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探究式教学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学生地位;教师作用;过程;问题
新课改以来,探究性学习已经深入人心,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并且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能力。探究性学习又常常以学生合作的形式呈现,形成了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常常思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到底如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何寻求既适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课堂新思路呢?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做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发挥教师在合作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二、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
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
出示操作要求:
(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
(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
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 2×6=12,3×4=12。
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
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 ),12也是3的( ),4是12的( ),3也是12的( )。
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
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
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
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
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
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
(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
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
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
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
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吴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探究[J].幸福家庭:教育论坛,2012(10).
[2]杨校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07).
[3]梁爱雪.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1).
[4]单春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探究式 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初中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就是结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以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具体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展开知识建构,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交流反思、批判创新,籍此过程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高层次思维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原则
1.探究的主题要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是这次新课改中各门课程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探究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事物创设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或氛围,营造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然后,再回到社会生活中,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情境探究教学的内容要紧扣社会生活的脉搏。
2.探究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更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一部分优秀学生垄断探究活动,同时,要注意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之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与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他时机给予他们一定的适合其水平、需要的探究学习任务。
3.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于学生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理解力、感悟力及探究能力等不可能是一样的,因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个步调走。教师应尽量避免统一性的要求,可以根据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素质的实际,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合作,让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对问题的探究。通过这种特定的合作和交流形式,使各具特点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特点,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并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及“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实施的模式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或由学生提供适当且真实的情境,通过特定情境的体验,吸引学生对特定问题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在承担责任中长大》时,班上刚好那天有一个学生过生日,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开了一个生日会,在庆祝生日的过程中自然就要许愿。于是,我就在此时引导学生:过生日就代表我们又长大了一岁,那么我们又该比以前多做些什么呢?今天这样过生日有没有意义?为什么?(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什么是集体?我们该为班集体做些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变成探索、思维的创新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
2.分析交流、总结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问题,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以提高。由于学生受到学习经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难免有失误和偏差,教师应及时予以总结评价,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如在学习《认清基本国策》时,笔者请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对祖国有哪些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是什么?然后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进行充分交流。最后,再引导他们总结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见,正是因为笔者为学生搭建了平台,并引导他们深入地进行问题探究,使之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唤起主体意识,从而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义,课堂的主人。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容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有计划的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在情景感受中逐步探索课文内容。学生在情景中,自行寻找答案,并且根据自身的理解在文章中做出标注。探究式学习能否在高中教学中真实有效关键在于以下几点: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在情境中自我观察感知、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及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表达。
以上几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紧扣的一个整体,首先,教师给出必要的学习资料或者学习内容,并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代入;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做出自己独到的见地;再次,教师鼓励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疑惑点,共同寻找答案;最后,结合自己在寻找答案中的资料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
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特征
第一,探究式学习的顺利展开是围绕“问题”展开,问题的选取是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设置问题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兴趣,有趣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探索的乐趣,而且问题的设置需要一定的技巧,问题需要在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范围之内,超出或者过低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探究式学生在高中教学中开展,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努力,因为高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全班的平均水平。
第二,探究式学生如果只是学生单纯的阅读查找答案,那么探究式教学就会陷入另一个错误中。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参与其中的,缺一不可,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主要位于引导的地位,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在引导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做出有效反馈,学生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深入文章中心思想。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教学实施方法
1.恰当的问题选取
高中语文知识更多是对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可能都不尽相同,但是这并不是说由着学生去理解学习,这样语文课就无法进行。高中语文在实行探究式学习中,首先,教师需要选取恰当的切入点。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知识《雷雨》一文中,这篇文章的重点问题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教师可以在开始文章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在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将关注点停留在周朴园认识鲁侍萍前后的行为描述上。再比如在学习《辛德勒名单》时,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辛德勒的转变,教师可以以此为问题切口,向学生提出辛德勒的态度为何会转变,开端是什么?
2.适当的探究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要地位,教师进行辅导。恰当的问题是良好的开端,但是最终的成效取决于适当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研究,甚至在理解中逐渐走偏,那么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提出恰当问题的同时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古诗的学习中,用相似的词语代替原诗中的词语,询问学生原词与代替词之前的区别,在对关键词的分析中,理解古诗的内在含义。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用“去”字代替“赴”字,对两者进行比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拟人化的“赴”字所变现出的大山雄伟壮阔。
再比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中,要抓住细节,有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却对文章的中心表达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鲁迅的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祝福》一文中,全文全程将女主人公称呼为“祥林嫂”,但是祥林嫂并不是她原来的名字,在其死去丈夫之后依旧被人称之为“祥林嫂”,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地位以及贞洁思想对于妇女的束缚。从细微末节入手能够更好的领悟文学巨匠的笔下风采。
【结 语】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出现逐步替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很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传统的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步改变为以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重要职能就是将一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又不作为教学的唯一职能。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要将其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在目前高中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创造探究式学习的环境,与学生共同参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旭.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4(14)
【2】马小菲.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学习难以深入推进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学科领域的,又可以是社会生活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知识体系的结构,以科学探究为中心,创设学生亲自体验、主动参与、平等参与、师生互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创造出“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问题”“经常被难住”的情境,真正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我在教学初中物理过程中注重了探究式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谈谈我是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
一、运用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模式让学生形成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性,几乎涉及各个知识点。下面我选取在力学和电学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实例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建立密度概念,教材使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在上九年级第十章第三节的过程中先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如何鉴别物质的猜想(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最后经过是否可改变这个比值的思考,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我在该节课的小结时完全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原始实验进行,但是比直接讲教材实验效果好得多。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定律,如果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认识和学习,能更近似地经历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自己去发现、总结定律,然后再给学生进行小结,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普遍规律,而且理解了概念和规
律的内涵,了解了学科知识的发展过程,掌握了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把握好探索性实验的教学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有很多探索性实验,教师把握好这些实验的教学,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我结合力学和光学部分的部分实验作阐述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并且是最近几年中考的必考题目。本部分的关键也就是学生知道、理解并非常熟悉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本章第二节知识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给予说明并提问:通过你们的观察及前面所学的知识,请问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完全一样吗?(设疑)任何情况下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关系一样吗?为什么吗?(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正式提出问题)然后给出一些光学器材让学生为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进行实验,最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正确的物理理论,对课后小测试也能较好地完成。
除此部分外,在其它许多章节我也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三节摩擦力、杠杆(本节的“杠杆的平衡条件”)部分教学,并且教学效果比较好。
我在物理教学过程时,特别是探索性实验的教学(实际上物理学科每一个分支都渗透着这种思想)过程中大量地运用探究教学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接受知识,提高技能。同时这些探究活动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两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
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混合式学习;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41-04
引言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教学日趋普及,教与学活动可以跨时空,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种形势,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教学发展的又一顶峰,它将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混合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课程评价标准、智能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使用效果分析及反馈、相关绩效对策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其主要在宏观上提供教学模式描述、教学设计方法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参考性的建议或发展性对策等。在国内,当前的研究集中在:一是对混合式学习概念的界定、理论研究与环境构建,例如论述混合式学习的内涵、起源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或引申混合式学习所蕴含的思想,论述其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启示;二是对混合式学习应用的实践探讨以及在特殊学习对象的应用案例,侧重于探讨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原则和策略。
本研究主要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支持下,探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涵义及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体现该课程教学特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及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之处。
一 混合式学习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理论基本是“以教为主”,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90年代以后,开始提倡“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即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基于这一原因,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提到混合式学习,人们会反映出传统学习模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相整合,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移动学习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比较笼统,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两种模式整合的这种表面特征的描述,还应该阐述到底如何整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学习模式的优势。
当今很多学者都是在具体教学应用之中来阐释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周红春结合该校Blackboard平台创新试点课程提出,混合式学习具体包括不同学习资源、时空、参与者、方式、工具,深度地混合;张舒予结合该校视觉文化与媒体素养课程教学提出,混合式学习应以学习环境设计为重心,体现“高、博、雅”的特性;黄荣怀结合教育技术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混合式学习是找到“最好”的方式去改善学习,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据此,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体系,而是根据不同教学情况应用不同教学策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该是面授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互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运用能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技能提高的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策略。
二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学生既参加课程考试又参加等级考试。纵观各高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1)从教学内容上看,有的学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在课堂中大部分讲解一级试题,沿承应试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有的学校教学进度设置的不合理,前面的教学内容(如Word使用技巧)拖沓了很长时间,后面的教学内容一笔带过,学生并未领会。
(2)从教学活动上看,有些学校上机课时较少,学生操作技能练习只是在学校安排的上机时间进行,上机课内容也只是枯燥地练习一级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3)从互动上看,大部分学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时,教师和学生几乎是零交流,课堂没有互动,上机实践没有辅导,课下也没有沟通。
(4)从评价上看,大部分学校只给学生终结性评价,即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来给定成绩,没有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Blackboard平台为技术支持,采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160余名大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学期的试验,克服了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该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每章实验任务并达到较高的考试通过率,而且积极在平台上实践与交流,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意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三 Blackboard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1、Blackboard平台诠释混合式学习理念
Blackboard平台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管理平台,用户包括国外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使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高校数量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