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拓展;教学质量;活动意义

小学语文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促进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点。课外拓展活动的出现对于培养学生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素质教育下,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牢等特点,开展了课外拓展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起小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语文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使学生愉悦地接受课堂知识,积极踊跃的发言,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日渐增长的需求,课外拓展活动逐渐被重视起来。语文课堂上通过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到语文知识,开阔知识面,进而有效延伸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2.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课堂知识,逐渐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拓展活动会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广阔等等。

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变得积极活泼,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不但能增进友谊,促进成绩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倾听别人诉说的好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下,课外拓展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逐渐形成较好的预感,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加深教育改革。

二、如何使课外拓展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各项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如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在同学面前演讲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交流。或者设立专门的书柜,将学生喜爱的书籍装进去,方便学生阅读。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兴趣活动

通过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学生对诗歌兴趣浓厚,教师便可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教师的指导,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在教学中,不单单是通过教师的督促、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创造浓厚的竞争氛围。教师可以组织书法比赛、作文比赛、默写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组织各项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之对语文逐渐产生好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情况,不断学习、摸索各种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既能够同时满足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的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推行。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本叙述,化难为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语文育于生活百态之中,拉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语文教学的距离,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2)丰富学习内涵,拓展教学领域

我们说的教学是指狭义上的学校教学与课堂教学,而生活化教学无疑打破了这一限制,它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课堂学习与社会感悟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既丰富了学习活动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世界观的拓展、学习方法的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化教学是真正“立人”的教学模式[1]。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2.1.教材联系实际,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其事迹与人物皆具有典型性特征,因而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联想和感触。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摒弃传统的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而是将课文中所记叙的事件视之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2]。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朴实无华的文字由于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广泛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妨进行思维发散,从朱自清说到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再将话题抛向学生,让学生回忆起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系列感人的事迹,通过将不断升华内心的这种感恩之情,最后重新回到文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朱自清在看到自己父亲那蹒跚背影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在循环往复中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指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多多孝敬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2.道理直观化表达,着重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比较贴合中学生实际生活阅历的课文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将课文中所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询问学生或者课堂谈论的形式盘敲侧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相关道理、观念时,此时将课文中心思想引入,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为例,它主要叙述两个好朋友围绕着一只羚羊木雕所发生的故事。初中生正处于敏感、心理活动丰富的年龄阶段,会结交大量的朋友,也自然而然会发生各种事件。羚羊木雕的故事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回忆起自己和朋友的交往经历。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回忆自己与朋友们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当中两个小伙伴最后和好如初,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珍惜朋友、重视友情的观念。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来“刁难”学生,例如“爸爸妈妈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种行为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科学塑造孩子们的完整人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2.3.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

真正地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还应该着重从社会实践入手,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掌握到的知识或者道理真正作用于实践,这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执行力。以上述两篇文章为例,教师在课堂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给父母洗脚、对父母说“我爱你”,向自己的朋友道歉、坦诚与朋友聊天等……学生们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够透彻地理解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学会怎样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去做人。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教师应不断加大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的力度,不断创新拓展生活化教学新方法和新思维,真正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寓教于乐、影响长远的新时代新课堂。

参考文献

[1]何晶晶.转型中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走向――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3,1(03):26-27.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3篇

中国教育界的前辈章太炎先生曾说:“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求是,一种是致用。在求是和致用之间做学问,也许是最好的。”但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让语文课堂成为致用的练靶场,实践中,我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会将语文课上成语法分析课,一会将语文课上成政治教育课,教师成为图解书本的工具,学生成为教师表演的木偶。

如今,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航标,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能力之一,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大纲也将它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并列为最高能力层级F级。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中的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性学习是求是和致用的最好实践形式。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这应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然而,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设置问题,然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一个个解决,学生像排除地雷一样,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以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孰不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提问看似轰轰烈烈,课堂上热闹纷纷,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外,学生在语文课堂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如坐针毡的感觉。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是直线下降,那些原来对语文稍有兴趣的同学也兴味索然。

其实,抓住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浅显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他们还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一颗质疑的心,就能找到发现问题的钥匙。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例如,我在教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让每个学生准备2-3个问题,学生提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既然已将河内之民移于河东,还为何移其粟于河内呢?学生真正地阅读了原文,且对原文已作出思考,才会有这样的思维火花,如果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能力,教师云亦云,学生哪敢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是我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但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发现孟子的话不够周全,可能是移其部分之民于河东,古人的文章为了简练,有些内容可能省略了。

二、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竞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允许学生走曲折路线

我们老师和家长总希望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路正确,最好不发生错误,其实,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轻。

我们教师每到高考复习时,自己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选择最捷径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线,然而学生一到考场,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仍然发生错误,这让我们很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我们让学生失去了发生错误的体验,学生自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不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哪里有成功的收获?我们给学生的是一条最短的路线。其实,任何正确的答案或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其实想想,我们教师的解题过程很多情况下也是经历了失败的检验,才最终找到一条捷径。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去开发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空间里成长。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大胆采用“教师走下来,学生走上去”的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备课小组,由学生选择课文,设计教学方案,学生自己当老师,学生上讲台教学,其他同学可以就自己有关问题向讲台上的学生提问,学生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在整个过程,全心下放权利,变“大权独揽”为“全权分散”,当学生的朋友、听从、合作者、指导者,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

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也采取先让一部分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加以评论,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将问题解决,避免出现老师口干舌燥,但学生收获寥寥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中,作者、学生、教师之间进行直接、平等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文化交互,将学习变成一个双向、多元的交互过程。学生学得活泼,教师教得轻松。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激发活跃

过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稍显陈旧,部分教师满堂灌,忽略了语文课的理性;课堂观念没改变,部分教师高高在上,缺乏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部分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致不少学生私下议论:语文课真没劲;不少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不活跃,课堂太沉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除旧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活跃高中语文课堂呢?

一、从导语入手,好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如果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是“新课标”的双翼,那么,教师要是能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设计导语,合理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将不愧为一个搏动语文“新课标”双翼的好方法。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不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学高一语文教材(上册)庄子的《秋水》一文时,用同学们小学时就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导入,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秋水》的兴趣。因为两文虽不同,但思想境界却一致。好的导语仿佛是散发着神秘魅力的音符,引诱着听众;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智慧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钥匙品种多,样式多,年轻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必定能打造出一把又一把与众不同熠熠生辉的金钥匙。

二、从课堂入手,好课堂最真实的价值体现就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苍白无力、缺乏生机。教师应以正确的思想熏陶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面对行为,我们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益友。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央视“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她作为主考官,在提问前先和选手的几句闲聊,寥寥数语消除了选手的紧张心理,拉近了主考与被考问间的情感距离。教学活动也应这样,作为老师,要善于走下讲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主动接近学生,将自己和学生看作一个教学的整体,使学生感到教师和他们之间,仿佛是在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下讲台”是一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新理念。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课堂,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手段入手,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做到声图文并茂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减轻课堂劳动强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做到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师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描写山川景物等自然风光,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有的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的风貌,激发人们的同情、赞美或憎恶之心。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对象,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体验、欣赏、鉴别作品的情感和艺术,使其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我在教学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材(上册)王维的《山居秋暝》诗时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把诗句的内容制作成一张张幻灯片,边赏析诗歌内容边用幻灯片映景作辅助,展示诗句优美的画面,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效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去悟诗、品诗,培养准确鉴赏诗歌的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第5篇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要打破机械、沉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③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样就避开了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插上翅膀

学会积累。知识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学好语文关键在平时,学生不妨准备三个归纳本:现代文归纳本,主要归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言文归纳本,主要归纳文言词法和句法,即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摘录本,主要把日常学习中精彩的句、段和热点问题汇总,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悟。这项工作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若能坚持,则对语文学有好处。

提前思考。高一语文以课文为例子和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与初中教材不同的是,高中阅读教材信息量大,层次多,篇幅长,如果不提前预习和思考,课堂上就会处于被动状态,降低听课效率。因此,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熟读课文,在理解不透彻的地方打上记号,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会给课堂学习带来动力和求知欲。

勇于表达。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学生在高中阶段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讨论,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和同学、老师辩论。同时要勤动笔,及时写下自己的点滴思考,日积月累,语文素养就会显著提高。

二、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品尝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命题设计应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谁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能担此重任。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予人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这一单元的学习容易触发联想,诱发写作欲望,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写作。如第一单元中的《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叙事,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再如学过《社戏》一文后,设计以“童年”为题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模仿《社戏》的写作风格,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时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信心。

四、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次全国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的来凤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一课,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地坛”的象征内涵及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民族和母亲的爱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十分感人,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总结道: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中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堂在《懂你》的歌声里结束,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

《懂你》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于这堂课的收尾,似乎更增添感染力,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