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速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速公路;地基处理方法;工程应用
Abstract: As the province's highway construction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matures. Many cost-effective foundation to deal with the new method came into being. This article by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high-speed wet common in collapsible loess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oject.Keywords: highway;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也逐渐成熟。许多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新方法应运而生。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省对交通基础设施诸如道路和桥梁的投入加大,高速公路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选择地基处理方法,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别和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并考虑施工设备、施工进度、材料来源和当地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见下表:
垫层法
垫层法包括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仅要求消除基地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易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性时,易采用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土或灰土垫层的承载力应根据现场原位实验结果确定,当无实验资料时,对土垫层不宜超过180KPa,对灰土垫层不宜超过250KPa。
强夯法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性能。
夯锤:目前常用的夯锤在8-25T,多采用以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也可浇注成能在混凝土的锤上能临时装配钢板的组合锤,以方便运输。夯锤底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由于圆形定位方便,稳定性和重合性好,采用较广。
夯击能:单点夯击能为锤重×落距。最佳夯击能是地基中的空隙水压力等于土自重时的夯击能,即无超空隙水压力。超过最佳夯击能说明土层对能量的吸收已达饱和。采用最佳夯击能,能保证加固能量的有效利用。
落距:夯锤确定后,根据需要的单点夯击能量,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常用的落距为8-25m,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宜选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
强夯加固深度跟夯击能有关系,即夯锤重量、落距在一定深度内成正比例关系,强夯创始人梅那(Menard)曾提出下式来估算影响深度H:
H≈α/Mh,式中H为有效加固深度(m),M为夯锤质量(Kg),h为夯锤落距(m),α为有效加固深度折减系数。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消除湿陷性黄土层的有效深度,应根据试夯测试结果确定,在有效深度内,土的湿陷系数均应小于0.015。
挤密桩法
挤密桩法包括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当以消除地基土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采用土挤密桩法,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采用灰土挤密法。当地基土含水量大于24%后者饱和度大于65%时,不宜选用土挤密桩法或灰土挤密桩法。
目前高速公路常用的是灰土挤密桩。灰土挤密桩通过成孔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桩孔内的土被挤向周围,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然后将备好的灰土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捣实至设计标高,石灰桩桩体吸水后膨胀。对桩边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显示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宜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场地。浸水前宜通过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浸水时间、耗水量和湿陷量等。此方法在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中较少应用。
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法在西咸北环线中的应用
西咸北环线沿线地基大部分表层黄土具轻微至严重湿陷性,全长82.42公里,其中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路段长度为68.92公里。根据湿陷等级、湿陷起始压力、湿陷土层厚度及层位分布,结合路基填土高度、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小,地基处理措施采用灰土垫层、强夯和灰土挤密桩,消除土层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
灰土垫层法
对于挖方路段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床范围超挖、加强基底碾压后采用灰土处理路床,其中路床下部采用40cm厚5%灰土垫层,路床上部采用40cm厚8%灰土垫层。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1.16m<H<3.0m且场地为自重湿陷、1.16m<H<4.0m且场地为Ⅱ级非自重湿陷和1.16m<H<6.0m且场地为Ⅰ级非自重湿陷的路段,地基均采用50cm厚的8%灰土垫层处理。
强夯法
对于挖方路段自重湿陷性黄土,路床范围超挖后强夯,并采用灰土处理路床,其中基底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然后填筑路床下部40cm厚5%灰土垫层和路床上部40cm厚8%灰土垫层。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0<H≤1.1m的各类湿陷性黄土低填路段,处理措施为地表超挖一定深度后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然后填筑8%的掺灰黄土至路床顶面。在路基距离建筑物较近(如小于150m)或地基土层含水量较大(饱和度大于75%)的路段,地基不宜强夯时,加强基底碾压后填筑50~80cm(取值与路基填高有关)厚8%的灰土至路床顶面。
对于填方路段路堤高度H>1.16m的路段,当适宜于强夯时,均采用强夯处理。其中路堤高度H≤4.0m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80T·m的强夯处理;H≤4.0m的自重湿陷或H>4m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100T·m的强夯处理;H≥4m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能量级为120T·m的强夯处理。强夯后采用5%掺灰黄土将夯沉坑分层回填至原地表。
为了防止或减小强夯对周围构造物(房屋、管道等)的影响,路基距离构造物小于150m时地基不宜采用强夯处理;对于地基土层含水量较大(饱和度大于60%)路段,也不宜采用强夯处理。
关键词:历史知识;快速;记忆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值得记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那么,要学好历史,就要进行必不可少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历史,记住了多少才算学到了多少,但完全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多、记得牢呢?
一、提纲挈领,快速记忆
提纲挈领这里是指通过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分析、总结,将其归纳成简明扼要的提纲进行快速记忆。我们平常看到的教材目录,则是最精炼的提纲了,它能展示教材的主要脉络,从而帮助学生由点到面对历史知识进行整体记忆。大到教材的一个单元,小至某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列提纲、抓要点去掌握其主要内容。例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可列提纲如下:
这个提纲是整个第四单元的“缩写”,记住了它,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已知的去联想未知的,把要记忆的内容和大脑中已有的记忆材料建立联系,能收到一叶知秋、快速多容量记忆的效果。例如,阿拉伯帝国在我国史书上称大食,三个哈里发国家分别称为黑衣大食、绿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学们靠死记硬背常常弄错。可让学生这样联想记忆:巴格达哈里发国家地处沙漠附近,沙漠地区气候炎热,人们被太阳晒的墨黑,因此称为黑衣大食;开罗哈里发国家地处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庄稼葱绿,所以称之为绿衣大食;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地处大西洋东岸,远眺大海,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故称白衣大食。如此将三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国家名称一联系,学生很容易记牢了。
三、生动直观,形象记忆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为了获得生动的形象,在记忆过程中,应多利用图片、幻灯、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帮助记忆。通过光、声、像、色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高度集中和积极思考中进行学习,这样,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目前的电视节目中像“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以及军事频道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学生不仅在愉快中完成了学习,而且还养成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习惯。
四、挖掘本质,比较记忆
比较记忆在历史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发掘事件、现象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再理解,分清易混淆的事件和现象,形成知识的立体结构。例如: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学生常常混为一谈。其实这两次改革的性质与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封建农奴主的改革,是建立在剥削农奴基础上,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而进行的,改革的结果虽也使俄国废除了部分封建陋习,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地位,为俄国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则属于资产阶级改革,是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农奴制严重危机的产物,其改革自上而下进行,结果废除了农奴制,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俄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把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
五、朗朗上口,歌诀记忆
实验结果证明,诗歌比散文识记时间短,再现的数量多,这表明诗歌的韵律、节奏有助于识记。因此,我们可将一些学习材料通过语言上的加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不仅能增加记忆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记忆保持长久。例如科举制的创立可编成歌谣: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
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
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
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
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由于歌谣的形式简短齐整,语言生动活泼,所以便于记忆。
六、轻松有趣,谐音记忆
利用谐音记忆,可以使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记忆。例如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裙” [1]。又如我国五大经济特区是: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深圳市和海南省。可记作:“猪头下深海”(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再如记忆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时,可归纳成“屋(乌)外有两只鹅(俄)”,即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2]
总之,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记忆方法外,还有多种记忆形式,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以加深理解为基础,采用多种不同的记忆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