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其他的智力因素都为思维服务,并为其提供信息资源和活动资源,如果没有思维的运转,信息资源与活动资源将一无是处.另外,大多数的智力因素都受到思维能力的支配,具备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其创造力会非常强,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初中教学工作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学中,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智慧传承下去,使学生对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形成更好的认识.初中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感受无限的知识,仅依靠机械地传授难以实现,所以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其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知识.
1.假设法
初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中,假设法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利用假设法,学生能对物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推理与判断,对假设法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将物理题化难为易、化拙为巧.根据内容要素的不同,可将假设法分为过程假设、现象假设与参量假设.
过程假设,主要是避开习题中对物理过程所设的障碍,大胆地假设一个虚拟的物理过程,并将其代替习题中真实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问题的答案.现象假设,主要是对习题中隐去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过程进行设置,为习题中各物理量间设置联系,进行解题.参量假设,主要是在解题中假设一些物理参量,利用这些参量建立方程,然后在运算过程中消去参量得出答案.
例1 将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的金属甲与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的金属乙混合制成合金,求这块合金的比热容.
分析与解答 比热容、质量、温度变化、热量这四个物理量,是在物体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中发生联系的.因此,为了建立起这四个量之间的联系,假设对这块合金加热,设它吸收的热量为Q,升高的温度为Δt,设合金的比热容为c,则从甲、乙两金属各自吸收的热量考虑,得
2.等效法
等效指对于不同的物理现象、过程等在物理意义、物理规律或作用效果方面相同.等效法指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案或者设想,而使效果完全相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而结论不变.
初中物理的解题中,一个物理过程或者一个物理状态,通常由许多因素决定.如果其中某一些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作用相同,那么这两部分的因素就等效,也可以互相替代.在这些因素的互相替代中,对于物理过程与物理状态的结果并没有影响.这种在等效的前提下,对某些因素进行互相替代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就是物理上的等效法.例如:“曹冲称象”就运用了等效法巧妙地称出大象的体重.
3.临界值法
物理变化过程中,经常会由某个过程转换成另一过程,或由某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状态.转换过程中,会出现一个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临界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的物理量就是临界值.物体的前后状态由临界值来联系,它可以对两种状态的特点进行同时反映和体现,但是其有较强的隐蔽性.在解答物理习题时,要对前后状态的物理规律与临界状态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得到临界值.运用临界值法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中所给条件,依据相应的物理规律列出正确的临界方程,并从中获得所需要的物理量.
例2 如图1所示,一个厚度均匀的薄木板长为2 m,木板左端能绕轴O自由转动,右端用一根绳子悬挂,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 N.现在轴O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20 N,大小不计的小木块,并使小木块在F=5 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求:绳子断裂时拉力F所做的功(木板重力不计).
分析与解答 绳子断裂是一个临界,分析木板受力如图2所示,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10 N, 小木块对木板的压力N大小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即N=20 N.对于木板来说,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即可求出绳子断裂时小木块运动的距离s=OC,再根据公式W=Fs可求出拉力F所做的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N・OC=T・OA,
关键词:不等式;解题能力;学习技能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善于解题。”问题案例作为数学学科章节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知识点内涵要义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展现,已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解题能力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要求。高中生经过阶段性的实践和训练,积累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解题能力。但是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体现等价转化、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现结合不等式章节教学实践,对高中生运用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举措进行研究。
一、抓住不等式数与形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知识就是数学语言与图形符号的有机结合体。问题案例的呈现,需要利用数学语言的精准性和图形符号的直观性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有效、灵活运用数学问题的“数”与“形”,成为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以线性规划问题为例,谈谈如何抓住数与形的特征进行数形结合教学的。
问题:要将甲、乙两种长短不同的钢管截成A、B、C三种规格,每根钢管可同时截得三种规格的根数如下表所示:
若分别需A、B、C三种规格的钢管数为13、16、18根,则各截这两种钢管多少根可得所需的钢管,且使用钢管总根数最少?
分析:本题是属于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中求整数解的问题,解答该问题案例时,首先要抽象出线性目标函数以及线性的约束条件,将该数学语言变为图形符号,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问题研析,然后在图形的可行域内求出整数解。
解题过程略。
点评:线性规划问题中,若要求的最优解是整数解,对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图像有较高的精度要求。通过对图形符号的分析,得到的解可能为非整数解。这时应结合图形和实际目标作出分析和调整。其方法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原点到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直线的距离为依据,在直线的附近寻求与其最为接近的整点。
二、抓住不等式内涵的外延丰富特性,培养学生化归方法
解决问题能力
不等式的知识与集合、简易逻辑、函数、导数、数列等内容关系密切,在解答不等式问题时,就可以“由此及彼”,联想相关知识方法,相互转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若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上述问题是求解参数的取值范围,若直接解答,满足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只有一个方程有实根,二是有两个方程有实根,三是三个方程有实根。如果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则显得比较繁冗,此时,可以将这三种情况合称为至少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正难则反”,想到问题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形:三个方程均无实根,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反面求解”。
解:假设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根,则
■=(4a■)-4(-4a+3)
解得-■
从上述解题过程可见,本题是关于方程根的问题案例,根据问题解答要求,需要高中生在解析过程中,认清问题条件中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化归转化的方法,将其问题变为不等式来进行理解探析。
三、抓住不等式条件内涵多样特性,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
分类讨论是数学问题解答中经常性运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训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严密,思考更为周全,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问题:设m∈R,解关于x的不等式m2x2+2mx-3
思路解析:不等式的二次项系数中含有参数,在求解过程中要注意针对m2是否为0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同时,当m2不为0时,对应的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根,还要注意判断其根的大小关系,如果不确定,还要进行下一个层次分类讨论。
解:(1)当m=0时,不等式m2x2+2mx-3
(2)当m≠0时,不等式m2x2+2mx-3
方程(mx+3)(mx-1)=0的根是-■,■。
①当m>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②当m
综上所述,当m=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R;当m>0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当m
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
你院五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法总发字第二一九四号来文附卷六宗,及同年十二月十八日法总发字第二八二七号续函均悉。关于处理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案件所发生的疑义,我们研究后提出意见如下:
(一)第一题基本上同意甲说。执行政策法令,必须贯彻精神实质,房户固然有优先承买房屋的权利,但这并不等于容许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把持垄断房屋的买卖。第三人本非房户而勾串房户,顶名冒购房屋,与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毫无相同之点;为了教育群众,贯彻执行政策法令不许任何人钻法律的空子,这种冒名顶替的买房行为,不应受法律的保护,而应认为无效,惟在具体案件的审判时,房屋究该重新估价出售?抑仍许由原出钱人与前业主(原房主)直接订立买卖契约?必须审酌实际情况与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作恰当处理。
(二)第二题也同意甲说。城市房屋,即使是私人的资金所建筑,也属于社会财产的一部分。允许房户有优先承租、承典、承买的权利,就是说房主行使产权,也须服从社会利益,如房屋不宜分割出售,承买人虽不是房户之一,但买下全幢房屋确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又能适当照顾原房户的居住或迁让等困难问题,这样处理是适当的。否则,仅着眼于房户行使优先购买权而忽视了对社会的利益,就违背了城市房屋管理暂行条例的基本精神。
以上意见请研究参考为荷。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式 历史兴趣
兴趣是学习历史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谈谈提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地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袁腾飞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三、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四、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近年来,历史中考命题淡化了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知识。能力考查题特别是思维辨识能力考查题的比例不断上升。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客观性试题,都很难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其命题原则就是立足于对教材基本知识内在本质的揭示。只靠熟记基础知识或者打题海战术,是远远达不到获得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就需要的是我们多读,多思,多问,找到内在的知识链接。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主动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有兴趣,会学,爱学,能学。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历史教学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
参考文献:
[1]夏茂军.新课程理念下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3,(98).
[2]黄呈豪.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J].吉林教育,2014,(16).
[3]陆斌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09).
[4]文桂云.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J].神州,2013,(19).
关键词: 初中历史青年教师 命制试题 问题 对策
命制试题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但是受中考政策的影响,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在命制试题环节非常薄弱。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自己命制试题的经验,针对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青年教师命制试题的问题
(一)大量网络复制,有失公平原则,教师自主命题能力弱化。
现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搜索,复制试题,命制试题变得非常容易,也成为现在青年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命制试题的手段。这样的试卷因为含有很多陈题、旧题,很可能有考生在课外做过,使得测试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方式也极大地弱化了青年教师自主命制试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命制原创试题时感到非常困难。
(二)科学性问题。
1.历史知识型问题
有的青年教师由于历史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知识型错误,虽然这种情况不多,但是时有出现。更多的情况是试题涉及史学争议性的问题,也是不应该在试卷上以单一的标准答案来考查学生的。
2.超范围。
超范围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超范围的情况是试卷中可能青年教师没有依据课标,也没有熟悉教材,出现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第二种超范围的情况是出现超前的内容。
3.历史材料、历史情景的真实性。
由于青年教师专业积累不厚实,材料来源匮乏,导致试题中材料的来源不可靠,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性,甚至捏造历史材料或历史情景,这也是不科学的。
(三)难度系数把握不准,区分度不合理,缺乏导向性。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把握好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确实就非常困难。过难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过易会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不重视。
(四)分值分配不合理,主干知识的检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知识点和能力考察的覆盖面不全面。
(五)立意不清楚。
首先,知识立意不清楚。在选择题中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样,材料题如果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那么多则材料之间也应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次,当知识立意不清楚时是不可能做到能力立意清晰的。这样的题目让人感觉是怪题。
二、对策
(一)青年教师主动尝试自主命题。
主动尝试自主命题不仅能提高命制试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命题和测试情况的反馈和分析,更可以加深对学情的了解,促进对教学的反思,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测试中的某道题目出乎意料时,其作用就更明显。
(二)把握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避免历史知识性错误和超范围的试题。
(2)避开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3)避免捏造历史假情境、假材料。
如何避开这三类问题,这需要青年教师在熟悉课标、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历史专业素养,订几本历史教学类的杂志,多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同时还要关注史学动态,订几本史学专业类的杂志,多买一些史学名著,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4)避免技术性失误。请老教师把关是避免各类技术性失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命题的最佳途径。
2.导向性原则。
(1)依据课标,把握中考趋势,难度适当,转变学生历史学习观念。
试卷的整体导向要非常明确,如七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难度应该低些,让大多数学生能从历史的测试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有些学生可能其他学科测试结果不理想,历史测试成绩却不落于人后,甚至很突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九年级第一次测试,难度应该高些,否则学生在中考各科的压力下,对历史将会极为不重视,从而造成对历史教学非常不利的状况,同时能够引导学生扭转对于历史的错误学习观念,特别是开卷的情况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观念的偏差。
(2)弥补教材和教学不足。
例如北师大版七年级的历史教材突出了文明史观,弱化了朝代的更替,这使得缺乏经验青年教师忽视了历史学科重要的特点:时序性,这也会削弱学生的历史因果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能力。因此我在一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中命制了下面这道题目:
分类整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对下列人物按朝代列表分类整理:启、纣王、姬发、齐桓公、盘庚、孔子、晋文公、管仲、楚庄王、桀、秦孝公、老子、孟子、庄子、禹、商鞅。
这道题目失分率很高,这是我在命制试题时就预料到的,其导向就是要弥补教材和教学的不足。
(3)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和技巧。
有些地区中考是政史合卷,往往时间非常紧迫,因此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能力之外,通过为数有限的测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命题中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凸显教材重点内容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要体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想,彰展史学教育功能。
2.散发着新课改的自然幽香,突出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新理念,创设情境,尤其是生活化、学生化的情境,接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3.试题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直击热点。但是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到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但可以服务现实。
4.追求人文性,图文并茂,丰富而灵活,尽量营造“活生生的历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领略到历史的意境和真美。
5.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引诗入题,丰富历史试题的形式,让试题多一些诗情画意的味道,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总之,命制试题虽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但是对于年轻老师深入了解教材、学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积极实践,勤于钻研命题技巧,肯定能使我们命制试题的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