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弈论的研究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博弈论 公选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98-02
作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博弈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之后,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涨,高校亟需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
1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理念的启蒙者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劳威尔曾说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为广大本科生提供一个培养兴趣、扩大视野的平台。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力求符合“以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并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目标:(1)使学生了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内容,领会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掌握博弈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明确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人或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2)培养学生从博弈的视角应用基本方法认识现实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释的能力;(3)培养学生以博弈的思想感知社会并进行科学、理性分析的素养。
2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情景、困难和问题
课程情景不仅是施展教学的外在环境,也蕴含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动因。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教学情景,认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关注阶段论分析
富勒(Fuller,F.)的教学关注阶段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早期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教学经验寥寥,主要关注自我表现和是否胜任教师角色。关注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但不充足的教学经验,主要关注在当前的教学情景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运用一些教学技能和手段。处于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素质与情感需要,希望通过教学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实现和长期发展。
笔者目前正从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向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过渡,一方面存在关注自我表现、在乎教学评价的倾向;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教学热情,愿意参与教学交流、尝试教学改革,因而需要尽快将关注点从角色胜任和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上。
2.2 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博弈论公选课面对多个年级数十个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认知平台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
学生也有一些共性。学生目前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行尝试的勇气,具有自我评价和调整的主客观条件、不拘一格的活跃思想和富于追求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观察、分析、思考等方面的经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模仿、接近和趋向于教师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然倾向。另外,尽管价值取向多元化,但社会现实使他们大都受到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
2.3 课程内容特点分析
博弈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研究,所以课程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基础,这对公选课的学生有较大难度。
不过,博弈论也另具特色优势。由于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所以课程讲授有非常多的切入点,主题选取有广阔的时空范围。
3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基于前述关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特点的分析,特别是考虑到公选课的客观条件,博弈论教学改革应努力体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务都懂一点”的通识选修课特点,重视课程教学的“优质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带去认知的契机和不断求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情景中的有利条件,摒弃各方面的不利因素。考虑到博弈论理论知识的结构、特点和方法特征,顾及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照顾到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充分发挥博弈论“声名显赫”、应用广泛和素材丰富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主题选取上力求鲜明、思考空间大又易于接受,在内容选取上力求重点突出、少而精且密切联系实际,在体系安排上力求主次合理搭配、模块宜少不宜多、层次宜松不宜紧,在讲授上力求重思辨推理轻计算推理,尽量避免数学推导。
3.1 抓住学生共性,力求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强烈,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取向。西南五省大旱是2010年初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鉴于此,笔者特意引导学生对大河流域的水储蓄问题进行了建模和博弈分析,分析时运用的劣势策略削去法正是当堂讲授的求解纳什均衡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笔者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成本收益可以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对西南五省大旱的建模分析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帮助他们掌握了劣势策略削去法和博弈理论的应用原理以外,还令他们读到了从新闻报道中无法直接读到的深层次内容,激发了他们长期学习的兴趣!
3.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避免课程容量受限的弊端
围绕经典问题选择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自成模块,减少关联”地安排知识模块有利于照顾学生间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例如,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人假设”过于理想、超越现实,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
3.3 重视案例,尤其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广泛使用、成绩斐然的教学方法。在博弈论公选课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理论贡献大都有高度精炼、趣味性强的案例可循。选取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下面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及其优点。
“公地悲剧”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博弈案例,它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笔者设计了两部分内容:(1)经典的“公地悲剧”;(2)奥斯特罗姆针对小水域事务做出的开创性研究。第(1)部分侧重于对经典问题的博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地悲剧”是个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大问题。随后,既可以通过讨论私有化和政府管制这两种对策的得失,引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也可以进入第(2)部分,介绍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公共治理理论,指出她为“公地悲剧”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新路:介于私有化和政府管制之间的中间道路。接着启发学生:对大水域问题的研究至今几乎仍是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此类问题。再者,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可不可以“中国化”?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创新的问题。奥斯特罗姆从近千个案例中创建公共治理理论,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好的公共治理机制吗?相比而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找一个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中国案例就会效果平平。
3.4 重视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等两方面。博弈论高度凝炼的案例和理性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多名学生在学习了“金砖问题”后,主动拓展了问题背后的推理机制,自主学习了“黑帽红帽问题”;当学习了“蜈蚣博弈”和有限理性概念后,有学生自学掌握了有限理性“阶”的概念,并了解到大部分人具有二阶或三阶的有限理性。
博弈论公选课对培养创新能力也具有一定优势。创新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能力,包含质疑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五方面。这些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须从整体上把握,从多个层面潜移默化,不能割裂的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中肯定蕴含着重要的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重大贡献呈现给学生;交叉学科和前沿学术成果中也肯定蕴含着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学术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从而利用学生模仿、接近和趋向于“创新”的自然倾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结语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在讲授时可以较多的联系时事,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所以这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有一定出入。另外,前述学生差异性导致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笔者认为在这类结合时事多、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中,要充分重视灵活性,适当增加机动性内容。
综上所见,虽然课程情景复杂,但是博弈论公选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目标、认清问题、大胆谨慎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就能探索出符合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规律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师的下一个重心[N].中国教育报,2007-03-12.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例如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外交,解决诸如战术攻防、国际纠纷、定价定产、兼并收购、投标拍卖甚至动物进化等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1944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随后发展壮大为一门综合学科。1994年三位长期致力于博弈论研究实践的学者纳什、海萨尼、塞尔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权威性的肯定。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用博弈论来解释并且设计一些算法是一个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博弈论本身就是带有优化功能的一门严谨的数学,不过它更具有人的逻辑思维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别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
1、博弈问题的本质特征是:假设博弈参与人始终是理性的。
2、博弈的基本特点则是需尽可能考虑到博弈对方的决策选择以及对自身的影响,并从中选择出对自身最有利的方案决策,从而达到收益和效用最大化。
3、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博弈
[作者简介]徐建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与日俱增,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表达,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肩负着重任――架构起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艺术形式,电影语言应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其中文译名,更应同时兼具整齐匀称、雅俗共赏、精练生动、形神兼备、老少皆宜等特征,既要反映影片的主要内容和暗示影片的类别,还要简洁明朗、别出心裁,符合观众的文化欣赏和期待心理,能够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做到先声夺人,从而很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
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做到以约求丰,生动活泼,绝非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如严复先生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踯躅”,需要译者细斟慢酌地加以寻章摘句,尽可能使译名达到原名的效果,并准确传达英文电影中所蕴含、潜存的异域文化气息,力求做到形似,神也似。针对片名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合理运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世界上存在许多民族,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性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多样性,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正如爱森斯坦在《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一文中的见解:“格里菲斯也好,我们的电影也好,其独特性都不是从自己身上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有它过去的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重综合归纳,对于语言,重暗示,主张慎言、戒言,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描写力求细微曲折,惟恐描写不周。
中国人文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别常常反映在电影的命名上,因此,电影片名翻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因此,准确了解、把握中、西方影片的命名定位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总体说来,中国影片在命名上正如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偏好于具有象征性的或富有诗意的文题。而西方影片更热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力图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所以,许多影片都直接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命名。
电影片名的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短语,实际上却是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跨文化的翻译中难免会产生“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况,既难以通过译文将某种语言所要蕴含的信息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但又必须准确做到这一点。在这种“举步维艰、难以抉择”的关键时刻,“异化”(foreignization或alien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或adaptation)就成为解决这一困惑和难堪的选择。
三、归化与异化――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凭借Translator's Invensibility将解构主义的研究风气引入到翻译界,率先集中而深刻地探讨了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并激化了两者之间超语言层次的矛盾,奠定了它们难以调和的理论基调。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归化,相对“异化”,翻译上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即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异化,相对“归化”,指在翻译上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异化翻译过程中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洋味”为轴心,尽量保持原文的特点,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文化认同感为轴心,要求译文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尽量向目的语的语文规范、文化习俗和读者接近,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异化翻译是《滑铁卢桥》,而归化翻译则是《魂断蓝桥》,这被认为是实施归化法最为精妙的电影译名之一;《Gone with the wind》异化翻译是《飘》,归化翻译就是《乱世佳人》;《Home alone》,异化翻译是《一个人在家》,归化翻译就是《小鬼当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归化与异化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争论、辩解的关节所在,目前翻译界在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哪一个是主流之争。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民族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继续发展。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重新认识和把握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盛情引入的博弈论。
四、翻译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一)“博弈论”的基本涵义
“博弈”一词的英文单词是Game,意为诸如下棋、打牌、划拳等游戏中的对策、游戏。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 “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博弈论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理性博弈者因其意向、通过策略互动产生非意向结果的策略方法,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实际上是当事人面对一定的信息量寻求最佳行动和最优策略的问题,即博弈论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并寻求最佳。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博弈。
(二)翻译的博弈特点
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一种探索性的、单个进行的、尝试和犯错误的语言游戏(郭建中,2000),译者是“游戏者”。游戏包括一套固定的“规则”(如语言规则,翻译理论和原则,翻译技巧,文化折射等),但又鼓励个人的创造性和技能(Gorlee,1994)。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特点,译者在游戏过程中既要必须明白其中的符号学模式受规则支配,同时他们又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则。这样,翻译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知识性、创造性、抽象性、决策性,千变万化的博弈活动。
(三)翻译的博弈模式
在翻译中得以应用的典型博弈模式有“囚徒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王斌,2004 )和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翻译中为了顾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利益:增进交流和理解,繁荣自己的文化,译者通常应该采取“囚徒困境”中的“优势策略”,即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囚徒困境中,背叛(归化)使得合作成为非常劣势的策略,其结果成为一种非合作均衡,即“纳什均衡”。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论的角度看,异化翻译是具有翻译优势的,而归化不是最佳的博弈策略。但是,在特定文化交际中过度异化,也会与翻译的交际目的“南辕北辙”。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高质量译文),无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何,按照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多位译者(源语和目的语的)参与或合作翻译,如果这些翻译中有一种能使双方文化都能接受的话,无论归化也好,异化也好,对读者来说,都是最理想的,最有益的。它也体现出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五、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博弈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博弈活动,异化和归化被看作翻译博弈中的博弈规则,博弈论介入翻译决策的过程,正体现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然翻译可看作是一种博弈,它同样遵循均衡原则,寻求最佳、最优的解决。任何矛盾均有主次之分,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也如此。这种主次关系从博弈论上说都是动态的,无休止地争论孰主孰次、孰轻孰重就博弈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无论是绝对化的归化,还是绝对化的异化,在博弈论看来都是不能到达均衡和最优的博弈,甚至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翻译结果。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博弈论还揭示出翻译归化和异化的最优来自于译者间的合作,归化和异化总是在一次次尝试、背叛、合作中交替进行着,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交流和翻译最终会赢得读者的认可。
在实际的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不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民俗、谚语、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或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译文如果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原文特定的内涵要受损失;保持原文风貌,有时又与对方的思维或观念相冲突。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结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观众不知所云,又不能过于归化,造成原名语言和文化特色的丧失。
另外,电影片名翻译时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确定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异化翻译就是充分相信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让观众直面异域文化;而归化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应尽量地保持与原导演、编剧同样的创作心态,并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片名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所接受的好译名。
关键词:高老头;博弈论
《高老头》写的是在巴黎的偏僻一隅,有一座伏盖公寓,这里住着形形的房客,有法律大学生拉斯蒂涅,神秘的人物伏脱冷,老态龙钟的高里奥老头,老姑娘米旭诺,被赶出家门的泰伊番小姐和她的姨妈。主人公高老头出身寒微,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百万的陪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似的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贫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
众多文献都基本上从当时巴黎社会的角度以及高老头自身性格特点等方面来分析高老头的悲剧。本文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高老头的悲剧,通过高老头在不同境况中的最优选择以及高老头的实际选择的对比,分析高老头的悲剧。
一、模型分析
(一)高老头富裕的时候
根据文章内容,在高里奥高老头刚刚退出商界的时候,他是十分富有的,给两个女儿每个人80万法郎的陪嫁。在这个时候,他的女儿都很孝顺他,他自己的付出也基本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在此情况下,假设高老头是完全理性的。
(二)高老头贫穷的时候
本文根据贝尔扎克《高老头》一书中的情节,在高老头没钱被赶出女儿家的时候,高老头见女儿一面非常难,所以在这个时候,高老头这个时分爱女儿的父亲为了见女儿一面,为了得到女儿一些言语上的安慰,其行为会比自己富裕的时候更加非理性。因此此处用两人非对称博弈模型来分析。
因为此时高老头经济状况恶化,为了见到女儿,必须典当自己的一些值钱的物品,但是从女儿那里得到的安慰在高老头看来是完全值得自己的经济上的牺牲的,因此,此时高老头给钱、女儿孝顺的得益为0。二、结语
本文的博弈模型假设是笔者根据自己对《高老头》文本的理解做出的假设,是笔者用博弈论对《高老头》悲剧做出解释的初步尝试。本文模型的选择与分析没有考虑法国巴黎当时的社会情况,只是从个人的最优选择来分析,模型假设还有许多不尽合理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