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常见意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能力 提高
一直以来,诗歌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诗歌鉴赏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要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诗歌,并将它发扬光大。
一、把握诗歌背景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前,教师应当先与学生一起搜集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并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每首诗歌都能够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有的诗歌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柳永的诗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如此新颖奇特的作者简介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诗歌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方法的指导,同时要和学生一起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的总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学,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专题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集中讲授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列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思考:“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上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相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等;“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学生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以写促赏,激活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然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教师应结合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让学生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述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画面,提出问题:画面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哪些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特点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揣摩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进行描绘。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描绘和诗作比对,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醒学生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再关注人、景,进而到意境,最后落脚到情感。画面的描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沉浸于细腻的诗味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很容易就被学生体会到。
另外,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写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是对诗歌画面的还原,如《旅夜书怀》;可以是诗歌意境的描摹,如《天净沙 秋思》;可以是诗歌中人物的心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可以是对诗歌感情的评价,如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可以是专题性质的总结。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又能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完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素养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一直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的时候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有时甚至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永不完美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吴忠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4(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高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55-03
[作者简介]徐琦凌(1970―),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鉴赏古诗词(包括现代人创作的古体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而高中阶段则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一、显其象,悟其情
任何文本都是凭借语言文字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但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特殊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2]诗人心中涌动着诗情,丝丝缕缕,难以名状,无法用言语直接言说或传达。于是诗人便用言语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形象、直观而又囫囵、模糊地传递诗情。清代文学家叶燮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也。”[3]因此,意象便成为诗的典型标志。《小雅・采薇》中的抒情主人公为国征战,“昔我往矣”,参战的豪迈混合着离开家乡和亲人时的难舍,种种复杂情绪就交织并熔铸于“杨柳依依”的形象中。历经沙场,侥幸生存,“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九死一生的庆幸,对亲人生死未卜的担忧,物是人非的感慨,个人前途的迷茫,以及其他各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都寄寓在“雨雪霏霏”中。这“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就是传达诗情的意象。意象是内在的主观之“意”隐藏于外在的客观之“象”之中,是物象和情思的融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从呈现方式来看,古诗词的意象有几种情形:一是并列意象,即几个意象是平等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如《秋夜独坐》中“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落果和灯下鸣虫即是并列意象。二是主次意象,即几个意象有主有次之分和轻有重之别。《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多个意象中,只有幽竹才是主角。三是背景意象。诗中有多个意象,但其中一些意象只是主体意象的背景。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和乌衣巷只是燕子活动的背景;苏轼的《海棠》,东风、浓雾、月光都是共托海棠花的背景。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披文得意’必须以‘显像’为中介。”[4]在古诗词鉴赏中,要抓住其中的意象,然后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再现画面,由象思情,从而对其诗情或主旨感同身受或有更加深入的感悟。
彰显意象的主要方法,一是媒体再现,运用课件、表演和绘画等,将言语塑造的意象还原为画面。二是言语描述,即教师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描述以还原意象。三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加工将文字塑造的意象还原为活生生的画面。鉴赏古词诗时的再造想象又有两种类型:一是再现想象,即鉴赏人在诗歌语言的引导下,设身处地尽可能地想象出作者创作所想象的情景。这是再造想象常用的类型。二是补充想象,即鉴赏人在作品塑造的意象基础上,抓住创作时留下的空白点,通过想象,丰富、补充意象,使之更加完整或丰满。
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播放多媒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flash,让学生就里面的景象谈感受;紧接着,教师再出示一段“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flash,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感受词中运用的诸多意象与《天净沙・秋思》有何不同。教师通过意象的彰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视觉对比,整首词描绘的虽然是湘江的寒秋景物:万类霜天、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漫江、层林、万山等,却将这湘江秋景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改传统写秋时的感伤和肃杀,显得更加壮美和大气,充分表现出了对于中国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豁达的情怀,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正是借助意象的彰显,让学生从形象中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走进词中的意境,感悟词情。
二、知其人,论其世
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孟子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5]在此,孟子意在阐发尚友之道,却在不经意中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方法:一要知人,二要论世。知人包括深入了解诗人的为人和生平,既包括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遭遇、思想渊源、家世交游等,也包括了解诗人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创作才能等。论世则是全面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包括了解诗人生活的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审美理想和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总是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诗人是激情的奴隶,只有文字排遣和宣泄了激情,才能摆脱火焰的灼烤。诗人的激情不可避免地源自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只有知人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中蕴藏的丰富情感。同时,诗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他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是探究诗人与作品的关系,论世是探究古诗词与世界的关系。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揭示诗人背景、经历与古诗词内容、风格的因果联系。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基本上都是伤春悲秋,在诗人的眼中,秋天就是凄凉的代言,具有萧森和凄凉的色调,向读者传达了无限的悲伤。例如,诗圣杜甫的名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都体现出了秋天的悲凉和萧飒。例如,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通过昏鸦、老树和枯藤为读者营造出了凄凉的秋天景色,表达出了强烈的羁旅之愁。在对杜甫的诗词进行鉴赏的时候,值得人思索的地方在于作者究竟是为何愁苦,其悉苦为何如此之多。这时候就需要结合作者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身世来进行分析。杜甫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并且亲身经历了长达多年的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杜甫入朝为官时,遭人妒忌,得不到重用,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够浪迹天涯,贫病交加、报国无门、有家难回,看到纷纷落木,因此感怀。马致远作为一个异地飘零的天涯游子,看到如此凄凉的秋景,因此需要抒发凄苦之情。
辛弃疾的作品之所以“壮中见悲,沉郁顿挫,抒慷慨呜咽之情”,是因为他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从小生长于金人统辖的区域,从小就立志收复失地,他的一生都在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可是满怀爱国情怀的词人却受到朝廷的歧视而不被重用。了解作者的经历,其词多数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感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生活尽力的变化,时代的变迁,都可能影响到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旨意。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词人早期和南渡后晚年的作品。《醉花阴》含蓄地述说了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而《声声慢》则表现了词人深入灵魂的孤寂与戚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是因为早期词人生活安适,与丈夫赵明诚以诗词唱和,婚姻美满。外族入侵后,词人被迫南渡,不久丈夫病逝,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长期流亡,形单影只的生活留给自己的只有丧夫、国破、流亡的凄惨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适当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她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才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中之内涵。
三、品其言,悟其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更是被视为语言的精华,因为它短小的篇幅,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咀嚼、玩味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中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高度地概括起来,阅读的基本过程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就是“学文”的过程。课程标准对阅读有如是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1]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形式包括:
其一,把玩古诗词的语言节奏。古诗词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声音符号构成。鉴赏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经过特意组合的语音符号,并通过大脑皮层的转换,由语音符号进入到对语义的理解与把握。从接受的角度进行观照时,语音节奏便成为古诗词最表层的形态。
其二,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国古典诗词遣词造句凝练含蓄、独出机杼,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词的选用、独特的排列组合以及各种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诗词语义建构和表现的基本单元,也是情感内容介入语言形式的中心层次,尤其是词语的选用。“在某种意义上讲,词语的选用就是诗歌创作的全部艺术。”[6]揣摩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语言形式的最重要部分。
其三,品鉴古诗词的体式结构和表现手法。体式结构是诗词意义建构的最大单元,表现在形式层面上,体式结构是诗词的完形结构形态。古诗词常见的结构形态,有起承转合、重章叠句、层层铺垫、预伏照应、巧妙过渡、卒章显志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象征手法、铺陈渲染、联想想象、以小见大、言此意彼、情境交融、动静结合等。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就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上片都是景物描写,下片抒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说,是由仰视转为俯视、由远及近、由上到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主要用了反衬、以动写静和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从味觉、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写景。同时,讲究练字,极具语言魅力。如,“染”字就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就像是经过人染过似的。“击”字,将雄鹰那种搏击长空和展翅奋飞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翔”字表达出了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的状态。语言形象和精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运用动词的传神,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运匠心。学生学习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的那一段,诗人运用了8个比喻句来描写无形的乐声,如“急雨”“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铁骑突出刀枪鸣”,凭借这些形象的比喻,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雄壮,或低回婉转的乐声,不仅表现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让读者印象非常深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5.
[3]〔清〕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5-36.
[4]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42-46.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指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高中生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索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
三、总结
【关键词】鉴赏技巧 ; 功利化 ;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9-02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但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内涵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
笔者归纳了2013年各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结其常见的题型为以下几种:1.情感类。这类题目围绕诗歌表达的情感出题,一般要求学生指出某诗句或是整首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更难的题目则要求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做到知人论世、自圆其说。2.内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诗歌,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可以是单句诗歌的内涵,可以是简述整首诗的故事,也可以是围绕诗歌内容设问其原因和结果等。3.手法类。有些题目直接给出了手法,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分析其作用。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内容自行确定表现手法,再进行诗歌分析,难度较大。4.形象类。在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某个形象,有些题目就是围绕这些形象设问的。要求考生分析形象的内涵、特点,更难的则是要求学生借形象分析诗人的特点。5.语言类 。这类题目通常考查某个字在诗歌中的妙处,需要结合诗歌整体来分析。6.风格类。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派、李清照的婉约派,因此有些题目就围绕诗歌如何体现作者风格来设问。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项,每个高中生都应当掌握基本的鉴赏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把诗歌鉴赏当做一个整体。一首完整的诗歌,一般包含标题、作者、正文、注释四个部分。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以读懂诗歌。首先,标题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它是诗歌的眼睛。认真研读标题,可以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读标题可知是借景抒情了。其次,读作者,可了解诗歌的风格、思想倾向等。不同的作者其关注点不同,风格流派各异,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爱国情感。另外,不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不一样,因此诗歌鉴赏就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再次,读诗歌正文。这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和关键字词。意象往往隐含诗人情感,关键字词则有可能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最后,诗歌注释不可忽视。注释有时会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解释,可以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有正确的审题意识。做到前面所讲的,学生可能初步读懂了诗歌,但是能否得到高分,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通过审题,要明白考点是什么,明确问题的指向,再到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在审题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诗歌的主旨,明白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时审题就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诗歌鉴赏教学功利化
在高考试卷考察方式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以解题为导向,注重传授解题技巧,追求解题数量。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解析停留于文字表达、手法等表面的东西,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去挖掘诗歌背后所表达的诗人情感、思想、信念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表面和功利化,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没法体验诗歌真正的美。正确的诗歌鉴赏教学理念应该是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的落后表现为教师按照程序进行,把诗歌鉴赏分成固定教学模块。教导学生由题目分析开始,清楚诗歌考察内容。然后带着题目进行诗歌解读,并要求学生在读诗过程中注意寻找“诗眼”,体会诗人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解题。这种套路纯粹是为了解题以应付考试,显得单调僵硬,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诗歌鉴赏的兴趣。另外,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普及了,不少老师还停留于板书阶段。完全可以借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将下载好诗歌背景图片或者诗歌朗诵的音频放到课堂上展示。
(三)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不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不感兴趣,受通俗易懂的快餐文化吸引,学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鉴赏古代诗歌。古代诗歌的含义充满不确定性,同一意向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意境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另外,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今天已经很不一样。这些都使学生失去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阅读浅显易懂的文章。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时,更多的停留于追求解题技巧,而不是发挥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提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理念
要解决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越来越功利化的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观念,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的正确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诗歌审美情趣。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放弃单纯灌输解题技巧的错误做法,注重通过诵读、解读诗歌内容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古代诗歌表达精炼,字数虽少,但其内容则相当丰富,蕴含的感情也很复杂。如果仅靠学生单纯的想象力,不容易全面体会和欣赏诗歌的美。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一种立体感,帮助其拓展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诗歌,从而培养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兴趣。其次,反复诵读,激发学习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押韵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诗歌文本的解读
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法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教学内容程序化、模块化,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让课堂更加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解读诗歌中的典故。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典故来表达作者情感,可以将典故详细讲授,让学生在听故事中领会作者情感。如《行路难》中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用了典故。前者是姜太公钓鱼与周文王姬昌求贤的故事,后者是先为奴隶后成宰相的伊尹与商汤的典故。其次,咬文嚼字。分析某一字词的妙用,或是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的内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其他字代替,就会发现“闹”字把生机勃勃的春意给表达出来了。又如“乐游春苑断肠天”中的“断肠”是指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不同。最后,带领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古代诗歌常把作者情感融于外在事物,创造某种意境,借此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萧飒悲凉的秋景,创造出凄清衰颓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的落寞之情。总之,围绕诗歌本身,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有效提升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方国.如何开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71.
[2]倪同刚.2013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述评[J].中学语文,2013(Z2):80-86.
[3]赵亚男.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及改进途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3):53-54.
[4]文永美.浅谈古代诗歌鉴赏[J].新课程,2013(03):127.
一、在朗读中体会意象
意象蕴含于诗歌字里行间,不读诗不懂其意,更不要说懂得内涵,明白道理了。因此,读是学诗的第一步。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准是指读准字音,能正确地对诗词中的字进行解读,特别是一些多音字。读懂并不是指对整篇诗词而言,而是指其中的字词。只有在此基础上,读才能成为理解的前提。以《蜀道难》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例,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其次,要在读中体会意象。意象并非能直接在眼前呈现,相反,它是借助文字来构成的,在对文字进行解读时,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多个零散的客观物象整合为一个整体的意象。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诗作给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是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等形与景、光与色的物象,将春、夜、花、人有机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抓住了这些物象,感受到了春江夜月图这一意象,才能感受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的静静思乡之情。
二、在情境中感受意象
意象并非实有,而是空虚的,要抓住意象,不仅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整合能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光是让学生通过字面阅读来理解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惊涛拍岸的赤壁奇险雄伟景观是较困难的,教师不妨以幻灯片或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赤壁的景观,引导学生从“乱”看险怪,从“穿”看高峭,从“惊”看汹涌,从“拍”看水石相搏,从“卷”看浪花四溅,一个由悬崖、陡壁、惊涛、波浪构成的赤壁奇险雄伟景象就变得更加直观了。
其次,注重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文中所表达的意蕴形成对比。每个学生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不同,而各自所理解的和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意蕴又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交流,能更好地接近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蕴。如教学《鹊桥仙》,对学生爱情观的发展就有积极作用,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和自我的理解对比,从而让学生从一定意义上理解所谓的“爱情”。
三、在拓展中丰富意象
对意象的把握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从教材延伸到生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中拓展,让意象在拓展中得到不断丰富。
首先,注重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对意象加以归纳,对不同的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要做到心中有底。如常见的象征坚贞高洁,在唐人元稹《》中就有“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梅花为傲霜斗雪的战士,宋人陈亮《梅花》中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鸿雁是思乡怀亲的标志,杜甫《天末怀李白》中就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此外如兰花、竹子、松树、莲花、梧桐、杜鹃等也是古诗词中常采用的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