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审计 创新 职能
1 审计基本职能和内涵功能
审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监督职能、评价职能、鉴证职能,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三项职能准确的概念和含义。
监督职能是指审计依法监察和监督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沿着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的正常轨道上进行;评价职能是指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审核检查,以及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确凿的证据,对照一定的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鉴证职能是指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反映和说明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真实性,从而做出鉴定,确认其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经济事实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局面证明,并发表审计意见。
以上三项功能比较容易理解,恰恰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是审计的内涵功能,包括促进、制约、反映、鉴证和服务功能。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目前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向企业综合性的服务职能发展,只有企业完善了管理制度,实现良好的职能部门沟通体系,审计工作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效应就会突显,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审计建议。
促进功能,即通过审计工作,从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加强,从微观上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制约功能,国家审计部门对妨碍国民经济发展,阻碍改革开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制约;反映功能,审计部门将体制改革中有关宏观控制、微观体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提供准确信息,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审计部门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某项经济事件发表意见,同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形成一种互相监督,真实反映事项的体制;鉴证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为了维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审计部门在监督的同时,以鉴证的形式,客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措施,以促进其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服务功能,审计工作所秉承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指导,完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体制下展开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跳出国家政策管理的圈子,只有审计人员的真实反映,才能够减少、杜绝政策性错误的出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 审计创新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审计创新主要是通过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创造新的、较之以往更为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达到在统一的总体目标下的各个不同发展时期要达到的目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所谓审计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审计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以及审计管理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
加入WT0后,我国全方位地置身于世界经济竞争环境中,不管是国家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都是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重要阶段,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也必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也处于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转型期。为此,如何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3 审计人员如何强化审计创新
作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工作的创新,在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要树立创新审计精神和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审计人员要自觉摈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思想、观念、思路和做法对审计工作的束缚,积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发展状况。同时,创新是促使审计人员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的推进审计成果优质化进程。审计人员要形成有创意的审计思路、选择做成有创意的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等等,这要经过“挤压摩擦”创造过程,创新就是积累与拼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立新时期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等,才能有效地搞好审计工作。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内涵
本文为河北省审计厅重点课题《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内涵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国家治理的概念
“治理”有管理、统治之义。任何组织都需要治理,并建立有效的治理机构,国家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组织,同样离不开治理。国家治理不是指单纯国家机构运行系统的权力划分,而是国家机关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市场和公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核心是以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社会资源和代价的分配,解决好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问题,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协调良性发展。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以管理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均衡发展,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发展,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从立法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反馈再到社会管理,公众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现阶段,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方面:
1、国家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国家治理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又包括了公民、其他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只由政府负责,更多的社会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并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
2、国家治理的机制具有复杂性。国家治理的机制,既包括政府管理协调、市场配置、公民社会自治,又包括中央和地方、区域间的互动。
3、国家治理强调公平和民主。从国家治理的理念而言,强调了责任、透明、民主、合法性和公平公正;从国家治理的目标而言,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利益获得保障和提高。
4、国家治理的范围以促民生和社会发展为主。当代的国家治理,淡化了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强调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职能。
二、国家审计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对审计的定义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可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生活中,按照实施审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职能。
1、国家审计的概念。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之下,依据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对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服务活动。
2、国家审计的职能。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因此,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按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浪费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促使其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监督的权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调查取证权;行政强制措施权;提请协助权;移送权;处理处罚权;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深化,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发展到了“国家治理”的层次,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除了履行监督职能这一基本职能之外,还要对某些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如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效益的优劣等,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比如经济责任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从而发挥国家审计在权力运行监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腐败治理等国家治理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是特定政体下的统治手段,国家审计必须在国家治理的大框架下运行,必须服从于国家治理的大局,同时国家审计职能发挥得好坏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效果。所以,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最终发展上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以下三方面:
从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
从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来看,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因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责任关系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会计监督的内容、作用,现行条件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阐述,以期对加强会计监督、建立现代会计制度做出粗浅的探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凭证、账簿的监督审核。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实施审核和监督,不仅要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还应按照会计规范的规定对会计账簿进行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对实物、款项的监督。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实物、款项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的清查制度。划分责任归属,使会计主体的财产完整、安全。
(3)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计算监督,对审批手续不完整的财务收支予以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于不合法规的财务收支进行抵制;对于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财务收支应报告给财务主体利害关系人知晓。
(4)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接受财政、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监督,真实地提供会计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资料、财务报表以及其它相关的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不能拒绝、隐匿、谎报上述情况;不得指使或使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2.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能够确保各企业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企业内部由于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使单位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监督部门受到企业利益的制约使企业内部监督产生一系列问题:
1.会计监督难以保证所有者利益。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的指令与所有者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受雇于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经营者有着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必然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以取悦于领导来保证自己的利益,因此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企业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还有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却不能有效执行,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制度混乱,现象时有发生。
3.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会计事项,致使会计工作不能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者,直接受聘于企业负责人,并对企业负责人负责,其自身利益与企业负责人有直接的依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不能发挥其会计监督作用;更有些会计人员屈从于上级的意志,参与甚至伪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会计人员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下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对于上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我国的经济继续有长足的发展,继续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迎接各种考验就必须解决会计监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监的职能: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各单位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要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也是强化国家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国家执法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监督职能。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业谨慎;成本效益;审计增值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21-02
1 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矛盾冲突
1.1 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含义
审计的职业谨慎是指审计人员作为职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心和慎重态度。它包括审计人员作为职业人员应具备谨慎者的素质和执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谨慎的追求两层涵义。职业谨慎主要是针对舞弊审计而言,因而主要预防审计失败风险。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生活的一个普遍原则,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就是把从审计中得到效益与为进行审计而花费的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审计效益超过审计成本越多,审计越经济、越有效。对于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因其审计对象和审计环境不同,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同。因此,内部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是针对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实现审计增值。
1.2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矛盾冲突
在审计实践中,职业谨慎和成本效益是审计人员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审计职业谨慎与审计成本关系实际上是审计风险与审计的成本效益的关系,审计职业谨慎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审计风险越小,审计风险是审计成本的一个减函数。内部审计中过于职业谨慎一方面会降低审计失败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审计成本,占用大量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率,从机会成本来说,就放弃了完成增值审计所需时间、人力和物力;而过度强调成本效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提高,审计错弊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协调
2.1 深刻领会和辩证执行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合理平衡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所有审计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但如果绝对保证审计结果的精确,那么审计成本可能没有极限,而且,审计风险也不会随着职业谨慎程度的增加而得以无限提高。因此,在内部审计实践中,深刻领会和辩证执行应有的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合理平衡,实现审计的成本和效率的最佳结合,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
2.2 内部审计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1)如前所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第五条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都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2)从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审计监督仍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2003年李金华审计长签署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侧重监督、评价和服务。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内部控制还不够健全,经济生活中的弊漏很多,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因此,审计监督仍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内部审计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2.3 内部审计应优先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
2.3.1 内部审计的“自我性”特点决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1)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决定内部审计对内部有关部门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内部审计在性质上属于组织自我约束的管理控制行为,当审计事项涉及到外单位时,审计人员往往难以进行调查取证;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普遍设置了与其它部门平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在形式上独立于其它部门,然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往往因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等等,使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在很多情况下,审计监督职能流于形式,监督性不强。
(2)内部审计的非完全独立性决定了其对本单位的监督职能无法代替外部审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内部审计曾一度把它作为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延伸,但效果甚微。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一个管理部门,是“对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如果内部审计机构把发现的问题直接上报给外部机构,这样的内审人员哪个领导还能再用呢?因此,内部审计特点决定了其监督职能无法达到外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效果。
2.3.2 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是内部审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对内部审计职业界形成了压力与挑战。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这些机构中主要是会计事务所。 内部审计职业界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才是内部审计的必然出路。有为才有位,随着我国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减弱,内部审计如果不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在增值方面没有突出表现,管理当局很有可能把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审计部门淘汰。
2.3.3 强调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是适应内部审计目标转变的要求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新定义提出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营”,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提出了我国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从内部审计目标的转化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重点已经向管理审计转化,目的在于帮助组织改善管理状况,提供增值服务。内部审计提供增值性审计服务体现了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部门的本质职能的回归。
2.4 协调内部审计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途径――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内部审计增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内部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就是以增加组织价值为审计的主要目的,它是内部审计从重查错防弊到加强管理、创造效益的一个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最大区别是:传统的内部审计不注重增加组织价值,它开展的许多活动相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来讲是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是不增值的;而增值型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尽量少做不增值的审计业务,能增值的传统审计业务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耗费和成本,重点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同时,发挥监督的作用。内部审计的增值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发挥监督职能创造直接效益。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责,真实、合法和有效仍是内部审计致力追求的一种境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适当的审计方式并遵循规范性的审计程序,帮助其组织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组织减少损失,这是内部审计创造的直接价值。
(2)推动组织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是产出效益的最大载体。目前,有些企业资产质量低下,陈旧资产、闲置资产、呆滞资产占有相当比例;有些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非经营性资产、不良资产居多;有些企业资产技术含量低、资产竞争力差等。作为内部审计应加强资产总量、质量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整合、促进作用。
(3)完善组织管理,增加隐性效益,提高潜在效益。隐性价值应被理解为非直接性的价值,它一般是通过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体现的,通过这种合理化的建议,可能会改变一个战略设想,可能会优化组织行动方案,从而达到完善组织管理,降低组织成本,提升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内部审计增加隐性价值的重要表现。参与风险管理主要是协助组织高层管理鉴别系统风险、评估潜在风险、制定风险控制的策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为高层领导编制战略规划提供支持;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检查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寻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议;提供咨询增值服务主要指内部审计师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如担任顾问、提供建议、协调工作和培训等等以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运作效率。
(4)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威胁价值。内部审计还会产生“威胁价值”,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发现了问题,但因在组织治理结构中有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胁作用,使他们知道因为要不断地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和工作秩序,并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自然,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内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式,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对被审单位不再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与被审单位一起探讨管理和控制的缺陷、决策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及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对策,协助管理人员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成为他们的热心顾问和有力助手。同时,将监督寓予服务中,在服务中发挥监督的职能,将更能得到被审单位管理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邹晶.也谈审计执业谨慎[J].湖北审计.2003.
[2]陈文寿,刘熙燕.谈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职业谨慎与成本效益的合理平衡[J].审计与理财.2004.
摘要: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国家和社会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关键词: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一、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约束机制的局限。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内部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则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三)会计素质的局限。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因此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就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二、完善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并给予处罚;同时强化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并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除了健全《会计法》之外,还应修订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配合《会计法》实施,真正树立起《会计法》在会计工作中的权威。
(二)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实质上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加强内部审计在工作中的作用,转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加强审计的作用,先要提高审计的地位,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
(三)明确政府监督职责,加强合理分工。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监督的方式上,财政部门一方面对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再监督,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向部分国有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通过会计负责人对国有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审计监督主要是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还应当与财政税务部门要有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