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基本要素

审计基本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基本要素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基础要素包括标志设计、标准字体、标准色、象征图形及组合形式标志、标准字体。

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包括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形象,是在一个核心定值下的众多设计项目的整合过程,在统一下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是在一主体形象下的拓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的形象拓展标准和形象的使用规范,这一标准的确立,依赖于企业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标志设计是一个企业的象征识别符号,是整个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和基础,一般由标志图形、企业名称、专用字体和标准色构成,标志设计可分为图形、文字或图形与文字组合几种形式,应遵循准确传达企业理念,新颖独特的视觉形态和高度艺术美感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这一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问题更显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人文精神是一个与人的内在本质紧密相关的问题,可以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有人文精神的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探讨方式和重点而已。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象什么是人一样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此人们有各种理解但又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李连科认为“人文观不仅以人的本质说为根基,还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为内容,以实现现代化为当代中国人文观的主要目标”【sup】[1]【/sup】肖云儒认为“多年来人文精神的讨论,大都在人的精神领域和意义世界这个范围里,在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责任这个范围里展开的。现在看来,思维空间显出了一些逼仄。

人对人的责任可否充分履行,人生的意义可否充分实现,都不是孤立的人类能够独自解决好的问题。”【sup】[2]【/sup】也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生命情感、追求价值意义,不断地超越世俗生活的永无止息的自主精神和批判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的优先地位,主张普遍的东西只有建立在个体的感性生命之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可以归结为相互联系的两点:感性生命和个体独创。呼唤人文精神,就是要直面人类生存的意义危机,真切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致力于唤醒被超越于个人之上的东西遮蔽和窒息了的个体的感性生命和真实情感。”【sup】[3]【/sup】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关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但是,尽管具体的理解千差万别,总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即: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尊重,总的目标是为了让人能真正以人的方式和尊严来生活。

我们对人文精神所持的理解是: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分子,所以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考虑到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这两个方面。人文精神应是能使个人健康的发展、使社会和谐进步。我们知道,凡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因此本文不重于在一般层面探讨人文精神,而是侧重在今天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来探讨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因素,即基础性的因子。

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观念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也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对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和中国人也有许多的缺点,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近代中国的落后都是有着内在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就会落后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我们反思过我们的人文观念吗?限于篇幅和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不准备全面的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只是择要论述一些被学界广泛认可的观点。

1、传统的中国人文观念重整体轻个人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庞大的人际责任网中。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每一个人包括君王在内都扮演着多重的角色,强调个人对这种人际关系各方面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这种个体对于整体的责任。

2、提倡禁欲主义,强调等级权威

中国文化主张人要“清静无为”这样才能得道,“存天理,灭人欲”“六根清静”这样才能成仙成佛;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无戏言”、“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拥有权力的个人可

转贴于

以超越国家的律法之上,与此相应,等级观念十分强,三纲五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种等级观念下中国人性格中多屈从甚至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是一种软弱的服从意识、思想较为保守、做人重于做事。

3、重古轻今,总爱循先例,缺乏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千年来,孔孟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绝对的真理,人们注重的是“先王之法”、“圣人之言”,决不能离经叛道,更不能对“圣贤”提出质疑。

三、当前我国的国情分析

时光如梭,漫长的封建社会终于过去了。随着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中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如今中国又正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中国来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经济是基础,经济体制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更深层次的转变。应该说这种转变是机遇也是挑战,或者说的更直接一些这种转变有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带来危险,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在这个发生转变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和以后的具体推进策略和措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现在已经有所表现: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以前很好的传统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反映了诚实淳朴的美德在丧失,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有着尊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中国。贪污、腐败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切,也是今天中国的现实。

透过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和中国人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又接踵而来,这正是今天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要知道市场经济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和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不是完美无缺的。用的观点来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市场经济我们同样不能迷信,不要以为实行了市场经济就一切都自然会好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虽然我们实行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作为市场经济毕竟有一些共性。所以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所遇到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对我们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例如,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因为竞争能提高效率,但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心理失衡,今天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在增多就说明了这一点,过度的竞争也会使人为了谋利而不择手段,引发人性中恶的一面。这种过度的竞争实际上是有悖于提高效率初衷的。

四、宽容与公德意识应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如上所述,就中国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而言,是既有传统中国的一些不足又有现代中国的现实挑战,所以今天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此不打算全面的展开谈今天中国应倡导的人文精神,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无论何时何地凡是人性中美好的因素都是应该倡导的,所以这样全面的谈看似面面俱到实际是没有重点,我们所关注的是在“今天”中国的现实状况下应着重倡导的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1、对人的尊重和宽容是今天倡导人文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continuous audit,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ontinuous audit model,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BRL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building continuous auditing under XBRL environment, builds a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achieve real-time continuous audit func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On this basi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new type of continuous audit model based on XBRL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关键词:XBRL;连续审计;审计模式;构建要素

Key words: XBRL;continuous audit;audit mode;building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52-02

0 引言

随着XBRL的发展以及一系列XBRL技术标准的,XBRL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结合日渐紧密,基于该环境,本文将连续审计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与被审客户之间的实时有效连接,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生成的基于XBRL的数据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连续监控,随时对企业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取实时审计证据,对审计报告随时更新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审计报告的一种审计模式。

1 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

连续审计概念框架是连续审计模式的基础,只有在明确连续审计概念框架的前提下,才能成功分析连续审计模式所需要的构建要素,才能实现新型连续审计模式的构建。连续审计的概念框架分以下七个组成部分。

1.1 网络服务器 专用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被审计单位的实时报告系统。对接特殊服务器使得内部审计师和审计单位连接起来,使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核查相关的数据库就可以监视和控制被审计单位专用服务器的运行情况,审计后产生的报告置于单位内部审计师的特殊服务器里,为被授权的第三方提供审核的数据材料。

1.2 审计环境 被审计单位的实时会计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监控设备持续不断的运作产生的信息流组成连续审计环境。这些信息流将会被会计系统进行具备时效性的,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也是随着时间的更近进行更新的。

1.3 审计业务约定 连续审计业务约定是连续审计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业务约定的相关条件和款项主要取决于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包括传统审计部分和连续审计技术两个方面。

1.4 审计信息系统 连续审计的实际采用完全取决于相互连接的信息系统是否可靠,也就是说审计系统是否是完整的,安全的,有效的,以及可维修护理的。

1.5 安全信息传输 得到授权特定信息传输具有身份识别功能,能够保证私密信息不外漏并保持其完整性。确保服务认定水平的图章或标签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整理随时更新的审计报告电子版来生成。

1.6 长青报告 长青报告是指只要特定的第三方有需要,连续审计环境殊服务器可随时生成审计报告供其使用。访问服务器的时间内审计报告完全是开放的,动态更新的。连续审计报告提供三个层次的保证类型,根据重要性程度和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特定要求而定。

2 传统连续审计模式比较分析

连续审计模式是连续审计系统整体实现的理论模式,以技术实现为外在逻辑形式,内含审计各要素排列以及审计契约各方关系而形成的抽象逻辑框架。至今为止学术界提出过不少连续审计模式,目前,国际上应用连续审计的模式有以下四种:①Woodroof—SearCy模式;②Rezaee模式;③Onions模式;④ABCAM模式。每一种连续审计模式在精确性、报告方法和实时性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具体差别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四种模式通过采用数字、嵌入技术等不同的审计技术实现了连续审计,但是这些模式大多数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支持XBRL,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等缺陷,而随着XBRL财务报告被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这一变化,就需要一个适应XBRL环境的连续审计模式,基于已有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将尝试构建一个新型连续审计模式。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直接目标; 审计终极目标; 审计产品类型; 审计产品内涵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124-06

一、引言

人类是理性的,不会为审计而审计,只是希望通过审计实现一定的目的,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内部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地,这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现实生活中,一些组织的内部审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有些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还在为自己的生存寻找理由。不同组织的内部审计状况之差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审计期望差,而审计期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计目标定位不适宜。所以,内部审计目标选择是内部审计制度构建的基础性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目标有不少的研究,然而,许多文献是就内部审计目标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未关注内部审计目标与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联;同时,许多文献只关注审计人的目标,并未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本文联系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并区分利益相关者目标和审计人目标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目标相关文献有两类,一是研究性文献,二是权威机构颁布的规范。研究性文献涉及两个主题,一是内部审计目标是什么,二是内部审计目标变迁及其原因。此外,还有许多文献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1]及内部审计转型[2]①。

关于内部审计目标究竟是什么,蔡春[3]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阎银泉[4]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真实性是合法性审计的基础。欧阳丽君和武喜元[5]认为,内部审计应该以适当性、效益性为主要审计目标。时现等[6]认为,内部审计应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最终目标。曾智媛[7]认为,组织的总体目标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般目标,关键风险点的选择与确定就是内部审计具体目标。魏昌东[8]认椋中国内部审计目标存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分离,在制度规范层面,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但在操作层面,内部审计目标却仅被定位于查错防弊和评价各分支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余江涛[9]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的效果,促进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与经营目标。屈耀辉[10]认为,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有效性、真实性、公允性、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

关于内部审计目标变迁及其原因,刘世林[11]将我国内部审计实践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发现内部审计偏离其内向服务目标的情况始终没有得到纠正,始终是以财务收支合法性作为主要目标。王光远[12-16]将20世纪内部审计目标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消极防弊,管理审计阶段的内部审计目标是积极兴利,而融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内部审计,其目标是价值增值。谭湘[17]认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经济监督为主要目标的国家审计角色阶段,二是以经济责任为主要目标的角色回归阶段,三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杨钰和钟希余[18]将内部审计区分为合规型、增值型与过渡型三类,并认为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唐兆珍和高磊[19]认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表明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向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转变。王彤[20]认为,查错纠弊是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随着管理审计的延伸,内部审计目标转为帮助组织提高效率和效果,而内部审计的新目标是增加价值。张立民[21]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目标会不断演变。

一些权威机构颁布的规范涉及到内部审计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2]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3]颁布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IIA[24]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IPPF)规定,内部审计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上述研究文献及权威规范为我们认知内部审计目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然而,尚存在一些遗憾,第一,内部审计有一些基本要素,例如,内部审计需求、内部审计本质、内部审计功能、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内容等,这些基本要素是非线性关联的,现有文献大多缺乏在这些基本要素的相互关联中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第二,内部审计目标既然是人们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得到结果或达到的境地,这就说明一定有目标主体,而现有文献大多没有明确的目标主体。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内部审计相关的基本要素,区分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提出内部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地,这里的人们也就是内部审计关系中的审计关系人,从逻辑上来说,有三种,一是包括审计委托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二是审计客体,也就是被审计单位或个人;三是审计人,也就是内部审计活动实施者。由于利益相关者是审计关系的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仅关注两类审计关系人,一是审计人,二是利益相关者。内部审计目标也就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得到的结果,本文称之为终极目标;二是审计人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得到的结果,本文称之为直接目标。这两类审计目标具有逻辑上的关系,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目标之达成是以审计人目标为基础的,没有审计人的目标之达成,也就没有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之达成;另一方面,这两个目标可能出现偏离,也就是说,审计人的目标偏离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从而形成审计期望差。上述关系如图1所示,这是本文的研究框架(以实线标识的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由于审计人是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下生产审计产品,这种审计产品主要由利益相关者来使用,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两类目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审计人作为审计产品的厂商,要生产出令作为消费者的利益相关者满意的产品,否则,计人生产的产品就没有价值,而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审计产品又没有,短缺与过剩并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也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效果。

(一)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内部审计终极目标

包括审计委托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这需要从内部审计需求出发来讨论。任何一个组织的设立都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任何组织都离不开委托关系,而人性缺陷会带来影响组织目标的问题、次优问题,同时,组织环境会带来影响组织目标的风险,问题、次优问题和风险都会给组织目标的达成产生负面影响,通称为消极因素,为了应对这个消极因素,需要创设治理机制,内部审计是这个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所以,从内部审计需求出发,利益相关者是希望内部审计抑制消极因素,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这是最概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终极目标。

然而,内部审计抑制消极因素的路径有多种,审计功能也有多种,审计内容也是多样化,这就使得不同情形下,利益相关者希望内部审计得到的具体结果不同,从而使得终极审计目标也有不同的具体形态。

第一种路径,内部审计作为制衡机制的组成部分,行使审核功能。此时,审计主题是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消极因素表现为不合规行为、不合理行为、虚假经济信息、错误经济信息,统称为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由于是在内置业务流程之中,对于发现的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还要纠正。在这种情形下,利益相关者当然希望内部审计发现并纠正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以收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第二种路径,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行使监督功能。此时,审计主题仍然是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消极因素仍然表现为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然而,这是在业务流程全部完成之后的检查,已经发生的偏差已经难以纠正,只能是责任追究。所以,这种情形下,利益相关者当然希望内部审计发现偏差行为、偏差信息并处理处罚责任者,以收到惩前毖后的效果。

第三种路径,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行使监视功能。此时,内部审计主题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而是转换为制度主题,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特定的管理过程,二是制度设计及其执行。无论是管理过程存在缺陷,还是制度设计及其执行存在缺陷,都会对组织目标的达成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缺陷都属于影响组织目标的消极因素。在这种情形下,利益相关者当然希望内部审计发现管理过程及制度缺陷并推动整改,以收到管理过程及制度持续有效地运行的效果。

本文前面的文献综述中,一些文献所讨论的内部审计目标,事实上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讨论的,也就是本文所谓的内部审计终极目标。例如,蔡春[3]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时现等[6]认为,内部审计应以帮助组织增加价值为最终目标。曾智媛[7]认为,组织的总体目标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般目标。余江涛[9]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促进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与经营目标。魏昌东[8]认为,在制度规范层面,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些文献都是从组织目标达成的积极路径来讨论内部审计目标。本文认为,内部审计是通过抑制消极因素的路径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是从消极角度来阐述内部审计目标,二者虽有区别,但本质上是异曲同工,都认同内部审计要促进组织目标达成。

综合上述分析,关于内部审计终极目标,有如下结论:内部审计终极目标是抑制消极因素,促进组织目标达成。不同情形下,终极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内部审计作为制衡机制的组成部分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并纠正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偏差行为、偏差信息并处理处罚责任者;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制度及管理过程缺陷并推动整改。

(二)审计人的目标:内部审计直接目标

直接目标是审计人的目标,也就是内部审计机构希望通过审计活动得到的结果。一般来说,在审计关系中,审计人是由包括委托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创设的,审计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约,这种合约的主要内容就是审计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的审计产品。总括来说,审计人的目标是按合约生产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产品,审计人类似于厂商,利益相关者类似于客户,厂商的目标是生产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那么,什么样的审计产品会令消费者满意呢?在不考虑价格,并且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消费者满意度主要由产品种类及产品内涵所决定,就内部审计来说,一是审计产品的类型,二是这些审计产品的内涵。

内部审计能生产的审计产品的类型,是由内部审计功能定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内部审计固有功能包括审核、监督和监视,具体分为鉴证、纠错、处理处罚、评价、咨询。根据上述功能,内部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纠错产品、处理处罚产品、评价产品和咨询产品,鉴证产品是就经济行为、管理过程、制度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所做出的判断;纠错产品是在业务流程中发现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的更正要求;处理处罚产品是在业务流程之外发现的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的责任追究决定;评价产品是在业务流程之外将已经鉴证的经济信息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照以判断特定主体的绩效水平;咨询产品是对管理过程、制度缺陷的整改推动。一般来说,当内部审计作为制衡机制的组成部分时,其审计产品并不一定以正式报告的形式出现。

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内部审计产品的第二关键问题是审计产品内涵。审计产品内涵是以审计终极目标为基础,同时,还受到审计主题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审计主题所承载的审计目标不同[25-26],从而其内涵也不同。这里的审计产品内涵,事实上就是审计目标的内容。内部审计作为制衡机制中的审核机制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并纠正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其审计主题包括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对于经济行为,主要关注其合规性,对于经济信息,主要关注其真实性。所以,作为审核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和真实性。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偏差行为、偏差信息并处理处罚责任者,其审计主题仍然是经济行为和经济信息,所以,其审计目标仍然是经济行为的合规性和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可以对表征绩效的经济信息进行绩效评价,审计目标中还可以包括绩效性或合理性。所以,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真实性和合理性。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制度及管理过程缺陷并推动整改,其审计主题是制度和管理过程,主要关注制度及管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其审计目标是健全性,也可以归结为合理性。

综合上述分析,关于内部审计直接目标,有如下结论:内部审计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产品。不同情形下,直接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作为审核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和真实性;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作为监视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健全性或合理性。

(三)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审计满意及审计期望差

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直接目标生产具有一定属性的审计产品,而终极目标是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费之后的效果。包括委托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作为消费者,对产品审计消费之后,可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满意,此时,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匹配关系很好;二是不满意,也就是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之间的匹配关系不好,而是存在审计期望差,即利益相关者所期望的审计产品没有生产出来。

那么,影响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匹配的因素是什么呢?前文叙及,在不考虑价格,并且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消费者满意度主要由产品种类及产品内涵所决定,就内部审计来说,一是审计产品的类型,二是这些审计产品的内涵。所以,内部审计产品类型及内涵是影响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匹配的主要因素。就审计产品类型来说,本文前面将其分为鉴证产品、纠错产品、处理处罚产品、评价产品和咨询产品,审计产品需求类型和供给类型的组合情形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产品类型组合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供给与需求一致,其结果是审计满意,这些情形是表1中的对角线,在49种组合中占7种;二是供给与需求不一致,其结果是审计期望差,表1中的非对角线都是这种情形,49种组合中占42种。可见,就审计产品类型来说,很容易出现审计期望差。

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匹配关系的影响,除了审计类型外,还有审计产品内涵,终极目标所需求的审计内涵没有生产出来,利益相关者也不会满意,审计期望差同样会出现。本文前面区分了不同情形下的审计产品内涵,也就是直接目标的内容,作为审核机制的内部审计,其直接目标是合规性和真实性;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其直接目标是合规性、真实性和绩效性;作为监视机制的内部审计,其直接目标是健全性或合理性。这里的直接目标既可能是利益相关者所需求的,从而支持终极目标的,也可能是利益相关者所不需求的,从而不支持终极目标。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直接目标与审计人提供的直接目标之匹配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就审计产品内涵来说,其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审计产品内涵的供给和需求一致,其结果是审计满意,在表2的36种组合中占6种;二是审计产品内涵的供给和需求不一致,在表2的36种组合中占30种。可见,就审计产品内涵来说,审计期望差很容易出现。

综上所述,关于审计直接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关系,有如下结论: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直接目标生产具有一定属性的审计产品,而终极目标是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费之后的效果。审计产品属性主要表现在产品类型和产品内涵,这两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匹配了,就出现审计满意,否则,就是审计期望差。

四、内部审计目标变迁分析

本文在以上内部审计基本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区分利益相关者和审计人,提出了内部审计目标的一个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内部审计目标变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关于内部审计目标变迁,有不少的研究文献,其中,权威性的文献有两种,一是IIA颁布的相关规范中界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变迁,二是王光远教授对20世纪内部审计目标变迁的界定,本文仅分析这两种文献中内部审计目标变迁。

(一)IIA界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变迁

从1947年开始,IIA先后颁布了六个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书,还颁布了内部审计专业实务准则和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并且对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进行了多次修订。IIA的这些权威规范都涉及到内部审计目标,并且区分了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根据IIA的这些权威规范,其界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归纳起来如表3所示。

表3显示,虽然IIA没有使用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这些词汇,但是,事实上已经区分了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前者指计部门生产什么产品,后者指这些产品的用途。

SRIA No.1和SRIA No.2,审计产品是通过评价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生产出来的,这里的产品内涵无非是财务及其他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这些产品的终极用途是为管理部门提供防护性和建设。

SRIA No.3和SRIA No.4与前面两个职责说明书相比,有两点变化,一是改变了产品覆盖范围,从会计、财务及其他业务变化到业务活动,这个阶段是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大力发展时期,这一改变与这些趋势相一致。就产品内涵来说,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已经不太关注,对于业务活动,除了关注其合规性外,还要关注其合理性,管理过程是否存在缺陷或管理过程健全性已经成为主要的内涵。二是将“向管理部门提供防护性和建设”改为“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不再区分防护性和建设,这并非实质性变化。

SRIA No.5和SRIA No.6与SRIA No.3和SRIA No.4相比,也有两个变化,一是将业务活动改为组织活动,这扩大了内部审计产品的覆盖范围,但是并未改变产品的内涵;二是将“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改为“为组织提供服务”,扩大了内部审计产品的消费范围,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审计产品的消费者。

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SPPI)和IPPF具有革命性变化,直接目标带来的审计产品的类型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成为审计主题,其直接目标(也就是审计产品内涵)是鉴证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这些管理过程或制度的有效性是主要关注内容。终极目标从“为组织提供服务”改为“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含糊的服务到明确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更加有助于内部审计确定其直接目标,进而选择其产品类型和产品内涵,在此基础上,增值型内部审计也就得以登台亮相。

综上所述,本文的理论框架能解释IIA界定的内部审计目标。

(二)王光远教授界定的20世纪内部审计目标变迁

王光远[12-16]认为,20世纪的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财务审计到现代管理审计的发展,相应的,其审计功能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内部审计侧重于查错防弊,属于消极防弊;20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初,内部审计已由狭义的查错防弊逐步扩展到管理审计,内部审计除消极防弊外,更具有积极兴利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审计扩展为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具有增加组织价值的作用。总体来说,20世纪内部审计目标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是消极防弊,管理审计阶段的内部审计目标是积极兴利,而融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内部审计,其目标是价值增值。

显然,王光远教授这里讨论的内部审计目标是使用内部审计产品之后的效果,是终极目标,这些终极目标尽管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都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服务组织目标的路径不同,在传统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通过消极防弊来服务组织目标,也就是抑制对组织目标有影响的错弊来服务于组织目标;在管理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管理诊断的方式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管理过程,通过管理优化来服务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在融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对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进行确认,并在缺陷整改中发挥咨询作用,通过确保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效果,为组织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内部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这个理论框架能解释王光远教授对终极目标的分析,大体来说,在传统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主要是作为审核机制或监督机制;在管理审计阶段,内部审计是作为监视机制;在融风险管理、治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内部审计阶段,内部审计仍然是作为监视机制。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目标就是人们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所希望得到的结果或达到的境地,这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本文联系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并区分利益相关者目标和审计人目标来研究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目标包括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

内部审计终极目标是抑制消极因素,促进组织目标达成。不同情形下,终极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内部审计作为制衡机制的组成部分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并纠正偏差行为和偏差信息;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偏差行为、偏差信息并处理处罚责任者;内部审计作为监视机制时,其终极目标是发现制度及管理过程缺陷并推动整改。

内部审计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利益相关者满意的审计产品。不同情形下,直接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同,作为审核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和真实性;作为监督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合规性、真实性和合理性;作为监视机制的内部审计,其审计目标是健全性或合理性。

直接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基础,直接目标生产具有一定属性的审计产品,而终极目标是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费之后的效果。审计产品属性主要表现在产品类型和产品内涵,这两方面的供给与需求匹配了,就出现审计满意,否则,就是审计期望差。

本文的理论框架能解释IIA界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及王光远教授对20世纪内部审计目标变迁的分析。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目标是一个体系,不同层级的目标之间需要协调,否则,就会出现审计期望差。同时,内部审计各基本要素之间紧密相关,内部审计目标与内部审计需求、内部审计本质、内部审计功能、内部审计主题等密切相关,不能就内部审计目标论内部审计目标,各基本要素协调一致的内部审计制度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詹俊.论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01(5):31-34.

[2] 王道成.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确保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06(5):2-5.

[3] 蔡春.论内部审计的功能、目标及其实现条件[J].审计研究,1996(2):41-43.

[4] 阎银泉.试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目标及其实现条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10):155-157.

[5] 欧阳丽君,武喜元.试论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在目标上的区别[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0):154.

[6]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7] 曾智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选择与实现[J].经济师,2009(2):197-198.

[8] 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2010(2):164-168.

[9] 余江涛.基于内部控制要求的内部审计目标[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67.

[10] 屈耀辉.ISO26000与内部审计目标重释[J].中国内部审计,2012(6):32-36.

[11] 刘世林.近期中国内部审计研究与发展评述[J].财贸研究,1992(4):68-71.

[12] 王光h,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一)――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00―1960年[J].财会月刊,2003(3):3-5.

[13]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二)――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60―1970年[J].财会月刊,2003(5):3-5.

[14]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三)――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70―1980年[J].财会月刊,2003(7):3-5.

[15]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四)――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80―1990年[J].财会月刊,2003(9):3-5.

[16] 王光远.消极防弊・积极兴利・价值增值(五)――20世纪内部审计的回顾与思考:1990―2000年[J].财会月刊,2003(11):3-5.

[17] 谭湘.论农垦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风险导向观[J].中国农垦,2011(6):67-69.

[18] 杨钰,钟希余.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及其需求动因研究――基于对湘潭市上市公司的调查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3-69.

[19] 唐兆珍,高磊.IIA内部审计定义演进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J].财会通讯,2012(2):41-43.

[20] 王彤.MBO理论与内部审计目标管理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12(6):37-39.

[21] 张立民.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3(4):24-27.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Z].2003.

[2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Z].2013.

[24] IIA.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Z].2013.

审计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事业合伙人之所以发展分包伙伴,是否是因为按照价值链分析下来,某一个或多个活动由自己来做已经不经济了,所以应该分包出去?他是否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价值链,看哪些工作自主完成、哪些分包,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拓展一步,在事业合伙人与“客户”、“事业合伙人”与“分包伙伴”这一组相对“横向价值创造流”的关系中,是否是“客户”影响和改变着“事业合伙人”领导的业务价值链、事业合伙人再把这种影响传递出去给“分包伙伴”?再拓展一步,“事业合伙人”与总部的关系,是否“事业合伙人”把一些支援活动即辅增值的活动“分包”给了总部,让总部作为后台支持共享服务中心,从而自己更专注在创造价值的“主要活动”上?而且这种“事业合伙人”的业务价值链在五种关系的变化下会不断调整迭代?

德:为了继续生存和成功,每个组织都必须成为变革的领导者。要成功地引领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创造变化。必须有组织地抛弃那些已被证明不成功的东西;也必须在企业内有组织地不断改进每一种产品、服务和流程;必须善用成功,尤其是意外的成功;还必须有系统的创新。

要想预测流通渠道和顾客购买场所的变化(购买方式也同等重要),你就必须置身于市场之中,观察购物者和未购物者,提出“愚蠢的问题”。现在,我要给主管人员的正确建议就是:走出公司!

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会变成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可能受控于一个财务体系之中,但基本上,会被当做不同的企业来经营。与伙伴工作基本上是营销工作,这意味着我们要问这样的问题:对方的价值观、目标和期望是什么?

美国与欧洲的一些跨国性后勤服务公司对工作进行界定,专注于工作,界定绩效标准,让雇员参与生产率提升活动并把他们当做最重要的创新源泉,每个雇员以及每个工作团队都要进行持续性的学习和培训。它们明显地提高了生产率,在有些企业中提高了一倍,这使得它们可以给工人提高工资,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相关但绝非巧合的是,这类生产率提升都是由外包商创造的,而不是在服务工作实际发生的组织内,比如总说医院(整理病床)、大学(学生膳食)。

熊彼特定义了“企业家精神”,把它描述过“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为了获得更新、更好的事物,你必须摒弃过时的、无用的、不再具有生产力的事物,还要摈弃过去错误的和失败的努力方向。

A:应该怎么界定事业合伙人的绩效和成果呢?他是否就是在充分平衡总部、客户、分包伙伴、核心经理和社区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管理好公司,作为“受托管理人”,还是应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德:我在“公司治理”一文中,以企业的高管层的绩效和成果如何界定为分析主体,指出以上这两种解释都曾经有过,形成于1950年左右,第一种的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界定什么是成果、以及什么才算充分平衡,第二种的问题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往往意味着在六个月或一年内股价会上升,而对于企业和控股股东,短期资本收益是一个错误的目标。

盈亏数字衡量的是经营绩效而不是管理绩效。一家企业在今天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前的管理者在过去那些年里的绩效。因此,管理层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尽职尽责地使今天的企业为明天做好准备。一家企业的未来主要是由四个领域内的当前管理绩效塑造成的:在划拨资本方面的绩效;在人员决定方面的绩效;在创新方面的绩效;战略与绩效。

研究了德国和日本企业的治理实践后,我的建议是,对企业的高管层来说,应追求“企业财富创造能力最大化”(A补充说,我们把这个界定的方法移植到和企业高管一样肩负责任的事业合伙人,即要界定事业合伙人的绩效和成果时,应追求“事业合伙人负责领域的财富创造能力最大化”),正是这个目标能够整合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并且把负责领域的运营绩效DD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人力资源及其开发DD与财务要求和财务成果联系起来。所有参与各方,都是依靠这个目标来达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A:那么对于事业合伙人的“目标制定-评估”的闭环工作应该多久开展一次、如何开展呢?

德:预期会形成一种正式的商业审计制度,往往3年进行一次就够了,需要基于预先设定的标准,并要经过对企业绩效的系统性评估DD首先是企业使命和战略,然后是市场营销、创新、生产率、人力资源开发、社区关系,一直到企业盈利能力。这件工作应该由类似外部会计师审计师那样的独立审计机构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