史历史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平凡的个体生命。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感悟和评价来说,不同的教育者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不同的受教育者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评价。因此,高中历史教育的灵魂不仅在于凸显个体生命的差异性,更在于形成体现个体生命差异性的不同的解释流派。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着眼于张扬“人文性”、“精彩性”。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要不断追求精彩性。高中历史教学给予个体生命的除了“真实”内容,还应有凭依丰富的历史思想建构起来的“精彩”形式。它应该能引领人们立足现实,穿越时空,沟通过去与未来,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展现在学生面前。
2 活跃学生的思维,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不那么繁重,因此,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对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时刻要记住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知识的传统,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具有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且要重视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 对高中历史试题也要进行改革
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选择什么样的习题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有方向性改变。选择习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对有些历史知识进行单纯的传授不够,如针对中英《》可以编成一首记忆歌诀,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可以编成口诀等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动了脑筋,印象自然深刻。对于一些能力型习题,我们不仅要注意选择的针对性,而且要注重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并收到一定的实效。我们还要注意搜集运用资料、知识的应用迁移理解与发挥等技能技巧的培养。
长期以来,受标准化试题的影响,习题的题型也趋向“标准化”,变化越来越小,有些习题都是相互抄袭,一成不变,连答案也完全一致,这就难以在教学中起到其特定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自主设计题目,把“设题权”放松,只作一定的提示和要求。比如在课堂中讲授内容时往往是列出表格让学生填表,我们也可以指出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表格,促成学生思考,或者按照教学内容动手整理成一份资料,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总之,让学生在追求答案正确性的同时,也可以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或自主性,以提高课堂的效果。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1
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青年教师,自从20xx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xx年秋季山西普通高中进入全国新课程实验省区,我校新课程改革在摸索中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新课程体系以全新的理念,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所作的全方位变革,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全面深远的影响。
我校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八步教学法。以下对我参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做一简要总结。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2、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以教材为载体,让他们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学到更广泛的知识,掌握更科学的方法,培养能力,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民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体验。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我在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情景设置、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合作学习探究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因特网技术,开发教学课件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推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阳泉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以良性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动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追求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原来的一份试卷来判定学生优劣的评价机制已不能适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1)每一节课都对学生的发言次数做统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性等第评价(占20%);
(2)对每位学生的独到见解做统计(与教材课文不完全一致,但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占10%);
(3)对每位同学做的历史习作做统计(篇数和质量,有较高质量的小习作,还要班级、年级展示、交流,(占10%);
(4)完成有适当容量和难度的历史基础知识试题测试(平时学校统一要求完成的练习、作业或考试)(占60%)。
最后按这四个方面的比例,合计出每个学生的模块历史学习成绩。实践中这样的评价比只用一份试卷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合理、全面得多,深受学生欢迎,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感到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高一四班、七班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全面了解和熟悉学情的基础上,作了许多的有益的教学探索和思考,一学期以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学有所指,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全面完成了本期的历史教学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就一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期同仁批评指正。
1、要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目标,重视上好每堂课。为此,我做到:
⑴课前充分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优选教法,把历史教材所蕴藏的知识和用意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我认为高一历史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意识和品质。
而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典型而又有代表性的知识,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不能紧紧局限于书本,且有不可过多地使用补充材料,为此,要求老师必须谨慎地精选材料,优选最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从而达到“授人以渔”、自我发展的目标。
⑵全力投入课堂教学。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语速适当,抑扬顿挫,力戒罗嗦重复平淡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高中的学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热情奔放、情感丰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有望往往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因此,单靠课堂的教学,很难保证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理解透切,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就充分利用晚上辅导时间,与学生逐个交流,搜集问题与困难,针对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的解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既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近度和信任度,有把同学们的学习推向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趋势,使“学习兴趣、动机、技巧、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互推进”,较好地落实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项教学目标。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保持广泛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历史教学内容注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目前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学生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者大有人在,普遍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历史学习感到畏难,吃不得苦,心浮气燥,普遍贪玩。教学方法有欠缺,有待改进。
解决方案:继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个别学生的交流,根据实际讲明学习的功能和意义,加强学习方法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并建立督察机制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制定有助与学生改变不良习惯的特别评价标准和体系;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共同探索转化“发展生”的新法
21世纪的教育大势和要求,使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潘庄中学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高一历史老师工作总结3
一、政治思想方面: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撰写的论文“结合,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一文,获校教学论文二等奖,并被编入学校教学论文集。
在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政治活动及各项学术报告会,积极参加升旗仪式。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团结同志,钻研业务,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担任高一(5)(8)(9)(10)四个普通班的教学工作。针对扩招带来的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学期因面临历史会考,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1、高效稳妥地完成《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工作。
主要依据同学们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适当加快新课讲授进度,以变有更多地时间复习2本书,备考会考。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在“五一”后立即结束新课,掌握了复习的主动权。
2、高效扎实地落实基础知识,搞好会考2本书的复习。
在要求学生每周复习一本书的前提下,为落实基础知识,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了以选择题、(两册共二百四十多题)综合练习题为主的复习提纲,自己打印、作答案。工作量相当大。虽然工作较累,但能为同学们会考取得好成绩,再苦再累心也甘。
3、 加强题型训练,提高同学们的答题能力。
在会考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综合试题的训练,特别是相关题型的训练,如:如何解选择题、答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等,使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在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高一八班入校时,据年级组统计贡献人数为17人,高一会考该班A级为24人,不及格者仅为两人。(体育生)
三、教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