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够将知识信息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在实际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增加知识传授密度,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甚至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课程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
2.不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系统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而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根本途径和系统工程.整合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统方法和先进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3.教师的信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技术进入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系统,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加上原有的常规媒体,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由于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或对其一知半解,因此这些媒体或技术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对策和建议
1.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层次的理解课程整合
新课改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重视教学设计,整合过程要结合学科特点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数学属于逻辑经验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认知情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对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的整合模式.
3.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培训
作为教师要注意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理念和技术是整合工作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在信息时代,教师必须熟炼掌握计算机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Wps、数据处理软件Excel,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Authorware 、Flash 、Photoshop 、视频和音频处理技术,网站制作软件Dreamweaver 、FrontPaget等,掌握了这些技术以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4.积极构建教学资源信息网络
作交流;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80―01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供有效的数学学习内容
1.内容要有现实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即学生学习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最终学生要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或以后的工作岗位情境中,所以要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现实意义。
2.内容要富有“挑战性、真实性”。富有“挑战性”是指学习中要给学生的任务具有挑战性、真实性,任务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认识复杂性的情境,即引起认知冲突。如,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四位数或三位数要具有真实性,让学生汇报完搜集的数据,任意找两个数进行比较时,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学生会集中精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是学习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知识,而是在探索过程中,从具体走向思维,并能够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二、合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便更多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技巧,发散思维。动手实践是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技巧;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在合作中学会与同学相处;在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更要重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等。有效数学课堂不但要重结论更要注重探索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以达到会学的目的。
2.有效的数学课堂还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和选择,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如,一次教授一道应用题时,一名学生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就是说不清,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其他学生也不能帮她,这时我不但没有批评她还笑着帮她表达了她的意思,正是这样的宽容和尊重,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这样的研究学习氛围和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愉快中学习。总之,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索、总结、归纳,发现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要随时掌握并调控课堂中的各种情况,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使课堂学习紧凑、有效。
三、设计扎实有效的课堂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104―01
北师大教材留给师生思考的空间很大,教师若不认真思考,不仔细琢磨,就不会明白作者的出题意图,当然就谈不上高效课堂了。笔者认为,在备课中,教师要潜心研究,认真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情境图提供的各种数学信息,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材,使质量与能力同时得以提升。
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表格让学生去填,有的表格外框是全封闭的,有的则是右边半敞开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作者的编写意图,置之不理,显然这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如,
大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填了前面4个表格即可,剩下半敞开的表格似乎没有发现,也没去多想,所以就忽略了。实际上,在做题时只要仔细观察、用心琢磨,就会发现,除了前面的几种填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填法。因此,只有及时把握这一信息,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教学,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限度发展。
二、关注情境图中的信息
教材中选编了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它或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或以童话故事为背景,向学生展示了神秘的童话王国;或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为主角,向学生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这些情境图的选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认为,要发挥情境图的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情境图,然后汇报自己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让其他学生适当进行补充。经过几个学生的补充,学生就获得了比较全面的数学信息。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为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学“ 游乐场 ”中,生1说:“老师,我发现买一张碰碰车票需要3元,买一张火车票要2元。”生2说: “老师,我还发现一辆碰碰车能坐2人,一节火车能做4人。”……笔者对这些发言的学生及时进行了表扬。
三、关注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各种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就顺利多了。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虽然都交代了各种数量,但是没有一语点破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哪个是不变量,哪个是变量,变量与变量总是在不变量的基础上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如此,学生就掌握了解这类题的策略,解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比如,“兔子安家 ” 中,兔子的总数12只是不变量,房子数与每间房子住兔子的只数是变量。无论每间房子兔子的只数及房子数如何发生变化,12只兔子这个总数始终是不变的。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很快就能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结果。
四、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有些时候教师只关注了结果,却忽视了学生们的思考过程。其实,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他们把问题及时暴露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师方面
在学讲精神的引领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已有所改变,体现在:
第一,重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创设恰当教学情景;
第二,注重了复习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改变了以往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
第三,从“重结果轻过程”逐渐转变为“重过程,培养能力”;
第四,注意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五,关注问题解决后的反思,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但是,由于对复习课有效教学没有在深层次上进行探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方面,体现在:
第一,教师对复习课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有些教师片面地将复习课中的解题活动理解为一系列的题型与解题方法之间的对应活动. 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典型例题分析某类题的结构特征,讲授相对应的解法,然后给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模仿.
第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没有很好地贯彻,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自己没有透彻讲授而导致学习失败,于是特别侧重讲授,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或生生之间的交流来获取知识. 学生的思维常常被教师的固定模式所困而不能较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关注不够.
多数教师注重学生是否学会解题,而对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较少通过挖掘复习题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挖掘沟通知识纵横联系,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
第五,没有充分抓住根源进行借题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第六,对复习题的整体性教学原则把握不够,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二、学生方面
首先,对数学复习课的认识存在偏差:较多学生认为“复习课就是解题”. 其次,复习课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熟悉题型、学会解题技巧,较少关心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是否学会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复习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上能理解复习题的解决过程,但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却不会分析,不会思考,望题兴叹. 因而,恰当的有趣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变式教学就很受欢迎;学生感兴趣的复习题是“注重基础、把握难度的创新题”,可以对课本题目适当的变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只停留在解答层次,是为解题而解题,反思与延伸拓展不足,能尝试提出新问题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复习课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大多数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复习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在态度方面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与学协调方面
虽然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教与学之间的重要制约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有些教师教学形式的设计出发点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和兴趣与愿望出发,导致教与学脱节;其次,教师的教法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次,还没有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转化,用教法引导学法,用学法促进教法,没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总之,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有效指导,目前对如何进行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整体层面,局限于框架认识. 对于实践操作而言,很多教师认为无论是复习课的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觉得难以驾驭. 难以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难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复习课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聚集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有以下特点:容量小:一个课程仅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时间短:教学视频一般不长于10分钟;自足性:一个微课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具备完整的教学设计;基元化:不能再分成小的单元;易传播:适合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
按照课程所体现的内容,分为理论讲授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讲解基本概念规律或原理等;推理演算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原理、规律、定律的推演等;答疑解惑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习题、解惑等;情感感悟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德育类主题内容等;技能训练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动作技能、操作技能、语言运用技能等内容;实验操作型微课程,内容适用于利用仪器或设备、器材还原过程发现规律等。
二、如何设计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程
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势。因此,学习运用微课程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时代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微课程设计制作方法。微课程设计制作需注意:时刻谨记微课程用户是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做标记,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微课程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程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注意:只需呈现关键词语,不必像电视剧一样将所有台词都打出字幕,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认知负荷;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要根据学习单的指导看视频,看完视频以后要回到学习单讨论、练习),要告诉学生使用微课程的技巧(例如,遇到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暂停重听);在学习单上将微课程和相关的资源与活动超链接起来,方便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跳转学习;一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清楚地介绍这个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习。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1.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作练习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课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拍摄效果差。
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设计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预见将具有较好的教育应用前景。对于教师来说,微课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利用,它突破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教师将在这样的资源应用中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
对学生来说,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微课资源,就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实现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我做过一个利用电子日历来探究年月日知识的课件,也曾尝试在不同环境上过该课。我发现,对于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相关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向学生提供探究学习材料和作引导,使研究有较强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