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关键词:新课改;知;行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框架结构、编写思路
(1)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为五个模块10学分,用1.25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由四部分构成,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选修分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30学分,1.75学年(实际教学不是这样)完成。即3个“诗歌与散文”模块、4个 “小说与戏剧”模块、2个“新闻与传记”模块、3个“语文文字应用”模块、3个“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低要求是学完必修5个模块,得10分。另可以从选修部分选4~7模块,总分可得18至24学分,视为优良、优秀。
(2)新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基础上,新增有人文、时代特色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和体裁。总体说来,这套教材注重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字的优美、文化的精深,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就是人文素养,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处理建议
必修教材中无论哪个模块,都由四部分构成。我的处理建议是将“名著导读”从开学就布置下去,可设一定的问题、专题,让学生在假期完成,教者定期收查指导。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块一为例说明。模块一名著导读有《论语》,对此我让学生一周五则写在自己笔记上,化整为零消化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我认为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模块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我把能力培养定位为品味赏析,具体知识点就是情感与意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朗读,应达到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是写出触动心灵人事。围绕这一思路,在教本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表达交流”部分,朗读文本,然后教学生品读鉴赏方法,再讲解课文,完了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仿模本单元文本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由阅读向写作过渡,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其他几个单元安排如下:第二单元,品味赏析+提要钩玄+第二单元(文本)+记叙文选好角度+传统文化;第三单元,思考领悟+圈点批注+第三单元(文本)+写人突显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单元,沟通运用+博观约取+第四单元(文本)+写事要有波澜+关注社会。总之,模块中各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理想模式
一、课改的界定
此次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将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通过四条基本概念的提出,针对性地设计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授课方法,从而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以便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结构的设置:
1.全面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把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重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把握与培养。
2.对课程结构实施了有效改革。设立了选修和必修,并通过学分制来考核学生。学分制和选修,原本只在大学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智的成熟也越来越早,以往全部由校方规定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蓬勃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主张。因此,在高中实施选修制度,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特长。较早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兴趣带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业。
3.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合理的改革与完善。新课改更强调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加深学生记忆;另外,新课改提倡对学生采取个性化学习模式、互相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加强自我探究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
4.转变学生的评价观念,使学生通过评价来进一步促进其语文学习方法和观念的转变,加强自主性。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实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目前为止,一部分改革内容可以完全实现,但有一小部分却存在做得不够或是做过的现象。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基本已经完成,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适应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从教育成果角度分析,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其次,以必修为主,辅以选修,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在实际运作中因种种原因,学分制在部分学校内是名存实亡,比如受教师水平的资质影响。选修课的开设多数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梳理了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弊端,更有利于寻求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采取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老师并不是不热衷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而是积极地关注,努力地参与,只是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缺乏系统的规范,缺少系统而科学的总结与推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点浅见与同行探讨。
1.教育观念需要转变:现代教育已由传统的专制式向服务式转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认识教育是一种社会服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着巨大潜能的人。
2.教师素质需要提高: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特别是随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整体来讲,现代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研究课堂教学效益的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效益研究的成果、案例不断涌现,完全可以借鉴。
3.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已由传统的单一化向现代化转变,已经不是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堂课讲到底的时代了。多种教学媒体已被课堂学习广泛使用,如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动画、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现代教学或学习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动之处,就是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中心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
5.确立“三维目标”,即指由知识与能力等因素组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由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因素组成的“德育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我们都知道,每一套语文教材都贯穿了明暗两条线索来完成课文和教学要点的编制,这明暗两条线即主客两条线,能够对学生由外部向内部不断贯彻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达到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
6.从学情出发,从“学案”出发,从学生的“会”到师生共同的加深认知语文教学的原点,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快速、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与教学,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就能把语文学好。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由以往的八股教学改变成为自主、合作、讨论的活动式教学,学生有学案,教师有导学案,更注重人文性。作为教师,应培养自身的原点意识。在每一堂每一节之前,应充分划分出知识点,先明确此次教学的原点在哪里,有哪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术需要通过课堂加以训练。哪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课堂延伸拓展传授给学生等,如此一来,课程的条理清楚了,学生在学习时的目标和知识点也就明确了。
【关键词】:思维 意义 过程
学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本学科知识解读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立足于专业的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智力活动。它应是学科教学的终端任务之一,他的最终形成应是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意义又远不止于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该课程目标一经实现,便意味着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切如果没有学科思维作为前提,便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学科思维是五个方面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是对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撑。况且,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使其在对其他学科教学方面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这种角色的成功扮演则更需要通过学科思维的形成来实现。
可是一种思维意识、习惯、方式、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科思维的培养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间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当前语文教材“选文集锦”式的编写模式,意味着本来是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现在被要求同时还要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P13)将选文蒙地顶替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留为“空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重构甚至创生,打造符合实际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拓展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而建构语文能力。(同上P8)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按照学年安排依次完成以下任务:第一阶段包括两方面,其一在于基础知识(主要指语言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其二在于基本能力(主要指基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渗透;第二阶段重在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强调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学科能力初步形成;第三阶段实践延伸,探究规律,强调知识融会和能力提升,推进学科思维的最终形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自身发展。相信如能将以上任务分解到教材篇目的教学中,依托文本进行扎实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当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教学效率自不待言。
二、学科思维意识与方法的养成
意识先于行动,方法提升能力。成熟的学科思维要求学生在面对学科现象时能够自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与判断。这种意识与方法的养成对语文学科而言尤其需要强调,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其学科属性的模糊和学科现象的泛化往往使学生在认识与判断上流于感性或者不明就里,顾左右而言他。因而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要在梳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科思维的意识与方法,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率先垂范,注重演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细化操作,在字、词、句、段、篇各个层面展示“以语文之理求语文之真”的思路,及时总结归纳,使抽象的思维变成具体的套路;另一方面指导实践,注重引导学生借鉴老师的做法,独立实践,学以致用,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中获得“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愉悦,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并最终登堂入室洞悉语文学习的真意。
三、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实践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