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活动经验;数学思想;问题意识;探索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59-03
【作者简介】杜建军,江苏省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沭阳,2236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探索规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基本课程内容之一。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起,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一次有明确主题和内容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其教学目标不是指向规律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不断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发展数学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下《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为例,谈谈对探索规律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出示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对于多边形及内角和,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再研究些什么?
引导:你们对这些问题打算怎样进行研究呢?
谈话:这种从简单入手、有序思考的研究策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这样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它的意思就是说,比较困难的事情,都要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今天就让咱们从比较简单的图形――四边形开始研究。
课始的提问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通过“你们打算怎样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研究方法,初步渗透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究策略。
二、选择策略,研究个案
1.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四边形?在这些图形中,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图形的内角和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猜一猜,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数学学习离不开大胆的猜想,同时也得进行科学验证。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放的红色四边形图片(图1),想办法求出它的内角和。
这里选择直角梯形作为学具,其中有两个角是直角,另两个角分别是120°和60°,便于有些学生用测量的办法求出其内角和。这里把直角梯形当作一般的四边形让学生进行度量和计算,得出360°为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
操作:W生用不同方法进行验证。
汇报:请用不同方法验证的同学到讲台前来汇报,明确测量的方法有时会产生误差,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分割法。
追问:像这样将四边形分割为两个三角形以后,原来四边形的四个角都“躲”到哪去了呢?
引导学生发现分割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的总和就是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
谈话:我们把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总和。原来,不用量也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比较:刚才我们用测量法、分割法分别求出了四边形的内角和,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简单呢?
追问:任意一个四边形是否都能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呢?
演示:利用几何画板课件演示四边形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发现任意四边形都可以分割为两个三角形。
小结:从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引发猜想,并举例验证,从而得出一般的结论。由特殊到一般,是获取结论的重要方法。
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探究是本节课探究活动的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验证方法的比较,感受分割法的简便,初步体会可以将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其内角和。同时让学生通过回顾对四边形内角和的研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接下来,你想研究几边形的内角和?
引导:要求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你能运用研究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也来试一试吗?请同学们拿出画有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操作纸,想一想,分一分,并算出每个图形的内角和。
汇报:让两名学生到台前汇报。
引导: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从同一个顶点出发向其他顶点连线,这样分割有什么好处呢?
小结:有序操作和思考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从一个顶点出发,向与它不相邻的顶点连线分割最为有序方便,引导学生学会更加合理的分割方法。
三、发现规律,建立模型
1.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
提问:对于其他多边形,是否也能像刚才那样将它们分割成一些三角形呢?
小组合作,任意画一些多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多边形都能分割成一些三角形。
2.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
提问:如果要求一百边形或边数更多的多边形内角和,要不要将这样的多边形画出来进行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还有什么奥秘呢?
引导:观察刚才的研究记录,你有什么发现?你能通过刚才的研究找出多边形内角和的秘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提问: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什么有关?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汇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边数-2)×180°。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人类经过多年的探究才发现的规律,我们仅在短短一节课中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通过让学生求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抓住“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什么有关?”这一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信心。
四、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提问:回顾我们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总结:这节课,我们从特殊到一般,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这样的思想方法,更加智慧地去学习数学,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数学中更多的奥秘!
在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从知识本身、探究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及数学思想等三个不同层面进行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埋下数学思想的种子。
【教后反思】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四下“探究规律”专题活动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笔者力求体现以下三点:
1.关注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本节课作为探索规律的专题内容,教学中不是直接将方法呈现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探究过程,自主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还要让学生概括求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初步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在试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虽然能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但让他们总结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算法还具有一定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让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边数”“分成三角形的个数”“内角和”等数据依次填入表中,这样容易得出以下结论:图形的边数越多,分成三角形的个数就越多,内角和的度数也就越大;多边形分成三角形的个数总是比它的边数少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的倍数。这些发现都是概括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活动经验。
2.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
“问题”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要鼓励学生用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本节课教学的生长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基于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质疑,提出问题。因此,笔者在课始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课题,让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特殊的四边形内角和是360°时,引导学生猜想并提出“其他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吗”“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等问题。通过“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已有数,分析存在的规律,得出任意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通过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思想,彰显数学魅力。
本节课设计注重转化、类比、归纳等思想方法的渗透。由长方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到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由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探究类比到对其他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通过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内角和的探究,归纳出任意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将多边形分割转化为若干个三角形来计算其内角和,将新的问题转化为学过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有研究显示,重度肥胖伴脂肪肝患者中有约25%并存肝纤维化,1.5%~8%并发或即将发生肝硬化[2~4]。因此,加强对脂肪肝的防治,对阻止其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可能,改善其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笔者自2001年采用中药“脂易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发现脂易消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降低其血脂,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排除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药物性及免疫性肝病及肝硬变、肝癌等严重肝病者。全部120例患者,均为2002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病人,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1.2~67.1岁,平均48.8岁;病程5.2个月~10.6年,平均5.9年。
1.2 诊断标准 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和肝脏病学关于脂肪肝诊断标准[1,5~7],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症状有肝区胀满、隐痛或两胁不适感;胃脘满闷不适、疲劳乏力,烦急,大便粘滞不爽,腹胀食后为甚。(2)B超显示肝内光点密集。增粗、回声增强,小血管显示不清,肝后缘回声衰减;或CT检查示肝密度普遍降低。(3)肝功能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谷氨酰转移酶(γ-GT)轻至中度升高。(4)血检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增高。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中药脂易消(脂易消:半夏、泽泻、决明子、猫鼻子草等组成)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250ml,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2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期间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进食量控制到原食量的2/3,并少进油腻性食物,低糖低脂饮食,并多吃蔬菜水果,戒酒和控制体重。
1.3.2 观察指标 检测全部患者治疗前后ALT、AST、γ-GT和TG、TC、HDL-CH指标值。治疗期间禁用其他降脂或以治疗脂肪肝为主治的中药或西药。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
2 治疗结果
2.1 肝功能测定结果 肝功能检查主要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氨酰转移酶(γ-GT)。治疗前后检测结果见表1。
2.2 血脂测定结果 血脂测定主要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治疗前后检测结果见表2。表1 肝功能测定结果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由表1分析可知,肝功能测定结果治疗前后改善明显,肝功能指标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 血脂测定结果 (略)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 由表2分析可知,血脂测定结果治疗前后改善明显,TC、T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HDL-CH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2.3 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轻度腹泻,但未中断中药治疗,数日后自行缓解。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对血象、肝肾功能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由于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有文献报道我国脂肪肝发生率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为主[8]。笔者收集的这120例患者,主要是因为生活习惯、多食少动、体胖等因素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排除了因长期饮酒等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脂肪代谢异常,激素影响,环境、遗传因素,免疫反应等可能对其发生起一定作用[4,9]。本病的治疗目前仍主张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坚持合理饮食制度为主,同时认为祛湿消痰、减重、调脂可能更为重要。
社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认为其病变部位在肝,与胆、脾、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积聚”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及过度肥胖、体质因素等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成肝郁脾虚、湿结痰凝、瘀阻血络而最终形成湿痰瘀阻,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其病理因素为气、血、痰、湿、瘀阻,其病机本质为湿毒痰瘀互结。据此,笔者采用祛湿消痰解毒法为主组方的中药脂易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发现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功能,降低其血脂。脂易消为笔者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临床效验方,经长期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疗效确切[10],为临床治疗脂肪肝的有效方药。其药物组成主要由半夏、泽泻、决明子、猫鼻子草等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猫鼻子草等祛湿解毒,泽泻利水渗湿,决明子等调脂降脂,大黄泄浊祛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干扰脂质合成和抑制TC升高等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化痰利湿、活血通络、化瘀散结之效,标本兼治,使脾得健运、肝能疏泄、湿去痰化、瘀化络通,能达祛湿解毒、消痰散瘀之功,正切合脂肪肝乃湿毒痰瘀的病机特点。可以认为,脂易消是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方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病诊疗指南,2006年2月修订.
2 范建高,曾民德.脂肪肝与肝纤维化.肝脏,1999,4(2):99-100.
3 Chaffner F.Nomalcohlic fatty liver.In:haubrichw,Schaffmer F,Beek JE.eds.Boxus Gastroentrology.5thed.W.Saunders Compary,1995,3:2246-2254.
4 Kumar KS,Malet PF.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Mayo Clin Proc,2000,75(7):733-735.
5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72.
6 Farrell GC,George J,Pauline de la M.Hall and McCullough AJ,eds.Fatty liver disease:NASH and related disorder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5,1-22.
7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Gastroenterology,2002,123:1702-1704.
8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消化杂志,2002,22(2):106-107.
关键词:初中政治 新课改 方法
一、搞好情感教学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此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是情感教学最根本的内涵。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初中思想政治“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动参与
“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而获得知识。因此,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和挖掘学生学习的需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如何学习。
2、合作学习
“主体性”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主体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主体间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要实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民主教学。
3、体验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源泉。“主体性”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试图给每一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肯定学生的成功,通过无数次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功能
1、民主功能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 将“教”置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奴仆。课堂教学中无真实民主可言,致使学生民主观念、民主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将“学”置于神圣的地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一切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一切。这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
2、和谐功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依据,并不断调节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发挥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功效。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
l、学习需要
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思想动机推动的,而动机又总是由需要引起,人自身的机体和社会生活客观要求首先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需要,需要一旦被人们意识到,就会以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的目标。
2、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事实上导致政治(不仅仅是政治学科)学习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理解就会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反,长期不融洽、不默契的师生人际关系必然为冷淡、沉闷的课堂气氛埋下祸根,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可见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 神经元,干细胞; 脊髓损伤; 组织学; 疾病模型,动物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致残率高,治疗效果不理想,多以不全瘫或全瘫为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SCI后功能恢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的移植给SCI后治疗带来新的希望。NSC具有多潜能、自我复制和更新、未分化等特征。本研究通过在损伤脊髓的局部移植NSC,观察行为学和组织学方面的变化,初步探讨NSC对损伤脊髓局部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其表达功能的调节。
1 动物与方法
1.1 动物与仪器试剂 SpragueDawley(SD)大鼠(SCXK闽2004002)70只,体质量(200±20)g,雌雄不限。生物显微镜(BX40型,日本Olympus公司);立体定位仪(江湾C型,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微量注射器(1 μL,美国Sigma公司);组织切片机(Leica2135型,德国)。脱毛剂:8%硫化钠水溶液;10%甲醛水溶液;1%伊红水溶液;10%苏木素;缓冲亚甲蓝染液;0.2%醋酸盐缓冲液;4%钼酸铵液;NSC(由福建医科大学分子医学211工程实验室提供)漂洗3次,含量为105 μL-1。
1.2 方法
1.2.1 分组 大鼠随机分3组:(1)对照组10只,仅暴露硬脊膜。(2)SCI组30只,用3%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俯卧位固定,显露T9T11棘突,咬除T10棘突及椎板,暴露硬脊膜,应用Allen打击法致SCI,打击势能50 gcm,损伤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于SCI后2、5、12 d各取10只大鼠处死,取SCI部位上下各4 mm脊髓,行HE染色和神经尼氏体染色。(3)NSC移植组30只,于SCI后即刻注射NSC。注射时用微量注射器吸取NSC 1 μL,应用立体定位仪于T10平面脊髓后动脉旁开0.5 mm注射,深度1 mm,5 min内注射完毕,留针3~5 min,并于注射NSC后2、5、12 d各取10只大鼠处死取材,取材范围及染色方法同SCI组。
1.2.2 行为学及组织学观察 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采用改良Gale联合评分法(改良CBS法)[1]。检测项目是:开放空间运动能力、脚趾伸展、触地反应、回缩反射、矫正反射、斜板试验及游泳试验。评分以正常为100分,后肢全瘫为0分。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脊髓出血、水肿等;神经尼氏体采用Pischingert氏亚甲蓝染色法,光镜观察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及尼氏小体变化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行为学观察结果 NSC移植组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与SCI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 SCI前后及NSC移植后组织学变化 SCI组于SCI后2 d,脊髓灰、白质中出现片状出血,神经元肿胀、破裂、溶解,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消失,且随距损伤处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减轻;于SCI后5 d,损伤坏死区有胶质细胞增生,伤后12 d增生更加明显(图1)。表1 大鼠改良CBS评分与脊髓损伤组比较,:P
3 讨 论
SCI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临床疾患。我国发病率约每年6.7人/百万人,以中青年胸腰段损伤最多。常导致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减退
A~D:脊髓损伤后2 d(A:×40;B~D:×400);灰、白质中出现片状出血,神经元肿胀、破裂、溶解,尼氏小体减少甚至消失,且随距损伤处距离的延长而逐渐减轻;E:脊髓损伤后5 d(×100),损伤坏死区有胶质细胞增生;F~G:脊髓损伤后12 d组(F:×100;G:×400);损伤坏死区有胶质细胞增生更加明显. A、B、C、E、F:HE染色;D、G:Pischingert氏亚甲蓝染色.
图1 脊髓损伤组的组织学变化
Fig 1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injury control group
A~B: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 d (A:×40;B:×400),灰、白质中出现小片状出血,神经元肿胀、破裂、溶解,尼氏小体减少程度较脊髓损伤组轻;C:神经干细胞移植后5 d (×100),损伤坏死区胶质细胞较脊髓损伤组增多;D~E:神经干细胞移植后12 d (D:×100;E:×400),损伤坏死区胶质细胞较脊髓损伤组增多. A、C、D:HE染色;B、E:Pischingert氏亚甲蓝染色.
图2 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组织学变化
Fig 2 Histological changes in t the spinal cord injury stem cell group
或丧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小便失禁等[2]。致残率高,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多以不全瘫或全瘫为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细胞移植治疗SCI已成为促进其受损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塑的重要手段[3]。在可供移植的种子细胞中,NSC以其良好的自我更新增殖能力及多向的分化潜能而成为最具前景的研究热点之一[4]。随着NSC的发现和分离成功,尤其是NSC可以在体外大量培养、增殖以及干细胞系的建立可以大量提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损伤后进行替代治疗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SCI模型:(1)SCI节段的选择:因为动物胸段脊髓处椎板咬除方便,且能避开骶髓排便中枢以便术后管理,但SCI节段越高,损伤后动物死亡率亦越高,故选择胸段作为损伤节段,以T8~T12为宜。本实验采用T9~T11作为损伤节段。(2)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伤中胸段脊髓,其优点在于与人类SCI的相关性好,保持了硬脊膜的完整性,可有效防止外源性成分侵入SCI区域,防止脊髓外露与脊液外漏[5]。
NSC来源于胚胎早期室管膜上皮,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NSC具备自我更新和增殖的能力,可在特定因素影响或诱导下,向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分化。大量研究表明,NSC移植入损伤脊髓后,不仅能在损伤信号存在的情况下向损伤原位迁移,并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起到组织学上的直接替代作用,还可通过持续分泌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存活和轴突生长及延伸[610]。Martinezserrano等报道,将NSC作为细胞系培养转导后移植到脊髓受损区,移植细胞存活、整合、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阻断了神经元变性,促进了脊髓功能部分恢复[11]。NSC移植方法有直接移植法、静脉注射移植法和蛛网膜下腔注射移植法等。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植法,具有以下优点:(1)NSC直接移植到损伤区域,避免NSC在静脉血液或脑脊液迁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实验结果;(2)NSC直接移植到损伤区域,缩短了其他移植方法中NSC到达损伤区域的时间,起到组织学上的直接替代作用;(3)实验中用的NSC量较静脉注射移植法和蛛网膜下腔注射移植法少,节省成本。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组织学方面,NSC移植组在SCI第2、5、12天,神经细胞坏死程度及尼氏小体减少程度均较SCI组减轻,而损伤坏死区胶质细胞则比SCI组增多;在行为学方面,NSC移植组在各个不同时间点(SCI后第1、3、6、9天和第12天),综合多项观察指标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提示SCI后通过移植NSC能减轻局部神经组织受损程度,并且能使胶质细胞增生,进而改善SCI大鼠的神经功能,促进SCI的修复,在动物水平验证了NSC在急性SCI期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也为进一步探讨NSC移植修复SC
参考文献
1] Gale K,Kerasidislt,Wrathall J R. Spinal cord contusion in the rat: Behavioral analysis of functional neurologic impairment[J]. Exp Neurol, 1985,88(1):123134.
[2] Ackery A,Tator C,Krassioukov A.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J]. J Neurotrauma, 2004,21(10):13551370.
[3] Paul J,Reier K. Cellular transplantation strategie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ranslational neurobiology[J]. Exp Neuro Therapeutics, 2004,1:424451.
[4] Park K I,Himes B T,Stieg P E, et al. Neural stem cells may be uniquely suited for combined gene therapy and cell replacement: evidence from engraftment of neurotrophin 3 expressing stem cells in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J]. Exp Neurol, 2006,199(1):179190.
[5] Kaptanoglu E,Tuncel M,Palaoglu S,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melatonin and methylprednisolone in experimental spinal cord injury[J]. J Neurosurg, 2000,93(1 suppl):S77S84.
[6] Alexanian A R,Growe M J,Kurpad S N. Efficient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lineagerestricted neural precursors in the traumatically injured adult cat spinal cord[J]. Neurosci Methods, 2006,150(1):4146.
[7] Tarasenko Y I,Gao J,Nie L, et al. Human fetal neural stem cells grafted into contusioninjured rat spinal cords improve behavior[J]. J Neurosci Res, 2007,85(1):4757.
[8] Lu P,Jones L L,Snyder E Y. Neural stem cells constitutively secrete neurotrophic factors and promote extensive host axonal growth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Exp Neurol, 2003,181(2):115129.
[9] Pluchino S,Zanotti L,Deleidi M, et al. Neural stem cells and their use as therapeutic tool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J]. Brain Re Rev, 2005,48(2):211219.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58-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是由于围生期窒息等因素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 可引起脑性瘫痪、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是当前新生儿神经系统致残的重要原因[1],降低其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残障的发生率是治疗HIE 的最终目的。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多方位阻断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环节[2]。本研究应用GM1 治疗新生儿HIE,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以探讨GM1 治疗新生儿HIE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 月至2012年6月围生期有窒息并经头颅CT证实的HIE 住院患儿60例。诊断符合2005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3],60例患儿分别编号,单号为GM1 治疗组( GM1组) 30 例,双号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30 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日龄和病情分度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三支持及三对症处理,包括: 供氧、纠酸、镇静、降颅压控制惊厥,保持正常血压,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GM1组在此基础上于24h 后给予GM1,20mg /d 加入10% 葡萄糖液50ml中静滴,1 次/d,14d 为一个疗程。
1.3 血清NSE 测定
两组患儿均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药物治疗7天后抽血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采集股静脉血4ml 以3000r /min 离心10nim 后取血清低温(-70℃) 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NSE 含量,操作按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说明书进行。
1.4 NBNA 评分:采用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NBNA评分法,由专人于患儿生后1~3天、4~6天、7~10天分别进行测定。根据NBN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NBNA 评分< 36分为异常。
1.5 疗效评定[4]
显效: 治疗5天内意识转清、呼吸平稳、肌张力恢复正常、原始反射引出、惊厥减轻或停止。有效: 意识转清、呼吸平稳、肌张力改善、原始反射部分引出、惊厥减轻。无效: 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GM1组与常规组临床疗效比较 GM1组总有效率93.3%,常规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比较P
2.2 GM1组与常规组NBNA评分比较
GM 1 组与常规组生后1~3 天NBNA 评分无差异,生后4~6天、7~10 天GM 1组NBNA评分均较常规组增高( P
2.3 GM1组与常规组血清NSE水平比较
GM1 组与常规组治疗7天后血清NS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GM1 组降低更明显
(P
3 讨论
H I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重度存活患儿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5,6],许多生理、生化机制如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缺氧缺血后的细胞内钙超载、一氧化氮合成增加、氧自由基以及细胞凋亡均参与了HIE 的发生。神经节苷脂是一类含有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特别是富存在神经元细胞的胞膜中,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部分,在神经发生、生长和分化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7]。外源性GM-1能稳定地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影响细胞跨膜信号,保护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阻止Ca2+内流,降低自由基浓度;同时它是一种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轻由兴奋性氨基酸引发的神经毒性。神经节苷脂对正常神经细胞有营养作用,对受损伤的中抠神经系统如脑缺血、缺氧及外伤具有明显的促进修复作用[8]。新生儿时期,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加上缺氧缺血后其完整性的破坏,外源性的GM1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聚集到受损部位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HIE 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综合治疗,GM1组总有效率93.3%,常规组总有效率56.6%,两组差异明显,说明GM1 能有效改善HIE 患儿的临床症状,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9,10]。
NBNA作为判断新生儿神经系统功能及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数,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监察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GM1组与常规组生后1~3天NBNA评分无明显差异,生后4 ~ 6 天、7 ~10天的NBNA 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提示GM1 可促进H IE患儿急性期病情恢复, 逆转H IE 患儿病理生理过程, 改善受损脑细胞功能。
NSE是神经元及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一个标志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 除在糖代谢中起催化作用外,还与神经元的分化、成熟有关,并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损害。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是新生儿HIE 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神经元坏死及脱髓鞘改变后,NSE由胞浆进入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使CSF中NSE浓度增高[11]。HIE 后血脑屏障破坏或通透性增加,CSF 中NSE释放入血液使血清NSE 水平增高,故血清NSE水平是反映HIE脑损伤程度的敏感性指标[12],而且其水平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和神经元坏死程度呈正相关[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GM1 组与常规组治疗后血清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其中GM1 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
总之,神经节苷脂在H IE的治疗中显现了积极的作用[15]。本研究虽然近期疗效满意,但因本院条件有限,未对研究病例的神经系统发育状况做较长时间的追综观察,若能进行长期的随访评估可能会有更客观、全面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宏,封志纯,周细中.GM1 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9(4):388-589.
[2] 刘静炎.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 13(4):77-78.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 8):584-586.
[4] 冯小月,赵丽萍.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 (34):21.
[5] Perlman JM.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 [J].Clin Ther, 2006,28 (9):1353.
[6] Lassiter HA.The role of complement in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J].Clin Perinatol 2004,31(1):117.
[7] Zhao Y,Fan X,Yang F et al. Gangliosides modulate the activity of the plasma
membrane Ca(2+)-ATPase from porcine brain synaptosomes[J].Arch Biochem Biophys,2004,427(2 ):204
[8] 姜毅,谷成锁.神经节苷脂GM-1 对新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发育及神经行为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163-167.
[9] 吴中华,代芹芳.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40.
[10] 张慧琼,谭建新,陈日玲. GM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3):1796-1798.
[11] Celtik C,Acunas B,Oner N,etal.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s a marker lf the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J]. Brain Dev,2004,26( 6):398- 402.
[12] 陈社菊,杨静丽,冯红旗.综合指标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3):1665.
[13] Anand N,Stead LG.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s a marke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J].Cerebrovasc Dis,2005,20(4):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