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结构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代散文 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情况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多表现为兴趣不高;老师上课套路陈旧,缺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同时应试化教学现象严重,忽视审美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审美价值的体现。
一、 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和诗歌是两种很重要的文体,他们在国家的历史、政治、外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尚书》是用六种朝廷公文体裁记载国家大事的文件汇编,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这导致古代官吏大都由文人担任,这同时也就导致古代散文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使古代散文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语言文字呈现出简练的特点。古代散文“以准确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其语言“准确凝练,辞简意丰”,这常常让读者在诵读时感受到一种简洁有力、掷地有声、畅快淋漓的美感。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这种阅读感受就能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如,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当然,高中语文教材的古代散文中类似语句不甚枚举,从上面的例句我们就可以窥看出文辞的简练美。古代散文的语句言简义丰,不管是事件记述,还是景物描写,完整的意思表达都是用最少的文字。古代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与《论语》《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表述特点有很大的共同之处。
从性质上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因为在言语交际中,我们的语言要高效的表达清楚意思,如何组织文字成为一个关键。高中语文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些人的表述过于嗦复杂,甚至词不达意,以致语句条理不清,无法理解,与古代散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高中语文古代散文的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写作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语句往往嗦复杂,艰涩难懂,影响了整篇作文的美感,所以,古代散文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对学生书面表达的提升的具有借鉴意义。综上所述,在学习古代散文时,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追求语言美,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表达。
二、崇尚真实的情感特点可以让学生追求情感美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作品审美感受都不尽相同,甚至他们对权威审美的观点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新课程标准就强调了应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容易忽视教学民主,往往视学生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而不是读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明确学生才是作品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打造成民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当然,对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应评价指点,以免天马行空,与当今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行。只有建立民主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习主体性,才能保障良好的审美意识学习环境。古代散文中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和自由抒发的,尤其是在抒情类古代散文中,这一特点可以说表现到了极致。文章是用来以表意传情的,写文章就要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要引起读者共鸣,就要有见情见性的语句。《归去来兮辞》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较少汲取来自古代散文的情感力量。目前,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往往讲授一些容易操作的写作方法,或者讲解一些作文技巧,讲解一些比较稳固的写作框架,以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技能。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在平时作文批阅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习作中情感流露不自然,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缺乏真情实感,套作现象严重。所以,在高中的古代散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赏析真实客观的情感美,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认识哪种语言能够体现情感美,让学生分组交流学习体验,并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鉴赏体验和情感体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作文教学结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美之时,对自己所写的作文缺少情感美的问题也能有新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如何在作文中也能体现真情实感”的问题。
三、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学生充实作文美
高中语文古代散文作品中,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是很鲜明特征。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该例句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这是古代散文大家写作的亮点。古代散文运用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
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大大增加。高中生的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文意枯燥乏味,修辞手法单一,行文不连贯,文辞缺新意。古代散文灵活多变的修辞技巧正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灵活句式、修辞手法、成文结构等,并让学生加以运用就完全能够为写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中,探究古代散文审美教育功能,就应该充分注言简义丰的语言表述,自然真实的情感诉说,灵活多样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结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解透古代散文中所包含的各种美,提升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古代散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古代散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一、强化基础训练,突出学生主体性
高中语文新课改与高考接轨的首要任务是做到语文教学与高考的契合,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夯实高考语文的常考点和易错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比如讲苏教版课文《想北平》时,我首先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赏析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体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多样化的探究问题:阅读第一段,理解它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可是,我真爱北平”可以看成是本文的文眼,但紧接着作者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选材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且逐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改呼吁“语文课堂回归生活”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这与高考是相符的。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方向上都趋向于生活化的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比如讲苏教版课文《祝福》时,小说源于祝福,又终于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首先让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人们为什么对她这样冷漠、残酷?从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课本剧表演,挑选学生分别扮演鲁四老爷、四婶、“我”、柳妈、短工、堂伯等,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乐趣。最后为学生布置作文,以“祥林嫂的故事”为题,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重视教材人文性,渗透情感教育
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材融入了许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同时,教师还要积极渗透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用平常心去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掌握课改最本质的精神,认真加以实践,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比如苏教版课文《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都是作者对于青春的诠释,流露出对未来不改初衷的渴盼和热爱。教师应该借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雷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说明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在人性的看台上,要求学生学会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劝学》《师说》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养成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托。
四、挖掘学生潜力,关注高考趋势
高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生需要接受的重要考验。如何让学生轻松面对高考,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高考趋势,多进行高考真题和模拟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高考语文的试题难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摒弃墨守成规的错误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学生找不到写作的中心思想,还有的学生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这都是导致学生在作文中丢分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高考作文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还要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写作专项训练,针对学生的弱点逐个击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教学 方法策略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语文教学板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温故。在此期间,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但是在现阶段,反观我国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却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教学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够强;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优化阅读课堂期间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从以学为本的角度着手,在秉持自身主体为止的同时也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学“指导员”的角色,也扮演好学习“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来,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还能间接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继而达成理想中的教学成效。
一、发扬教师主体地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思路是确保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在具体方法上如下述两点所示:
1.巧用电子白板,让阅读直观性强
在以教师为主体打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首先要遵循学生的兴趣和喜好,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例:电子白板直观性强,以电子白板为主导打造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阿房宫赋》为例:在教学期间,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出示相关的解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了解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勾心斗角”,这在现代词典中的意思是用尽心机互相排挤,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却是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单纯地从字面解释来看自然无法帮助高中生完全理解。这时,通过对视频的观赏,学生在理解方面便会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写刻画了阿房宫的外形和结构,通过视频播放,可以将真实的阿房宫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其产生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2.巧设探究问题,让阅读有效性强
作为教学主体,教师提供的巧妙问题可以让阅读教学变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荷塘月色》为例:在指导阅读期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别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这些手法有哪些优点?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许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辞,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语文教师在设计上述三个问题期间首先考虑了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首先,第一个问题的难度相对较低,适合大部分学生来操作。但与之相比,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难度上则有所提升,更适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去操作。如此一来,不同学情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阅读锻炼。而且,语文教师可以在此期间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这样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在能力强的学生的带领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二、发扬学生主体地位,点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师为主导打造课堂阅读教学方案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客观地承认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工作,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空间。如下述两点所示:
1.任务驱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是达成理想中的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来完成课堂训练活动。同样以《阿房宫赋》为例:根据传统文言文学习方法,为学生设计以下探究任务:第一,参考教材注释,对全文进行翻译,了解文章内容;第二,对文章进行分段,了解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段落中的精彩修辞手法进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称赞阿房宫的壮阔、优美的同时还间接渗透了哪些思想?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当然,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有效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四首诗。
(投影)
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教学《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为例
师:今天我们的课题是“导师考核制下高中生语文“导——学”式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请大家找出这个题目的中心词。
生1:导师考核、“导——学”、自主学习能力。
师:我们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环节。
(投影)前期准备,课上考核:
1.每人准备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并筛选出关于诗歌教、学、考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2.每人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逐字查诗的解释并质疑;
3.查找“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诵读方法”等术语概念;
4.熟读四首诗。
师:第一项准备,准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老师教的根本。《语文考试大纲》是我们三年后将要参加的高考的命题的重要规范。两样都准备好的请示意。
(生举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考试大纲》示意。)
师:全都有!好的。
师:我们齐读四首诗。
(课代表起头,大家齐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尝试确定目标。
(投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步骤:
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2)查找《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3)查找专题语等教材目标要求;
4)复习“意象法”知识;
5)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必选目标和自选目标两类。
师:我们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有这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几乎是所有的语文课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稍加修改甚至可以成为别科制定学习目标的步骤,若从中吸取知己知彼策略可帮助制定人生目标等。我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生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请划出其中的关键短语。
生2: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师:很好!“用于”两个字十分重要,准确点明了背景材料的作用。
师:我把你找出的这些内容梳理了一下:
(投影)1)查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诗歌学习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目标:“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三、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师:关键短语主要有“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诵读古代诗词”“背诵名篇”“自行解决阅读障碍”。
师:我们再看《语文考试大纲》。哪一部分提出了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生3:“考试的范围和要求”中“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全是。
师:我们一起来找出关键词。
(投影)2)查找《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诗歌考查的要求;
甲、必考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
2.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且、若、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法。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生4:默写、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翻译。
生5: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等。
师:我们把以上要求的关键词分类会发现前面是知识积累。后面内容主要指向诗文的三块核心要求,分别是“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即“意”“象”“法”。
(投影)3)查找教材专题语;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被尊为“诗圣”的杜甫,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师:这些内容在教材的哪里?
生齐:教材第26页。
师:“诗史”,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段专题语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重视“知识贮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诗文背后的“生命的力量”。
师:还有一段材料,也是来自于教材。
(投影)4)查找卷首语——致同学;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那我们可以通过本专题四首诗的学习更深入的理解“沉郁顿挫”的内涵,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杜甫诗歌的“美”的意境。
师: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意象法”知识。
(投影)5)复习“意象法”知识
意,即“为什么写”,主体是“情”与“理”。
象,即“写了什么”,大致分四类——物、景、人、事。
法,即“怎么写的”,大致分四类,A类是表达方式,B类是表现手法,C类是修辞方法,D类是结构方法。
师:下面进入目标设定环节。大家根据以上提示确定自己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的目标。
(学生在活页纸上写自己的学习目标。)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定某生记录,汇总认同率高的学习目标,推荐到课代表处。
(学生小组讨论,某生记录,提交课代表)
课代表汇总交老师投影:
(投影)
1)诵读 读准读通,感受意境、形象,陶冶精神和审美愉悦;
2)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并积累(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3)鉴赏诗歌的“象”(物、景、人、事);
4)鉴赏诗歌的“意”(思想和情感态度);
5)鉴赏诗歌的“法”(形成“沉郁顿挫”诗歌风格的表达技巧等);
6)背诵(《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客至》),熟读(《兵车行》);
7)自选目标。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是满分70分。可以说语文高考中“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高中学生往往面对家庭、学校,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东西无病的比较多。高中生的作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缺乏文体意识,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够准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教材的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还有《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忽视教材的示范作用,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教材,所以,本人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教材为本,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从教材的范文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认为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文本中的语言资源、范文中的结构艺术。并要把挖掘出来的写作资源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例如让学生积累正能量的人物素材资源,以必修二为例,《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每一个人都应该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珍爱生命。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中老金的形象也比较突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有趣的教授。真性情的金岳霖先生在现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学生深入思考现在和未来,那么肯定会多多关注金岳霖先生的素材。或者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研究西南联大当时教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学生还会发现更多的能够运用到作文中的好的素材。课文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可能名气不够大,但是有特点,依然有引用的价值。例如必修三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描写的“老王”形象:平凡普通的人力车夫,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是任何时代都值得赞扬的善良的品质。《五人墓碑记》中五位义士的反抗精神、《指南录后序》中表达的赤子之情,都会促使莘莘学子思考人生的价值。有了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能够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素材,让写作内容不再单薄,让写作内容远离“低幼化”倾向。
引导学生揣摩、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资源。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江苏卷)》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高考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语言要求比较高,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训练才能够发挥出来。笔者感觉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文本中准确、贴切、有文采的语言,然后模仿学习,最终把这种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反复揣摩语言。例如学习必修二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就要让学生体悟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月色的描写艺术。第四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逐个描摹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用词无比贴切,生动形象,学生平时作文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完全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段落、然后再创造,学文本语言是提高写作语言的捷径。此外,课文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学生直接引用或者间接引用。例如《逍遥游》中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报任安书》中激励人们在困难中前行的语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追逐梦想没有达到的时候,可以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宽慰心灵。名句的引用或者化用,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的结构艺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与人教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苏教版教材编排范文时淡化了文体意识,而人教版是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样式来安排范文的。江苏省高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文体不分是最严重的一个缺点。因此,有必要强化一下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像记叙文,议论文就像议论文。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都要讲究结构艺术。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倒叙手法的运用,在《祝福》一课运用得非常自然,出神入化。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一开始就把结果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思考祥林嫂为何而死?接着写她两次来到鲁镇的经历,一层一层写出她死去的原因。而学生的记叙文平铺直叙的比较多,毫无悬念,情节结构缺少波澜。而《鸿门宴》一文,就是设置了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主要有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如《拿来主义》一开始就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批判“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出要“拿来主义”。《六国论》一文其实是最经典的议论文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习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提出分论点的艺术、正反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等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截然不同,可以从教材中学习范文的结构艺术,避免考试中出现文体不分的写作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