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信息化发展

公司信息化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司信息化发展

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

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信息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及趋势。证券行业是高度信息化行业,证券公司作为证券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其信息化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证券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是证券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本文对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与重点。

90年代初,以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作为标志,中国证券业开始了实质性的起步。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国性的交易网络系统,1990年深交所证券市场完成了柜台交易向场内集中交易的转变,中国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年时间经历了柜台交易所集中交易和无形化网上交易阶段。到2003年我国证券市场市价总值42457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较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与决策系统、风险监控系统、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公司所从事的业务进行的,目前国内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总部管理,在中国,证券业内许多券商的总部是发展相对较弱,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技术的局限。总部管理就是总部对各营业部进行有效经营监督,有效地避免风险。第二个重点是虚拟化,经营的虚拟化是指证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过信息终端远程进行。虚拟化的远程证券经营体系带来的更直接的一面是营运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现有的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另外还有灵活多变的资产管理系统也是进行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渐成为大资金投资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发展趋势。风险控制系统也是未来证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国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

就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来说,首先是信息化系统管理水平无法保障安全性、重复建设,资源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和系统效率低,业务创新能力差,信息比较分散,很难提高服务水平。传统交易系统的过度竞争和新业务系统的极度缺乏,中国的证券信息化发展中某些证券IT产品的功能和实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数据仓库产品为例,目前的数据仓库仍然带有强烈的技术色彩,集中于现有状况的诊断,作为技术部门进行应用分析,无法与经营机构需求相适应,而在仅有技术特征情况下只能成为电子化的报表系统,所以该类信息产品的功能和性能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信息化发展对证券公司的业务优势没有足够的保护,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交易的中介主体在面对客户时变得电子化,反而忽视自身业务优势的保留,陷入价格战。围绕客户端的创新使得证券公司与合作有关的关联方对客户的影响力增大,证券公司没有对单个券商的业务优势予以保护,客观上对任何有优势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状况下,对证券公司而言,技术创新的时间优势短暂,业务优势丧失;对客户而言参与意愿减弱。最终结果只能是证券公司削价,客户自然流动。同时证券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客户服务所存在的业务上的需求被技术开发商遗忘。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进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结合,增强总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证券公司信息化发展策略探讨。

在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证券业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己经成为证券业关注的焦点。就证券公司的发展中策略来说,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统,整合公司的资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证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实现数据的集成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证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统其组成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平台和集中经纪业务系统客户端等四部分组成,有利于降低证券公司交易成本和总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更有利于创建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另外证券公司应在业务数据集中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仓库,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进一步发展网上证券,着眼于充分发挥网上交易的低成本优势,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要进一步完善网上证券,侧重于服务的深度,着眼挖掘现有服务手段、业务内容及信息系统的潜力,强调个性化服务,通过对客户个体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导业务,基于因特网的自动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更加友好及时的交易服务,进一步完善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技术,网上证券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网上服务为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对证券客户提供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享用证券交易,信息查询等服务。

最后是进一步加强银证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银行和证券业迫切需要实现规模经营,从而促使银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证券公司交易系统与银行储蓄系统相联接,客户通过证券公司或银行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委托买卖,并通过在银行完成资金清算。目前的银证合作模式分为总平台模式和分平台模式两大类。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银行与证券业务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证券与银行的业务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双方以各自优势为基础联合拓展新业务,形成银证业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局面。还要注意构建适合未来发展的证券公司广域网,满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为集中交易、网上交易、银证合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网络基础。

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

从社会环境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金融为中心,金融市场是否安稳的发展对于经济和国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具高风险的投资,同时又兼具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吸引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对于证券公司如何做好内部审计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各种各样便利的资源,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能否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促进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大挑战。所以,我们就从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和信息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一、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内的证券行业无疑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其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对防范和化解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防线。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自营业务亏损的市场风险、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交易对方不履行与公司的合约而带来的信用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的新时期,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观念上出现偏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许多传统的行业改变思维,在狭路逢生中获得新生。因此,越来越多的经理人重视IT产业的发展,推出许多战略性的计划。对于证券行业也不例外。企业负责人把大多的精力投身于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出现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审计业务的内容、数据繁杂,缺乏整体的统筹等问题。在审计系统软件的建设中,由于受到物质方面的局限,只能通过现有的软件,甚至是手工进行工作,跟不上IT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步伐,在原地停滞不前。

(二)在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内部审计协会对于证券行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没有出台一份正式的审计规范。就目前而言,内部审计信息化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公司的组织管理层方面来说,虽然企业管理人员拥有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想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他们对此的做法更多的是建设口号,虽然喊得热血沸腾,但是,一旦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上,就不见有任何有效的举措。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兼具审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人才难题始终是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公司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数据对于证券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数据的保密性是证券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一个发展的弊端就是会面临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维护证券业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道把门关。

三、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现状

(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证券公司十分的重视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实践中,利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结合,由传统的“电子化”模式转化为“信息化”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证券公司的业务数据难题。证券公司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证券的客户交易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实用的软件系统,实现了证券企业运转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普及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在医疗、娱乐、体育等事业的建设上应用十分的广泛。在财经应用方面,会计逐渐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开始了信息化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也渐渐由单一的单机记账方式转向网络系统的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也通过网络展开,逐渐朝无纸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在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如电力、保险等行业开始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试点,以宁夏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发展依托于中电普华信息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作业两个大的平台,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更加科学的进行内部审计的编制,提高现代审计的工作效率。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电力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建设出现了雏形,一体化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组建和完善了财务的收支网络,还加强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重视内部审计的办公环境,提升了硬件设备的配置。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配备了配置较高的电脑设备,提高办公的效率。还有一方面是在对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上有了进展,审计的作业辅助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和企业EPR相配合,推动了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李金华作为一个审计长,他曾经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演讲上,多次强调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系统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与企业资源计划(EPR,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协调一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发展走向了智能化,包括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信息资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等多个系统的应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应用系统高度协同,实现数据采集、交换的无阻碍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证券业务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筛选,形成一个有用的信息,这就急需借助于新兴的IT技术的发展。将利用IT技术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审核的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证券公司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将先进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会大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唯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真正的前行者。转变审计办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改造传统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对传统的审计业务的简单扩展,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有价值的一项资产。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落实基础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焦学文.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审计&理财,2014,05:44-46

[2]汪军.国内外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趋势比较[J].职业圈,2007,06:12-13

[3]吴旭芳.我国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研究[N].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5:37-38

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

作者简介:王霄宁(1970-),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044-03 收稿日期:2008-01-10

一、问题的提出

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整合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资源,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实现最大效率。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消费潮流瞬息万变,订货批量越来越小,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全球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已经向产品使用和维护等下游环节转移。以全球最大的美国市场为例,最近几年美国市场汽车年销售量一直维持在1 500万辆左右,但汽车的维护数量与销售量的比率却为13:1,民用飞机的比率为150:1,火车的比率为22:1,拖拉机的比率为30:1(皇甫海容,2007)。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跨国公司大规模生产受到严峻的挑战。今后产品将不再以品牌、型号、价格区分,而是以功能、特色来加以区别。跨国公司在过去仅靠资源或原材料的全球资源配置已经难以取得以往的优势,全球市场份额的扩张已经由产品实体的流动变成专利与技术标准的扩张,致使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由此,跨国公司必须把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提上日程,在生产上采用可实现定单式生产的系统,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让产品有自己的“个性”,让客户在消费中任意开出菜单,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消费。

由此可见,信息时代跨国公司面临着个性化需求上升的市场态势,这就要求跨国公司要通过具备标准化和灵活性来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那么如何对建立在传统分工基础上的全球价值链进行管理才能增强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信息时代谋求竞争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跨国公司目前面临的新挑战。模块经济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一理论指出,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实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来讲,选择模块经济一方面是实现全球价值链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性,以期达到最优化价值链配置,另一方面是通过提高模块化价值链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可以吸引最有价值顾客的注意力(魏靖,2005)。

二、模块化理论与跨国公司

模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设计方法与标准化形式。青木昌彦等人(2003)指出,模块化是信息时代新的组织模式和产业结构的本质。

1.模块化内涵

模块经济理论是由Start于196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企业通过设计、开发和生产的零件能产生最大组合或通用性,不仅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生产,还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模块经济理论有自身的优势,能够平衡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受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视和应用,如IBM、SUN等(魏国江,2007)。

“模块”是一种半自律性的子系统。“模块化”则是把这些子系统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系统和过程。跨国公司利用模块化将一项完整的科研活动分割成许多部分(模块),母公司控制核心模块的研究,而将其他的模块放到其在不同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然后跨国公司再将这些子系统按照“可见”原则(该原则保证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一致)组合起来,形成一项完整的技术(杨继军,2006)。

从标准化观点着眼,模块化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其目的与宗旨与标准化是相同的,都是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多样化需求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下,如何在合理的价格和稳定供给的前提下,不断开发产品品种,改进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质量、品种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就是模块化的基本目的。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模块化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它通过对模块化对象的特征、规律的科学分析,采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思维方法,来优化模块化对象体系的结构,并运用标准化方法,使各对象的构成要素规范化、有序化,达到提高系统综合运行效率的目的。

模块化通过部件及子系统级的标准化来简化系统及复杂产品的构成模式,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缩短工程系统及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的目的,以适应时代对多样化的需求。

模块化通过结构的规范化与组合式的构成模式,实现整体结构构成的柔性化,使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提高对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的适应性(童时中,1994)。

2.模块化发展使跨国公司更具有优势

模块经济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方式。例如,20世纪70年代,IBM进军市场广阔的微型机。为了要在一年内开发出能迅速普及的微型电脑,IBM采取了开放策略,借助其他企业的科技成果,形成“市场合力”。1981年IBM推出IBM PC,同时公开了该产品除BIOS之外的绝大部分技术细节和设计秘密,并采取了外包采购关键模块策略,从微软那里注册了操作系统,又从IN-TER那里购买了CPU芯片,还允许微软与INTER可以把产品再卖给别的企业(巫景飞等,2007)。

可见,由于跨国公司在管理上既有高度分散又有高度综合的特点,模块化可以促进产品技术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1)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生产的标准化和灵活性来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为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将生产模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发展,通过模块的大规模生产而获得规模经济,再把模块进行不同组合而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乃至个性化,获得范围经济。也就是说,面向“大规模”的客户市场,将定制生产和大规模的生产两种生产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快速、低成本地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

跨国公司通过实现模块化经营分割各部分生产流程,比如向不同的企业采购,还可以专业化生产特定的模块等,跨国公司掌握研发设计、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等高端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下端,企业之间处于集群发展的“低端一”(隋映辉等,2007)。

在生产价值链的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三大环节中,跨国公司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跨国公司更多的是“抓两

头”,即紧紧抓住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同时控制产品销售渠道。非核心职能,如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不太复杂的产品装配、产品分销的物流组织等则可以外包到低成本地区。

(2)模块化管理可以获得跨国公司高效率的组织模式

从以上对三种组织模式效率的比较(表1)可以得出,模块组织则倾向于最优整合,所以模块的网络组织模式效率是最高的,可以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信息、决策、财务和运作等方面的联合优势。从组织的知识转移或编码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组织采购、生产和销售需要有效的沟通,要求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或规则,尽可能快速地直接进行编码,以使组织内各个部门之间消息沟通快速,实现技术领先或产品的市场领先。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EMS(工程、制造、服务)模式实现业务外包,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主要是制定产品标准)和市场营销,将其他非核心环节外包,而EMS生产商按照跨国公司的要求,提供制造加服务的整体服务方案,开展产品制造以及与制造相关的应用技术开发、维修、物流等业务。在这种模式下,跨国公司只需有个“想法”,EMS厂商就能把这个“想法”变为产品,实现产品工程化,即交出产品制造的工程书与工艺文件。

最后由于业务外包,将企业内相匹配的优秀资源结合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3)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模块化经营抗跨国公司风险

模块化生产可以减少企业合作中的风险成本,交易成本模块化使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实现共赢。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和运用使产品各部分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它可把各部分从功能上连接在一起,跨国公司通过实现模块化采购,实现系统化供货或模块化供货的发展趋势,将整个模块的设计和开发外包给有能力的供应商,使供应商承担更多的开发和制造任务,减少投资风险。对供应商来说,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的订单和业务,某些有条件的供应商就成为某一模块的“专业能手”,迅速提高他们的竞争实力,使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共同受益。

三、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内容

从模块化的标准化和方法论的内涵来看,我们认为跨国公司模块化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生产和技术的模块化;另一方面是指跨国公司经营模块化。跨国公司生产和技术的模块化可以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与生产效率的统一,解决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经营模块化可以解决地理上的分散化和工业系统一体化的矛盾格局。

传统的产品结构模式是由零件和元器件直接组合构成产品。新产品设计也是从零件(器件)设计人手,逐步完成部件及整机设计,除少量通用件外,几乎都是全新的,生产上及技术上的继承性甚差。按这种产品结构模式,新产品设计周期长,工艺装备及生产准备工作量大,生产线需作较大(或很大)调整,产品更新周期甚至以十年为计算单位。这种以零件直接构成产品的结构模式,不仅不能适应复杂产品和系统工程的需要,而且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要,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对产品的构成和结构模式进行改革,即运用标准化理论,掌握用最少要素的组合来构成最多产品品种的标准化设计技术,将产品构成单元中分成不变的(通用的)固定部分和为实现多样化效果的变动部分,将这两部分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新产品或使产品多样化。若按模块化原理,上述产品结构模式,可由下式描述:

新产品(系统)=通用模块(不变部分)+专用模块(变动部分)

这个式子表明,新产品不是由新的零件及元器件直接构成,新产品设计主要变成为少量新(专用)模块的设计。

这种模块化的产品结构模式,使产品结构呈现柔性化。它不仅可简化系统及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并且可以用巧妙、灵活而多变的方式组合出多样化的产品,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模块而言,由于它可以通用于多种产品,扩大了生产批量,延长了它的寿命周期,可取得批量生产的效益,实现了多品种、小批量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福特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灵活的柔性制造系统是基于模块化理论之上的,它的意义在于其生产线是由不同功能的模块单元所组成,诸如生产单元、运输单元、仓库与计划管理单元等。功能单元是柔性的载体,它的结构可保证快速、简便地过渡到新的生产计划上去,柔性的功能模块可以组合成柔性工艺生产线或系统。组合的方式取决于工段、车间或企业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成组技术(GT)实质上是零件的柔性生产线,它将不同零件按形状、尺寸、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合理地集中成一定的组进行加工,其加工工艺相同,设备相同,可提高加工批量数。在成组技术中零件的分组及加工编程均运用了模块化原理。

跨国公司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把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整合在一起,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跨国公司在生产模块化和管理模块化基础上使信息系统得以优化。

四、结论

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 供水管理 现代化 信息化

一、礼泉县农村饮水工程现状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距咸阳市30km。县域总面积1018km2,总人口4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县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南低北高,南部属平原区,北部属黄土苔原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经过对全县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5月,全县已建成使用的农村供水工程有71处,受益人口29.1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9%。日供水规模为8284m3,调查还显示,仍有17.1万人饮用不安全的井水或窖水,自来水普及率为59.01%。随着09年第三期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再建26处人饮工程,解决5.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届时自来水普及率将上升至71.1%。在这已建饮水工程当中国,没有一处实行设备自动化控制,运行在线监控及管理也未达到现代化要求。大多数水厂采用加氯消毒措施,多数未建立水质定期检测制度。

九十年代初,我县曾建起一批农村供水工程,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建设,设计标准低,建设规模小,供水能力小,水质未经任何净化处理,水厂运营达不到盈利标准,导致负债经营。据调查,我县现有农村供水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有效管理,农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广,单个工程规模小,管理难度大。不少村镇供水工程只有1-2人管理,多为没经过技术培训的农民。技术水平低,管理意识淡薄,有一部分供水工程产权不清,存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及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礼泉县实施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管理也渐渐实现信息化、现代化。最近,我省旬邑职田塬区供水实现自动化管理,为我省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以及管理自动化开了个好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生活用水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村供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离不开供水工程,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供水这一环节。要搞好农村供水,管理是头等大事。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用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农村供水工程的进程,推进供水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这样既符合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又为农村供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撑。如今,社会已进入自动化、现代化时代,农村人饮供水工程向供水规模化、水处理设备自动化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三、根据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

1.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建设

为适应水利现化的要求,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基础、建设、管理、服务等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共享,促进农村供水安全项目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我们应始终坚持把农村供水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同管理、同受益。

2.供水工程规模化是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认真汲取过去农村水厂经营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化建设,为工程建后规范化管理创造基础条件。如我们已经在药王洞王家供水工程中,根据水源供水能力,扩网辐射解决周边农村,将供水管网延至西兰路药王洞乡街道及昭陵饭店。这对以后的实施现代化供水提供了前提条件。

3.必须配备供水工程设备,才能达到管理的信息化

(1)引进水质净化消毒系统

礼泉县的不合格水质大概分为:苦咸水、污染水和高水。根据水质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进行合理分析、合理确定水质的过滤净化系统。DA863净化过滤系统可应用于礼泉农村人饮工程中。该过滤器采用“国家863计划”研究成果――彗星式纤维滤料为技术核心的系列专用新型高效过滤器。具有运行效率高、分离效率高、容积效率高等优点。根据我县实际情况,该系统可在本县农村供水中进行广泛推广使用;其次是消毒问题。传统的液氯消毒存在有毒、不稳定、储藏运输不方便等缺点,与水反应易发生致癌物三氯甲烷对人体有害等问题。选择二氧化氯发生器,上述缺点得以避免,又提高了杀菌率。该产品具多重优点,且使用安全可靠,运行成本低。

(2)运用自动化监控系统

运用DCS自动化自动化监控系统对DA863过滤系统、二氧化氯消毒系统进行自动化监控,以动态方式显示系统运行状态,使管理更方便,设备更具人性化,同时可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4.要达到农村供水管理现代化,管理要同步

礼泉县在已成规模化供水的几个水厂,借鉴潜江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在全面推进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购置高端PC机,并按要求安装操作平台,建立全县农村供水管理网络。并安装了自来水管网监测系统、水厂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及厂区安全视频监控设施,对水质、水量、水压、厂区安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达到了可视、可控、可调、远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水厂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监控系统对水厂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安全监控,保证水厂运行安全,使饮水安全更具安全保障。我省旬邑县职田塬区农村供水远程监控系统也效果明显,通过总控制系统能清楚直观地掌握各蓄水池配水情况,水位高低,到达最高最低水位都有自动报警装置。操作人员在控制室计算机上可远程控制系统内任何一台水泵的起停和闸阀开关,查看通讯状态,机泵实时运行电流、电压等技术参数等。

公司信息化发展范文第5篇

 

国内改革开放38年来,经济体现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未来国内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环境下,对国内煤化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和挑战,国内煤化工企业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国内煤化工企业转型发展,这一点需要国内煤化工企业进行深入地思考,积极创新发展思路。

 

一、新经济环境对国内煤化工企业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节能、环保、生态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就给国内煤化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在国内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国内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将给国内煤化工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不利影响。从新经济环境给国内煤化工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来看,目前国内煤化工行业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从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这将影响到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如果煤化工企业不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必然会对煤化工企业未来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国内大力实施“生态文明”的形势下,由于煤化工企业具有高污染和高能耗的特点,煤化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目前国内煤化工企业在转型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理念和模式,这也将对国内煤化工企业的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目前国内煤化工企业人才建设相对较好,但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一点也将给煤化工企业提出挑战。

 

二、新经济环境下国内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新经济环境下,国内煤化工企业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要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煤化工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要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不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同时还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积极探索符合新经济的煤化工产品。

 

煤化工企业要组建技术创新机构和技术创新团队,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建设,要通过待遇、事业、感情等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内煤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在技术创新方面还要高度重视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方向,提升技术创新的针对性。

 

(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新经济环境要求煤化工产业必须进行转型,要从过去能源消耗向发展非煤能源和煤炭衍生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这就需要国内煤化工企业要积极探索符合新经济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符合新业态的煤化工产业,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特色化煤化工产业模式。比如可以大力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构建“建材-电力-煤炭”“化工-电力-煤炭”等循环产业链。

 

再比如要高度重视产业层次的提升,要加强对科技信息化的应用,在生产、经营等方面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而提升发展层次,降低经营成本。

 

要大力推动国内煤化工企业开展“跨界”经营,在这方面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对于推动煤化工企业产业升级的方向等进行指导和服务,这样有利于推动煤化工企业提升产业层次。

 

(三)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新经济环境下的煤化工企业发展,必须着眼于做大做强,积极推动集约化发展。这就需要国内有实力的煤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对于实力较强、资金雄厚的煤化工企业,要加大对煤化工行业的整合力度,着力提升自身的规模和层次,加大兼并重组工作,对于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煤化工企业,大型煤化工企业要进行并购,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努力打造几家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煤化工企业集团。

 

国内煤化工企业还要着眼于提升整体发展能力,要组建煤化工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形成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发挥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的组织、引导、凝聚作用,推动煤化工企业“抱团发展”,提升整体发展能力。

 

通过对新经济环境下国内煤化工企业发展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尽管国内煤化工企业都积极推动转型发展,但新经济环境既给煤化工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这就需要国内煤化工企业要对新经济环境对其带来的影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推动发展思路创新,重点要在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大型企业集团等方面下功夫,使煤化工企业步入转型发展阶段,以更好地适应新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