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民经济学笔记

国民经济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民经济学笔记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不同药物方案;儿童过敏性鼻炎;药物经济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07-04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在药物领域的具体应用。药物经济学就是指导患者和医生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药物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最小成本分析。药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在20世纪70年代[1]。1995年已有5个国家制定和颁布了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明确了药物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对比分析与评价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案,不同的临床药学服务(如TDM)的经济效果,从而做到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药经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

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入选后告知患儿家长,获得儿童家长同意后,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共33例,其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8~10岁,平均(9.0±1.0)岁。其中23例患者出现流鼻涕,交替性鼻塞的情况,7例患者眼圈发红或者眼眶下黑眼圈,3例患者出现嗅觉下降的状况。B组共33例,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8~10岁,平均(9.0±1.0)岁。其中23例患者出现流鼻涕、交替性鼻塞的情况,7例患者眼圈发红或者眼眶下黑眼圈,3例患者出现嗅觉下降的状况。C组共34例,其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8~10岁,平均(9.0±1.0)岁。其中24例患者出现流鼻涕、交替性鼻塞的情况,7例患者眼圈发红或者眼眶下黑眼圈,3例患者出现嗅觉下降的状况。经检测有87例患者处于轻度状况,13例患者处于中-重度状况,已经影响到儿童的学习、文体活动和睡眠质量。经检查确定100例患者均为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经过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均无其他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然后进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物、色酮类药物、抗感染药物等。所有患者均服用氯雷他定片(河北元森制药有限公司,H20051069)[2]。一日一次,一次半片(50mg)。A组患者另外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113481)。一日一次,每侧鼻孔一喷(50?g)。B组患者另外使用孟鲁司特(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H20083372)。每日1次,每次1片(4mg)。C组患者同时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和孟鲁司特。方法剂量同上。15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对药物进行评价[3]。通过分析成本最小的一种药物,并且综合考虑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其药品产生的副作用等众多其他因素。

1.3 疗效评判标准

评价标准依据其主要症状、体征,如打喷嚏、流鼻涕、眼圈发红的轻重、有无为依据,分为四个级别:无者(无打喷嚏、流鼻涕等现象的发生)为0分,轻者(连续打喷嚏不超过4个,偶尔会有流鼻涕的现象)1分,中者(连续打喷嚏4~15个之间,每天流鼻涕的现象处于5~9次)2分,重者(连续打喷嚏15个以上,每天流鼻涕>10次)3分。评定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分析采用x2检验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的治疗效果得分的比较

治疗15d后,A、B、C三组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31,P=0.011),两两比较,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好的对比性。见表1。

药物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患儿配合良好,效果明显,因此局部治疗越来越常用[6]。但局部治疗的药物相对售价较贵而本次研究我们选用的药物组合,为A组: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B组:氯雷他定+孟鲁司特;C组:氯雷他定+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孟鲁司特。

氯雷他定又名开瑞坦,属于抗组胺类药物,主要起到中枢抑制的作用,用于治疗鼻炎。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激素,此药疗效较好,且治疗效果好。抗变态反应作用特别强。副作用较弱,口服后2h左右会达到峰值[7]。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属于外涂型药物,常用于过敏性鼻炎,属于糖皮质激素,是局部抑制剂的一种,使用局部制剂直接将药物用于鼻腔可使高浓度的药物有效地到达靶组织,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便,患儿配合良好,效果明显,因此局部治疗越来越常用[8]。孟鲁斯特的毒性较以上两种的毒性大,因此给儿童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必须遵照医嘱用药。通过本次实验更加明确了只有三种药物共同作用下,才会使药效充分发挥,才可以更准确、快速的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同时随着卫生保健费用(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药物费用)的逐年上涨已经成为妨碍各国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沉重负担。如大部分欧洲国家全年卫生保健总费用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9%,日本约占15%,美国约占14%,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0%~20%。经过统计发现,2003年卫生部门医疗费用中,药费占54.7%[9]。合理控制药物费用是控制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方向之一[8]。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接受性[10]。药物经济学的作用在临床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药物经济学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方案[11]。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C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少于其他两组患者(P

总之,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评价口服药物联用方案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疗效及治疗成本,确定最佳给药方案[15]。探索在临床药学中引入药物经济学方法,实现药物经济学与医院药事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控制药物成本、降低医疗费用,使医院用药规范、合理、经济,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 洪铭沿,林志敏,郑燕青,等.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J].吉林医学,2012,5(33):1051-1052.

[2] 吴庆莲,舒畅,吴雯,等.孟鲁斯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95-96.

[3]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4] 李慧芳,陈伟龙.西咪替丁滴鼻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1):4059-4060.

[5] 江满杰,李泽卿,季俊峰,等.南京市区儿童过敏性鼻炎及其生活质量相关问题问卷调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15(6):526-527.

[6] 陶立波,杨莉.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0,17(6):526-527.

[7] 徐端正.药物经济学及其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0,19(2):140-141.

[8] 王晓稼,陈占红,叶魏武,等.卡培他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处方药,2010,16 (10): 944-946.

[9] 祝戎飞,陈浩,王有娜,等.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孟鲁斯特钠咀嚼片治疗儿童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0,14(4):205-206.

[10] 张耿昌,江少青.匹多莫德联合辛芩颗粒治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623-624.

[11] 夏春梅,彭慧文,王东英,等.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42例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1):65-66.

[12] 王菲,陈若希,程雷.儿童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2,2(5):120-122.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 管理信息系统 国防建设 系统设计 甘肃

一、系统建设背景

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和完善甘肃省应急体系的客观需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提高甘肃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需要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甘肃省经济动员办公室在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联合甘肃省信息中心(甘肃省经济研究院)和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开发了“甘肃省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

二、系统建设概述

甘肃省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3S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手段,融合国防动员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的技术原理,开发完成的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动员行业标准、满足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员工作管理平台。该系统将GIS技术与经济动员工作有机结合,构造了完整的经济动员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了潜力调查、平战转换能力分析、预案管理、资源预警、网上演练、突发事件处理等辅助决策功能,完成了甘肃省2007年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数据库的建设。

三、系统的基本功能

⒈潜力数据的收集、审核、汇总、分析和维护功能

⑴动员资源管理

动员资源管理模块是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模块之一,负责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数据的收集、自动汇总等工作。

该模块采用“AJAX异步传输”技术,实现快速数据收集、查询汇总、统计分析、数据输出等功能。

⑵数据收集

系统提供3种数据收集方式:

①提供“潜力调查软件”,2004年1月向全市正式,2004年9月完成首次数字化的(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的)潜力调查,共收集数据8000余条。

②提供远程填报功能,经过授权的统计局或行业主管部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用预设账号登录系统,直接填报、查询、管理属于自己的数据。

③提供本地录入修改功能,还提供“填报督办”功能,作为辅助监督手段。

⑶潜力数据的汇总

系统提供按地区汇总功能,可以查看甘肃省、各市(州)的动员潜力汇总数据。

系统提供查询汇总功能,对指定条件下查询出来的结果自动进行汇总。

由于地区的汇总数据要从各个潜力调查单位汇总得到,当某个单位的数据发生变化时,系统实现了对应的地区汇总数据的自动更新,从而实现了动员潜力管理的动态化。

⑷数据输出

系统提供按指定字段显示功能、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报表打印功能。

⒉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动员单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无疑是影响动员潜力转化的重要因素。该系统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甘肃省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甘肃省动员潜力专题空间数据库。

该系统提供数据查询、保障能力分析(也称为平战转换能力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

⑴数据查询

系统提供面向“地区”和面向“动员单位”的数据查询。

①地区查询

系统可以对甘肃省及各地州市进行动员潜力信息查询,例如,查询甘肃省的“城市设施配置情况、铁路运输情况”等。

系统还可以对地区进行跨行业的多指标查询,用于查询一个或几个地区综合的动员潜力情况。例如,可查询兰州市、白银市、金昌市的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总人口(人口数)、专用技术人员总数、医生总数、加油站总数、汽车加油站数量等反应地区动员综合实力的指标。系统自动进行数据查询与汇总,并把查询汇总的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

系统还可以选择专题图工具,利用统计图表,进行地区间的实力对比分析。

②单位查询

系统可以查询动员单位的具体情况,例如查看甘肃省医院情况,可以指定条件进行单位过滤,便于分层次动员。

③企业查询(也称相关性查询)

根据企业和产品(或物资)的关联关系,系统可以查询某种产品(或物资)的生产企业或储备企业;还可以选择专题图工具,利用统计图表,进行地区间的实力对比分析。

⑵分析功能

①模块抽组能力分析功能

为了便于“行业结对、模块抽组”,该系统建立了“医疗卫生保障模块”、“军需给养保障模块”、“建材物资保障模块”、“油料保障模块”。每一个模块又分为三到五个级别,例如:“医疗卫生保障模块”分为“一级医疗模块”、“二级医疗模块” 、“三级医疗模块”。“一级医疗模块”包括医生、护士、床位、CT机等指标,相当于一个野战医院规模。同样,“军需给养保障模块”也分为多个级别。

该系统可以对甘肃省或者对各地州市进行“模块抽组能力分析”,通过抽组能力分析功能,可以对地区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分析,科学地下达保障和动员任务。

②生成模块抽组方案功能

该系统可以根据地区模块抽组能力分析的结果,利用“按比例分配”、“重点选择”等分配方法,直接生成抽组方案。例如:从“兰州市和白银市”抽组三级医疗模块,执行“生成动员方案”命令,系统自动生成WORD格式的动员抽组方案:方案的第一部分是方案描述;第二部分是每个医疗模块的组成信息,包括:参加抽组的医院,抽组的医生、护士等指标,抽组的数量;第三部分是每个参与动员的医院参与抽组医疗模块的对应关系。这使抽组方案清晰明确。

通过抽组方案功能,可以把“需”和“供”两条线联接起来,做到“均衡持续、好中选优”,随时保证作战部队的保障需求。

③空间分析功能

该系统提供距离量算、面积量算、叠置分析等功能。

④网络分析功能

该系统可以实现任意两点间的最优路径分析、任意多点间的最短路径分析,某桥梁或路段被毁时的路径分析等网络分析功能。

⑶辅助决策功能

①选址分析功能

假如油料由白银市保障,医疗物资由兰州市保障,军需给养由定西市保障,那么,在哪里选择一个地址,从该地出发,依次到达三处保障地点,走过的路程最短而经济呢?系统提供选址分析功能,可通过选址分析模型,找到最佳的参考方案。

②资源调度分析功能

资源调度分析功能(也称为动态预案生成模型) 允许用户同时对多个指标进行调度,对任意一个调度命令,可以指定动员指标的调度来源:是否考虑库存、是否考虑在动员时限内的生产能力;可以指定动员指标的调度顺序:是先调度新生产的产品呢,还是先调度库存产品;可指定本次动员是按平时的生产能力调度,还是按战时的生产能力调度。

对集结地点的选择:如果是突发事件,可利用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查找此地点,或用鼠标直接标出集结地点,还可以通过“选址分析”来确定集结地点。

对供应地点的选择:如果事先指定了集结地点,可以用“就近选择”功能,系统根据距离的远近,自动选择距离集结地点最近的可动员单位,直到满足动员需求;也可以从某个区县中选择可动员单位;还可以事先通过复杂的空间分析选择可动员单位。系统提供按距离、按综合实力、按可动员量排序功能,用户可以优先选择距离最近的、质量等综合实力最好、可动员数量最多的可动员单位进行动员。

在命令的时间限制等全部设置好后,执行分析命令,系统自动运行 “多目标规划运筹学模型”,生成保存为网页的“动态预案”。预案内容包括:

――每个调度指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各个供应地点向各个集结地点供应的资源数、各个供应地点到各个集结地点的最短路径、参考距离。

――参考地图:各个参与动员的单位以S表示,各个集结地点以D表示,用箭头表示动员指标的集结方向,用蓝线标识最佳路径。

通过输出结果能够看到,当选择的供应地点的可动员量大于需求量时,一些距离较远的或质量等综合实力差的,没有参与动员,这是系统优化的结果。

资源调度分析功能充分应用了地理空间分析技术、运筹学技术、网络分析技术、WEB动态网页生成技术,能对多个国民经济动员指标同时进行资源调度分析,生成的预案保证“快速高效、经济低耗、持续均衡、好中选优”,实现“精确动员”、“科学动员”,发挥潜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⑷预案管理

制作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是为了提高国民经济在应付未来战争和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加快平战转换速度。在平时依据可靠的数据调查和合理的预测分析,根据各种不同假设条件,预先制定一系列动员实施方案。

①预案分类

该系统根据预案的用途,把预案分为“生产性预案、保障性预案、预防性预案、储备性预案和其他综合性预案”5大类。

根据预案的生成和编制方式,系统创造性地把预案又分为“静态预案”和“动态预案”两类。

――“静态预案”,即甘肃省或各个行业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制定的预案,例如:《甘肃省粮食供给保障预案》、《甘肃省应急救援物资保障预案》。这些预案具有强制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以大量收集并纳入该系统的管理,便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参照执行。

――“动态预案”,即由前面演示的“资源调度分析模型”自动生成的预案。

②动员预案管理

通过比较“静态预案”和“动态预案”的特点,可以看到,“静态预案”是定性预案,“动态预案”是“定量预案”。这样,该系统的预案管理把“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预案管理体系。

③预案的管理流程

该系统对预案管理,建立了如下流程:预案制作预案呈报预案审批预案预案执行监控预案评价。通过预案管理流程的信息化,使动员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④动员预案执行

对于该系统的“动员预案”,都可以模拟执行。预案执行后,系统自动把各个参与动员指标的供应数量在此指标的“可动员量”中扣除,这样,可以制作一系列关联的预案,例如“平战转换阶段预案”、“部队机动保障预案” 、“城市防空作战保障预案”,并进行模拟,观察各个重点动员指标可动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方案调整。

⑤动员潜力的监控(资源预警监控中心)

动员预案执行后,各个动员单位的可动员量会逐渐减少,该系统为了监控各个重点动员指标可动员量的变化,建立了“资源预警监控中心”。

该预警监控中心可以监控每一个地区或单位的每一个指标,可以设置指标的“上限”和“下限”范围:上限用于监控指标的生产是否过剩,下限是动员资源的可动员量的最大极限。当动员指标超过这些范围时,系统自动用红色指示灯报警。

监控缓冲区域用黄色标识,当监控指标达到此范围时,为了预防动员指标超过预警范围,指挥人员必须采用培训、扩充或扩大生产等措施,补充动员资源。

⑸文档管理模块

用户可以把经济动员文档资料利用文档管理模块进行管理。系统提供对国民经济动员的档案分类管理功能,可以方便地增加、删除文档类别、更改类别名称。

系统提供制作命令、指示、计划,通知通报等文档模板功能,用户可以利用这些模板编写“经济动员文档”。

①信息管理功能

该系统提供信息交换、网上演练等功能。

②信息交换管理

该模块主要包括“收件箱”、“发件箱”、“发个人信息”、“发群体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战情通报”等功能。

③信息指挥调度中心

为了方便用户对网上演练信息和公文流转信息的管理,该系统建立了信息指挥调度中心,根据经济动员人员编制特点,系统对经济动员应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了如下分类:

――根据用户级别设置,把用户上级发来的信息分为命令信息、批示信息等;

――把用户下级发送来的信息分为反馈信息、申请信息等;

――把系统功能产生的内部信息分为填报预警、资源预警信息等。

在信息指挥调度中心,当收到新信息时,系统自动进行闪烁提示。

⑹网上演练

该系统以“信息交换管理”模块作为支撑,以“信息指挥调度中心”模块作为辅助手段,建立了网上演练功能模块。

当打开“战情通报”窗口时,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查看各个系统用户的在线状态,可以对参战小组下达命令或指示,通报预案的执行情况或事件的进展情况;各个责任单位根据这些情况,修正预案或采取新的措施。

网上演练功能为所有用户提供了共同的信息交换接口(即“战情通报”),为多用户协同处理某件突发事件提供了信息交换与共享工具,为检验某个动员预案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提供了手段。

“突发事件管理”:可以利用网上演练功能,按时序记录某次突发事件或某个预案的执行过程,通过事件回放对预案进行改进或总结事件的处理经验。

四、系统信息安全管理

⒈用户管理

该系统的建设注重系统安全,同时注重应用方便,用户管理采用用户、用户组关系网的管理模式,一个用户组可包含一组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

为了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方便网上演练,系统提供用户级别设置,例如新建一个用户组,可以指定为:“基层人员级”、“中层领导级”、“高层领导级”;同时可以设置某个用户组的上下级,便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

⒉ 信息安全

(1)功能层安全:可以限制某些用户的功能,例如,没经过授权的用户,不能应用“设置用户系统权限”、“资源调度分析”等系统功能。

(2)数据库层的安全:为了方便管理,有关表分类管理,可以用“类表权限”和“个表权限”进行授权;权限分为“无权限”、“查看”、“编辑” 和“完全控制”。

(3)数据安全精确到某条记录:某填报用户只对自己填报的那一条记录有查看、编辑权限。

(4)操作审计:该系统管理的任何数据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监控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保证数据的安全。系统的审计信息详细记录了每个用户在何时、利用哪台计算机对哪些数据进行了何种操作。

⒊系统的维护管理

该系统通过贯彻国家及经济动员相关标准,提供系统维护接口、二次开发组件,保持系统的可拓展性和生命力。

⑴贯彻国家和经济动员相关标准

该系统除贯彻执行了国家有关标准,贯彻执行了《国民经济动员指标编码体系》、《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规范》等经济动员行业标准,使系统能和各级经动信息系统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

⑵动员潜力数据库维护

――动员潜力指标维护:可增加、删除动员指标、设置动员指标单位。

――动员潜力数据库维护:包括可增加、修改动员潜力调查表,设计表结构、表头等,导入各地上报的潜力调查数据,备份数据库等。

――动员专业地图维护:系统提供潜力调查数据空间配准接口,提供自动和手动定位配准功能。

⑶下载更新潜力数据功能

利用笔记本电脑,根据需要和权限,可以随时更新下载服务器上的最新潜力数据,导入到系统中。这样便于在网络被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离线移动指挥。

⑷单位可动员潜力的维护

该系统通过“设置地区可动员量”、“设置实体可动员量”, 为设置和调节各个动员单位的动员潜力提供了接口;为模块抽组中的模块设置和管理提供了接口。

五、总结

该系统提供的强大的查询功能和丰富、直观的表现方式,可随时随地、准确掌握真实可靠的动员潜力数据,形象直观地供军地双方使用;实现经济动员潜力管理的科学化、可视化、动态化,使经济动员工作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精确化、抽象问题可视化,为经济动员潜力的快速转化提供了有力工具;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动员平战结合的思想,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平台。

作者简介: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第3篇

0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普通高等院校由于自身教学资源和生源情况的限制,必须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以后经济管理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许多普通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阮守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主要的目的并非是掌握前人的理论和观点,而是要学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来进行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认为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它[1]。方福前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2]。

他认为在教学中仅仅教给学生西方经济学的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是不够的,在教给学生分析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具有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成新华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要使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达到目标,需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改变错误的认识,要关心学生学习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认知条件。郭南芸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培养方向[4]。她在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中提出,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专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演讲、讨论,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兴趣,以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能力。

1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之后,以经济和经济管理学科本科生为授课对象的宏观经济学课时数一般为50~60,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课时数最多的院校为64(渤海大学),最少的为48(内蒙古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部分集中在50~56之间。完成微观经济学学习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同时宏观经济学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可以经常从媒体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因此,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入门。但是笔者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不比微观经济学低。这一点从期末考试成绩情况就能看出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平均成绩与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水平基本相当,通过查阅对比过去5年的成绩,笔者发现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和管理学学科每一届学生的微观经济学平均成绩与宏观经济学平均成绩差距都在2.5分之内。

1.1教材的选用与学生学习能力不匹配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重点大学有一定差距。但是,现在各个普通高等院校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都要求选择各种规划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是重点院校乃至名牌大学的教师编撰的,编撰之初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按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要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超过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

1.2学生对课程模糊的感性认识造成学习困难由于日常的媒体接触可以了解到一些零散的甚至似是而非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学生较容易接受基本概念的同时,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有了初步的想法,这反而不如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从一张白纸开始更容易展开教学活动。媒体报道中使用的大量名词,甚至政府报告中使用的各种词汇,和课本上的叫法大相径庭。学生学习并在实际中印证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时候经常会发生困惑。例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询问这样的问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是就是课本上所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且,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过程中对现实越来越看不懂了,原来以为很明白的事情也不明白了,这些感受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教师缺乏参与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机会国外高校一般要求教师在毕业后必须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应聘,国内虽然近年也有这个趋势,但仅限于顶尖大学的个别情况。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学科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的,本身缺乏实际经济管理的工作经验。同时,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像名牌高校的教师那样成为政府的顾问,从宏观的层面对经济有所了解。因此给学生传授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主要以书本知识和自己日常的阅读积累为主。从科研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申请政府资助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课题难度很大,一般选择申请区域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的比重要大的多。因此,通过这一路径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有难度的。

1.4教学条件有限重点大学依托自身学术、经费等方面的便利条件,经常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和论坛,邀请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的人士进行演讲并同师生交流。这些活动很大程度弥补了本校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在经济学课程方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普通高等院校受学校经费以及学术环境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举办类似的活动,学生也很难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另外,近年广泛推行的多媒体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使用也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许多院校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是往往因为经费原因,教室数量不足。有些教师难以排上多媒体教室,有时候为了平衡各个专业对多媒体教室的需求,给同一名教师一周中不同时间的同一门课程有的安排多媒体教室,有的安排普通教室。更多的情况是,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完成之后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许多投影仪的灯泡寿命到了之后无法更换。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用影像资料来辅助教学等手段在普通高等院校实现起来也有难度。

2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同属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微观经济学有所不同。

#p#分页标题#e# 2.1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从第一门经济学课程开始,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授分析方法,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以经济学家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按照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的说法,这就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是指遇到问题做出理性决策的4个步骤,这4个步骤依次是:明确机会集合;确定取舍关系;把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考虑在内,正确的计算成本;根据成本和预期收益,做出决策。

(1)明确机会集合其实就是明确什么是可能的,找出面对问题的可行解的集合。例如从北京去西安,可以乘火车、乘飞机、乘坐长途客运汽车,也可以自驾,乃至骑自行车甚至步行,但是不能坐船,因为坐船不是一个可行解,而前面几种就是这个问题所面对的机会集合。

(2)确定取舍关系就是明确不同选择之间的替代关系,由于任何决定的执行都面临着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的限制,所以在机会集合中选择一个选项意味着放弃其它一个或者几个选项。例如上述从北京去西安的各种选择中,选择坐火车就意味着放弃坐飞机,在做出决策之前必须明确每一个选项和其它选项之间的取舍关系。

(3)正确计算成本。正确计算成本要求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考虑在内。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可供选择的次优用途可以带来的收益,这是一种资源使用的最真实的成本。例如,一个大学生上大学的成本并不仅是在大学中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支出,还应该计算上如果这个学生没上大学而去工作了,这4年可以获得的收入。沉没成本是指一项开支付出之后,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能收回的成本,这种成本在决策的时候应该不予考虑。例如,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开演了发现非常难看。此时是否离开的决定不应该考虑50元的电影票,因为无论离开与否都不能收回了,此时仅仅需要考虑电影本身是否能够带来愉悦。边际成本是指专门为做某件事付出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是用来和边际收益相比较的,也就是说有些选择必须要做出,只是说做到什么程度而已。例如一个人需要买一辆汽车,如果决定了要买,那么选择贵一点的汽车比选择便宜的汽车所付出的额外成本就是边际成本。是否应该付出这部分成本要看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是否能够弥补边际成本。所以正确计算成本的方式是计算机会成本、忽略沉没成本,将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进行比较,最终得到支持这一决策的成本因素。

(4)根据前面计算出来的各种可行解的成本对比决策可能获得的预期收益,做出最终的决策。这4个步骤是经济学家面对问题做出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也是帮助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一个良好习惯。

2.2通过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来巩固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始培养学生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应该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比较熟悉了。此时,再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这种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学问题中的应用,就可以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例如在货币政策内容的教学中,针对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上涨,引导学生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对央行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前述4个步骤阐述。

2.3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经济学入门的几门课程中尤其重要。只有在学习经济学之初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后面难度较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畏惧困难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

3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针对上面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前述分析的普通高等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4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3.1详尽讲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要想真正贯彻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必须理解很多专业的经济学词汇,了解一些相应的理论背景。大部分的内容在国内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是难以见到的,或者不做详细描述的,例如理性经济人的概念、稀缺的概念、沉没成本的概念等等。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习惯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这些概念,在课程教学开始的阶段,笔者坚持安排4课时的时间来详细讲解“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背景,并且通过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来向学生解释这种决策方法的理念,并让学生通过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如前述的一个本科生上大学的成本分析)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这一做法固然会挤占原来的授课时间,甚至有可能减少原定的授课内容。但是,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学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比多学习一些经济学经典理论更加重要,同时也对以后学习更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有促进作用。所以这样的调整对实现教学目标是有益的。

3.2在教学分析中坚持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并习惯于使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让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假设到经济原理的运用分析以及得出结论等都使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学生这种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来完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每一次分析经济案例,不论是教科书上的例子,还是教师准备的实际案例,都坚持采取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在一次次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将这套分析方法固化为自己的使用习惯。

3.3使用最新的现实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现在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比较活跃也关注现实经济问题。教科书上提到的经济案例大多发生时间久远,和他们生活脱节比较严重,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最近发生的热点经济事件和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问题,推动学生学以致用。这种采取最新的现实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关注热点经济问题,注重新的经济资料的收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中引导学生。此外,这种案例教学必须仍然使用“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决策步骤和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这在没有现成材料可用的情况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笔者在2011年春学期开始之前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进行更新,将我国2010年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写成案例,加入了教学内容。在讲授奥肯定律的内容时,将美国出现的“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作为新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将这部分内容和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到的“偏向资本的经济增长”进行联系解释。#p#分页标题#e#

3.4鼓励学生用公开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活动有目的的研究、有目的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是应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一个良好的练习。学生在对真实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已经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如何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也能够理解政府采取的各种经济政策背后都有哪些依据。虽然作为刚刚入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也许不能得到比较深入的结论,但是对于他们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让自己能够尽早完全理解这些现象,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一直使用的让学生分析的问题是计算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门在GDP中的比例以及变化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和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网站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的结果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的要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政府近年来一再强调要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等问题。必须要注意的是,这种研究性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发达,学生提交的结果有很大可能是互联网上得来的甚至复制或者简单修改别人的作业得来的。因此,对于这种作业的区别需要教师花比较大的精力。更加理想的方式是教师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中来,例如笔者近年将以往习题课上一起做课后题的做法改变成了和学生在课堂一起进行计算和分析。由于笔记本电脑的普及率在学生中不断提高,以往在课堂仅有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的情况现在已经转变成了近一半的学生用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老师一起进行计算。教学实践中出现新问题的原因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Excel使用能力欠缺,不会使用函数和画图等功能,教会学生使用这两项功能往往要占据0.5课时。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外贸人才 三大核心能力 培养举措

外贸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动力大小虽受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等影响,但其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贸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本科院校无法替代,而研究如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水平是职业教育的永恒话题。

一、调查结果综述

本次在校高年级国贸专业学生和外贸企业的从业者中展开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回收有效率为95.8%),调查内容与结果分述如下:

(一)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尤其是高职国贸课程,应将职业性放在首位,围绕外贸人才能力要求而设置课程。10多年来的职业教育推进,课程设置已经从偏“宏观”理论课,转向职业较强的实务类课程,课程与单证、运输、保险、报检、报关等与外贸流程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基本扭转了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本科型课程体系,改变毕业生不能在外贸企业直接上岗的局面。

(二)课证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外贸企业的不同岗位设置,有96.2%的学校要求外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学校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使授课知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融合,学生通过考证再一次系统温故了外贸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明显得以加强。

(三)学生继续保持对实用型课程较高的期望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钟情于实务类专业课热度不减,如《进出口贸易实务》、《报关与商检》、《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跟单实务》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专业课程,学生既能从中获取技能和专业知识,帮助其考证或就业,并能应用于今后外贸工作中。

(四)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在调查中,有98%的外贸企业认为,英语四级以上是录用人才的基本条件,这与该行业的涉外性有关,也与英语等级考试统一的测试标准和严谨规范考试过程有关,已得到社会和外贸企业的认同,因此,学生普遍重视英语等级证书。

二、外贸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外贸专业在培养受外贸企业欢迎的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重传授、轻运用”现象十分普遍

虽然职业教育基本解决了课程职业性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的“重传授、轻运用”知识还十分普遍,这与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短,传统的本科式教学模式印记根深蒂固有关,也与师资背景缺乏职业性有关,其后果就是助长“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学生被动学习外贸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二)实训课程内容亟待充实和改进

对于回答本次调查中的“在大学期间,是否需要外贸模拟实训”这一问题时,分别只有42.1%和41%的被调查同学或企业人员回答是“必要的”,有38%和45%被访人员回答“没有必要”、18%和14.44%回答“无所谓”。说明在实训内容、辅导老师配备、教材与实训软件等方面,还需亟待充实和改进。外贸人才培养中,

(三)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地位得到迅速提升,不仅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还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外贸领域着力于“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深入,外贸企业急需能够从事进口贸易人才,但是98%的职业院校是以出口贸易为主的课程配置,以《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出口贸易是其课程主线,内容无法涵盖进口贸易,相应实践(训)活动几乎为零。

三、践行培养“三大核心”能力的举措与建议

在调研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的人才受到外贸企业欢迎,因此,围绕该核心能力和职业岗位特点进行课程配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来培养外贸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配置

从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外贸人才培养路径而言,课程配置是首要路径。经过调研,本着“宽口径,重基础”原则,在兼顾小微外贸企业岗位群及素质要求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见表一)。力求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培养,构建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表一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设置

(二)课程标准

基于“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完成后,编制课程标准是实现“三大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既保证外贸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笔者建议,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团队,综合考量区域经济发展、外贸企业用人、外贸人才素质等要求,以科学严谨态度来共同拟定涵盖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内容的课程标准。

(三)课程内容

在建立“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专业课程内容是培养和提升三大核心能力外贸人才的有力支撑。在课程内容构建过程中,要兼顾知识体系的阶梯性、时效性和务实性,本着“够用、适用、实用”原则,组织每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曾发挥巨大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项目、任务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笔者自2007年开始,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中,通过项目导向、工作任务为线索,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将海洋运输中的“运费构成与附加费构成”演化成“项目: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利用石油价格上涨机会,要求学生下企业调研了解,承运人通过什么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围绕项目、任务来开展教学,使学生摆脱了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突破时空限制开展网络教学

不可否认,职业院校利用各种模式来培养外贸人才受到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学校和企业都存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不同步,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解决时间、空间和地域上限制,学校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传统教学和课外辅导,企业指导教师远程解答学生实务(训)操作过程中的疑惑,充分发挥教师的各自优势,实现教学团队向团队教学的转变,有效吸引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参与专业学习,专业知识更加扎实了。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学笔记范文第5篇

最近一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科技巨头是谷歌。他在美国和欧盟的待遇也是冰火两重天。2013年1月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确实发现谷歌通过某些手段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证据尚不足以说明谷歌违反了法律。联邦贸易委员会和谷歌达成和解,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就此结束。在美国,谷歌占据了搜索市场份额的67%,其搜索广告收入也占整个市场的75%。

但是4月份,历经五年的调查之后,欧盟委员会对谷歌提起了反垄断诉讼。该案的核心在于,谷歌是否利用其在搜索领域的霸主地位,让自身的比较购物服务受益,令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境地,同时损害消费者利益。最近一项由哈佛商学院的MichaelLuca和哥伦比亚法学院的TimWu合做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完全按照相关性来呈现搜索结果,谷歌现有的做法使得消费者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机率降低了三分之一。一位欧盟的数字经济专员声称,如果不采取行动,整个欧洲经济就会因为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依赖而面临“风险”,甚至还有人呼吁要分拆谷歌。欧洲人使用搜索工具,10次中有九次是用谷歌。处于反垄断漩涡的谷歌成立时间不过17年。

在中国,BAT三巨头的垄断地位早已不言而喻。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之后,百度独步天下,占到搜索市场总收入约7成左右的份额。从交易规模看,阿里巴巴占据了中国网上交易额的80%。从某种意义上说,阿里一家把持着中国网络入口流量的80%。将这些流量倒入金融,金融业会出现一个新阿里;将这些流量倒入旅游,旅游业会诞生一个新阿里。至于腾讯,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QQ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15,约占中国总人口的6成。

互联网的两个经济特征加大其垄断的可能性

大不是罪恶,大也不违法,但是在西方的观念中,大是对民主的冒犯。翻开反垄断的历史,其中所有的交锋都是在做一件事:让市场变得更具竞争性。只有当市场具有竞争性的时候,价格才能降低,市场会变得更加有效。美国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计算出了垄断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1929年,垄断给美国制造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占GNP的0.1%,70年代中期垄断造成的损失在GNP的3%-5%。1985年,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占美国GNP的22.6%,这些研究得出的具体比例差异很大,但垄断给消费者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则为经济学家普遍认可。

相对于传统行业,互联网所拥有的两个经济特征会加大其市场垄断的可能性。第一个特征是其外部性,也叫需求方规模经济,即用户评估某个网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上用户数量的多少。也就是说,某个网络的用户越多,越能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这个网络,新加入的用户会给网络带来正的外部性。比如谷歌,因为用的人多了,就有更多的人愿意用,这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以以太网发明人鲍勃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梅特卡夫法则形象地说明了网络外部性,即网络的价值与其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外部性导致的结果是,如果企业不能充分地差异化,最后必然由一家垄断市场,因为市场不需要第二家。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电商还是共享经济,任何一个细分市场最后都将是一家独大。优酷和土豆的合并,58同城和赶集网的合并、滴滴和快的的合并,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征是供给方规模效应,即成本往往随着销量的增加而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从成本的角度看,由一家企业服务于整个市场是最有效的,这就是经济学所定义的自然垄断。但是,垄断地位带来的高价格又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这样就造成了悖论。对自然垄断产业,政府一般从价格和市场准入两个方面进行监管。一方面控制并压低价格以防止垄断价格的出现,另一方面提高进入门槛使得市场内的公司能获得较大份额从而压低成本。因此对于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各国普遍对这些产业的价格和进入进行了管制,通常是只允许一家企业垄断这个产业的生产。而最近由于Uber的进入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出租车市场,也是属于这一类别。

互联网市场由于以上两个特性,往往有很大可能出现自然垄断。对监管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一个必然垄断的市场,政府到底应该怎么办?虽然某家企业把整个市场服务得很好,但是他的行为一旦偏离正轨该怎么办?另外,如果我们对互联网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达成共识,是否也应像对传统企业一样对价格和市场进入进行管制?

除了垄断性之外,互联网的中立性(netneutrality)也是人们逐渐认识到的。2月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FCC)以3:2投票通过一项新规则,把宽带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来管理,这是网络中立概念的核心原则。新规出台之后,赞成者认为“FCC迈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监管步伐”。反对者指责这项新规“开启了政府干预商业决策的大门。”

互联网的中立性意味着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类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可以在同一时间使多个个体获益,典型例子包括国防、法律、广播网络、电视网络以及铁路等等。一个人对此类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从该类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性质,即将特定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消费或使用之外,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需要过高的成本。

如果中国监管当局也认可互联网的中立性,那么政府是否允许一家企业垄断互联网的入口呢?比如微信。互联网的入口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而是属于整个市场的公共产品,这就好比高速公路的入口不应该由私人公司把持是一样的道理。

互联网的自然垄断属性及中立性提醒监管者应该关注这个市场。但是在过去十年中,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反垄断调查一直毫无进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现有的反垄断法律对互联网公司并不完全适用。垄断的最终表现是定价权,而互联网是免费的,价格为零。但是,垄断仅仅是监管的必要条件,因为人们对数字垄断还缺乏更深入和更透彻的理解。尽管在法律层面还处于观察阶段,但是对互联网的监管应该尽快全面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监管的重心

“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说法律是给垄断开出的药方,监管当局要做的就是在垄断已经初露端倪的时候,开始未雨绸缪。垄断是一回事,滥用垄断地位是另一回事。对政府来说,监管的重心应该放在后者。当一家公司拥有垄断地位的时候,他很难不去利用这个优势。以谷歌这家号称“不作恶”的公司为例,在谷歌上搜索笔记本电脑,搜索结果是谷歌自己的一款对比购物服务,这便是滥用垄断地位的不正当竞争。

那么,监管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相比传统经济,我们应该注意到互联网的以下两点不同。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对资产需要更宽泛的定义。比如马云说过,未来的能源是数据,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数据就是一种资产,就是一种资源。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2010发表的一份声明显示,谷歌在两天内收集的数据大约为5艾字节,相当于从人类起源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和。对数据的垄断就是一种数字垄断,和对石油、铁路的垄断可能并无二致。

另一种资源是流量。当互联网上的流量被少数几家瓜分时,这也意味着这几家公司可以利用这个资源来左右市场。比如,淘宝可以通过调整算法轻易地影响店家的销售业绩。而腾讯也曾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也即流量)来轻易复制小公司的创新。如果像数据及流量这种核心的资源由于互联网的垄断性被少数几家公司控制,很难防止市场不被他们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权益的损失,更不要说保持互联网的中立性。

其次是对于整个价值链上利益分配的考虑。很多互联网模式是通过资源匹配(如共享经济)和削减中间环节(如平台型电商)达到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创造价值的目的。但是当最终垄断形成,我们发现大部分价值被垄断者攫取了。例如淘宝在提高交易效率并让顾客得利的情况下,自己也享受了超常的利润率,而传闻中大部分商家却在亏损。同样,虽然像Uber和滴滴这样的专车服务通过匹配资源来提高整体效率,当他们最终取代了现有商业模式后并达到垄断后,真的能让顾客和司机分享到更多的利益吗?这些都是未知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常用的监管手段,政府是否也应对利益分配进行直接的干涉?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国际上有不少呼吁对互联网公司网开一面的声音,主要的理由有两种:一是互联网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竞争很充分,二是出于保护创新的角度,认为互联网领域的监管必要性不及实体经济。这两种观点看似有道理,但其实恰恰是忽视了互联网的自然垄断和中立性这两个特征。虽然互联网行业的进入门槛看上去不高,但是,不要说复制出一个BAT,即便再诞生一个新的滴滴快的,都是不太可能的。

当市面上充斥着关于企业管理新内容的著作,充斥着大量涉及企业生产力和效率的书籍,充斥着建立商业帝国的明星故事,人们对垄断的关注就会越少,甚至会被视为一种不合时宜的主张,是对科技进步和企业家精神的攻击。但是,如果垄断不被约束的话,那些在竞争法则作用下自然归于公众的利益将会完全丧失。

反垄断的目的并不是反对技术和资本,而是要求技术和资本得以平等地运用。反垄断法寻求的是限制强者对弱者在公平竞争上的烦扰。对政府来说,在现在这个时点上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更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保持警觉。一方面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另一方面在资本的推动下,创业企业的成长周期被快速压缩。以滴滴快的为例,现在它处于烧钱的阶段,试想一旦投资人要求其盈利,它很有可能利用垄断地位行使垄断权力,对司机和乘客两边都提取分成,而那时司机和顾客将没有任何选择。因此,监管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竞争。

短短几年,人们就已经生活在几个数字垄断者的阴影之下了。监管者应该看到,在互联网的大部分市场上,垄断已经形成,而且因为互联网的自然垄断等特点,一家独大的局面将成为必然。如果政府还没有观察到这一趋势,恐怕他们的思路已经落后于市场前进的步伐。正视这一趋势,确保数字垄断者遵守游戏规则,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监管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