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1篇

>> 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考 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探析 浅谈高中语文戏剧阅读教学 初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对比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初探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之我见 分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 简论体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运用 专题教学: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由一堂戏剧排练课谈中职语文戏剧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戏剧审美教育实践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策略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④冯克诚.布鲁纳发现学习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5:89-90.

⑤钱态.论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全方位解放”,南京:艺术百家,2005(4):48.

⑥邵瑞珍等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6.

⑦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96.

参考文献:

[1]连树声.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俞为民.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外国戏剧名作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5]向启胜.戏剧单元教学随想.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7.

[6]孙国平.试论戏剧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3).

[7]张天欣,张晓辉.戏剧表演教学—让我们从游戏出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2.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的的目的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写作过程应是认识过程、也是走向自觉、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写作水平质量高低的关键,而这种认识水平与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相关。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河山”――写作指导,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积淀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据定语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本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这个所谓的平时所做的功夫便是平时的积淀。现在的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负担沉重,许多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有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因而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缺乏人生应有的阅历。而那些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往往是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写的是自己的生活体会等。当然,学生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许多高中生没有适量的阅读量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利用这有限的阅读材料做好自己素材的积淀也是一个技术活。比如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非常励志的、鼓舞人心的实际,名人格言等,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像《勾践灭吴》,《鸿门宴》等等。因为教材里选取的都是教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教材里素材的积淀,不但能为写作提供材料,同时还能反过来进一步帮助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何乐而不为。

二、指导学生抒写性灵,表达真情

写作仅有观察、感悟和积累是不够的,写作其实是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经过作者个性浸润观察客观世界,激发超越知识界限的灵感,创造出生命活力,诉诸笔端的文字才能真真切切地表达出内心体验,这样的文字才是具有独立个性特征,具有创意的文章。我们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常规思维的训练,更要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思维,大胆提问,更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学生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写出具有创意的作文。

三、写作评价应体现多元化思维模式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关于“作文修改的评价”中明确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作文评价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分成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这三个阶段。这些阶段是彼此相连的,相互发展的。

学生互评给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作文评价空间,使学生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和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作文训练的努力方向。通过互评还能互相积累素材,博采众长,把修改和评价他人文章的技能迁移到对自己文章的修改和评价上,使得学生写作的技巧有所提高。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在评价同学的作文时可以先制定学生互评的量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评量表,用观察法去记录同学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对其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各种优点和改进的建议。教师要适时引导,注重关注同学的整个写作过程,并对其作文中的优点作生动的描述,最终使评价立体化,而且使评价与被评的同学的写作能力都有所长进。实施学生互评,还会使学生开阔写作视野,学会接纳他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其写作技巧的养成。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把握发展学生的概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写作教学要让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在作文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作文的“裁判”,更应该是学生作文的“兴奋剂”、“助推器”、“导航器”、“剂”和“加油站”。作文评价的优先权应该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地作文评价中养成自觉修改文章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教给学生写作的内容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在评价反馈中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发展自己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衡量一个教师的关键是看他是否把发展学生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甚至是生命的重要元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与评价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同时,教师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合理地评价学生在作文中的得失。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恩尧.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河北教育,2000(06)

[2]乔小平.试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

[3]李华萍.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1(01)

[4]刘红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2)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3篇

1 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2 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2.2.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2.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2.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3、学习方式要“变”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误区 求实

一、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

1.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1.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1.3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二、正视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2.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

2.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

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静。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匡正:

3.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

3.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

3.3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学语文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如此无限量的写作信息,却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时代基调,阶级色彩,社会道德意识,民情风俗观念,集个人而成的群体粗线条情感喜恶的规范和影响。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就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

⒉根据材料来拟定文题。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