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第1篇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三)定量、图形分析

使用频繁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

比较少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

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堂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第2篇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对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多数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对实践教学越发重视,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各高校普遍的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影响的一门科学,日益发挥着对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的解释和预测的功能,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仍有很强的应用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突出“应用”二字,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领域内的问题,研究对象为单个经济,其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微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所以,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2、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1)章节多,内容抽象难懂。从目前使用较好的几本微观经济学本科教材来看,章节都比较多,如曼昆编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有22章,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6章,岳贤平主编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有15章等。从内容上看,以曼昆编著的教材为例,主要内容有:经济学十大原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公共部门经济学、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等内容。大部分内容是对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而且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公式、图形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抽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大多数学生反映学起来费劲难懂。

(2)研究方法多,数学知识是基础。随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如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但总体来看,还是以实证分析法为主,主要是大量运用数学模型及推理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自数学进入经济学以来,它提高了经济分析的水平,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积分,尤其是偏导数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论与线性模型分析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可见,数学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得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3)图形多、曲线易错乱。为了便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假设,用图形来直观阐述。但该课程涉及图形分析的章节比较多,而且曲线太多且有相似之处,学生在记忆时往往会产生错乱的现象,要么记错了曲线移动的方向,要么记错了曲线的种类,导致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出现差错。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强化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十八届三种全会以来,很多高校为了响应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精神,纷纷喊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响亮口号,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也随之改革。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落实到位的高校很少,绝大多数高校只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上课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调动起来。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对于多数高校来说还没有形成一种理念。

2、老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型教学团队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高校担任教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走进高校,缺乏对经济学知识的实践锻炼,基本上没有尝试过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到相关高校进行实践培训的也屈指可数,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至于说组建实践型教学团队更是纸上谈兵。

3、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没有形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一是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不能满足教师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目前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学生早就厌烦了这种被动式学习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者,因章节多,课时偏少,老师需要赶进度,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或课堂讨论。另外,据学生反映,有些老师准备的案例太长或太老,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即使参与其中进行课堂讨论也是被逼无奈,应付了事。可见,教师从本质上没有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级评估检查,院系签订了一批经济学实践教学基地,但签订的这些实践基地大多数如同虚设,浮于形式,学生到这些基地实践锻炼的却很少,有些实践基地甚至每次只能容纳一两个学生进行实践,不能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践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改制后管理者有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在校学生,拒之门外,再加上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少之又少,总体上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5、考核方式单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有单项、多项选择题、概念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案例分析类的题目比较少见,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理论结合实践进行判断、分析的考察甚少。因此,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锻炼,没有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预期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

1、加大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的重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与收益分析、市场结构理论等等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让师生都认识到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动。

2、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

一是要让微观经济学的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活动,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三是组织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实践教学的方法和能力;四是要创建实践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型教学队伍。

3、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为了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方面,高校应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环境的需要,以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素质拓展法、幕课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便微观经济学理论能够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和经济学原理相关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课堂讨论,剖析现实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隐含的本质内容,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剖析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禁毒还是教育能够减少与相关的犯罪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禁毒和教育对犯罪产生影响的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做出判断,教师通过讲解和点评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案例教学,理论联系了实际,进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素质拓展法。素质拓展起源于国外风行了几十年的户外体验式训练,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经济学的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型的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理论指导,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与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素质拓展,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我实践,展开调研,收集资料,分析大众创业与创新对地方经济所作的贡献,通过素质拓展,理论联系了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3)慕课教学法。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有的教学资源全部共享到网络上,让学生自学,而教师要在每周组织开展经济学相关的研讨话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研讨问题,充分解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如教师可以布置烟草垄断行业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课下学习、思考,在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上,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有疑问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老师在现场可以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研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

4、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大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是要签订和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不能光强调数量,更要注重质量;二是要维护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要经常性地和基地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尽量请基地负责人(企业的领导)来学校讲学,或带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三是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研发科研课题,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高。

5、创新考核方式,确保成绩评价体系科学全面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第3篇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续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科阶段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对于本科生提高应用定量思想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培养研究基础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到经济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和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关于如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国内各高校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国内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何剑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薛贺香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张益丰等提出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李磊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出了EDP教学模式、李莹等提出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张长青、李子奈、姚寿福等。经过近年来国内高校各任课教师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来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对重庆某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一)先行课的衔接问题该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要求的先行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通过与讲授微积分、统计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沟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这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都比较吃力,每年在这些课程上的补考率都比较高,有时候补考率甚至超过30%。另外,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差。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这两门课程在该高校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难度。还有就是与先行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是由其他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则是由另一个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两个系部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的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地衔接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重庆某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提供开展实验教学的相应条件。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由于无实验教学的配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又由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的忽视案例教学由于能再现案例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中。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讲授课时的限制,通常在一个学期中只能安排1-2次的案例教学课,另外由于通常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超过100人),以及缺乏经典案例库的建设,导致所安排的案例讨论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所采用的案例趣味性不足,通常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学生通常对案例讨论缺乏热情,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时候是由授课教师从头至尾地对自己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讲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软件讲授不足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因此,对于相关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上的相应案例进行演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重庆某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并未安排专门的讲授课时,受讲授课时总数的约束,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粗略地介绍个别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常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英文界面,而学生通常又缺乏对相应专业术语的掌握。因此在对相应应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后,根据了解学生通常不知所云,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差。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夯实先行课知识首先是提高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主要有:一是加大基础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二是增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领导的协调,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建设的相应资金目前已基本到位,并且实验室的建设场地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配合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目标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的措施是: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上淡化烦琐的推导和证明,重点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思路,强调各种方法的具体用途和相关检验的步骤。在理论教学环节后,马上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为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呼应,应该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讲授的知识,组织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以后马上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高质量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选取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演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讨论。这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魅力所在,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课堂上要结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从中提炼出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同时在案例讨论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第4篇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6日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因其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的全体老师,在共同组织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向全校9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针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全体经济系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统计分析,集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课程难度方面。调查发现,58%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太抽象,特别表现在微观和宏观的部分章节,如“一般均衡理论”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感觉很难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调查中,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选项上,有高达64%的同学认为是内容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42%的学生认为市场结构理论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大概能够验证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该课程最终考试分数的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期末成绩达到90分以上,并且虽然总体的及格率在86%以上,但仍然有14%的同学没有通过第一次考试。此外,还有47%的学生希望将考试形式从闭卷改为开卷,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写论文的形式来代替考试,而有24%的学生希望提高期中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难度的认识。

(二)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虽然有59%的同学做到了课堂认真听讲和39%的同学做到了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但仅有3%的同学做到了课前预习以及8%的同学做到了课余时间看相关的参考书;这说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还不高。此外,49%的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的同学几乎能把书本上的作业全部完成,24%的同学几乎把精品课程网站上的题目都做了,但是也有18%的同学没有做过作业。在课外时间,有40%的学生会通过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36%的学生会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这说明,我校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以及在开阔学生视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学评教”方面。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方式以及老师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利用方面,4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还是相对满意的,33%的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18%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但仍然有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是不满意的,其主要表现在讲解的太浅,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有28%的学生认为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受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仍觉得网站资源还是太少,有待于改进;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的利用方面,有32%的学生会在该平台上与授课老师经常交流,47%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在此交流,但也有21%的学生与老师在此平台上几乎没有过交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41%的学生最看重课堂讲解的内容选择,40%的学生最看重案例分析,而关注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学生相对较少。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57%的学生认为增加案例教学,但也有9%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另外,在对案例的选择方面,有20%的学生认为案例太过陈旧,应该及时更新,有35%的学生认为案例很贴切生动,还有16%的学生觉得应该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身边案例,这反映了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较高关注热情。最后,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37%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业难度太高,29%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一,20%的同学认为对作业批改与评价不够,16%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太多。可见,广大学生对我校老师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等方面,少数比较优秀好学的同学还是感觉不满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点。

(四)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及学习效果上。对于嘉兴学院现在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38%的同学认为其体系严谨逻辑性强,31%的同学认为其内容分析深入,仅有4%的同学认为其案例生动,甚至还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用的案例不够代表性,或过于陈旧。另外,有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日常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有27%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省略一些内容,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调查中,有41%的学生希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讲课,有26%的学生觉得只要是讲师就够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48%的学生了解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6%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但只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学生对我校教材选择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教材中的案例部分,还有待提高。因此,编写一本新的西方经济学案例集,就非常必要了。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实际,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自身的因素。作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一体,形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该课程从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庞杂,流派众多,在每一章中的概念都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其知识的涉及领域相当广,既有微观原理又有宏观解释,既有实证分析,还有规范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且比较抽象,虽然经济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还是显得相对困难的。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性涉及到数学的表、图、公式的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习惯。但是,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来严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受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也较大,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学生一般也只是注重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记忆,不会去全面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没有能够将知识形成体系,也不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学得过死。另外,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高中时期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更加缺乏兴趣。

(三)教师的因素。学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专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没有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释并分析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授,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较少,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错觉。此外,在对课堂气氛的掌控上,一些教师授课生硬,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问题。

(四)教材的因素。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为材。并且,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做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讲解。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太过广泛,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鲜活的案例做支撑。还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相对陈旧,有点不合时宜。另外,教材版本太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都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这使得缺乏亲切感和认知感,并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适合解释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因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师生之间的教学脱节,缺乏互动。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多媒体的进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很多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在台上不停的讲理论、做PPT演示、播放视频,信息量非常大,使得底下的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认为老师PPT中展示的全是知识要点,前一个刚记好,老师好几张PPT已经翻过,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老师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很累,然而,学习效果却非常一般。在课程考核上,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侧重于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察。

三、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嘉兴学院全体经济系的老师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献言献策,结合嘉兴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完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删除和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专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安排,例如,对学时安排是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学时越多,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应该越多。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重点讲解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章节,例如对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可以多讲讲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多讲讲国际经济学的知识等。

(二)引入案例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突出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尤其应该选择能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和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对国外案例的选择,也应该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并做到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案例选择还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这种多样化案例导入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也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

(三)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学校较早开发的学习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补充,该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进行答疑,实现网络化办公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功编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这里,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五)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办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应该只是强调记忆。在过去,往往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就评断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在此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做题训练,就容易考取高分,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知识又会很快忘记。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为此,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结合嘉兴学院的实际,我们在引入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又创新引入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考核,包括通过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短学期的实验、实训的分析报告、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等,进行多方位的测评与分析,最终确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引入多种方式的考核办法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是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能够逐步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本飞.《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