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 复习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再次,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初中历史口诀记忆法范文第2篇

    一、讲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故事中掌握历史知识

    如:《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时,在讲到昭君出塞这一框题时,可先讲昭君出塞的故事,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答 “昭君出塞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听故事很认真,所以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来,并且记忆非常牢固。又如:《三国鼎立》这一课可让学生来讲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因学生对“三国”的故事了解比较多,有的同学甚至还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所以学生讲的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最终是怎样结束的?为什么会结束?”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非常深刻,记忆的非常牢固。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联系;(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第三点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学生可饶有兴趣的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残酷性。再比如:《明治维新》这一课,讲到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时,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向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中外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教师的导语很有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放录音讲述契丹族产生的传说故事,然后提出“契丹是怎样一个民族?契丹和宋朝的关系如何?” 这样导入,学生听完“契丹族产生”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自然很想了解这个民族以及契丹和宋朝的关系,所以我顺水推舟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就自然被调动起来了。在讲“契丹兴起和陈桥兵变”这个框题时,因为此框题容易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看两分钟书,然后快速找出重点,然后把它设计成问题提问给其他同学,同学不会回答的问题,再由老师讲解的方式讲述本框题。以这种方式讲课,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所以看书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想当老师提出问题所以都在积极寻找问题并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个框题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一问一答和老师的补充很轻松的就掌握了,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枯燥问题而且记忆很牢固。讲到“辽宋夏的和战”这个框题时,因为澶渊之盟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采用了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本框题,让学生讨论两分钟,各抒已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掌握的知识更牢固。再讲到“金和南宋的对峙”时,因为很多同学对岳飞比较了解,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然后老师引导归纳知识点的方法来讲述本框题。 除此之外还可引用学生问老师答,知识竟赛等方法。多钟教学方法教学,这种方式以心理学为依据,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即新颖效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学效果很好。

    四、教会学生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