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级会计经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 教学 对策 课程设置
导言
会计知识对于从事经济管理的人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的压力与挑战也越来越大:海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这些因素组成的工作环境对于经济管理人员熟练运用会计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会计课程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备课程之一。然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管理工作岗位上,对其进行会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懂会计基本知识、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工作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实施会计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视同。
一、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特点
与会计专业相比,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不同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各类会计课程的目的在于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类会计技能:填写会计凭证、编制财务报表、报账报税等,即将各类经济信息转化成为系统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的目标是熟练掌握各类技能。但对于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会计的管理思想与流程,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模式而非亲身参与报账、填表的实际会计工作中去,即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这是两大群体的会计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
(二)会计课程安排不同
会计知识只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并非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会计课程仅占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而齐备,包括:(1)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 (2)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 (3)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进行区别教学,而非“大而全”,但部分会计教师却恰恰犯了这个错误,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和经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非会计专业学生而对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知识的学习,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何在,也不清楚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这些知识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法较单一
会计学除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外,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会计的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的结果又服务于各项经济管理活动。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学习掌握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运用会计的方法去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是很难实现的。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是目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改进
(一)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
充分认识到经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意义所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方面,而非技能方面,除了传授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外,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利用各种会计信息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决策。
(二)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
会计课程的内容是学以致用的知识,它既不抽象,也不深奥,与实际的工作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够仅仅将课程教学的内容集中在课本的讲解上,而是要通过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对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有一个更深入了解,对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知;而对于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各类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利用以及财务决策方法的运用,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或实务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和会计方法加以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策,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讨论,由学生对自己的分析结果和决策方案做出评价。因此,教师要主动搜寻合乎学生学习水平的案例做为教学之用,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源于生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二是案例难度要适中,如果太过简单,则达不到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太过艰深,则学生的积极性将会下降,因此,只有保持一定的难度,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情景教学 基础会计学 多媒体演示 语言描述 图形再现
一、情景教学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情景呢?一般来说,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景物、场景和环境;另一层含义是指人物、情节,以及由场景、景物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什么是隋景教学呢?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有这样几个基本要素:要明确教学主题;要围绕教学主题设置情景;师生共同融入这种情景;实现教学目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现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其一,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其二,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其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四,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所谓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情景教学在《基础会计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基础会计学》教学需要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越丰富,越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正是基于此,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情景教学在《基础会计学》课堂中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情景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把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1、情景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体会复杂多变的《基础会计学》内容
《基础会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相关概念,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基础会计学》本身的这种生动形象性决定着会计课堂中要使用情景教学,否则就失去了会计最原本的东西。当然,设置情景具有选择性,要依据一定的主题选择典型的情景。设置了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就便于学生以此情景为基点进行思考,得出相关结论。可见,《基础会计学》本身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要求《基础会计学》课堂设置情景,这也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
2、情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方法
今天的教育正在进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改革。素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心的全面教育,使各方面教育协调统一,从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更注重从学生这个角度来思考教学,不同于应试教育仅仅偏重于教、偏重于对学生的灌输。具体到《基础会计学》课堂,情景教学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它不是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什么。而是设置情景,让学生主动地走入这个环境去虚拟地感受,唤起学生的心理反应。素质教育还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而情景教学恰恰可以把师生共同融入《基础会计学》情景中。在这种情景中,师生可以通过谈话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情景教学正以独特的魅力带来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如果一堂课能够精心设置情景,采用情景教学,学生的反应是最为显著的:“知识间的联系容易理解了!对会计知识的印象加深了!”这就是情景教学取得的效果,也是学生最希望看到的。情景教学为什么会便于学生理解呢?这是因为情景教学能够使学生进入会计环境,这个会计环境对其就不再陌生,其好像是这个会计环境中一分子。这样,学生就能更自觉更好地思考会计概念之间的联系,也就便于理解了。为什么会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印象呢?因为《基础会计学》情景的形象性、生动性自然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加上学生置于会计情景中而进行的思考,印象加深也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景教学在不自觉中培养了学生思考会计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即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去思考问题,不能脱离这个环境。
4、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其认识论依据,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感性认识,最终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否则,学生就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很好地理解会计结论,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而采用情景教学,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识。设置情景需要把大量的资料和图片,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用多媒体把它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大大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认识。
三、情景教学在《基础会计学》课堂中的实施
既然情境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乐于学,那么该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创设情境呢?一般而言,情景教学在《基础会计学》课堂的实施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多媒体演示、语言描述和图形再现。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也就为其增添了广阔的前景。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刺激了学生的大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比如讲《会计学导论》一章,在同学们思考如何认识会计存在的理由及其与人的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浒》片段,进而提出水泊梁山的财务总监是谁?梁山上与会计有关的职位又是如何设置的?那种场景必然会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内心激动不已,产生出对会计知识的强烈渴望。
2、借助语言进入情境
语言描述是一种传统的方式,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针对不同情况适时调节。语言描述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会计事件、会计人物等。这要求教师善于描述、善于表达,就像一个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演讲家一样,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把他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投入到会计情景中。备课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教师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言必能激起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比如讲《会计事项与会计恒等式》一章,通过引入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的能量守衡定律,然后转入到国家、社会和家庭中,最后落角到企业中是如何运用的?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从而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企业中的会计事项与会计恒等式是如何形成的。总之,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声音等结合起来,创设乐教乐学的情景,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融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图形再现情景
图形是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直观教具,有些学习的内容是无法运用实物、模型的,图形在教学中发挥了实物、模型无法比拟的作用。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图形进行总结,这样既一目了然,又便于记忆和掌握,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一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我国目前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等,各种核算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因此,在讲授会计核算形式时,教师主要讲清楚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用图表形式表示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的账务处理程序见图1。
所以,在讲述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时,只要在第④步处加上一步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而在讲述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时,只要把科目汇总表改成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即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既获得了有关知识,又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一举两得。
四、《基础会计学》情景教学的本质目的及注意事项
《基础会计学》情景教学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这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人是生活、工作在社会上的,他要认清其周围环境、认清社会,才能更好地处理他与别人、他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培养其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基础会计学》情景教学的本质目的。但是认识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对事物有一个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多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基础会计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恰恰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会计学》教师要在这个良好的会计隋景中适时地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情景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方式,其背后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不能脱离这个本质目的,而仅仅停留在有趣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上。
另外,从《基础会计学》情景教学中可以看到,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陛认识,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能力,才能体现情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情景式教学就是利用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最终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让隋景式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注意事项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可接受性。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设置,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其二,直观性。问题的设计的内容要直观,是平时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三,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的思维与创造的空间大。其四,挑战性。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其五,真实性。真实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情景越真实,学习到的知识越容易在真实的情景中起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 课程 教学经验
财会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一门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因为这门课程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前面没听懂,后面的就别想懂了。比如“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笔者结合多年e累下来的经验,谈谈自己在以下几个难点方面如何使学生快速掌握具体内容的。
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的第三层次划分,第一层次是资金运动,第二层次是会计要素。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科目表中罗列了60个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对于初次接触会计的人来说,这是比较难于理解并掌握的。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这五大类中每一类包括的会计科目,都要熟记。资产类会计科目是按照资产的流动性排列的,库存现金流动性最强,排在第一个。非流动资产会计科目排在后面。资产类会计科目有三个“特产”: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这两个会计科目初学者容易搞混,应收账款就是别人欠公司的钱,属于资产类科目;应付账款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属于负债类科目。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也容易混淆,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放在一起记,而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放在一起记。负债类会计科目是按照负债的流动性来排列的,流动负债会计科目在前,非流动负债会计科目在后。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中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如何区分呢?资本公积与利润无关,而盈余公积与利润有关。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不属于成本类科目,而是属于损益类支出科目。三大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属于损益类支出科目,而那个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中如何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呢?比如某个企业生产服装的,销售衣服的收入属于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去年进了好多布匹(原材料),今年布匹涨价了,企业就卖掉了一些布匹,那就属于其他业务收入,属于次要收入。经营期间,有企业接受捐赠的原材料,属于非日常业务,进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在学习编制会计分录前,会计科目一定要熟悉。特别是哪个分类,属于资产类科目还是负债类科目要记在心里,等到写会计分录时就不会搞错,也不会借贷相反。
二、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账户的格式,尽管各不相同,但一个完整的账户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日期,即所依据记账凭证中注明的日期;凭证字号,即所依据记账凭证的编号;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账户的结构为T字形,左边为借方,右边为贷方。账户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统称为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对于同一账户而言,她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为: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资产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前面提到的三个“特产”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余额在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余额在贷方。成本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表示在产品的成本。损益类账户期末已结转,没有余额。例如,某企业“累计折旧”科目的年初余额为600万元,假设该企业“累计折旧”当年的借方发生额为200万元,贷方发生额为300万元,则该企业“累计折旧”的年末余额为多少?因为“累计折旧”的年初余额为贷方余额600万元,加上同方向的发生额即贷方发生额300万元减去借方发生额200万元,所以该企业“累计折旧”的年末余额为贷方700万元。企业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是编制试算平衡表的基础,而试算平衡表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依据。
三、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编制步骤:首先分析经济业务事项涉及的是资产(费用、成本)还是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收入);其次确定涉及到哪些会计科目,是增加还是减少;接着确定记入哪个(或哪些)会计科目的借方、哪个(或哪些)会计科目的贷方;最后确定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在借贷记账法下,编制会计分录的格式是:先写借方科目,再写贷方科目。会计分录为上下结构,上借下贷,借贷错开,金额相等。一般“贷”字应对齐借方科目的第一个字,金额也要错开写。编制复合会计分录时,对于多个贷方(或借方)科目,不必重复写“贷”或“借”,只需写第一个会计科目的“贷”或“借”,然后将相同方向的会计科目对齐即可。例题:企业向银行借款60000元,偿还期限为3年,款项已存入企业银行存款账户。首先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事项涉及到资产和负债;其次确定涉及到银行存款增加,长期借款增加;接着确定银行存款增加计入借方,长期借款增加计入贷方;最后
借:银行存款 60000
关键词:专业模块;情境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是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里的公共教育,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1]。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与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计算机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如何让计算机基础这门工具课更好的服务于各专业,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注点。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引入了基于“专业模块”的计算机基础内容分类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情境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 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加大。
虽然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基本目标,但由于生源和地区的差异,使得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2],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操作,大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局限于网络应用,如聊天软件的使用、收发邮件等,还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起点来组织教学,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2) 分类分层的教学不够深入。
在很多院校中,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大纲、教材、考核方式等,这使得我们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限制了许多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3]。在当今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已经不是单一的本专业的活动,这就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要求。因此,进行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势在必行。
3) 教学模式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院校也意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课时,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但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了“先老师讲授演示、后学生自我练习”的简单模式,没有把实践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实践的目的性。
2 “专业模块”的分类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知识、操作系统、图文处理、数据处理、网络基础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为重点,学生的操作练习也以等级考试题目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没有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在对毕业生进行技能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专业需求为背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引入“专业模块”分类方法,以增强计算机基础的工具作用,更好的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岗位技能要求。
把计算机基础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大类,与传统的教学内容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增强了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灵活的操作计算机,完成日常事务的处理,“专业模块”内容的引入,带给了学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教师围绕任务的解决过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如经管类专业,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熟悉日常办公软件、数据报表生成等方面,因此,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会让他们领悟到计算机基础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2) 加强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专业课是大学课程中的重点,其他课程围绕专业课,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模块”正是计算机基础与专业课的桥梁,加强了课程间的联系,辅助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机电类专业,通过PPT产品推广等实际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掌握了PPT软件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机电产品的各种参数。
3)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可以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教学内容而缺乏针对性,因此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专业模块”与“基础模块”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既考虑了学生的共性,又能区分个性,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校主要有机电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信息类专业群和经管类专业群。根据各专业群对计算机技能的不同要求,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各有侧重点,如表1所示。
3以机电专业为例,设计情境教学模式
3.1课程定位
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机电类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为导向,模拟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图文、数据处理,PPT产品演示及企业网站建设等内容。
3.2设计思路
1) 情境教学设计背景。
根据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调研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内容,机电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使用办公软件管理企业技术资料和台帐,设计正确、通用的操作流程及对企业的产品、形象进行包装推广。
根据这一技能要求,我们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分类,确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并在各个模块中建立学习情境,把对应的知识点归类到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2) 情境教学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教学内容由易到难进行授课,本文提出的教学情境中要综合考虑两条主线:教学内容和企业技能需求。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既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点,又要把它们有机的组合起来满足企业中实际的技能需求。这是情境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
3) 情境教学设计过程。
在明确情境教学设计背景及关键问题后,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改变机械传授理论知识、盲目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真实性。在机电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在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框架下,我们共设计了六个情境,涵盖了该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包含了课程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实现了两条主线的无缝融合。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3.3教学实施
在情境教学中,改变了原来的老师讲解、学生操作的简单教学方式,采用以“真实情境下任务驱动”为主基调,每个情境通过“任务布置、分析讨论、任务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的五步教学法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每个情境的教学形式可以分为:课内教学、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个部分,以8~10个学时为宜,课内教学主要完成任务的布置与提示、知识点的讲解与演示等内容;课内实践主要完成分析讨论、任务的理解与实施(包括个人实践与小组实践)、教师点评考核等内容;课外实践主要完成信息搜集、任务拓展等内容。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改变教学观念,“以生为本”。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教师与学生信息互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不应简单地告之问题在哪,应如何解决,而应该根据问题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2)采用“层进式”教学,严卡任务考核关。根据情境设计,有层次的组织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一个新的任务时,必须通过上一个任务的考核,方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指导老师在进行任务考核时,要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兼顾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考核时可采用学生答辩,集体打分的方式。3)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到计算机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3.4教学体会
通过在个别专业中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非常有条理,学习完一个情境后都有阶段性的收获,通过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学习,不仅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环境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情境中的角色都不一样,有时是企业的办公文员,有时是企业的产品推广人员,学生感觉教学过程比较生动,很能激发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应具有任务设计、组织引导等能力,能够设计出合理的任务,同时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因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材内容与经典理论教材不同,它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因此教材内容总存在滞后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创新、内容上及时完善。而不能按照教材内容完全照搬。
4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一项基本技能,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又难学的课程,掌握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着将来的职业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相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工具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北骥. 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9(8):109-111.
[2] 王春红,张瑜.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 职教论坛,2009(5):36-38.
[3] 王超.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小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1):9015-9016.
Situated Teaching of Fundamental-computing Course by Importing Special Module
GU Weiji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1. 巧妙设疑、鼓励质疑,诱发思维,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古人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要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富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能预测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选准问题的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激化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愉快情境 赏心悦目的课件对愉快情境的创设更是锦上添花,运用视觉、听觉的结合,使多个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悟出了信息技术的奥妙与真谛。
如在讲授PowerPoint时,我精选了一些学生参加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作品来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图、文、声、乐并茂的课件中感受了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学生会更认真学习,力求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3. 用生活中的事例生动的比喻或用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品一般要短而精,占时二到三分钟,适合穿插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物轶事、有效的比喻、小游戏等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小品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小品能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如讲到计算机系统时,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的,就好比一个人在堆满了谷物的仓库里打谷子,那怎么施展得开,工作效率又怎会高呢?于是,人们把谷子堆在仓库中,自己拿了一部分谷子到场院中去打,打完了再送回去。这下子,可没什么碍事的东西了,打谷子的速度快多了,内效率提高了。计算机也是这样解决了同类的问题。它把大量有待处理和暂时不用的数据都存放在硬盘中,只是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调到内存中,处理完毕立即送回硬盘,再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硬盘就是计算机的大仓库,内存就是它干活的场院。又比如我在讲文件夹时,我将文件夹比作某个同学的一个黄色的小书包,书包里装着六大科的课本,课本里还夹着试卷,这些课本就是小文件夹,试卷就是文件。在讲以文件的路径时。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出他上学和回家的路线,将这种“路线”引申为查找文件的路径。再问路径是唯一的吗?你走不同的路线回家会不会迷路?学生在简单的比喻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4. 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创设愉快情境 初中生好胜心很强,他们都有争冠军、拿第一的渴望,即使在两个人的比赛中取胜也感到激动的和高兴,因此我把竞争意识引入课堂。在我的教学班中,我一般会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这一组中既有信息素养较好的,也有信息素养很差的学生,让他们在一起共同协作学习。对于某些问题我将它设计成抢答方式,本组其它学生可以补充,有时对一些易出错、模糊的问题展开辨认或讨论,比如,怎么的一部计算机才算是高性能的计算机?然后再由本组一位学生综合回答,这样辩论或讨论使问题得以澄清,这也是学生倍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每到此时,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踊跃发言。学生忽而屏息思索,忽而眉飞色舞。当然,回答问题出错也在所难免,可能造成不愉快,不过教师处理恰当及时鼓励,以充分信任的情感帮助其自我纠正,让其进一步思考,把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心情巧妙地化解,使其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例如,在讲到计算机硬件时,分别拿两条不同类型的内存,要学生从外观分辨它们的类型并说出它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