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科学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化类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新时期人才观要求科技工作者应具备比较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对非化学化工类学生而言,化学课程是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化学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此外我校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涉及的多个非化类专业中均开设化学课程。原来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设置单一,教学模式固定,造成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化学和工程技术尽可能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不仅用到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化学的思维方法近几年的实践表明,非化学化工类专业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体系改革
1.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各专业的单一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结合专业背景,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组织教学。我校大学化学课程是由32学时的理论课和8学时的实验课组成。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尽可能的减小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为此我们主要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的优化重组,如: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道桥专业等增加金属腐蚀、物质结构与材料性能等内容;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增加化合物和化学反应的腐蚀性、毒性、燃烧爆炸性与安全相关的性质,并让学生知道化学安全的重要性;针对新增的应用物理专业,突出电化学中原电池、电解池等过程中的物理知识,并结合手机充电这一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注重实验教学,引入绿色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2],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简单的验证性试验内容偏多是以往的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程只有8学时的前提下,为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要求,我们采取设置多种类型的选做实验项目,形成寓专业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 如增加贴近生活的测定性实验――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趣味实验――洗发水的简单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等。这样既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还适时地将绿色化学的概念引入到实验中去,使学生明白实验进行时,也正在向环境排放着“三废”,而且我们学生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尽可能选择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小的实验药品。如过去的实验中有用SnCl2与Hg2+反应来验证Sn2+ 的还原性和 Hg2+ 的氧化性,后取消了该实验内容,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另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将有机废液和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倒入回收瓶中等,细微之处见成效。
2.教学方法改革
无论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鼓励教师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渗透于每一节课程当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加强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2.1上好第一节绪论课
对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来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大学化学课程联系不大,学习这门课程用处不大,甚至觉得浪费时间。为改变这一观念,我们教研室要求任课教师结合专业特点,认真上好第一节绪论课,因材施教,将学生领进门。如采取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讨论一下衣、食、住、行方面与化学有关的例子,本专业为开设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化学在本专业中有哪些应用,则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同时也给学生留下很多悬念问题,如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诸如汽车尾气如何变为无害气体, 如何除去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废水中有毒的离子,为什么船底、桥桩、储油罐的底部比上部更易遭受腐蚀,为什么海水比淡水的凝固点低等等。通过第一节绪论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都会在学习本课程过程得以解决。同时让学生明白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无应用方面的渗透,无疑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没用,因此要改变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解 “稀溶液的通性”时,采取问题引入式教学,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在寒冷的冬天,淡水湖都结冰了,而海水没有结冰,这是为什么?静脉注射为什么采用0.9%的生理盐水而不用其他浓度的?”只要留心,生活处处皆化学。最后让学生根据化学理论分析,自己来解释一下刚才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且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增添一些与现代化学及应用有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引进化学的概念和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突出大学化学课程的社会性、应用性。
2.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当前和以后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我们大学化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明显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以及大的信息量和大容量。 大学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利用多媒体授课,首先节省了板书时间,而且屏幕清楚。其次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多媒体不仅能“讲清楚”,而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共价键的类型分为键和键时,学生不容易听明白,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可轻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些演示实验,实现了实验内容的扩充,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另外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课下学生还可将课件拷走,方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3.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为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的考核机制是结合学校实际校情,从三个方面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15%,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出勤、课堂练习等)占15%。期末考试的载体是试卷,命题内容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有其严格的考核标准,从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几方面综合评定。
结语
结合专业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摸索和实践,建立了适合我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 教学模式 探索与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且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较强的化工生产、科研、设计的管理能力。在具体的生产岗位上,他们必须熟悉整个生产和操作过程,能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能对原技术进行改进,具有创新能力,以促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化工分离工程在专业课程中就显得比较重要。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不断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教学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确保本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我院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教学组成员在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由单纯课堂讲授加卷面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改革提高,形成了多种教学手段、实践方法、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方式,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
1.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讲授内容多、面面俱到,而是追求内容精炼、重点难点突出,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讨论,气氛自由、活跃,注意内容深浅,解决不同成绩层次学生的学习疑问与难点。同时还留给学生自学研讨,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选题,查阅文献,学习相关知识,也可结合课外科技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激发其潜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具体教学内容上,我们把传统分离方法和新分离技术的相结合。在重点学习重要的传统分离单元操作原理的同时,结合现代分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新发展,讲授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日趋广泛的新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逐年充实提高。
2.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化工分离工程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本专业中比较抽象和难懂的一门工程性很强的专业课。结合本门课程特点,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内外交叉教学。现代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理论学习、工程应用和许多前沿的了解融为一体,能够将课程中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较难叙述清楚的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逼真的图片、动画,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深化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设计制作了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逐年完善,其内容涵盖了本门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所有知识点,且根据我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了部分内容调整,适当增加了适合化工专业的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改平面、单一的教学方式为立体、丰富的形式,通过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实现教学双方的思维共振。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要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渗透层次,即以中文为主,课程上穿插英语教学。在上课时用英语讲述重要的原理和关键词等,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二是整合层次,在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中文和英文来思考解答问题。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推广第一层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难题,但要进一步提高到第二、第三层次,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不断的努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加强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1.建立化工分离工程网站。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自学,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提供的网络环境,将课件、教材、习题集、参考文献等资料全部上网,以适时地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课堂所学知识,随时进行测试,同时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教学相长。
2.在传质分离过程基本理论的讲授上,实现数学模型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在对传质分离过程的理论及其数学模型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通过专业实验和软件模拟等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应用,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模型的物理含义,并基本掌握现代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实验研究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数学模拟软件应用能力。
3.课堂教学和开放式学习环节相结合。
分离工程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工程学科,也是发展十分迅速的工程学科之一。为了能较全面地学习本专业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学生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学生应具有相当的专业文献调研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发研究可能面临的许多新的分离过程课题,学生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通过作业和考试方式的引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文献、读文献,就部分课堂教学以外的内容写文献调研报告,强化学生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1.实现卷面考试和实践性环节结合的方式。
考试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考核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好本课程的“指挥棒”。通过对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课程建设,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从原来单一的卷试变成现行的卷面考试和实践性环节考核的综合考核方式。卷面考试是主要的考试内容,用于考核分离工程基本原理的学习效果;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数学模拟和文献调研,结合在平时的学习环节中完成。这样的考核方法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匹配,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较全面地学好本课程,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
2.双语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改革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半开卷等考核方式。为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都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我们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
3.规范考试内容和科学的成绩评定办法。
一般采取从题库抽取试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办法,促使教师规范讲课内容,并在教学效果上进行竞争。另外,该课程还逐渐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一方面能有效地克服过去教师自己教、自己出试题及评分导致的试卷及评分的主观性、随意性,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公平、合理的评价和竞争机制,从而能很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校所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促进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
经过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与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1-6]。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现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都将高分子相关知识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产品介绍等内容点到为止,该课程的学习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学的窗户,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地位,通晓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课程,衔接不够
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后续课程(如《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料化学》等)的学习必须以高分子为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创新学分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也必须要有高分子基础,因此为了让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平台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在此学期开设,因此课程开设时间过早,缺乏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多、学时少,课时紧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分类与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应与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如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分子运动、力学状态与转变,物理性能等。对于高分子专业的本科阶段,通常会开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分别在32至48学时不等;而对于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门课程,48学时,相对来说内容多、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课程体系的完善、讲授内容的连贯与取舍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对任课老师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三)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没有相关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迫切,能够让所学知识与理论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最初的原料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方法与聚合反应,得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产品。
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了解高分子的应用,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一)规划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授课前完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二)多媒体资源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表现力、良好交互性和极大共享性等特点,它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师几乎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难点与重点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监督,要求授课过程中课件放映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平时作业等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三)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直观的现象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轻化工程专业开设实验课程,但涉及的实验众多,要求任课老师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复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编写实验讲义。此外,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突破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增加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额,注重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效结合,开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讲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方案中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尝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以趣味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了解专业背景,告知学生轻化工程这个专业是以化学与高分子为学科背景的,加强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实施学生双导师制
全面推进学生双导师制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强化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采用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大纲的规范下完成实验要求,将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实现学生创新训练的全参与和全覆盖,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从课题的选择、采取的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理论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高分子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就业奠定坚实的高分子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复合型、创新型染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2]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李沅.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1):82-83.
[3]喻湘华,鄢国平,李亮,吴江渝,郭庆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4]胡建设,周爱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0,(5):70-73.
关键词: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高等学校中,化学专业中的化工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学专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冲击和压力,这也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离开了化学专业,另寻出路。因此,教师在校园中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化学专业中化工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化工基础课程涉及的基本技能。教师使用最新的教学观念,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化学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以此帮助其成长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改变教学内容
在化W专业中,化工基础课程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化学课程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为主要的发展路线,并且以化工基础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化工基础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多,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学习现状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之中,教师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需要把现代的教学技术引进到先进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电子课件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课程的内容,把单一的教学方式变成立体丰富的形式,从根本上改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式
在化学专业之中,化工基础课程属于一种工程类型的学科内容。而理论类型的课程一般对学生来说都存在难点,因此教师需要改革教学内容,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课程的情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了解化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安排参观学习
在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化工基础课程中,理论课程的学习属于一项难点内容,所以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能够保证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化工基础课程的应用,充分意识到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以此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分析出学习内容的重点,提高其实际学习能力。
六、设置专题讲座
针对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存在的难点开设专题讲座,在讲座的过程中,详细分析化工基础课程中的难点,并且采用举例子和分析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七、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化工基础课程表面上看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内容,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却非常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的阶段还需要在教学观念方面进行更新,同时改进教学内容,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轻松。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设立专门的教学讲座,以此保证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学伟,何朝成.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开展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5(3):84-86.
关键词: 《煤化工》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概述
《煤化工》课程是涵盖煤化学、化工原理、反应工程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此门课程通过对煤化工产品开发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工艺计算、设计、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的介绍,使学生具备煤化工专业的坚实基础,对煤化学工业的原料选择、工艺路线设计优化、典型单元操作及化工工艺的实现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对煤化工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设计、改进及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煤炭行业。淮北市是全国五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地质储量100亿吨,远景储量350亿吨。2011年原煤产量达3373万吨,居全国第四位。淮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淮北市,发展煤化工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了满足淮北及周边矿业集团对煤化工专业人才的需要,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煤化工》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疏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我校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更有竞争力,作者对《煤化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1.教学内容的相应调整
由于我校仅开设了煤化工课程,学生对煤化学相关的名词概念不了解,对于教学内容备感生疏。因此,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大纲,首先穿插介绍一些煤化学相关内容,包括:煤的生成、煤的结构、煤岩学、煤的物理性质、煤的化学性质等内容。着重强调煤的分子结构理论,探究煤的结构与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联性,寻找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规律。同时在教学中总结煤化学理论与煤化工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煤化工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对本课程的兴趣。其次是,对于煤化工课程的重点内容,如:煤焦化、煤的液化和煤的气化,做重点介绍。尤其对工艺原理,流程,以及设备装置的结构特点,结合图片和实例做细致具体讲述,使得学生对煤化工的重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对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化学理论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讨论式、启发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来。通过布置专业课题或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技能的全面提高。同时要强调的是,学生为查阅资料,准备材料花费了不少精力,教师须及时跟踪,认真批阅和讲评,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充实并更新教材内容
现今,国际煤化工行业发展迅速,许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被应用于生产之中。老的流程工艺逐渐被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工艺、新设备所取代。因此,在介绍教材上成熟老工艺流程的同时,要适当穿插与当今煤化学和煤化工发展前沿相关的内容,增加关于当今世界上的最新工艺、设备的讲述,使学生对当今新的工艺流程有更多的认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仅仅掌握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时时跟踪当今煤化工发展的前沿理论,更好地充实自身理论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煤化工》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为此,根据学校周边厂矿企业生产实际,我们走访焦化厂,了解其生产工艺(备煤工艺,炼焦工艺,化产工艺,甲醇工艺,干熄焦工艺),并将具体生产工艺流程的相关知识增加到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实际工业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煤化工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采用常规的板书,在黑板上画流程图耗时耗力,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此外,板书绘制的流程图为二维平面图,学生对设备构件的立体构型、工艺流程中原料和产品流向等没有完整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教师讲授过程同样费力。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教学目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了煤化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尤其是工艺原理图、设备示意图,可以借助专业绘图软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装置立体结构和工艺流程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程度。此外,借助于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及时地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煤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等,并对国内外知名煤化工企业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需求等进行信息传递,使学生不仅加强和巩固了理论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再就业环节中的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总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结合煤化工研究的前沿理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能提高煤化工教学的质量,满足经济日益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进取精神,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香兰,王启宝.《煤化工工艺学》教学中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J].化工时刊,2011,25(10):64.
[2]沈扑.《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0,1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