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息化知识

企业信息化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知识

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了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它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获得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知识管理”一词由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l988年提出,apqc(american productivity& qualitycenter,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它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两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使两者充分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将存放在文件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和分类后,存储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能力,将这些知识、技能和信息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因特网的普及和企业局域网的应用,使企业内的信息沟通有了物理保证。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应用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所面i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保障。

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知识管理项目来说,要得到企业各个层面的持续支持就必须将知识管理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事情,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保证知识管理的各种措施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2)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通道,它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使知识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便于学习和交流,从而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以提高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现实的信息需求,避免盲目引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①数据信息系统;②信息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成员协同分析,依靠群体决策来完成;③信息提供系统,针对企业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信息检索、鉴别、筛选的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提供专项服务等。

3)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知识编码化。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因此,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4)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并将网络信息有序地纳入其中。企业把部分研发项目文档资料、企业员工资料文档、市场宣传的积累资料、日常办公业务网络文档、竞争对手产品库等内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为内部人员提供可即时在专业知识仓库和主页上信息的平台。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范围内便捷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要尽可能囊括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企业知识库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传递,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在已构建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成熟的网络多媒体互动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成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协同工作、汇集信息,从而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恰当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从因特网上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经过智能的处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建立知识库的安全和使用权限管理机制。单位内部的知识往往有密级,必须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方可在网络上共享。机构知识仓库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必须拥有专业安全保障,共享使用权限管理必须在技术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向知识仓库中投放信息必须经过特许,以保证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知识共享、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创新提供知识服务。

4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的系统,它采用信息技术与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及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从本质上讲,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在管理上更清晰、透明,以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更大的经营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角度上更注重知识的发现、挖掘与沟通,需要对经济数据进行正确、及时的分析,将各种深奥的计算方法、信息查询方法、分析功能等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以便于企业决策者方便快捷地使用。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一般而言,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由一些基本的系统组件来支持知识的收集、提取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知识平台三个组件。

1)硬件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信息系统的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它使企业员工的用户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另外,企业内部网还要与internet相连实现外部网。

2)软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邮件、群件以及电子公告牌的应用,是企业员工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传播的软件工具。

3)知识平台。企业知识库、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是知识存储与管理的平台。信息被分解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起来。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文件和基于文本的信息则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用户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存取这些信息,一旦信息被定位,就要以某种方式将其从各种信息库中提取出来。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的表达、索引、抽取以及查询等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建立数据仓库的企业,数据仓库的设计、联机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同样也是知识表达、组织和查询的关键技术。

具备了以上系统组件后,企业应根据其所要汲取的知识的类型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资源时,必须从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战略和目标出发,确定企业所需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按下面的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

1)知识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它包括:确定某个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目标数据集,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标记。

2)知识挖掘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能改变对事物认识的知识。这些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

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面临知识经济形势下需要开展知识管理这一新课题,广大中小企业大都感觉找不到着手点。本文立足知识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可从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入手,采取渐进式发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对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日益动荡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占居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50%左右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受自身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少企业能系统和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鉴于知识管理是一个长期构建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从信息化建设人手,夯实开展知识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平台,循序渐进推行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更为稳妥和可行的策略。

1.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1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理论营运而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持续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竞争优势。

1.2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在企业或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企业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能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帮助企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竞争和挑战。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导入

要开展知识管理,首先是要让企业的员工都了解它,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导入。

1.2.2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的建立

第一,在总体上监控和管理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最上层。主要包括:总体经营规划、总体质量监控、总体产销监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设备管理。这些监控和管理贯穿于知识管理工作链,并为工作链服务。

第二,支持业务工作的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中间层。主要包括工作经验、体会与方法、工作计划总结、工作成果(报告、报表、结论)、工作相关信息、工作基础知识、工作制度以及专家头脑中知识等。

第三,基础方法理论和基本产品知识,处于知识管理体系架构的基层,对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层支持。主要包括: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产品知识、产品介绍、产品基本特性说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三个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内容体系结构。

1.2.3企业知识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企业知识管理落到实处的过程包括知识沉淀、知识发掘、知识引出、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默化以及知识优化等。这些分步过程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信息技术平台。

1.2.4知识管理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起来以后,并不能说明知识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实,必须要有完善制度或运行机制来保障。

2.中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来源。但近几年来,持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人民币汇率,国家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内外严酷市场竞争环境,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中小企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实施知识管理虽然是广大企业寻求发展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但对于85%以上以传统产业领域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对知识管理这一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新模式,感觉到象是画饼充饥,一下子难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着眼点。

3.推进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识管理是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因此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与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管理基础落后,市场信息陈旧,缺少现代的传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单一,管理人员信息意识不强,这就注定在中小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知识管理从信息化管理实践和理论中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内涵,知识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如果说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数据,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经进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点就是知识。所以,基于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这种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从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入手,加快推进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分阶段推进和实施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切合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

4.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基本架构

4.1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生产技术装备、原辅材料、人力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过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设使企业能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运营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企业与市场有效沟通的业务运营信息化管理体系,以便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

3)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实现人、财、物、技术等生产要素相互紧密结合并有效发挥作用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程交互衔接运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组织结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实现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预见,今后的企业运营管理组织体系将进一步朝着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临时性、多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小组为主导、扁平化运行的组织结构体系发展。

4.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途径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解决方案与大型企业有明显不同。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起点低,不能照搬大企业“高投入、长周期”的信息化模式,应当根据自身实际需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寻找一条经济、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途径。笔者认为,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模式应该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ASP模式就是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J]~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将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既可以节省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又能使中小企业象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

ASP模式在满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样,诸如寻找客户、扩大市场、财务电子化、生产计划、销售和存货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对于一些传统方式不易解决的问题,如多地点管理、多分支机构、扩展应用和升级换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决方案。ASP服务商,与网络营运商、咨询顾问公司、公共服务公司以及应用软件供应商,形成稳定、强大的服务联盟,可以无时间限制、无地域限制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平台租用,使企业减少信息化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致力于本业发展。在国外,AsP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6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断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为国际性的潮流。

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化 组织变革 扁平化

石油企业的信息化优化了企业的信息过程,为企业管理创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变革和知识管理的实现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环境。面对企业信息化,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企业信息化迫切呼唤新型组织结构。如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成为对内提高组织的效率、对外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信息时代石油企业组织结构的弊端

传统的石油企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层级结构。其显著特征就是具有超稳定或者说是具有刚性结构,这种金字塔式的、刚性组织的基本特征是命令和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纵向渠道,指挥和反馈以纵向等级链为基础。其中,信息自下而上地逐级传输,实行集中决策;命令自上而下地逐级下达,实行统一指挥。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不得越级或横向联系。这种组织的特点即需要一个庞大的中间管理层,主要是起“上传下达”信息的作用。庞大的中间管理层不仅延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使信息污染和失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信息处理的不确定性。这种组织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物,现在我们已经迈入信息时代,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不仅不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以信息化为切入点,推动石油企业组织改革

从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特点中,我们可归纳出:石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紧密围绕油田生产、管理和经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强化数据源头自动采集、现场处理,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理念整和油田生产流程,以勘探开发应用为重点,以优化生产经营为目的,以决策支持为突破口,逐步实现数据管理一体化,劳动手段智能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经营决策科学化,全面实施信息系统工程。可见,石油企业信息化将明显优化企业组织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利用和反馈等信息过程,因此旧有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变革的要求, 石油企业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必须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在管理中引入科学化、信息化手段,由原来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监管型管理转变为:通过建立一套健全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代替过去监管性质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通过基础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来解决技术性的问题,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在信息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相关数据与生产、经营、销售、管理紧密结合,及时提出生产经营管理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级领导干部则主要从发展的角度优化本单位、本部门资源,创造条件,使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由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关系,改变为在同一个目标下的互助协作关系,达到最佳的激励和约束效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因此为了更好的应对信息化变革的要求,石油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扁平化改造,强调以“流程导向”替代原有的“职能导向”的企业组织形式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MIS(管理信息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 等系统的上线将优化企业的信息过程,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企业信息系统承担了以前由中层管理人员所负责的许多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缩短了组织的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所以庞大的中间管理层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既多余又加大了管理费用。在组织结构的垂直化中大大压缩管理层次,不仅适应了信息导向的管理要求,而且加速了信息的传输,减少了信息污染,提高了组织结构的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使传统组织结构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信息化在组织中的应用,使组织中间层次的功能分流到基层。基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具有部门功能的专家型工作小组和团队。这样,更多的权利转移给基层,使基层员工具有较大的自,能够实施自主管理。因此,有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和创造性的发挥。

同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中信息部门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其行政权利较生产部门处于弱势地位,这样对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石油企业中应该设立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职位,CIO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高级主管,其地位必须从一个简单、甚至是附属性的职能部门主管上升为战略性的部门主管,从企业的大局与战略出发,来全盘统筹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这是石油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结论

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数据源头采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等一系列工作,即信息化不仅仅是一项纯技术性的工作。石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信息化必需与管理流程改造相结合,与组织模式重构并行。如果组织模式变革滞后,旧的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不加改变,信息技术只是原来管理流程,组织模式叠加,就失去了信息化的意义,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对石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更好的适应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以增强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出版

[2]何生厚 毛 峰:数字油田的理论、设计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能使企业长时间内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过去工业时代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本文探讨了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增强,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并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er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超级秘书网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企业信息化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情境;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与企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较大的脱节。以企业信息化培养为主线的基础理论教学决定了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以知识应用为主的实验教学开设的相关实验项目,并通过零散的实践环节来实施,导致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和系统性较弱。通过“企业情境”的创设来试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1 结合制造业行业发展制定专业方向

深入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是本科教育的依据,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需要根据行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行业发展的趋势设置专业,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这样学生所学专业才能更对口,更好的服务制造业企业,实现企业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为此,学院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调研目前的岗位和专业需求,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与短长期规划对专业进行设置与调整,结合省级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政策和目标,设置并培养专业。

通过不断的调研、论证及探索,制造业信息化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团队精神、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掌握计算机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初步养成工程意识,能适应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信息化需求,具备从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软件实施、维护、客户化定制和基于三维产品设计软件平台二次开发工作能力,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2 具有“企业情景”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究

2.1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

学院专业培养方向为面向制造业信息化方向,培养的学生要能够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实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具备从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软件实施、维护、客户化定制和基于三维产品设计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工作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较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企业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案例、资深专家入校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顶岗实习等方式,将机械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融合,并能熟练掌握行业应用软件。

2.2 依托国家教育发展方略与政策

“企业情境”的创设需要紧紧围绕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略进行,并依托国家给予高校的扶持政策和办学方针进行。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江苏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把人才培养与工程教育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探索信息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步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2012年制造业信息化专业成功申报江苏省软件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继续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院党总支和行政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6年的教学教改实践,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2.3 细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江苏省软件类“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学院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2个培养阶段,校内阶段学习3年,企业阶段学习1年。

校内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企业的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此时的培养方式按照“企业情境”来完成,课程教学、实践案例、教师团队均按照企业模型进行,模拟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

企业阶段学习一年即预就业毕业实践,是学生经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后,在四年级经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一年。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3 制造业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有“企业情境”的教学改革,可以确定专业所需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从而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等模块。学生在校除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外,为了达到能力需求培养的目标和情境教学,在专业必修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主要完成的工作是与企业积极合作,在培养方案中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专业为强化机械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知识和能力所设置的校内选修课;合作企业所增设的针对性的培养;顶岗实践所要完成的企业实训任务;“真刀真枪”的企业毕业设计。图1所示为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

4 具有实战项目的实践课程及企业体验环节

4.1 “企业情境”的实践课程

信息化技术本身要求的专业综合性、实践操作性非常强,专业课程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则不仅所学基本知识难以得到深入理解和巩固,更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系统讲述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完成实践项目的教学。

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基础上制定了实践培养体系。具有“企业情境”的实践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实践、综合实践教学和企业毕业设计三个层次。基础课程实践主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通过操作项目案例,根据具体问题要求分析并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教学是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多门课程的综合理解与应用,完成较大项目的实训。综合实训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锻炼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企业毕业设计,学生基于参与信息化项目,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主学习实践岗位所需的新知识,观察、思考,发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撰写开题报告,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图2总结了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

4.2 企业体验环节的创设

学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体现校企共建的特点,在企业提供相对完备的实践条件的基础上,学院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领域的特长,与企业共同对实践场所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建设,共同开发既符合企业需求又适应教学规律的企业实训体验项目,使之充分适应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学院目前开设主要的体验环节包括:

企业体验环节:由企业介绍企业的发展策略、市场定位、营销服务体系、研发体系、质量体系、生产制造体系、平台战略思路等;到企业学习1年的学生必须与企业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协议。指导教师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指导,使学生明确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体验环节:由企业领导、有关部门主管人员作为主讲人,向预备工程师宣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

轮岗环节:学生在企业各主要岗位的体验式学习,包括:在企业的各部门,即项目策划部、市场营销部、技术研发部、生产管理部、生产部、质检部、行政管理部之间进行轮岗体验与学习,了解各部门的职能和运行机制,熟悉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定岗环节:根据轮岗学习的情况,结合学生意愿、企业需求与评价,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学习。学习的岗位将在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管理等部门。

5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具有“企业情景”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之后,教师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调动教师参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校企人员双向岗位置换机制,联系并吸引企业专业工程师和领域专家来校开展实践讲座,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制造实践项目,同时制定并鼓励企业专业人员担任校内教学任务,提升企业人员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分批安排专任老师下企业锻炼,采取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置换,教师到企业顶岗,以“一师双岗”模式,使得专任教师持续达到双师素质。积极倡导教师在高质量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到企业兼职,采取项目咨询、技术支持、作为骨干参与项目开发,使教师保持与生产过程的紧密接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与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团队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1)学院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活跃在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情境”模式的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融合。

(2)企业实践教师的培养。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进行继续教育和校内教学法的培训工作,由我院资深教授为其专门开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及时掌握国内外最近教育理念的动向及教育基本理论,不断提高工程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另外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高级别教学研讨会,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

(3)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活动。不定期组织实践教学观摩活动,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观摩活动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热情。实行互相听课,集体备课等制度,坚持长期相互听课。学院骨干教师长期坚持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并定期听课,负责对青年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通过工程实践及互相听课,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目的。

(4)基地内部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践教师共享其丰富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有益的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更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6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

创设具有“企业情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也要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如安全、报酬、奖惩等权益问题。首先,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遵守劳动法的规定,避免出现劳动纠纷等事件。其次,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的职责与权力。主要包括:学校、企业各方的职责与权力;学生在企业的理论学习与毕设设计环节;企业为学生提供的企业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工作;企业技术的保密要求;学生安全保障;企业导师的激励政策;学生生活的后勤保障;生活补贴等。第三,对在企业的实习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实践学生的评价,设立校企共同评价制度,企业应定期向学院反馈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信息,及时与学院商讨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

7 总结

6年来,学院在江苏省软件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精神指导下,以“企业情境”模式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对面向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知识结构、工程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4):114-119.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05(3):74-76.

[3]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