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1篇

语文的高考试题中,作文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满分是60分,占了语文试题总分的40%。所以,语文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平时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抓住了作文教学,使得学生学会了作文怎么写,应该写什么,在高考作文的考试中才能够游刃有余,打有准备之仗。

一、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作文状况

当代高中语文课堂中,虽有作文课,但是教师还是以高考为原则教授作文课。高考考什么,课上教什么,学生学习到总是围绕着高考作文写作,从立意,拟标题,写开头,写结尾,文体选择等等方面,一切都是为了高考作文的写作准备着。教师们不关心学生是否感兴趣,怎样理解题意,只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引导加强,使得学生对作文写作越来越没有兴趣,而教师又因为学生们的态度对作文教学越来越没有信心,提不起兴趣去教。

同时,有些学校和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阅读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融入也不全面。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教师大部分的心力都放在了阅读教学中,对作文教学只是略带。学校安排作文课间隔也过长。而教师的讲评,也只是粗略而笼统地概括一些学生写作上出现的问题,只是单单地隔靴搔痒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写作上的教导。

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叛逆,对于教师来说,有些学生就很不好管,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老师,会不理、不闻、不听、不看,更有甚者会在课堂上捣乱。笔者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学教法,以便取得学生们的信服和喜爱,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写不出来或者写不好时,不应该一味地责备学生,教师也应该写一写这些作文,多与学生交流,看看对学生来说写作文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有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学更加合理地计划和调整;而对学生来说,会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我们都一样,都要写文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相处和交流,减少学生的对抗心理。

(二)学生学作文现状

教师愁作文教学,学生也焦虑作文该怎么写,面对教师所留的作文题目,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感觉没什么可写的,或者一肚子话却不知道怎样表达,这些都是学生们面对写作文时感觉到的无措和无助。

再看了一些学生的作文和网络资料后,笔者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有三点缺陷:其一是“假”,感情是假的,故事是假的,甚至思想都是假的,在高考中甚至有考生为了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而得高分,编写自己亲人的死亡,这些都是极为不对的;其二是“大”,什么都往大了写,颇有些夸张满嘴跑火车之感,写什么都能够与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前进相关联,文章架子摆得很大,中间却是空的;这便是第三点“空”,没有多少让人觉得有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文章是“空洞”的,没有感情,也许文章的辞藻很漂亮,也许结构很新颖,但是就是没有意义,文章可以质朴,可以简单,但是其中必须有感情,有价值,有意义,或是给人以启迪,或是催人泪下,或是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慢慢地,一些学生因为不知道作文怎么写,从而硬凑出来的文章没有感情,假大空,也就对写作文没有了兴趣,这些也是学校和教师亟须改善的状况。

二、对《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的理解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使教师对“新课标”有“法”可依。《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修改了原有的课表的情况下,保证了学生应学到的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学生们的各项能力,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新课标中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1,这便是语文课程要求学生懂得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笔者认为语文课程中最能塑造学生这些能力的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部分,而作文教学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新课标》里给出了在作文教学中应让教师教会学生的各项语文表达技能: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新课标》中给出了作文教学的各种目标和教学建议,不再桎梏于过去那种僵硬的写作教学模式,不再禁锢学生们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让他们自由地翱翔于写作的天空。但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教学部分差别不大,但是实际教学操作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一点在《新课标》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只能依靠教师的经验去完成衔接,摸着石头过河。

课程目标中有“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思考感受”[1]9,这是对学生的要求,在作文教学过后,学生应该获得课程目标的要求,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对教师的一个要求。相对应地,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有对教师的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1]17。这给了教师一个大体上的目标和实施建议,教师是“鼓励”学生去丰富自己的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但是只有“鼓励”是不够的,作文教学也不能仅仅控制在作文课上,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要启迪学生,语文老师是一个“全能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方面给予学生写作方面的积累。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学生在写作文时总说看见一个话题,不知道怎么写,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没有感受,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想法”,又怎么会有东西可写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呈现方式;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

一、建构普通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得到发展。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主体自我发展的最基本形式。马克思关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等基本属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就是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学生必然得到发展。

2、现阶段要以“自主”学习为重点的原因:

我们高中学生自觉、自动、自控几方面的学习心理仍是参差不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是要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更利于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优化的最佳程度。

3、建构语文自主学习课堂的可行性

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它突出了新课标的教学建议。积极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构建自主学习情境,树立主体意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定合宜的学习进度,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且有内在情感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自觉、自乐、自信”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呈现形式探究:

1、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自主学习,关键要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首先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精选素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通过内容的补充、扩展、组合,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方式对于知识好比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同样,恰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运用富于变化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漫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成语情境等。

我在教《红楼梦》节选《宝玉挨打》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利用了视听手段,播放此段情节的电视剧视频以及之前相关情节金钏儿跳井一段的视频。视频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首先对情节的前因后果有大致的了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小说的学习欲望。

2、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选择探究方法,采用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在教师或同学提供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自行获取知识经验。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是课题实施的突破口,我们应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角度出发,对课堂结构进行改革,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将教材中的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未见宝玉时就听她母亲和王夫人说过宝玉的顽劣和痴傻,提出:同学们是否也和林黛玉一样好奇,想真真切切地了解一下宝玉?林黛玉眼里的宝玉是什么个样子?文章中哪些事件能让我们感觉到宝玉的痴傻?贾宝玉真的既痴又傻吗?这一连串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学生将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经验(对问题的理解),向全班同学汇报,相互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或在同学与教师的帮助下解决困难,同时自我审察、自我检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并与他人的学习过程、方法、结果比较,作出调整,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初尝成功的喜悦,巩固自主探究的兴趣。

比如:讲解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情节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基础上,第二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套子”的?假如让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的话,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为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会很有兴趣,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总结巩固,拓展提升

在学习一项内容之后,适时引导进行总结,由个别上升到一般规律,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自学水平,并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必要的练习,一方面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在运用新知识时进一步获取成功体验,指向以后的探究。在课堂结束之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他评(互评、小组评、教师参与等),同时启迪新疑,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主动地进行广泛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问题,在适当向课外延伸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对《鸿门宴》中人物项羽的研究学习,可联系《语文读本》中的《垓下之围》,更全面地理解项羽的性格。

总之,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3篇

一、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构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一)制定和完善学校课程规划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

(二)开齐开足必修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引导学校切实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对于因师资、设施等原因没有按时开设的通用技术和生物等课程,学校要创造条件尽快在第二学期开设;如第二学期仍有困难的,必须在高二年级开设,要增加周课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必修教学模块。学校要积极开发网络和当地的社会资源,如采取空中课堂、网络教学、播放光盘、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等措施开展教学活动,千方百计开齐课程。省教育厅将组织条件较好的学校对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采取网上即时播放、制作教学光盘等形式推荐给需要的学校使用。对于没有按规定开足课时的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学校必须尽快调整教学安排,补足课时。思想政治课要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每周开足两个课时的必修模块和一个课时的时事政策及其他专题教育。

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参与社会实践:要从制度、时间、师资、内容(选题)、评价等方面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类课程的正常开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内容要注意跨学科和综合性。

(三)努力丰富选修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尽早成立学生选课指导小组,收集、整理选课资料,编制选修课开设方案,研究选课指导和管理,选聘或安排教师学习培训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社会及相关资源,最大可能地丰富学校的选修课程,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选修Ⅰ的开设应达到《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最低要求。选修Ⅱ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按要求开设,不能因为困难或者为了应试需要,将选修Ⅱ的课时用于其他课程。各学校应至少开设一门具有地方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逐步增大校本课程在选修Ⅱ中的比例。

二、加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

(一)进一步完善学分认定方案,规范学分认定工作

各学校必须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学分认定原则、要求、程序和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制订和完善学分认定方案,并将方案转化为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

学分认定一定要体现管理功能,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纳入评价认定的范畴;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阶段性测试成绩等;应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要防止艺术类、技术类科目和活动类课程在学分认定上放松要求或弄虚作假。

(二)切实开展模块考试考核工作

模块考试考核指模块修习结束后举行的全面、系统的考试考核,是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其中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中的必修和选修I模块的考试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学校应严格依据课程特点和课程标准研究制订考试考核办法和命制试题。考试考核的形式要多样,体现学科特点,有利于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内容要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目标的达成情况,要注意把握好难度,课程要求既不能随意拔高,也不能任意降低。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及所有学习领域中选修Ⅱ的考试考核,由任课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并报学校审查通过后实施。认定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其中,研究性学习必须有学生的课题方案、研究过程记录和成果结题报告;社区服务必须有活动项目、时间、学生的体会和被服务者意见等;社会实践必须有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评定等。

(三)建立学业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各地要建立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控保障的组织机构,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研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质量监控领导管理机构,研究制订规划,建立规章制度,组织实施日常工作;成立由教研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质量保障服务机构,研究分析监控结果,指导学校业务工作,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定期进行抽样检测。另外,在每个学科全部必修学分规定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还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质量抽测是通过采样检测,及时反映教学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质量抽测可以采取抽检学校进行学分认定时考核的试题与成绩、抽检活动类课程学习记录、纸笔测试以及非纸笔测试等形式。质量抽测包括在一定范围内统一进行的学科模块考试。模块考试的组织、实施在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监督检查指导的责任,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客观、准确以及正确的导向性。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应该在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组织对部分科目和学校进行统一的模块考试。各级进行质量抽测应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测试工作应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学业水平测试是在学校进行了学分认定的基础上,对学生修习必修模块学业水平的检测。各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全体学生均要参加。测试主要采用闭卷纸笔考试方式,考试范围是该科目的全部必修学分所规定的模块,命题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我省选用的教材版本。

三、切实组织和实施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各地、各校要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陕教德[2007]8号)精神,严肃对待,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一)成立评价组织机构

省教育厅将设立评价项目组,负责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管理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各市要制定本市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县(区)教育部门、学校认真开展评价工作,审核、上报评价数据:各县、校要制定工作细则和规章制度,具体组织实施;班级要成立评价小组,具体负责本班评价工作。

(二)明确评价主体和依据

各地、各校应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结合起来。综合素质评价要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主要包括:班级日志等日常记录资料,关键性作业、作品,各类课程学习的阶段性或终结性考试、考查成绩,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记录和证明,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表彰、获奖证明,以及特长鉴定、医学检查等证明,关键性评语,自我描述等。提供的各项实证材料,要求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切实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各校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认真做好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认真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及时、准确、规范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三)切实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度建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改革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7-01

引言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为新世纪高校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重于实质

虽然各大高校都贯彻学习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和思想,但是,有很多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课程评价,象征性地开展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活动,而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课程的组织设计等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高校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改革的经验和动力。“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体育教育改革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各个方面一起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手忙脚乱,因此,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突出改革的重点。有些学校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全盘,重新建立,这样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学校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旧的教学模式做支撑,必然带来教学的混乱。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现象是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将内容全面铺开,不分主次。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而文件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是一个大的方向。全面铺开不仅抓不到重点,也会让老师同学累的人仰马翻,学习的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

3.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连接性差,缺乏延续性

教育的直接主体与参与者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受中小学体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偏见,枯燥单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印象与兴趣。因此,学生也很难改变对于大学体育的看法。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就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学生对于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又丢弃了。虽然学校在体育必修课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缺乏延续性,很难培养起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二、强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1.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急功就能求成的,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分析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有哪些地方已经有所改进,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抓住改革的重点。要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明确社会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素养的需求,将二者相结合,形成改革的内驱动力。树立广义的体育教学观念,在基本的教学之余,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训练,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每个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改革资源的有限,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因此,各高校应该避免耗费资源太多做无用功,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资源的优势,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体育精品要远远落后于其他课程,没有好的课程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加大资金、师资力量的投入,积极建设体育场地,强化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体育教学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以精品课程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其他体育课程。

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学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与更多的课外活动,体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课堂,而可以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一起构建一个大课堂的概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强调的就是体育锻炼的思想与习惯,单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因此,老师要将课程教学与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的是一些基础性的体育技能,课余的锻炼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水平,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技能够促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将运动竞赛等归入学校的体育教程,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网球赛等,将体育教学改革真正铺展开来。

综上所述,体育教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纲要》的精神,把握改革的实质,从实际推行“三自主”的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师资力量,加大教学投入,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范文第5篇

一、多探究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义勇,亦是英雄。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二、多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是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亲情词作。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怒发冲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雨霖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展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如学习《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文,补充《水浒传》中“虔婆醉打唐牛儿宋江怒杀阎婆惜”“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章节,以加深学生对“、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理解。学习《〈论语〉选读》,同步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由此来拓宽学生对《论语》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三、多整合归纳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高中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可以增删。

“归纳”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要求“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四、多实践应用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④,“坚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⑤。关于实践应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新闻与传记”模块,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与传记的体裁特点与写作技巧,能独立感悟、理解、思考、评判,尝试实践新闻与传记的写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新闻会,传记与影视作品鉴评会等多项活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活动课,诸如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演练、普通话与方言、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拟写对联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