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常见典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9-02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每个高中生都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了。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正确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飒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总之,围绕诗歌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有效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71.
[2]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J].中学语文,2013(Z2):80-86.
[3]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3):53-54.
[4]文永美.浅谈古代诗歌鉴赏[J].新课程,2013(03):127.
作者:赵静静
【摘要】我国的文学文化遗产里古典诗词是重要的部分,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中,如何提高高中在校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需要研究的课题及注重的内容。本文就鉴赏古典诗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 鉴赏
1.前言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是每一个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都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语言与中心思想,这个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难题,中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学习古典诗词视成洪水猛兽。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情感及思想内容、了解古诗词描述的意象、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古诗词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能力。
2.掌握古诗词的意义
古代的诗词通常是运用丰富的内容、充实的意镜通过含蓄且简单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读懂古诗词,就不能正确理解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意境,造成学生在做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时难以下笔,错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因此,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思想内容是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基础,透彻的了解古诗词题目、解释的基本内容。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接触过很多的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以一些著名的作者的具体情况、古诗词中经常见到的意境、古典诗词的特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怀古诗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功名成就或者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送别诗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思乡诗是作者表达人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思想。这些初步了解的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基础知识进行分类,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相关的知识,掌握不同的古典诗词的情感及思想内容。
3. 培养学生赏析古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古诗词中的含义和重点了解整篇古诗词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从作者运用的的语言艺术,了解古诗词的运用,教会学生根据诗词的表达方式判断古诗词是寓情于景还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法。有一些古诗词要通过文章的关键字下手,掌握古诗词中的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从形象性、生动性、准确性等方面了解诗词用词的妙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避免讲课方法太过深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掌握更多的典故,欣赏诗词时便能很快的了解诗词采用的典故,更快掌握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古诗词的感情隐藏在诗词的语句中,因此就要求学生要从不同的方向去了解诗词的技巧,还要掌握古诗词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整篇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教师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熟悉古典诗词中经常运用的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比如通感、比喻、反复、夸张、互文、对比、双关等修辞手法,根据修辞手法判断古典诗词运用的抒情方式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然后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是烘托、象征、欲扬先抑还是渲染等,最后要教会学生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正确的判断使用怎样的手法后,结合古典诗句进行细致分析,运用这些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诗词是将一切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到诗词的句子中。所以,在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在了解古典诗词、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指导学生积累知识,掌握技巧,寻找规律,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得到时效性的提高,引导学生找到诗词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诗词阅读中利用自己的感情去体验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文言文 语法教学
首先,要明确语法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目的。文言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而不是为了传授系统的基本知识。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要求都涉及语法知识。因此,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法讲什么,应以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无实际用处为标准。我们知道,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古文语法教学中无需全面讲授古文语法。而只要讲授那些古今不同的句式和语法成分。就是说,在讲授语法时,不应考虑讲授的是否全面、系统,而应强调重点、实用。不要全面开花,而要重点突出。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
其次,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要明确的是,注重体系,并不是将文言文中所有的语法项目不加选择地如数搬进教学课堂,而是精简语法项目,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等。先说通假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对于词,个人认为应落实到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上来。对每课中的的重点实词应重点训练,尤其是高考考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更要常提常讲常归类。还要注意多义或易混淆字的比较区分。对于词类活用,我们应注意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类比,从语法的角度分析活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词通常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动词则不能带宾语等。
文言句式尤其是一个难点,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构成特点和一般使用方法,尤其是句式特点。分析常见且易混淆的倒装形式,如“句读之不知”中“之”就是宾语前置标志,而“沛公安在”中就没有宾语提前的标志。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这句话的涵义。使学生做到真懂,而非懵懂。通过比较总结让学生认识同一种句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作用。同样,讲“状语后置”也要细到这般地步。这些过程看似繁琐细碎唠叨,但绝对是对语法的巩固强化,是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高一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当然,结合一定的练习也是必要的。练习的选择不在于文章意思层面,在于注重语法结构的考查,而这种强化反应也绝非是机械僵化的练习,而是语法直觉的培养。
对于这些知识,还要做到适时梳理。平时所接触的知识是零碎、不成系统的,这就有必要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印发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的文本材料,结合“随文学习”之所得,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教师再采用讲解、启发等方式“点一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再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力求形式丰富多样。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比起现代文,古文的语法知识就不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对文言文的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为此,在文言文的讲解中,我经常搜寻一些文坛典故、名人逸事、幽默故事等语料,以之为引子或小结,来使文言语法知识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另外,我还经常创设一定的阅读理解的困境,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多种方式如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均相机灵活选用。现在学校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利用这一契机。文章基本字词和文章大意落实这关由小组合作完成。课前老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参照本课的要求对课文充分讨论预习。上课时每组选定发言人到讲台前去大声讲解,老师适当强调和点拨或者纠正。然后以评分形式根据小组的讲解情况给以打分。同学们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表现欲,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有时一个问题会有很多同学抢答,这样很能调动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异常火爆。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1-02
作者简介:李江超(1981―),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靖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2005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也逐年攀升。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依然薄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诗歌部分的得分率和答题水平,让教育界堪忧。为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二、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学习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穿、惊”两字的运用,深刻体会山势的险峻,以及汹涌澎湃的巨流对岩石的冲击。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
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四、诗歌补白与改写,在创造与审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几乎是每首诗歌都会有的现象。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这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单一地理解诗歌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破坏诗歌原有意境和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补白内容进行再次改写。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长亭送别》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原诗进行改写。其中就有学生写道:“愿清风满载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几日,比肩而坐,携手言欢划夕阳。十里长亭送别,历历在目,盼君满载思念而归。”这是学生在充分领会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学生对诗歌的补白与改写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分析诗歌技巧,感受诗歌魅力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而苏教版必修教材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千古江山”就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古事” 。而在必修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所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显性和隐性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比如在《雨霖铃》的上阙中,“寒蝉凄切……竟无语凝噎”这个部分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是对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描述。而下阙“念去去千里烟波
……”这部分则是虚写,是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学生只有掌握了虚与实的技巧,才可以在实写部分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情,也才能在虚写部分把握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在《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有相当多的典故,学生只有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忧愤。
参考文献:
[1]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